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州高质量发展:目标规划与定位

苏州高质量发展:目标规划与定位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加快推进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苏州要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当务之急是明确高质量的深刻内涵,确立苏州的目标定位,为苏州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

苏州高质量发展:目标规划与定位

改革开放40余年,弹指一挥间,苏州创造了一个发展奇迹,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苏州拔地而起。苏州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质量效益改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但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业转型任务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任务依然繁重。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加快推进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苏州要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当务之急是明确高质量的深刻内涵,确立苏州的目标定位,为苏州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

一、苏州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大的作为

(一)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起点

改革开放后,苏州从一个消费型的中等城市在全国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堪称中国发展奇迹的明星城市。过去几十年来,苏州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几次重要契机,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形成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从紧抓浦东开发开放和利用外资的重大战略机遇,到成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从壮大工业规模,形成世界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到创新渐入佳境,产业层次不断提升。苏州在发展的水平上远远走在全国前面,也要在发展的质量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全省和全国探新路。

改革开放初期,苏州抓住了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苏州乡镇企业打破单一计划经济的坚冰,冲破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从弱到强,异军突起。1985年苏州乡镇工业总产值已达到99.74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1.6%,成为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苏州广大农村建设者逐步从谷场走向市场,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变,走上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新路,成为苏南模式的主要范例,为以后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苏州更是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异军突起和建设浦东新区的两大重要机遇,适时提出“依托上海、接轨浦东、迎接辐射、发展苏州”的发展战略。凭借紧邻上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苏州依托乡镇工业崛起形成的巨大加工生产能力、良好的市场流通网络和人文资源基础,外贸、外资、外经齐上,合作、合资、独资并举,各级各类开发区并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000年全市已实现新增合同外资46.78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8.83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31.6倍和40.5倍;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00.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04.81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105.7倍和66.5倍。苏州人从田岸走向口岸,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跨越,走上了经济国际化的道路。

进入新世纪后,苏州按照中央提出的“一个惠及、六个更加”的全面小康目标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制定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农村建设和提高人的素质“四大行动计划”以及民营经济腾飞计划、服务业跨越计划,积极推进“两个率先”、新型工业化和结构调整,通过择商选资、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等途径,调轻产业结构,调高产业层次,调优产业布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大经济规模,做强经济实力,促进惠民富民。苏州全市努力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发力,奋力实现由传统发展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转变。从20世纪末到2012年,苏州创造了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6年年均10%以上增速的苏州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稳中求进、优化结构,进一步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依赖。党的十九大以来,苏州积极开展“两聚一高”新实践,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高,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2020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万亿元,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居第六位,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超过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9万元,居全国城市第四位;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3亿元,居全国城市第四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实现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1万元和3.76万元,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1年居全省首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中央经济会议进一步强调了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历程中鲜明的特征。苏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着眼长远发展,推动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奋力走在高水平开放最前沿、高质量发展最前列。

“十四五”时期,苏州既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也适逢前所未有的发展先机。国际经贸新格局正在重塑之中,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成长壮大挑战增多。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创新资源、优质资本和高层次人才等加快重组,人口增长和公共服务供给投入协调难度加大,城市能级提升和居民生活品质提高任重道远。因此,苏州要把握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发展新机遇,善于在挑战中发现和谋求新机遇,依靠数字化赋能等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为推动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能。

(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几个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 那么,发展阶段转换意味着什么?如何以新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究竟要怎么干?取其势,明其道,精其术,只有充分认识理解这些问题,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才可以更好地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引领经济发展新时代。

1.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保持有质量效益的适度增长

若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问题。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依靠人口红利,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的跨越。经济发展强调快,越快越好,而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逐步消失,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一味追求GDP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需要建立新的经济发展价值判断,经济的好与快,有的时候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发展是第一要务。先有发展,然后才谈得上高质量。发展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注重保持适度增长,如果仍一味靠扩大投资抬高速度,虽然短期内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用递减,经济效益必然下降,发展随之会失去动力。苏州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2. 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主体是实体经济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甚至脱实向虚现象加重,就会出现诸如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房地产热、金融热,实体经济行业发展迟缓,效率难以提升,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严重脱节,从而导致整体经济减速,逐渐产生经济泡沫,甚至会爆发经济危机。因此,把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经济运行规律、着眼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的前瞻性选择。

