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是否总是与财富如影随形?
从一个穷小子到“中国首富”,再到今天被公安审查。国美电器集团董事会主席黄光裕以这一堪称离奇的经历,再次印证了这一定律。
17岁离家闯荡,三度问鼎“中国首富”,在很多人心目中,他是无可争辩的商界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个人奋斗的典型。然而现在,他却让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完美偶像轰然坍塌。
黄光裕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极富戏剧性,具备了传奇小说的全部要素:起初是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处在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野心、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历经千辛万苦后才赢得成功和尊敬;而一旦到达个人发展的巅峰,却又因各方面的因素,陷入自己精心营造的迷宫中难以自拔,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
出演这场悲剧的主人公——黄光裕让我们反思:金钱,真的是最好的遮羞布,可以掩盖一切罪恶吗?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他的辉煌?又是什么令这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最终沦落?
但不管真相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顶着“中国首富”光环的黄光裕,其创造的财富神话已经开始风化……
艰难的创业路
“钱,就是一张纸,可能很有用,也可能没用。把这张钱揉碎了,扔在地板上,跟将一张纸揉碎了扔在地板上是一样的。但你把100元用好了,就有可能变成1000元、10000元。”多年前,凤壶村里一位育有4个孩子的母亲经常发出的这番感慨,让孩子们形成了最初的金钱观,其中一个孩子日后成了资本运作的高手,他就是黄光裕。
实际上,在潮汕地区的历史中,就常有一代又一代穷则思变的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的记载,早年“下南洋”的潮汕人如今大多都在各自领域打下了一片天地。在全球华人富豪100强中,有近1/5为潮汕人,李嘉诚是其中一位。少年黄光裕的背井离乡北上闯荡,迈出了他成为潮商的重要一步。
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5月。小时候,黄家家境清贫,最困难时,黄光裕曾拾过破烂、捡过垃圾。也因为家境困难,他16岁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跟着20岁的哥哥从老家广东潮阳北上内蒙古做生意。
1986年,17岁的黄光裕跟着哥哥黄俊钦,揣着在内蒙古攒下的4000元,然后又借了3万元,在北京前门的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盘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名叫“国美”的门面。在那里,黄氏兄弟先卖服装,后来改卖进口电器。
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正式挂出来了。尽管是有货不愁卖,但黄氏兄弟仍然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当时那个卖方市场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采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经营方式。
低价策略为小小的国美电器店带来了不少回头客。不仅是薄利多销,在货源上他也下足了功夫。“当时洗衣机、彩电等都是凭票供应的,要从非正规渠道得到这些货,就要去想办法。有时候,别人有好多好多产品,却没人来买,我就想办法从他手里把货拿过来。”为了寻找价廉物美的“好商品”,国美是不是和当时很多的家电零售商们一样,从广东番禺一带贩卖了一些走私货,黄本人一直不正面回答,但坊间对此传闻很多。
