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苏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的道路上历经风雨和彩虹,一路过来,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达到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全国树立了标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苏州又迎来新的伟大目标,要在实现现代化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探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9年在江苏调研时就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2014年他在江苏调研时明确要求江苏,“在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1)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江苏提出了殷切期望,“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动员令,苏州再上新路,努力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索一个新样本。
一、苏州现代化样本的独特意义
(一)现代化建设漫长而艰苦,成功者少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历史演变漫长,最早起步于18世纪,扩散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大发展,但只有极少数的国家和地区才算成功地建成了现代化。
从18世纪中叶开始,爆发在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人们的经济活动开始由手工劳动转向机器大生产,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完成了工业化,综合国力远超其他国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全面展开,取得了重要进展,西欧和德国也完成了工业化,开始逐渐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与此同时,北美地区也进入了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市接连涌现,大多数人开始居住在城市,现代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物质产品大大丰富,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国家——美国。从欧洲到北美,先后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现代化水平,大致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
由于历史渊源与欧洲密切,紧随欧洲的脚步,拉丁美洲在1870年左右也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其中一部分长期在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徘徊。其中典型代表则是阿根廷。阿根廷在1966年人均GDP已达1272.8美元,高于日本和韩国的同期水平,但到2019年,阿根廷的人均GDP几乎仅为日本的1/4和韩国的1/3。(2) 其实,阿根廷早在20世纪初就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时至今日,该国仍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亚洲部分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以进口替代模式的工业化带动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迅速繁荣,居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接近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出现了“亚洲四小龙”(分别指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和“亚洲四小虎”(分别指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其发展模式曾得到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的好评。然而,发生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本地区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奇迹被终结,其中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陷入一再的延迟和中断。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言:“幸福的家庭大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过去200多年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探索,但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尽管失败的原因各自不同。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真正称得上现代化国家的不过几十个,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在亚洲只有日本、新加坡、韩国、以色列等少数几个国家才能算得上现代化国家。这些国家迈进现代化国家行列,绝大多数不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高效率的发展,最终建成了经济富裕和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现代化。
(二)我国实现现代化意义深远,要有探新路者
新中国成立时,只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经过二三十年左右的艰苦努力,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发展水平仍然很低,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远远低于世界人均2000多美元的平均水平,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从1978年开始,我国在探寻现代化的道路上开始了大踏步前进,尤其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276美元,首次跨越1万美元大关,收入水平在世界属中等偏上国家,2020年我国GDP总量更是首度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成为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过“十三五”的建设,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如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基本实现现代化自然地摆在国家发展的重大任务表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3)
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其影响也将是世界性的。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人口不超过10亿,如果我国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约占世界1/5的人口处在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这在整个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是前所未有的。此外,我国的现代化道路还将为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道路借鉴和实践基础,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正如“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所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也被很多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4)
必须指出,现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困难的,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在探索和试验中积累经验、不断前行。美国直到1980年所有的50个州才全部实现现代化。(5)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想要各地在现代化建设方面齐头并进,是不理性且不现实的,需要有先进的地方走在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前面,为全国探索现代化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苏州作为全国发展基础好、改革开放各项事业走在全国前列的先进地区,理应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探索新路,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三)苏州发展基础好,有能力为全国现代化探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从一座不受人关注的小城成长为一座实力之城、创新之城和富民之城,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苏州奇迹。如今,苏州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要抓住时代机遇,率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苏州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江苏条件比较好,应该发展得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些。”(6) 江苏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绩做到了“比全国快一点”这一目标。苏州则实现了发展比全省还快一点的目标,始终走在了全省发展的前列。2020年,苏州全市经济总量首度突破2万亿元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70.5亿元,高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六。从开放型经济来看,2020年苏州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223.5亿美元,在江苏占半壁江山,截至2020年底,苏州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375亿美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从产业发展来看,苏州以制造业见长,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是我国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国所有城市前列;从居民生活水平上看,2020年,苏州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582元,居江苏第一,是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两倍左右。在英国“经济学人”智库2019年度《全球宜居指数报告》中,苏州是中国大陆最为宜居的城市。(7)