苏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要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后劲,加强要素保障,强化政策协同,为企业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完善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强化股权融资服务,帮助企业融到更多资金。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切实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苏州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产业基础雄厚,竞争力强,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创新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3. 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完善供给体系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仍不是制造强国,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环境友好等方面与世界制造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从而导致供给体系质量低下、供需错位等矛盾突出。要彻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就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

然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供给端、生产端入手,通过大力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做强先进制造业。要优化先导产业布局,着力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定向攻关、重点突破,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地标。突出产业发展导向,培育发展一批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坚持优选增量、改造存量,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旗舰型、地标型项目。引导企业加大设备投资,提高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此外,还要坚持做大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4.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和重要遵循,创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实现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关键阶段,要顺利实现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速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尽快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苦练内功促进动能接续转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苏州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的根本之策。要落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企业和营造优质创新环境等措施,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5.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苏州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富民惠民,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瞄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美好生活目标。坚持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是否真正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和最好标尺,用高质量发展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与信赖。

(三)苏州亟待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发展主线,也是苏州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核心要义。要剖析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用高质量发展理论指导苏州产业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等现实问题,为苏州新一轮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为实现苏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亟待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动力变革是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前提条件。要加快动力变革促进效率变革,实现质量变革,由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资源活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解决好这个关键问题,苏州才能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开创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发展新局面。

1. 推动质量变革,用质量第一引领苏州高质量发展

质量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质量变革,包括通常所说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领域、各层面的素质。这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质量变革,也是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质量提升,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对于苏州而言,一是加快建设苏州国家质量基础基地,以高端化为导向,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苏州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中力量打造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培育发展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二是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金融、商务、研发、信息等生产服务业,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业态模式。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开展“千企技改升级”行动,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四是加强制造业质量提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优化供给体系质量,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苏州速度向苏州质量转变。

2. 推动效率变革,用节能高效推进苏州高质量发展

效率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也是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求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障碍,以既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推进效率变革,就是要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一个效率和竞争力的稳固基础。

苏州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时不我待的劲头推进效率改革,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一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不见面”审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一号通答”,最大限度利企便民;进一步实质性放宽市场准入,完善退出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使高效要素进得去,低效要素退得出,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二是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和治理各类经济泡沫,降低过高的杠杆率,化解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有效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3. 推动动力变革,用全面创新驱动苏州高质量发展

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进苏州高质量发展,必须用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力度激发创新活力,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一旦“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渐趋用尽,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到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将会成为制约其经济增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若要实现苏州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创新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立足苏州实际,充分体现苏州特色和优势。创新驱动是全面推进制度、科技、产品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向创新要动力,使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全方位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对于苏州而言,必须坚持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建更多的国家和省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加速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深化与科研院所、著名高校的合作,吸引更多重大科研机构落户苏州。二是增加研发投入,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原始创新,争取突破一批重大原创技术、颠覆性技术、自主可控技术。三是实施系列人才计划,重视培养本土人才,积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大力实施高成长创新型、瞪羚、独角兽等企业培育计划,健全分级孵化体系,加快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扩大“科贷通”和科技保险覆盖面。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完善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等服务平台功能,建成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二、苏州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苏州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志

站在新的时代坐标,苏州要思考如何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思索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用什么样的重大进步标志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9年到江苏调研时就曾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2014年在江苏视察时又提出了“强富美高”的美好蓝图,要求江苏在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2020年11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视察再度来到江苏,对江苏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指示,对江苏提出新的目标和期望,要求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强富美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要求,“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新时期江苏“强富美高”的新追求。苏州必须加倍努力、接续奋斗,始终把“强富美高”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标志,让其成为现代化新征程的鲜明标识,在努力追求“强富美高”新成果中体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作为。经济强,强在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百姓富,富在经济高度发达,享受高品质生活,让城乡人民共同富裕、过上令人向往的现代生活。环境美,美在生态宜居,打造人们心目中最美江苏、最美苏州。社会文明程度高,高在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构建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宜的治理体系。因此,苏州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力谱写好“强富美高”的现代化篇章,应着力完成以下五个标志:

