像他的几位来自乐家四大房的亲戚一样,乐达仁曾到过西方。[44]他生于1875年,从小在北京长大。20世纪初,青年乐达仁随清朝出使德国大臣吕海寰前往欧洲游历。(见之后照片,乐达仁在全家福中身着西装。)1907年至1912年,他周游了德国和英国。这期间正是大量连锁店开始在英国和德国各地出现的时代。[45]当他于清朝覆亡后回返中国之时,就因为在达仁铁工厂和渤海化学公司等工矿企业的投资,而赢得了西式资本家的声誉。他还开设了连锁药铺,但并没有给它们换上西式门面,也没有在西式媒体上打广告。[46]他给药铺起名为“京都达仁堂”,但他不是按自己的名字来给药铺命名的。他采用“仁”和“堂”这两个字来表示自己与同仁堂一脉相承,同时又表达了达仁堂将超越“京”都而广“达”天下的意思。
乐达仁(后排右一)、他的妻子(前排右一)和孩子们,约摄于1933年。
从一开始,乐达仁便精心选择总店的所在地,以便为分店供货。尽管药铺的名字中提到了北京,但他从来没有打算将总店设在那里。起初,他试图将达仁堂总店及工厂设在上海,因为上海是中国当时从事城际贸易最多的城市。但他设在上海的药厂不久便垮掉了,这是因为上海所处的长江下游的气候过于潮湿,不利于贮存及加工产自华北的药材。因此,乐达仁于1914年将总店和工厂从上海迁至华北地区城际贸易最为活跃的天津,设在天津红桥区的沈家栅栏。[47]此后二十年间,他陆续在另外12个城市开设了18家分店,散布在中国九大区域中的八个中心地带:东北的大连和长春,华北的青岛、开封和郑州,西北的西安,长江下游的上海,长江中游的汉口和长沙,长江上游的成都,东南的福州,华南的香港。只有在西南地区没有开设分店。(参见地图2.1)[48]
地图2.1 20世纪30年代达仁堂药店在中国分布图
在遍布全国的这些城市中,乐达仁是以能够引起消费者瞩目的方式来设计建造药店的。正因为如此,达仁堂与同仁堂形成了鲜明对照。当时,同仁堂药店尽管处于北京大栅栏的黄金位置,但它的店面却非常不起眼,建筑为梁柱结构,正面是简朴的木制格子,屋顶是普通的瓦面,开放的正面使用门板以及不带玻璃的窗户。这个店铺开设于1900年,然而义和团运动时的一场大火曾烧毁了先前的建筑。[49]正如约翰·卡梅伦在1925年时所描述的那样,“在现今北京城里所有的老字号药店当中,[同仁堂]或许是最朴实无华的”。[50](www.daowen.com)
1925年北京同仁堂那昏暗不起眼的建筑,始建于1900年,是20世纪早期同仁堂的药铺。选自K.K.Chen,“Chinese Drug Stores”,载Annals of Medical History第7卷第2期(1925年),第104页。
如果说同仁堂是朴实无华的话,那么达仁堂就另当别论了。与未加装饰的北京同仁堂药店形成对照,位于天津的达仁堂总店经过了精心装潢。与同仁堂的基本设计相仿,达仁堂也采用了梁柱结构,但它的进口处却显得更为气势恢宏:先是石阶,而后是如意式门楼下厚重结实的大门,大门上方是龙凤呈祥及百花争艳的雕刻,雕刻的上方悬挂着药店招牌,大门两侧垂下一副楹联。厚重的正门通向一座四合院,当人们沿路走向药房和问诊室时,可以看到庭院里的假山以及象征自然、长寿、健康的道家器物。药房门市柜台的正中央,悬挂着一方牌匾,白底黑字,上书“京都达仁堂乐家老药铺”,书法风格同18世纪乾隆皇帝为同仁堂所题写的店名如出一辙。尽管这种设计和装饰风格展现了中国在与西方广泛接触之前的博大,但乐达仁还是毫不迟疑地使用进口的西式建筑材料,特别是安装在前门两侧的平面玻璃窗户。[51]
达仁堂遍布全国的分店在建筑风格上,也都仿效其天津总店。他们的进口处都有石阶、威严的大门、大门上方的雕镂、店内外的招牌、楹联、庭院和玻璃橱窗。这些分店像达仁堂的天津总店一样,在药店门市的后面都设有药库。分店与总店的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规模大小,总店占地面积约有1 200平方米(其中门市占近30平方米),然而位于汉口的最大的分店仅占地20平方米不到。[52]
如果说达仁堂的外表是对传统的过分炫耀的话,那么它的内部也同样如此。像同仁堂和20世纪初中国其他几乎所有的老药店一样,达仁堂的每一家药店都有一个U字形的高柜台,其左边是配好的成药,右边是处方药,中间是结账处。[53]但乐达仁对这种传统的内部设计作了改进,添加了一项传统所没有的新特征:在柜台中间嵌入了一副三米长的算盘。当账房先生们砰砰地拨弄串在算盘黄铜梁上的檀木算珠时,清亮巨大的噼里啪啦声就会在柜台及整个药店里回荡,余音绕梁之时,正是生意兴隆之际。如此一来,乐达仁就打破了老式药店里一贯的肃静,用这种清脆响亮的声音去吸引顾客,正如露天市场上的喧闹声能让顾客备感兴奋一样。[54]乐达仁的达仁堂,正是通过这种声音及其店面去吸引顾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