苏州从“农转工”的“苏南模式”,到“内转外”的“苏州模式”,再到“量专质”的高质量发展,不断交出亮眼的成绩单,为全省和全国贡献有示范效应的“苏州经验”。站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方位上,苏州有经验也有底气以率先探现代化新路再次站上时代潮头。
(四)苏州现代化建设探新路具有广泛适用范围
从我国行政区划和城市职能层级看,我国城市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含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多种类型,其中地级市具有特别职能,在我国各类行政等级的城市中起着承上起下的关键作用,(8) 因为地级市不仅数量多,而且承担着“市管县”这一具有显著中国国情的特殊职能。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地级市这一层面上获得成功,有利于积淀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样,在地级市这一层面有成功的样本立标杆,走在现代化建设的前面,也具有广泛的经验复制意义。
作为一个地级市,苏州被行政权限赋予的城市能级不高,谋求发展时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甚至一般省会城市相比,在权限设置、资源配置、制度安排等几个方面存在相对劣势。(9) 而苏州正是在自身能级局限的情况下,凭借市场化改革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最终成为全国城市发展中的佼佼者。全国283个大中城市中,绝大部分是地级市,借助行政能力集聚周边城市的要素和资源能力有限,因此,苏州现代化探新路的成功对其他绝大部分大中城市而言,有着特殊的示范效应。
苏州是一个著名的工业城市,实体经济十分发达,在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苏州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经验对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10) 2020年,苏州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23亿元,总量连续八年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苏州制造”已成为苏州在海内外的一张亮丽名片。苏州的制造业自身也需要探索出一条绿色高效发展的全新路径,赋予“苏州制造”新的时代内涵,苏州这样一个工业大市在现代化新探索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也将是其他众多同类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将要面临的。这就要求苏州率先解难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好路径,这对于全国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苏州曾经是一个人们眼中只见小桥流水的小城,如今已逐步发展成一个颇有国际化风范的大都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苏州继续引领发展,真正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句话:“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11) 在把握现代化这个发展机遇的关键时点,苏州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敢闯“无人区”,作出“无问之答”、提出“无解之解”,为全国创造经验,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五)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化试点树标立杆
2019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南京市江宁区、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市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溧阳市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在全省六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中,苏州凭借着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先进典型占据了重要两席。
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不仅位于苏州和全省的前列,在全国县级市和开发区发展中也处在最前沿,完全具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昆山多年稳居我国百强县首位,苏州工业园区连续多年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一。2020年,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的人均GDP分别超过了3万美元和4万美元,从GDP发展指标已达到世界上现代化国家的标准。(12) 除了经济发展水平高之外,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在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的条件已经具备。
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在改革和开放方面始终敢于走新路,积累了许多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昆山从自费创办开发区到成为全国最强县级市,开辟出了令人瞩目的“昆山之路”,而“昆山之路”作为一种宝贵的探索精神其影响早已超出昆山。苏州工业园区从一块“试验田”变身为一座国际新城,从借鉴“新加坡模式”发展到向外输出“园区经验”,让“园区经验”遍地开花。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样本和标杆,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一直被广泛的借鉴和移植。如果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在现代化新探索中的成功经验也能够复制到全国,就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
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最为成功的样本,目前也遇到随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产生的新问题,包括如何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尽快提升位置,如何由过去驾轻就熟的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发展转向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走全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些新问题或新挑战,也是新机遇,其他城市和地区也会先后遇到,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化试点成功了,上述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可以为其他城市和地区化解发展难题、把握新机遇积累经验,做出表率和示范。
二、现代化建设试点的昆山典型
(一)昆山发展的主要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创造辉煌,先后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的伟大跨越。2005年昆山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第一,也率先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走在了全省和全国发展的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昆山在发展高位上继续突破瓶颈,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这一谆谆嘱托,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如今的昆山在创造了江苏许多首次、第一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了诸多的首次和第一。2016年,昆山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3000亿元的县级市;2018年,昆山蝉联了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30强”第一;2020年,昆山连续16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13) 在“2020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榜单中也位列第一。