1. 经济高度发达,居民生活进入高收入阶段

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大,人均GDP程度高,并逐渐形成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后工业经济结构,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对于苏州而言,经济高度发达的标志就是达到欧洲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DP达3万美元以上。2020年,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2.02万亿元,人均GDP接近19万元,折合美元约2.7万美元(按2020年人民币与美元平均汇率测算),已经达到欧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接近西班牙水平(人均3万美元左右)。“经济强、百姓福”,除了看GDP总量和人均GDP,还要看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按全市常住人口统计,苏州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万元,为62582元,在全国所有城市处于前列,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究其原因,这和我国的财政收入上缴体制以及苏州的产业结构有关,财富创造中劳动收入所占比重受到限制。苏州外资比重偏大,部分增加值以营业利润形式回流至境外,再加上制造业中多数属于重资产型,产业装备水平较高,GDP形成中折旧部分相对较大,客观上会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这种人均收入结构上的问题,需要在高质量发展时期逐步加以解决。

高质量发展的苏州,不仅人均GDP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更需要注重提高GDP发展质量。对于苏州而言,尤其要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建设,持续推动消费升级,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扩大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医疗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渐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2. 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创新必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强反映在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增长将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逐步上升至价值链中高端,并具备相当的国际竞争力,涌现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聚焦关键技术锻造创新能力。

苏州的创新一直走在江苏的前面,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2018年,苏州全社会研究和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82%,位于中国研发城市的第二梯队,但与我国先进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分别比深圳、上海和杭州低2.01%,1.37%和0.65%。苏州规模以上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比重为1.5%,相比深圳、上海和杭州,差距更为明显。2019年,苏州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3.25%,规模以上企业R&D支出总额达629.7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升至1.7%,均比上一年有显著的进步。2020年,苏州R&D经费支出达到740亿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有进一步的提升。

企业是创新的微观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需要涌现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标杆显示度高的企业,形成若干创新引领国际的产业领袖级企业和跨国公司,造就一批全国有名、国际有影响的独角兽企业。与深圳、杭州以及国外先进创新城市相比,苏州不缺创新企业,但缺乏创新的领军企业、产业领袖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以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类跨国公司。苏州必须发展总部经济,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引育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示范企业,汇聚更多高端要素,提升苏州影响力,加快苏州产业创新的步伐。

3. 生活品质提升,营造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典范

宜居性既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高质量发展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富足、美丽、宜居的生活家园,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城市必须有较高的宜居指数。苏州在宜居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总体上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尤其需要建设大型机场和其他重要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公园等公共设施投资和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政府对住宅市场的引导力度,既要控制好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又要努力使居民住的房子更好、环境更美、出行更加便利。

高质量发展的苏州,同样需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差异,使得乡村能够享受与城市一样的现代和富裕生活。苏州在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面。新时代的苏州,要有更高的标准、更高的目标,要聚焦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乡村振兴苏州样板,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要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打造精致水乡田园村落,率先建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

4. 环境生态优美,绿色发展持续永恒

苏州自然条件优越、城乡区域发展比较协调,园林城市、名城名镇和美丽乡村众多,美丽苏州建设有很好的基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调保护,构建以“三核四轴四片”为主体,多廊多源地为支撑的生态保护格局,打造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生态连接线,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高标准打造特色示范段,科学推进太湖治理,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保护,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绿色发展城镇带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让苏州美得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苏州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市,要特别加强源头管控,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改革,加大差别化政策激励倒逼力度。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到2025年,电能占最终能源消费比例提升至35%的目标。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建设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深化区域低碳发展试点示范。苏州要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主动作为、扛起责任,合理分解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指标,科学构建符合市情、可操作的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格局,多策并举促进降碳。国家作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苏州均应提前若干年兑现。