1991年,黄光裕第一个想到利用《北京晚报》中缝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标语,每周刊登电器的价格。当时国营商店对于广告的认识还停留在“卖不动的商品才需要广告”的层面,即使后来也有人想学习国美的广告策略,但黄光裕已经以每次800元的低价包下了报纸中缝。
很少的广告投入为国美吸引来了大量顾客,电器店生意“火得不行”,“所有存货一卖而光”。黄光裕乘胜追击,陆续开了多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店名不一而足,1993年前,小店面已达七八家。
为了避免“消费者看了广告也不知到何处买产品”的情况发生,黄光裕说服那些用美金做产品形象广告的外国厂家与国美合作打广告,既让厂家广告开支得以减少,又让消费者“看得到买得到”。进而黄光裕又向厂家要求,赠予国美一些样品作展示,并开设相应的产品专柜,使顾客能看、能摸,现场就能买到。
1992年,黄光裕在北京地区初步进行连锁经营,将他旗下所持有的几家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
到1993年时,国美电器连锁店已经发展至五六家。而黄氏兄弟财富增长后,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和几十万元现金。如果说黄光裕是众多厂家形容的零售市场的一个“价格屠夫”的话,至此,黄光裕初步打造了“国美”这把“屠刀”。
24岁的黄光裕和哥哥分家后,开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电零售王国,并从此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书写他和国美的财富神话:1993年,黄光裕的小门面变成了一家大型电器商城;1995年,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10家;1999年,国美走出北京,从天津和上海切入,接着布局全国,向一个个大中城市进军,将“国美模式”在各地频繁复制。这一年,黄光裕创办了鹏润投资有限公司,为日后的资本运作做好了基础准备工作。2000年,31岁的他成为家电零售业公认的巨头。
目前,国美电器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位居全球商业连锁22位。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重庆、西安、广州、深圳等国内88个城市以及香港地区拥有直营店近330家,40000多名员工,成为国内外众多知名家电厂家在中国最大的经销商。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04年中国连锁经营前30强中,国美电器以238.8亿元位列第二,并再次蝉联家电连锁第一名,继续领跑中国家电零售业。2004年底,国美电器基本完成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一级市场的网络建设,同时扩展到较为富裕的二、三级市场。
2003年11月国美电器在香港设立分部,目前已成功发展到七家分店,迈出了开拓海外市场探索性的第一步,同时预示国美电器最终将进入国际市场。2004年6月国美电器在香港成功上市。在“2004百富人气榜暨品牌影响力”评选中,国美电器位居品牌影响力企业第二名。
国美的盈利模式
谁都知道,家电零售业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有时甚至是你死我活。年轻的黄光裕凭借什么赢得了自己的业界地位?郎咸平在谈到国美急速扩张背后的支持因素时指出,国美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又能保持强劲赢利能力,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即:终端价值。而这种终端管道价值则来自国美两大赢利模式——金融模式和非主营业务赢利模式。