昆山的发展成就并非简单的体现在这些第一或首次,而是丰富的发展内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实力跨越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89年,昆山撤县设市,那时的昆山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小城,经济发展落后于苏州其他各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昆山的社会生产力大幅增长,地方经济突飞猛进。2020年昆山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76.7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万元。从经济总量看,昆山无疑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标杆,其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全国许多地级市,甚至相当于某些省份的规模。昆山的人均GDP已经高于韩国,接近日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此外,昆山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万亿,成为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的首个县级市,在经济综合实力日趋提升的同时,昆山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2020年昆山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7%、50.3%、49%,现代制造业十分发达,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高端产业完成销售额达2381亿元。其中,昆山的光电产业形成了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光电产业链,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影响力。
第二,开放经济勇立潮头,创新驱动发展加速。昆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大亮点,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聚集了全国5.3‰的外资,创造了全国1.9%的进出口贸易,成为沿海地区的开放明星、江苏开放型经济排头兵、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14) 2020年全年昆山完成进出口总额868.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573亿美元,这两项数据均列江苏各县级市之首。昆山的开放是多维度的,从以下两点可见一二。一是2013年美国杜克大学和武汉大学在昆山联合创办了昆山杜克大学,这是全国首个设在县级市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知名大学;二是目前昆山共有29家星巴克门店,其门店数之多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前茅,足见昆山的国际化程度,因为越是开放的地方,星巴克公司越是愿意在那里开设门店。昆山不仅是开放高地,也是创新高地。2020年,昆山高新技术企业数达2014家,比上年增长3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7.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7%,均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从这一突出的指标上,可以看出昆山在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上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第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昆山在经济跨越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均衡的发展,全市人民从中得到了最大实惠。近年来,昆山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100%,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100%,教育现代化建设达到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标,被命名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676所,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超过84岁,居民健康情况高于全国,达到了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平均水平。昆山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优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6%,居苏州地区前列,并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等称号以及“联合国人居奖”的殊荣。2020年,昆山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8.08亿元,位居全国同类城市中总量第一。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超过3万元,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的发展型消费支出总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二)昆山发展的主要启示
论及昆山,我们常常惊叹于其罕见的发展速度以及耀眼的发展成绩,而昆山更大的价值,在于其谋求发展的道路上所展现的可供借鉴的宝贵启示。
首先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发展统领全局,因地制宜,抓住机遇,不断创造自身发展的优势。昆山地处长江三角洲,是江苏的“东大门”,东依上海,西接苏州,沪宁高速等五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京沪高铁穿城而过,距上海虹桥枢纽仅40公里。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昆山找准了工业化是引领发展的关键点,以劳动力、土地资源、农副产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上海的产业溢出,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经济发展跃上一个大的台阶。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一依靠劳动力、土地、优惠政策等要素优势,可能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昆山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塑造自身的新优势,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对标国际标准提高发展水平,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昆山制造”迈向“昆山创造”,努力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其次是始终发挥开放这一最大优势,不断在扩大开放中寻找发展的新机遇,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从1984年自费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到如今的全方位开放,开放发展始终深度融入昆山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不断开放倒逼改革,推进各项制度深化改革。借助于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昆山建立起了自己的产业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又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新兴产业,以开放促转型升级,昆山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可以说,昆山的巨变得益于抢抓每一次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利用显著的开放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昆山在建好硬环境的同时,致力于打造一流软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追求整体进步。昆山之所以能够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在于率先建设好发展的硬环境。通过构建内外通达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智能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昆山建成了领先且高标准的发展硬环境,为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昆山大力建设软环境,从第一家外资企业落户昆山起,昆山人的服务始终与时俱进,努力营造高效、便捷、优质的软环境。从“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到提供个性化契约式服务,从众人皆知的“昆山效率”到实行“首问负责制”,昆山通过提供一流的发展软环境,迅速跻身为全国民营经济的第一方阵,成为台商的第二故乡。昆山始终追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进步,不单单把目标盯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紧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最大目标追求。
(三)昆山现代化建设试点的样板意义
昆山的现代化探索要快于全省,早于全国。早在2011年,昆山市委就发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动员令,在我国县级城市中第一个建立了区域性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昆山在探索基本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全省乃至全国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的样板意义。