5. 城市高度开放,凸显现代都市国际化形象

开放度越高的城市,也是最具活力的城市。苏州在开放方面一直领先于全国,很有国际范。苏州是第一个拥有诚品书店的内地城市,国内第一个拥有交响乐队的地级市,丰富多彩的国际化元素已经成为苏州最大的城市魅力。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苏州应进一步发挥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面的优势,继续走高水平的开放道路,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层次,打造富有魅力的国际化城市。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为苏州带来新的发展活力,对外开放达到新的高度。

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普遍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是一种软实力,是引领时代潮流的主导力量。2016年苏州首次进入GaWC全球城市体系排名榜单,被列入Gamma-级别,处于排名体系中较低级别。只用了两年时间,苏州在2018年公布的世界级城市名册中,连升三级,飞跃至Beta-级,与赫尔辛基、斯图加特等欧洲著名城市同处世界二级城市的行列。这种快速跃升的姿态不仅在中国城市中绝无仅有,放眼世界范围也十分罕见。苏州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开放型经济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立足未来,苏州在坚守精致卓越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在国际化方面下功夫,积极开展有利于国际性传播的城市活动,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二)苏州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

加快推进苏州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制定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发展就有了方向。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即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为苏州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举旗定调。

综合考虑苏州目前所处的发展方位和承担的时代重任,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主题,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进一步突出高质量的内涵与发展的第一要务,可着重围绕这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强推进。

1. 经济发展高质量,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把产业创新放在首要地位,是基于时代特征、国际科技发展趋势以及苏州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所考虑的,也是苏州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驱动力。从国际上看,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愈加成为世界性现象,创新更是引领城市卓越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创新有助于汇聚高端生产要素,培育潜在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苏州而言,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雄厚,创新的最大潜力和最大压力也来源于产业领域。因此,产业创新应当是苏州创新的重中之重。

苏州需要紧紧抓住以创新为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面向若干个战略新兴产业,集中资源优化创新生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发展,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定向攻关、重点突破,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地标。加快培育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航空产业,着力打造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纺织等10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企业,建成市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推动企业智能化装备升级改造。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加速推广5G技术与产业应用。

2. 改革开放高质量,形成改革开放促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和开放始终是苏州前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高质量发展时期,苏州要继续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形成改革开放促发展的新格局。

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促进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推动各项改革向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拢,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路先锋。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类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严格监管自然垄断环节,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切实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www.daowen.com)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极其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巨大挑战,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将是新形势的主要特点。苏州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方略,要善于在复杂的形势下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构建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具体而言,苏州要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定位,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内涵,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走出去”等方面全面提升水平,努力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对外贸易和物流方面,要结合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加快“单一窗口”跨部门业务和通关一体化建设,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加快建设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推动中欧(苏州)班列健康发展。利用外资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方面,要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提升自贸片区发展水平,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外资项目落户苏州;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往来,建立“一带一路”企业数据库;拓展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打造中德(太仓)创新合作园,创建中日绿色产业创新示范区和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区,建设张家港综保区升级版,争创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示范区。

3. 城乡建设高质量,全方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建设高质量需要把城市群建设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把注入新动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把建立综合交通体系作为支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打造精致水乡田园村落,率先建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

苏州要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全方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建立健全城市“双创”人员、科技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入乡的激励政策,促进城市人力资本向农村流动。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市场,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通。二是推动城乡经济有机融合。有序推进浒墅关绿色技术小镇、黎里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小镇、望亭稻香小镇等特色小镇、吴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北太湖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苏州生命健康小镇以及一批特色乡村旅游名村等典型城乡融合项目建设,培育共建一批联结城乡的科技、商贸流通、生活服务等功能性平台,实现城乡要素的跨界流动和合理配置。三是开展新型城镇化补短板行动。优化调整乡镇布局,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依法放权赋能减负,构建简约高效顺畅的基层管理体制。