国美向供货厂家支付货款,常采用账期和承兑汇票。账期的周期是1个月左右,承兑汇票期限是3个月左右。也就是说,门店开得越多,银行承兑汇票就越多,积下来的货款也就越多。有人推测,国美账上长年趴着30亿一40亿元的现金。而国美的强势地位,又使其与供货商交易时把握绝对的主动,它可以延期6个月支付货款,这也使其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有了可能。用黄光裕的话说,国美就像一家银行,虽然每天有大量进款和出款,但总有一笔相对的、一定期限内的“沉淀”资金。“巨大的现金就在我这儿,谁也说不清它是谁的,如果不加以利用,岂不是一种机械的经商头脑?”
“非主营业务”包括的收人则包罗万象,从促销收人、进场费用、管理费收人,到货品上架费、空调安装管理费、展台费、代理费、广告费,不一而足。
但借来的钱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家电零售企业要想立足并取胜,不走扩张的路是万万不行的,而扩张就意味着巨大的资金需求。黄光裕意识到,庞大的资金缺口和借债会对公司今后的现金流产生冲击,要真正解决资金问题,必须选择上市融资。
为此,他将目光投向了香港。
精密布局,曲折上市
曾被香港媒体列人“四大恶人”、有“潮州怒汉”之称的詹忠培,以买壳、洗壳、卖壳闻名,其运作的壳据传有多达20余个,人称“香港壳王”。
2000年,他与潮汕老乡黄光裕相识,并帮助后者上演了著名的“左手倒右手”戏法,国美如愿实现买壳上市。詹对黄的评价极高:“他头脑极灵活,很多事情我一说他就懂。”而此前,看到许多大陆人怀揣上亿元来香港证券市场“淘金”,詹常常感慨:“这些大陆人,真不知深浅。”
在詹黄的“精诚合作”下,二人相识两年后,黄光裕成为京华自动化(0493.HK)控股方,而京华自动化彼时是一只跌至以“毫”计价的“仙股”,黄后来把旗下地产业务渐渐注人其中,并将其更名为“中国鹏润”。
此后,黄光裕对国美集团进行重组,分为国美A和国美B。其中,国美A装的是比较优质的门店,黄光裕和“鹏润亿福”对其分别持有35%和65%股权,而后者的所有者也是黄本人。这看似没有必要的股权分配,实际上是在为国美电器日后借壳上市做准备。“鹏润亿福”所拥有的国美A65%的股份被其几经转手,最终让英属维京群岛公司OceanTown买走,这是国美A向外资变身的第一步。
2004年6月,国美重组完成后,中国鹏润(0493.HK)出资83亿港元,从OceanTown手里买下国美A的65%股份,“中国鹏润”更名为“国美电器”。2004年9月28日,“国美电器”在香港首次公开配售股份,募集资金约12亿港元。
国美买壳上市之时,全球家电零售业平均市盈率仅为14.3倍,而“国美电器”市盈率一度高达50倍。在这次资本运作中,黄光裕的投入是7.5亿元的资产,包括一份物业、一块土地、两次现金增持、一次股权置换,而他的回报却是市值80余亿元的上市公司,腾挪过程中他还套现了25亿元现金。
这次买壳上市,正值香港银行利息达历史最低之时,投资者正寻求资金出路。此番交易给黄光裕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财富迅速蹿升。通过发行可换股票据,市值仅2亿元的“中国鹏润”最后竟拿出88亿元收购国美股份。此后几年,黄光裕渐渐套现,将巨额纸面财富变成了真金白银:在“2007胡润套现富豪榜”上,靠出售非上市公司股份给上市公司套现93亿元的黄光裕成为套现最多的富豪。
2006年,黄光裕再次突破——“国美电器”实现了整体上市,它最终成功转变为一家注册地在英属维京群岛的“外资独资企业”。(www.daowen.com)
一切都如愿以偿,一切又似乎处理得顺理成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正如一些媒体所称,“黄光裕由此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蜕变——从喜欢投机的实业家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资本家。”这一“左手倒右手”的经典案例,也为黄光裕日后资本运作提供了核心思路。
沉迷于资本运作
谈到高超的资本运作水平,黄光裕总是显得很谦虚,常常强调专业机构的功劳,而自己只是想专心做实业:“我不是资本市场的专业人士,许多重要的事情有专业机构帮我来做。他们的操作更专业、更规范、更符合法律,而我就是做好现在的买卖,以及从许多意见中选择出正确的。”但据国美高层透露,黄光裕随时都在关注美国股市行情,尤其对家电和房地产行业有非常透彻的研究。不仅如此,从初中课堂辍学的他还花了至少5年时间研究香港的资本市场,学习几乎所有有关的法律。而对于一切与资本有关的事物,如:美国资本市场、石油期货、人民币汇率等,黄光裕都抱着极大兴趣去钻研。这个从1987年就开始与资本打交道的潮汕商人,确实已经深深迷恋于资本游戏。