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是创新之路,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建成国家的现代化。昆山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正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走的也是创新之路。昆山比较早就遇到了转型发展的问题,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效益效率等暴露出一个又一个的发展瓶颈。早在2006年,昆山就明确提出了依靠创新转型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口号,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新旧动能转换明显,新兴产业开始撑起半壁江山。2010年,昆山新兴产业产值为1540.34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23.4%,2020年,昆山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了55%,在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比例翻了一番还多。二是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昆山产业发展的新引擎。2020年年昆山新增专利申请43800件,新增专利授权2863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2.19件,远高于全国,在《2020年中国县域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报告》中名列县级市第一。2020年昆山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上高新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已经在95%左右。三是现代服务业开始成为昆山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2019年,昆山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9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9%,形成了阳澄湖科技园、昆山商贸城、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千灯现代商贸物流园、花桥国际商务城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花桥国际商务城是全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百度、谷歌、亚马逊、屈臣氏等国际知名企业入驻于此,该区域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已超85%。
现代化道路是开放之路,我国必将在不断扩大开放中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昆山走了多年的开放之路,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昆山的开放有三个重要的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昆山与世界,以自费创办开发区为标志。昆山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全方位地引进项目、资金和人才,目前已有56个国家和地区的8300多个项目落户昆山,累计投资总额超过了960亿美元。第二个维度是昆山与我国台湾。台商是昆山开放型经济的绝对主角,台湾地区前100名的制造业企业有70多家在昆投资,昆山全市100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台资高新技术企业占了208家。第三个维度是昆山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昆山逐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之中。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等产业园区和光电、机器人、生物医药等13个特色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在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互动合作中,走在了同类城市的前面。昆山的启示在于,必须要在更加开放的背景下推动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哪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是在封闭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过去4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现代化的道路是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昆山的现代化试验走出了一条城乡协调和共享之路,城乡发展差距已经大大缩小。昆山率先实现了几大突破。一是突破了城乡规划的分割,昆山在江苏第一个打破了“城市—农村”二分规划法,强化了城乡联系和市域整体意识。二是突破了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先后实现了农民与城镇职工一样刷卡看病,城乡同水同价,城乡等值公交服务,大病保险的城乡统一,低保标准的城乡并轨等,形成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昆山样式。三是突破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旧模式,城乡收入差大大缩小。2020年,昆山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86∶1,低于江苏的2.19∶1,更是明显低于全国的2.56∶1。此外,昆山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已经超过了95%,农民收入来源极其单一的情况有所改变。昆山的城乡融合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用城市去取代农村,而是在保护农村原有历史和乡土文化的同时,综合配套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昆山开辟出的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在县和县级市中有着重要的推广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15) 在我国,县和县级市起着辐射农村的重要作用,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我国众多的县和县级市如何以城乡融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篇大文章,也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
现代化的道路是法治之路,没有法治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以高水平的社会治理,昆山的现代化探索和试点也走出了一条法治之路。昆山有着91.26万户的市场主体,是全省首个市场主体突破90万户的县级市,常住人口近300万,其中外来人口是本地户籍人口的两倍左右,交通、教育、卫生、环保、安全等各种治理难题都早于全省和全国出现。昆山通过深层次改革创新,建立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形成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强大合力,打造出了现代县域治理高地。昆山积极探索开拓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昆山路径,已经形成15个区镇(城市管理办事处)一级网格、311个村(社区)二级网格和1491个基础网格的社会治理网络模式,荣获了2016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昆山作为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和推进“县域法治化”的城市,(16) 不断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通过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对社会治理中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行“精准治疗”,昆山第一个在全市城乡社区和村成立了“五位一体”综治办,该做法和经验也被江苏省政法委和中央政法委肯定和推广。此外,社会治理的好坏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近十年来,昆山的法治建设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7%以上,位列苏州县市区前列,如今,崇法重契已经深深根植于昆山的城市精神,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7)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社会治理应该走法治化的道路,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作为社会治理和社会善治的先行者,昆山在社会治理法治化方面的探索可以为其他地区走法治化的社会治理之路提供鲜活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昆山智慧”。
三、现代化建设试点的苏州工业园区典型
(一)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成就
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于1994年,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凭着敢作敢为、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毅力,苏州工业园区完成了从江南泥田向现代化新城的华丽变身,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苏州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为中外合作和国内外各类开发区的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
