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帝国传统与老字号药店的发展

帝国传统与老字号药店的发展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今北京城里所有的老字号药店当中,[同仁堂]或许是最朴实无华的。如同世界各地的其他药店一样,中国的老字号药店也是以其独家配方而驰名的,同仁堂亦不例外。通过在中国的旅行与调查,他注意到了“老式中药店”的市场营销与“新式药品专卖店”在市场销售上的明显差异。在这些方面,传统中药店和中国历史上的现代药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帝国传统与老字号药店的发展

在现今北京城里所有的老字号药店当中,[同仁堂]或许是最朴实无华的。它没有在药店门上悬挂任何老字号药店的标记,药店内外亦毫无引人注目的东西,然而它或许是中国最为繁忙的药店之一……

如同世界各地的其他药店一样,中国的老字号药店也是以其独家配方而驰名的,同仁堂亦不例外。同仁堂配制了大约二十种特效药丸,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人们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购买这些药丸。

——约翰·卡梅伦 《中国北京药店的若干逸事》(1925年)

在这段关于中国最著名的老药店的描述中,一位英国药理学家将其成功归结于出售药丸的号召力。当约翰·卡梅伦(John Cameron)于1925年写下上述文字时,他已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系任教四年了。通过在中国的旅行与调查,他注意到了“老式中药店”(例如同仁堂)的市场营销与“新式药品专卖店”(例如在本书嗣后章节中所描述的专卖店)在市场销售上的明显差异。[1]他观察到,所有老式中药店都只是通过自己的铺子来销售药品。卡梅伦认为,此类药店早在宋代便已出现,他还写道,这样的药店在中国乡村和城镇都可以看到。卡梅伦记载道:“人们在这个广袤国家的几乎每一个村庄都可以发现至少有一家老式药店,而这样的药店在北京则数以百计。”这些药店都清一色地没有什么促销设计,顶多在外面挂一个招牌,而店内则是“黑沉沉的景象”。这些药店几乎都“如出一辙——事实上,他们看起来似乎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2]在所有这些方面,同仁堂和其他老式中药店一样,同西式风格的药店形成了强烈反差。卡梅伦说,西式药店是到20世纪早期才进入中国的,仅仅在为数甚少的几个较大的城市里才有,它们“通常都是灯火通明并有许多玻璃橱窗”[3],大都能起到轰动效应。(www.daowen.com)

同仁堂是否一直拒绝对其药品的促销,而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独家配方”便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正如卡梅伦所描述的那样,20世纪初期,众多老字号药店已遍布全中国都市、城镇和乡村,同仁堂确实只是其中的一家。[4]它的确是一家老字号药店,它在北京的店铺甚至到了20世纪初期仍然保持着朴实无华的本色。一般来说,它和其他中药老店也确实没有给自己的药品和店面换上西式外观或在印刷媒介上刊登图片广告。在这些方面,传统中药店和中国历史上的现代药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此同时,如果说同仁堂老板们没有在药品推销方面付出任何努力,而仅仅凭几颗药丸就使得同仁堂名扬天下的话,那就同事实不符了。同仁堂由乐氏家族创立,而乐家为推销中药的世家,已有不下十代的历史。据记载,早在15世纪,乐良才便成为乐家从事这一行当的开山鼻祖。由于没有店铺,乐良才只好当起了沿街兜售药品的行商。因为他总在担子上系一个铃铛,因此被人讥称为“铃医”。[5]正是从这种低级形式起步,乐氏家族最终获得了财富和社会地位,其家族成员也成为将中国的精英传统巧妙转化为推销药品手段的行家里手。为了阐明乐家的销售策略,这里讲一讲乐家两名成员的故事:乐平泉(1810—1880),他建立起稳固的官商关系并将之转化为生意上的新优势;乐达仁(1875—1934),他用乐家老店的招牌在全国设立分号,以此作为行销药品的新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