在鹏润和国美总部显眼位置,挂着一幅条幅,上写:“商者无域,相容共生”。实际上,早在1996年,黄光裕就成立了鹏润集团,并在其下成立了鹏润房地产企业。黄光裕此举,并不是看到房地产业有多么赚钱,而是希望借多个产业的发展来实现产业间的互补互动。在他看来,建立了良性循环商业体系的潮汕老乡李嘉诚代表了“互补互动”的最高境界。
与多数地产项目运营商不同的是,黄光裕从介入地产界那天起就是为了上市,他要一步到位地成为地产资本投资者。他的目标不是卖房子,而是打进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黄光裕手下一位高层在一次采访中说:“看中的土地,我们会不惜代价拿下来。这一点我们是按资本运作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买卖土地的方式做。拿下来之后,是我们在资本市场取得的第一场胜利。这不像房地产,如果成本100万元,你卖200万元,就是暴利,就是打击的对象。但是1美元,在资本市场卖到2美元,不算什么。和国际对接的资本市场,增值可以是百分之一百、千分之一千、万分之一万”。
在地产界,一般只有拥有足够的土地储备才有上市的资格。为早日实现地产企业上市梦想,黄光裕组建了多家地产公司,由此可以各路出击,更快地收购土地。他希望其地产王国也能以与国美电器同样的方式借壳,最终被推向资本市场。
为此,他开始寻找合适的“壳”公司。
新“壳”便是中关村。2006年7月,在受让北京住总集团中关村27.51%股权后,黄光裕控制的鹏泰投资成为中关村第一大股东。今年5月,中关村发布定向增发方案,表示将购买鹏润系地产资产。代价是:以每股14.67元的价格,向鹏润地产、鹏润科技和黄秀虹(黄光裕的妹妹)定向增发12.27亿股。这笔交易一旦实现,中关村将成为以住宅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黄光裕由此可达到其地产资产上市的目的。
但这次没有原先那么顺利了。就在黄光裕宣布将鹏润地产资产注人中关村3个月后,中关村发布公告称,放弃鹏润地产注人其中,黄光裕的“地产借壳梦”宣告破灭。对此,中关村方面的解释是:“由于今年宏观调控力度超出预期,紧缩货币政策对国内地产业务冲击巨大,鹏润控股拟注入中关村的房地产类资产盈利前景看淡。”实际上,有证监会人士认为其中另有原因:“今年4月28日,我们对中关村异常股票交易立案稽查。此后我们发现在重组、资产置换中,黄光裕控制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有重大违法违规嫌疑。”
有媒体调查发现,黄光裕有许多“工具型公司”,主要用于国内资本运作,还有些“壳”公司,是专为海外资本运作而设立。知情人士透露,在黄光裕名下,仅通过各种公告浮出水面的工具公司数量就达到十多家。据估算,黄光裕用于资金与资本运作上的小公司至少有上百家。《经济观察报》报道称,今年6月24日,在通州通胡大街11号,就诞生了5家咨询公司,这些法人独资公司都是以黄光裕为法人代表。从这天开始的约两个月时间里,同样的地址下,至少注册了9家公司,累计注册资金达到1.45亿元。
富不敌法
黄光裕曾经说过:“人的发展问题,看你是贪心多还是野心多,或者是霸气多,再一个,看你有没有那个胆量。”人有野心未必是坏事。只是,黄光裕的大胆恐怕有些过头。实际上,据有关媒体透露,在相关股价反复异常波动的情况下,公安部“盯梢”黄光裕已有两年。
一位有着股市十几年经验的投行人士这样评论:“在股市上做并购重组得了好处,偷着乐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光天化日明着炒作?这样太过分,监管层不抓你不足以治理市场。”
在黄光裕被带走调查前,曾经有诸多传言,但最早公开披露其被拘查的理由是“涉嫌操纵*ST金泰股价”。*ST金泰,这只被称为“妖股”的股票,被股民们提及时,总是和一个叫“刘芳”的人联系在一起,这个公开姓名为“刘芳”的人,被冠以“史上最牛散户”之称。2007年第一季度公告显示,刘芳已在*ST金泰持有312万股流通股,占总股数的2.11%,进人10大流通股东之列。