1. 起步不算早,却能领先前行
与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苏州工业园区的建立晚了十几年,起步并不算早,但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之路,经济社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在众多经济园区中脱颖而出,创造了一系列的第一和唯一。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生产总值只有11.3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和实际利用外资也只有0.215亿元和0.7亿美元,而到了2003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就达到了苏州全市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2020年,园区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2907.0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与199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57倍、1753倍和28倍。在引领苏州发展的同时,苏州工业园区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不仅在2009年“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行榜中摘得桂冠,更在2020年商务部对全部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的考核评价中实现了五连冠。如今,苏州工业园区正砥砺前行,向世界一流开发区的行列迈进。
2. 总体发展水平高,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不单是在某一经济指标上跑出了“加速度”,在总体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也显示出了高水平。首先是创新动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底,园区累计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837家,集聚科技企业超过6000多家,累计培育独角兽及独角兽(培育)企业86家,其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在4.5%左右,比江苏省的2.85%和全国的2.40%高出许多。通过引进大院大所,园区高效提升了创新实力,已经吸引了牛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众多国内外著名大学前来设立研发机构,集聚了一大批国内外各类人才。苏州工业园区已经蝶变为创新园区,成了苏州市高科技产业高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其次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聚焦于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2020年分别实现产值1022亿元、1010亿元、462亿元,此三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壮大,已成助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的服务业不断升级,加快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变,园区先后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中新合作现代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以及全国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
3. 人民幸福、满足感强,是富有吸引力的宜居新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 苏州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园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园区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7万元,在江苏名列前茅,也超过了同期上海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钱包鼓了的同时,园区优质的生活设施和环境也让园区居民获得了持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邻里中心基本实现了全区覆盖,为园区居民提供了“一站式”的生活配套服务,时代广场、博览中心、白鹭园、莲池湖公园等文化艺术、休闲娱乐设施很好地满足了园区人对于美好精致生活的需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园区始终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者和先行者,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2.6%,万元GDP能耗仅为0.2358吨标煤,均达到或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一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规划先行,一张蓝图干到底。建园伊始,国内许多开发区的建设还停留在边开发、边规划的阶段,园区却通过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经验,编制出了一份高标准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园区勾勒出了一个保持着江南秀丽风貌的现代化城市模样。多年来,园区上下始终秉持着一个理念,有了规划,开发建设就要严格按照规划走,把这张蓝图绘到底。而要使规划蓝图变成有时代特点的美好现实,则必须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因此,园区为了保证规划的连续性和权威性,建立了一套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来确保规划实施的始终如一。同时,为了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领先性,园区也确立了规划并不是僵化的思想,让规划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每过五年进行一次总体规划讨论和完善。从确立规划时的高标准,到实施规划时的高要求,再到如今与规划基本一致的城市面貌的高颜值,园区的规划深度融入了园区发展的全过程,当年已泛黄的图纸见证了园区把美画变成现实的伟大奇迹。
二是学习新加坡经验时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借鉴中加以创新,走出中国特色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旗舰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与其他园区或者城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其建设之始就深度借鉴新加坡裕廊的成功经验。在借鉴的过程中,园区并没有不顾实际生硬套用新加坡的发展经验,而是按照自主的原则对三个层次的经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有选择的吸收学习。首先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第一层次方面的经验,园区进行了系统引进并全面运用;再对经济管理、实现合作和有序竞争等第二层次方面的经验,园区选择了基本引进并加以吸收,根据园区实际加以具体应用;最后,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立法司法执法和社会保障等第三层次方面经验,园区实行了部分引进并吸收其有益成分的做法,更多根据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加以创新发展,使之更适合中国开发区的发展,更适合苏州开发区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园区已经实现了新加坡经验本地化、借鉴成果制度化,独具特色的园区经验也造就了园区经济社会首屈一指的发展成绩。
三是建立了独特的组织架构和运营管理模式,始终突出高效运营的优势。园区通过构建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降低相关的交易成本,为园区健康有序、全面迅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夯实了基础。从一开始,苏州工业园区就将行政管理主体和园区开发主体相分离,行政管理主体是园区管委会,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则是园区的开发主体。在管理方面,园区管委会不断整合政府职能,减少管理层次,部门职能尽可能综合化,一人多职、一专多能、交叉兼职,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开发方面,中新集团作为开发主体,利用新加坡元素的特有优势,在园区基础设施开发、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妥善解决了政企不分、职责不明的问题,这种独特的管理体制,开创了市场运作的开发区建设模式,也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一大经验。(www.daowen.com)
(三)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化建设试点的样板意义
全国有无数个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开发区,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不止一个的新城区,尤其是在大城市中,这种兼经济开发和新城功能的新市区十分普遍,都面临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任务。怎样走出一条适合于开发区和新城区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苏州工业园区走在了前面,创造了经验,在一定层面上提供了样板。