4. 文化建设高质量,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的文明城市

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讲好苏州故事、建好精神家园、把文化强省推向新高度是江苏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重要内容。苏州在推进文化建设高质量的进程中,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树立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全面塑造江南文化品牌,推进现代城市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形成特色鲜明的软实力发展体系。

高质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引进国内外头部文化企业特别是平台型企业,来苏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技术研究院等。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创新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保驾护航。二是厚植苏州特质文化根基。发挥“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效应,策划组织“江南水乡古镇”申请世界遗产,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建立更加广泛完整的园林保护体系。加快构建以现有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共同体价值为引领、以国际化文化平台为载体的现代文化标志传播体系,打造“文化艺术之城”“文明品质之城”“时尚创意之城”,打响“人间天堂,自在苏州”整体品牌,提升“文化苏州”国际形象。三是激发文化事业活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推动公共服务设施从“建起来”到“用起来”,服务供给从“我送你接”到“供需对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统筹规划,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抓好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地域题材、民生题材、青少年题材创作。

5. 生态环境高质量,建设具有人文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典范

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是城市发展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城市的美丽所在。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让苏州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包括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整治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完成平江生态净水工程;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环境风险防范,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实施“两湖一江”生态修复、“生态宜居”绿美乡村、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七大工程;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资源界定和评估、绿色审计制度。

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为主导、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的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实现绿色发展。以“和谐”为中心,以“绿色”为品牌,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走出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苏州建设为长三角生态型宜居典范城市,打造成市民满意的文明之城。

6. 人民生活高质量,营造有温度的幸福家园

我们各项发展都是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增进人民利益,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要实现高质量的人民生活水平,把城市营造成有温度的幸福家园。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同步增加居民的收入,还需要重点解决基层医疗相对落后、专科发展不平衡,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养老供需失衡,交通拥堵,停车难、停车乱等百姓生活突出问题。苏州应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富民增收落地见效,提高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和覆盖水平,优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首先,将苏州打造为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和创业贷款条件,健全培训、政策、载体、服务和氛围“五位一体”的创业新机制,提高劳动者的创业意识。其次,以优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加基础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优化中小学、幼儿园按需设点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公办和民办协调互补的规范化幼儿教育体系。再次,织牢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网。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不断深化医保基金管理等重要机制改革。要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构建应对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建立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三)苏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苏州的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目标,也不仅仅是城市实力的简单增强,而是全面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综合反映,是高标准实现“强富美高”目标的突出样板。苏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经确立,关键在于正确的发展思路,在于明确的主攻方向。苏州在明确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需要在以下四个主攻方向上着力推进,把高质量发展引向深入。

1. 推进全面创新,突出产业创新,彻底转换发展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是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聚焦科技创新,大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坚持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苏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主攻方向。一方面,推进全面创新,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统筹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三大重点,构建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创新环境三大支撑,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加速向苏州集聚。另一方面,以产业创新为核心,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力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努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苏州只有通过推进全面创新,产业创新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彻底解决增长动力之源问题,实现以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2. 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全面落实开放再出发政策举措,通过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苏州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开放型经济起步早、规模大、水平高,开放型经济已成为苏州发展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和亮点,在任何时候,这一优势都不能丢,而且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在巩固发扬开放型经济优势的基础上,要着力在更高层次上下功夫,再塑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主要体现在:一是生产要素层次更高,汇聚更多高端要素,开放型经济主体模式由“加工—制造”模式向“研发—制造”模式和“商务—信息”模式转变,实现全球价值链向中高端升级的目标;二是开放领域更广,层次更高,要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适应国家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快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进一步放开市场领域,压缩市场负面清单;三是市场主体层次更高,要引导和支持本地的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国际商务和跨国经营活动,吸引并支持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外资企业在苏州开展高附加值经营活动。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叠加“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众多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完全可以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独特优势,汇聚和集中高端国际生产要素,使这里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重要的配置全球资源的中心和高地,为全国在新形势下加快对外开放当好表率标兵,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3. 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努力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旧动力衰减,传统主导产业弱化,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新任务。与此同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苏州应主动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努力扩大内需,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承担起外接国际循环、内联国内循环的枢纽。一是积极增加有效投入,努力扩大内需。加快投资建设多项工业投资项目,着力推进中科曙光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长城宝马光束汽车、京东方智慧终端等单项投资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二是加强调节生产消费关系,持续推动消费升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扩大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医疗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加大对农村电商、平台电商等新零售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商贸创新发展。三是充分发挥苏州地理区位独特、开放经济发展水平高、熟悉国际商业规则的优势,努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担负起大的作为。一方面,主动参与国内大循环,把苏州产业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用在经济活动的国内循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苏州的信息优势、渠道优势、地缘优势,支持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循环,在两个循环相互促进中当好桥梁与枢纽。