资料显示,黄光裕之兄、新恒基集团创始人黄俊钦是*ST金泰的实际控制人。2001年,他通过自己掌控的北京新恒基投资管理集团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收购*ST金泰,分别持股10%和1.92%。*ST金泰在2007年7月9日的公告中宣布资产重组,黄俊钦计划将其9大地产项目注人*ST金泰,价值246亿元。此前,包括“刘芳”在内的众多炒家都已有布局。
自那天起到2007年8月3l日,*ST金泰(600385.SH)连续拉出42个涨停,赫然成为中国股市18年来涨停时间最长的一只。“刘芳”正是因在此次42个涨停中受益最大而出名,“42个涨停并不正常。”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说,在A股牛市中,因为优质资产注人出现十几个涨停,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ST金泰的表现的确有点过了,当时就被股民怀疑其中有人在背后操纵。黄光裕兄弟也一度在被怀疑之列。深圳私募界人士认为,*ST金泰被操纵的迹象太明显,监管层不可能注意不到。
2007年9月,证监会联合山东省证监局对*ST金泰进行调查,*ST金泰开始连续跌停,“10大流通股东”中,多数都没能高位套现,“刘芳”也在今年第二季度以7-8元完成了套现。
“国美电器”香港上市之后,黄光裕转而开始大手笔进军房地产业,即在鹏润地产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明天地产、国美置业和尊爵地产,房地产迅速上升为黄光裕商业帝国的的一大支柱产业。而黄光裕的更大野心在于,通过左手(地产业)倒右手(零售业)的资本市场游戏实现地产价值的几何般升值。
观察发现,在国美系的资本拼图上,中关村一直被定位成房地产运营的市场平台。2006年4月,鹏泰投资出资1.55亿元购入中关村29.58%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而对于黄光裕来说,接手中关村只是为了变现旗下的地产资产。在黄光裕看来,只有对对上市公司控股才能控制其股价,同时降低重组成本。于是,黄光裕从香港通过地下钱庄洗进了3亿元资金准备在二级市场买进中关村股票。然而,资金一下子进入中关村,动静太大,必须打压洗盘,将股价打压到低位时,掩护该笔资金进场。于是,从2007年5月开始,中关村股票一路持续下跌。至6月26日跌到当时最低价位,3亿元资金陆续进场。第二天,中关村和鹏泰投资签订了《资产重组协议》,次日,中关村股票均告涨停,随后,中关村股价连续飙涨,一个月涨幅超过80%。
将中关村股价拉到相当高度的黄光裕这时已经在考虑3亿元资金的套现和撤离,但中关村股价的异动也引起了深交所的高度关注。在深交所发出了征询函并要求对股价异动作出说明的情况下,黄光裕当时已经感觉到了相当大的压力。为了引开监管部门的调查视线,黄光裕决定对对中关村进行停牌。
3亿元资金始终没有撤离让黄光裕寝室难安。因此,为了制造进一步套现的机会,停牌之后的中关村发布了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即公司拟向控股股东鹏泰投资及一致行动人定向增发12.27亿股,一次收购其合并持有的价值180亿元的鹏润控股100%股权。重组方案发布当天,黄光裕开始拉高出货,两个交易日内将3亿元资金陆续撤离,第三天,中关村股价开始暴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时中国监管层已经紧紧盯住了中关村二级市场中的香港资金来源,更将黄光裕的一举一动纳入到了严密的监控之中。
然而,此时的黄光裕不断没有收手,而且还更加高调地进入到了另一场资本市场的游戏。由于三联集团拖欠中信济南分行钱款,济南分行要求法院公开拍卖三联集团持有的三联商社2700万股限售股份,2008年2月14日,国美电器最终通过山东龙脊岛以每股19.90元的价格拍下了这部分股权。由于这一股份占三联商社总股本的10.67%,国美电器摇身变为了三联商社的控股股东。而在二级市场上,复牌后的三联商社股价从9.68元连续六个涨停,最高收于17.68元。但此事迅速进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证监会稽查总队视线。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信息表明,自2007年9月以后,黄光裕开始分批在二级市场买入三联商社股票。而黄光裕的操盘手则来自与山东龙脊岛,并且龙脊岛的法人代表与中信济南分行负责人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在三联商社设局,代理人获得“中介费”2500万元,黄光裕通过代理人的关系找到中信济南分行负责人,制造了“拍卖三联”的那场大戏