1. 坚持以产城融合发展为主导,建成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以往以简单的工业集中、出口创设为主的开发模式已和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同时,城市区域功能单一、产城分离等问题也制约了城市的升级,这种模式无法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如何既要高质量的经济开发,又要现代化的新型城市?苏州工业园区通过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建设一个既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又具有别样风景的美丽城市,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从一开始,苏州工业园区走的就是一条产业与城市共同繁荣与协调发展的道路。在具体的融合方面,园区形成了两大主导产业加三大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体系,产业特征也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产业、商贸服务业转变,产业的升级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支撑,与此呼应,园区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商业服务和城市面貌等方面下了大功夫,建设了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金鸡湖商务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内涵,塑造了独具风格的城市品牌和气质,逐渐形成了产业高端化和城市现代化良性互动的崭新局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很多地方陆续出现了“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现象,陷入了产业难以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效率低下的窘境。苏州工业园区通过科学规划,以产城互动、产城共生跳出了困境,打造出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产业新城,其实践成绩与经验虽有其特质,但有一定的共性,可以为其他园区和城市提供参照系。
2. 在制度规则上对标国际,不断提升城市内涵的国际化水平
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从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还是从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的项目数来看,苏州工业园区无疑都是我国开放发展最为成功的实践之一。作为我国开放发展的典范,园区仍面临着开放深度不够,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等问题,园区的管理者很早就意识到这些问题,把难题当作进一步开放、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机遇,在制度型开放方面率先展开探索,坚持在制度规则上对标国际,先后出台了100多项符合国情、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规章制度,较早地将国外“一站式”服务理念引入国内,被很多地方推广学习。近年来面临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开始重构的新环境,在制度型开放愈加艰难也愈加关键之际,苏州工业园区并没有被自己过去的成绩所累,而是依托建设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提供的新动能,紧抓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新机遇,推出了“关助融”、市场准入本级事项“证照分离”等一系列对接国际先进市场规则的新举措,在规则制度开放上加速前行。
3. 坚持提升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以创新发展彰显现代化的含金量
2010年,世界上市值最大的五家公司分别是埃克森美孚石油、中国石油、苹果、中国工商银行和微软,十年之后的2020年,全球市值最大的五家公司则变为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和脸书公司。(19) 这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五家公司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都为科技型企业。几乎所有的现代化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科技发达,创新能力强。即便是一些人口不过千万甚至几百万的小国,科技发展水平也很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典型的有瑞士、北欧诸国,以及亚洲的新加坡和以色列。至于大国,更是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通过持续的创新能力提升,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能够首先为现代化建设试水,并提供宝贵经验,就是因为它走出了一条坚持创新发展的道路,成为我国一流的经济开发区和重要的科技园区,而且还是国际化水平高的新城区,并有可能在未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具体做法上,园区不断提升集聚大量高端要素尤其是创新要素的能力,通过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平台推进现代化发展。举例来说,苏州工业园区引进了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复旦大学等30多所中外知名高校,以及中科院电子所等十几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在一个园区的范围内汇集如此多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是非常少见。此外,苏州工业园区还集聚了一大批来自海内外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园区共有一万多名来自于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常住外籍人员。这些人才和资源要素的集聚为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园区尽早跨进现代化建设的门槛积累了创新能量。
4. 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精神气质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现代化国家的涵义应当要更加丰富、多维,除了要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民生现代化之外,还应当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实现现代化。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它的提升对于我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文化建设起步早,实践成果也更为丰富,是文化实力提升的鲜明样板。苏州工业园区文化发展的成就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为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载体。园区在2007年和2017年分别启用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以及金鸡湖音乐厅,成为展示苏州风貌、中国形象的艺术平台。二是通过集聚文化项目,着力打造具有园区特质的“江南文化”品牌,园区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项目,如李公堤文创街区、斜塘老街、凤凰书城、诚品书店等,其中诚品书店是目前大陆地区的唯一一家。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了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影响力。截至2020年年底,园区拥有文化产业单位6720家,全年营收收入683.9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8%,连续五年在全市文化发展绩效评价中位列第一。四是建成一批标志性的文化经典项目,彰显了城市现代化的水准。例如,主要依托苏州工业园区,苏州于2016年成立了交响乐团,乐队成员来自全世界,在城市软实力建设方面堪称亮眼全国。总之,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多方位的文化建设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了一个古朴精致、开放包容、现代时尚的中国城市形象,为世界讲述了一个精彩的发展故事,让其蕴涵的苏州风韵、江南文化显得格外打动人心。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苏州的美好憧憬
(一)苏州率先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重要意义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深刻发展变革,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不断迈向人类发展的更高阶段。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不可抗拒的发展潮流,苏州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标兵,率先实现现代化不仅对自身的历史进程意义重大,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走好现代化建设之路也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早在200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做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定,争当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军成了苏州的使命与担当,率先发展始终是苏州人民的自觉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苏州力量,也用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建设成就为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写下生动注脚。如今,苏州离实现现代化这个其苦苦追寻和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越来越近。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个关键阶段,率先实现现代化于苏州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建设成为一座基本现代化的城市是苏州的历史追求,是对过往发展的一次新的飞跃和升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也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要在对照发达国家通行标准的基础上,有所区别、有所超越,体现出中国特色,这就迫切要求像苏州这样的城市勾画出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模样,为全国提供参照和示范。