4. 彰显“江南文化”独特品质,打造精致型现代化城市

苏州作为一座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古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宋代时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今天的苏州,小桥流水还在,园林依旧典雅,却已是一个大格局的繁华苏州,一个集历史古城底蕴和现代都市魅力于一体的大城市,现在的苏州汇聚了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有多家高水平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主办或承办过许多有影响的大型国际会展活动,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新的时代,苏州可以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基础上,着重塑造“江南文化”的代表性和经典性,突出城市文化高品质,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精致型的文化个性和品位,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将苏州打造成一座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型城市,引领全省城市国际化进程。一是以精致高效为目标优化城市管理。加强智慧城管建设,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长效化。二是以超前眼光规划城市布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建设“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促进“多规融合”。三是以工匠精神推进城市建设。精心策划,精细施工,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彰显苏州精致典雅特质。

5. 加强分工合作,努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区域城市群的建设将会进一步加快,并逐步形成亚太地区新的高水平创新空间和一个世界级的高度发达的城市群。苏州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备,对外开放程度高,地区辐射能力强,经过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完全可以对接和呼应好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积极融入上海、服务上海,同时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西向走廊”的国际化门户,带动其他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打造高度开放的世界级城市群。

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推动城市发展。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精心实施苏州行动计划,全力以赴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推动市域一体化、苏锡常一体化、沪苏通跨江融合发展,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虹昆相产业创新走廊等区域合作。持续完善省际交通路网,加快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城市建设,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可办”。加强卫生健康协作,做好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开展文化和旅游合作,共建“乐游长三角”网络服务平台。

6. 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苏州作为总书记早就寄予殷切期望的地区,作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先行者,肩负的责任更为重大,力争做到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如何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还是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义,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为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地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一个充分展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的示范经典。要成为“最美窗口”,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一是着力强化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加快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集聚高能级创新资源,深层次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二是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启动实施“苏州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步伐。三是致力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启动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文化品牌塑造和产业倍增。四是大力增强“沪苏同城”效应。大力推进“沪苏同城化”,将上海功能转化为同城功能、将上海优势转化为同城优势。五是努力推动投资、消费“双升级”。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构筑“投资高地”“消费福地”。六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提升国际国内资源配置和利用水平。七是切实加强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三、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后苏州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一个根本要求。加快形成和不断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方法,将成为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发展质量的评价一般采用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标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以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为普遍形态,以开放发展为必经之路,以共享发展为根本价值归宿,这对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运行过程、经济动力转换、经济形态演进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依据高质量发展内涵,结合任保平和夏春玉等人的研究成果,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可以构建以下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研究框架,详见表13-1。

表13-1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二)苏州高质量发展基本现状分析

依据上述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本节将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个基本方面,分析苏州高质量发展所处的阶段和位置,进一步明确苏州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 创新发展指数分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创新投入指标来看(见表13-2),2019年,苏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64%,分别低于深圳、上海两个全国研发中心城市1.29%和0.46%。2020年,苏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7%,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1年居全省首位;创新主体和载体培育步伐加快,建设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47家,高新技术企业9772家。研发人员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指标代表了经济增长的持续能力,苏州研发人员达185622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518.05亿元,两项指标均高于杭州,接近上海。从创新产出指标来看,2020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8件,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五年位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第一。