然而,黄光裕看似高明的资本大法并没有逃脱监管者的火眼金睛。拍卖会两个月后,证监会正式立案调查“三联商社二级市场股价异常波动”,黄光裕正式浮出水面。按照证监会最终发布的结论,“黄光裕控制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在三联商社和中关村重组、资产置换等重大事项过程中,有重大违法违规嫌疑。”司法部门在仔细审查了监管部门所提交的有关黄光裕犯罪事实的材料后,决定对其正式逮捕。
首富被拒的前因后果
黄光裕此次被拘查,引出了一连串的旧案。有媒体称,黄光裕被调查的原因远比操纵股价“复杂”,证监会只是协助公安机关的“配合者”。
事实上,早在2006年,黄光裕兄弟就曾因涉嫌非法骗贷接受调查。虽然此事在当年不了了之,但回顾当时的新闻,仍不免让人触目惊心。
在当年国庆前不久,公安部就1997年发生的一次贷款案启动了对黄俊钦“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查封其全部资产;“新恒基系”最高层于星旺等人被逮捕。当年国庆前夕,本案重要角色之一、北京中行原行长牛忠光被逮捕,黄俊钦本人也一度进人公安部监控范围。此前,包括黄氏兄弟在内的29人以及“两系”旗下的39家公司,都被银监会列人摸查名单。当时的官方调查显示,至少有13亿元问题贷款在黄光裕的鹏润和黄俊钦的新恒基之间密切流动,最终流向境外。这些形迹可疑的资金恰恰是20世纪90年代黄氏兄弟创业的“第一桶金”,并在此后继续支撑其扩张。
黄氏兄弟早年创业时就向北京中行进行了违规贷款,其后又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逾亿元租金,后又通过虚假身份以房贷和车贷为由获取贷款。由于贷款大多以看似不相关的公司名义出去的,而钱款又各有用途,调查13亿元资金的去向的确是一件难事。“光是一个鹏润,就开立了上百个账户,查账就像走迷宫。”初步调查显示,部分资金被打入多个证券账户,更多资金则被转出境外。
如果说,违法贷款是黄氏兄弟致富“原罪”的间接体现,那么,或许靠打通相关关节来实现无障碍的资本运作就是二人的惯用伎俩。有分析人士认为,黄光裕被拘查,真正的导火索可能是始于今年9月的商务部外资审批腐败窝案在此案中,商务部条法司原巡视员(正司级)郭京毅因涉嫌受贿被“双规”,北京思峰律师事务所原主任张玉栋亦牵涉其中。
在业内并不知名的思峰所,却有多名律师直接参与了外资并购法规的起草。低调中散发出巨大能量的思峰所,其优势在于“关系”。1996年,它由隶属于原对外经贸部的长城所改制而来,有三名合伙人都曾在商务邵条法司工作。张玉栋本人和郭京毅是同寝室同学。有消息称,在商务部外资审批腐败窝案中,张玉栋充当了为政界和商界牵线搭桥的角色。
而黄光裕与张玉栋的关系不一般。张自1996年从商务部下海成立思峰时,就一直在鹏润大厦办公,直到近几年才搬。实际上,黄、张二人早已不仅仅是房东和租客的关系,近几年来,他们至少每隔两周电话联系或见面一次。黄光裕很欣赏张的资本运作能力,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做PE、玩资本比卖家电赚钱快多了”。
事实表明,国美借壳上市的手段与张玉栋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或外资并购中国企业设计的方案几乎一致:把国内最优质的资产装到海外上市公司中去,几经周折后,海外公司控股权仍回到国内公司部分高管手上。据传,国美借壳上市中的一个关键性离岛公司OceanTown,就有可能是张玉栋帮其注册成立。有媒体称,国务院曾因此批评过有关部门的不作为,致使国内资金外逃,甚至部分国有资产外流。张玉栋案发后,除郭京毅外,外资司前副司长邓湛、工商总局外企注册局前副局长刘伟等一批高官相继落马,引发出一个庞杂的政商关系网。
人们不禁由此回想,国美电器买壳上市后没多久,就获得商务部批准,允许其把母公司未上市那部分资产装人香港上市公司,从而实现国美整体上市。但在外资持股比例有严格规定的当时,这一点应该不好实现。而那个时侯,郭京毅和邓湛都还在任。这无法不令人产生诸多猜测。
资料来源:IT时代周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