放眼世界,在迈向现代化这一高级阶段的漫漫征途中,探索者众,而成功者少,长久挣扎者多,而顺利实现者寥寥。成功者的经验并不多,即使成功的经验所处的发展背景和所走的道路与我国也大不相同,其中固然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更多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尝试。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苏州率先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宝贵经验将会更加具有启迪意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苏州的关键着力点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是总书记继2014年对江苏提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要求后再次对江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既是对江苏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江苏发展的新期待。
从2009年提出“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到2014年明确要求“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再到2020年11月强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苏州率先探索现代化的要求和期望一以贯之,又不断深入。嘱托就是使命,指示就是方向,苏州也自觉肩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职责使命、力争成为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发展目标,即“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到2035年高水平建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集中凝练了苏州到2035年期间现代化发展的总目标,擘画了苏州推进现代化事业的新图景,是苏州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核心标志。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目标含义,应牢牢抓住创新突破、深化改革开放、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生态宜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最能反映时代特征又贴近苏州实际、代表苏州发展方向的关键词。
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设成为一座创新之城。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过程中,苏州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勇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重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聚焦产业需求展开科技攻关。一是围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二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成一批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三是推进创新发展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当前,数据驱动型创新正在向经济社会、科技研发等各个领域扩展,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形式和重要方向,苏州要牢牢把握这一趋势和机遇,先行在全省乃至全国建成“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的标杆城市和样板城市。
打造全方位深层次开放的新格局,建设成为一座开放之城。开放是苏州的鲜明标识和看家本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建设中,苏州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发展新动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一是通过自贸区苏州片区的高标准建设、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建设、以及“中新”“中德”“中日”等开放平台建设,建成更高能级开放平台,率先探索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融入国家开放战略,高水平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进一步畅通向东向西双向开放,提升苏州的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在畅通双循环上成为示范。此外,苏州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主动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承接上海的溢出带动效应,加速“沪苏同城化”进程。
锻造具有苏州特点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建设成独具魅力的一座人文之城。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0) 对于一座现代化城市而言,其魅力在于特色和个性,而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城市的品牌和个性,就是创造和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其中江南文化可谓是苏州的闪亮名片和文化底色,苏州要利用好挖掘好江南文化资源,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充分展示苏州“最江南”的城市文化气质形象。在保护好利用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苏州还应有所创新,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快拓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再现文化高地的灿烂辉煌,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文之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城市品质,建设成为一座生态、宜居之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新征程中,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出生态、宜居的现代城市形态。一方面,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视野在城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构建特色城市公园系统,持续建设大型绿地,建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态美丽河湖典范,兴绿营城,以水润城,打造美丽中国、最美江苏的苏州样本。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建立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满足居民高品质、多样化的出行需求。还要吸纳汇聚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引进国内和国际上的优质医疗资源,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探索与世界接轨的国际社区管理模式,打造一批高品质国际化生活街区、居住社区和邻里中心,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宜居生活圈。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一座善治之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生活品质、独具魅力的文化品质,还应达到善治,富有创新创造的活力。展开来看,一是要实现“法治苏州”的建设,构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全面提升法治实施水平,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二是要实现城市治理数字化,以数据资源高效治理为要素基础,以城市中枢智能治理为重要技术手段,全面构建跨层级综合治理、跨部门协同治理、基层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城市治理新模式,率先建成全国“数字政府”样板城市,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标杆城市。三是要积极推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实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治理初衷,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建设。
(三)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展望