表13-2苏州与上海、深圳和杭州创新发展指数比较(2019年末)

续表

说明:研发投入强度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局网站

2. 协调发展指数分析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从产业结构来看(见表13-3),苏州是我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前三。2015年,苏州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2016年,苏州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实现了从“制造业大市”到“服务业大市”的历史性转变。但是,由于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同,苏州与其他三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仍存在明显差异。2020年,苏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2%和51%;生物医药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苏州做了大量努力,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19年,苏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8629.21元,消费支出39647.63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5152.36元,消费支出23011.51元。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仅为1.72,低于上海(该比值愈低,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愈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为0.49。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1万元和3.76万元,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表13-3苏州与上海、深圳和杭州协调发展指数比较(2019年末)

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局

3. 绿色发展指数分析

绿色发展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取向,通过绿色发展规划、标准、技术,可使社会经济活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苏州经济发展正处于向后工业社会过渡阶段,高度工业化特征明显,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着单位GDP能源消耗偏高、工业污染治理难度较大等突出问题(见表13-4)。在这一个特殊阶段,苏州全社会特别需要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以来,苏州全社会环保投入累计达2909亿元,全市生态红线保护面积达到3266平方公里,占市国土面积的37.7%,位居江苏第一。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22%,“十三五”期间投入生态补偿资金40.5亿元。实施长江环境大整治环保大提升“百日攻坚”、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等系列行动,完成长江沿岸造林绿化8892亩,长江及42条支流水质全部达Ⅲ类及以上,在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中名列第一。新时代的苏州发展,更加重视发展质量的提升和优化,确保苏州的青山绿水与自然环境得到保护,确保在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只增不减,确保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宝贵的“环境财富”。

表13-4苏州与上海、深圳和杭州绿色发展指数比较(2019年末)

续表

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局

4. 开放发展指数分析

开放合作是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的必由之路。一直以来,苏州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贸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苏州进出口总额为3190.9亿美元,其中出口1920.4亿美元,进口1270.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和高技术产业进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07.82%和50.95%,两项指标都超过了上海和杭州。2020年进出口总额3223.47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四位;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比达37.8%;完成实际使用外资55.4亿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持续提高(见表13-5)。

表13-5苏州与上海、深圳和杭州开放发展指数比较(2019年末)

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局

5. 共享发展指数分析

共享硕果成为高质量发展路径目标的价值导向。从经济领域来看,2019年,苏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8.40%和1.82%,均处在先进的水平。“十三五”期间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从民生领域来看,苏州积极推进民生建设,民生财政支出和每万人中贫困人口数分别为78.69%和70.47人,其中,民生财政支出占比最高,每万人中贫困人数低于上海和杭州。从文化领域来看,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全球“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的一段”加快建设,新增一批国有文艺院团,舞台艺术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苏州博物馆在全国地级市博物馆运行评估中位列首位。先后承办2016年“汤尤杯”,2018年冰壶世界杯,2020赛季中超、足协杯等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从社会领域来看,2020年,“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持续推进,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90.9%和76.8%,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全省最高、全国前列。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1.61万套,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评价

40多年来,苏州敢为人先,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累了厚实家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新跨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现实;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先行开展现代化建设试点,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具备一流营商环境的制度优势,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的区位优势,门类齐全、产业链完备的产业优势,国家级载体密集布局的开放先行优势,此外还拥有世界级传统文化资源和水生态资源的禀赋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创新引领加速推进、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深化改革系统集成、民生保障改善提升,为现代化建设积蓄了潜在势能。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看到苏州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传统产业比重偏高、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产业层次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对外依存度过高,加工贸易占比大,自主创新体系尚待完善,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需求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有所弱化等。

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强调指出,苏州要把“可以勾画”的目标真实展现出来,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苏州应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强大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全会精神体现在思想行动高度统一上,努力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展示苏州发展的产业之美、创新之美、生态之美、宜居之美、人文之美、文明之美,使苏州成为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