现代化建设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样的,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具体特征。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基于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新特征、面临的新问题和肩负的新任务的认知和总结,将走向现代化强国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份纲要在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规划的同时,还以更长远的目光展望了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指出:“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这样的特殊历史关键期,苏州必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总体部署,积极描绘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苏州蓝图,勇当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标杆,对2035年建成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远景目标进行清晰展望。
展望2035年,现代化进程中的苏州,经济实力将更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居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人均收入和消费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20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2万亿元,跃上2万亿元台阶,居全国城市第六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9万元,用美元换算约为2.75万美元,已十分接近当前韩国、意大利的发展水平。到2035年,苏州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将会达到5.5万—6万美元左右,和现在的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基本相当,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2020年时的发展水平。当然,一个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其反映出的发展含义与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GDP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一座城市人均GDP为5万美元所体现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5万美元时的发展水平还是有些距离。然而,当15年后苏州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五六万美元时,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相当高的发展水平。考虑到我国确立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人均GDP2万美元左右,苏州在2035年将要实现的现代化将是一个高水平的基本现代化,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将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迈向2035年,作为更为全面的憧憬和展望,《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描绘了这样一个高水平建成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苏州:“截至2035年,经济综合实力迈入全球先进城市行列,城市软实力全面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主要创新指标保持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成熟稳定,成为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全国典范。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继续领跑全国,中心城市服务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最强市(县)地位稳固,率先实现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民生活更为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更为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低碳发展卓有成效,建成‘美丽中国’标杆城市。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率先建成‘文化强市’。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并走在全国前列。”
于苏州而言,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路径已经清晰,要把蓝图和目标变成生动实践和美好现实,关键是要加快推进、深入落实。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1)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时时刻刻在提醒和指引答卷人以饱满的精神和严实的态度奋力书写,认真答好每一道题,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试卷上,苏州书写了精彩和奇迹,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当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试卷已徐徐展开,苏州已经做好了准备,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火热精神依旧,创新干劲新添,浓笔蘸上了重彩,青山映在了湖面,苏州必将在时代的答卷上书写新的精彩和辉煌!
(1) 顾雷鸣、耿联等:《肩负“两个率先”使命朝着总书记描绘的美好蓝图阔步前行》,《新华日报》2014年12月。
(2)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https://data.worldbank.org.cn/.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 王新颖:《国外学者热议“三大预言”与中国模式》,《人民论坛》2009年第6期。
(5)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点》,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110页。
(6) 1992年2月,邓小平视察南方后,从上海返回北京途中在南京火车站停留,听取了江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简要汇报,邓小平提出:“江苏条件比较好,应该发展得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些。”(参见:薛庆超:《群众路线:从萌芽到实践》,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
(7)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智库信息部从2007开始每年会面向全球140个城市进行调查,从社会稳定、医疗卫生、文化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对全球主要城市的宜居情况进行量化评价,最终确定全球最宜居城市排名,该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已经在国内外被广泛关注。
(8) 俞海山、林崇建:《市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9) 魏后凯:《中国城市行政等级与规模增长》,《城市与环境研究》2014年第1期,第4—17页。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版。
(11) 习近平:《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新华网2014年7月9日。
(12) 根据中国科学院何传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定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按此标准,现代化国家的人均GDP为达到3万美元左右。
(13) 数据来源于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于2020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
(14)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中国百强县之首的担当与坚守——江苏省昆山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19年第14期,第9—11页。
(15)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求是》2019年第11期,第4—10页。
(16) 黄鹏航:《县域法治与治理研究的一个样本——关于昆山经验研究文献的初步总结》,《法治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2期,第144—150页。
(17) 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1月,http://www.comnews.cn/article/pnews/201911/20191100023310.shtml.
(18) 参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人民日报》2014年7月,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710/c40531-25261733.html.
(19) 数据来源于:https://www.centsofscale.com/tag/stadafa⁃com/.
(2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4页。
(2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