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州城市在国内外比较视域下的竞争力

苏州城市在国内外比较视域下的竞争力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国际分工,导致了城市分工。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城市势必存在一种竞争关系,在获取资源方面,各个城市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位序。近年来,影响全球城市竞争力的因素逐渐在发生变化。以功能定位来看,城市功能定位的实质就是确定潜在的最佳的城市功能点。

苏州城市在国内外比较视域下的竞争力

城市发展的质量高低,往往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加以体现。比较分析是研究一个城市发展质量水平和提升发展质量路径的重要方法,也是立足更加开阔的视野深入研究城市的应有思维逻辑。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强调了它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地位差异和其引领作用,涵盖了在金融、贸易和先进产业等领域经济实力,以及资本、人力、环境等要素方面的先进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升级及社会环境的变迁,关注城市竞争力,实际上是关注一个城市在现有发展基础水平上的发展后劲问题。苏州是一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苏州的开放型经济始终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透过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看苏州的城市竞争力,对苏州探索新的竞争优势、推动苏州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体现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更高目标。

一、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城市竞争

城市起源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和丰富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境的快速变化,城市发展的动力、制约因素和运营模式都在不断变化。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日益紧密,城市间呈现出一种竞合关系。

城市为什么相互竞争?逻辑上不难理解,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时,城市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以及人才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互竞争,以获取更为有利的资源配置,谋求更好的发展。每座城市通过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城市内外的资源,准确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最大化占领和控制市场,方能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创造最大化财富,并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一)城市竞争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随之也日趋激烈。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新经济模式和新产业不断涌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要素的主要集聚地,城市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国家竞争力更多体现在城市竞争力上。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国际分工,导致了城市分工。始于产品与产业层面的单个要素的竞争逐步发展为涉及国家、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综合实力竞争。因而,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国家、地区、城市、企业以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全球资源、市场、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的竞争与较量。在此基础上,城市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利益的空间经济体,要实现最优化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对其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制定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战略。

2007年,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的现象,城市成为人类工作和居住的主要场所。地球上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等非自然资源)是既定有限的,各个城市必须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才能维系自身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城市势必存在一种竞争关系,在获取资源方面,各个城市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位序。城市的竞争有两方面因素,一是硬实力和硬资本,二是软实力和软资本。前者侧重在城市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等内容,后者侧重在城市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诚信、法治环境、公共服务等非显性内容。显性因素对城市的影响显而易见,且这些因素易于量化和测度,人力资源、制度环境、文化底蕴、教育医疗条件等隐性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软实力在城市的持续竞争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竞争的发展和加剧,城市间的软硬实力竞争逐渐演化成为关系国家地位和发展潜力的重要议题,城市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由于各国发展历程、国情的不同,城市与乡村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各国分别走上了各不相同的城市化道路,形成了与各自城市化道路相对应的城市发展模式。随之而来,提升城市竞争力逐步上升到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战略高度,例如,2004年,欧盟制定了城市要在2010年赶上美国竞争力的目标,同年英国政府将提升城市竞争力列入国家政策议程核心。

近年来,影响全球城市竞争力的因素逐渐在发生变化。第一,从强调数量比较优势到注重质量竞争优势。城市的竞争从自然资源和一般要素数量的硬环境竞争转变到有质量的高端软硬件要素的竞争。以往城市竞争的环境建设是基于满足外部需求,吸引竞争型企业为出发点,如今城市的增长动力来自于城市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不仅如此,制度、政策、文化、政府等在营造城市软环境竞争中的作用也得到了重视。第二,从看重短期经济优势到追求长期综合优势竞争。一个城市如果具有财富创造所需的资源和要素优势,在某个阶段能够获得高于其他城市的竞争力。然而,只有在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城市才有可能拥有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才能在城市竞争中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三,从发展当地聚集优势到创造全球联系优势。城市的第一特征是聚集,第二特征是联系。城市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地方到全球,从专业化的聚集到多样化的聚集再到依赖联系,最后到全球化的联系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下城市间竞合关系存在的要求,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发展常态。第四,从重视一维经济竞争力到突出多维可持续竞争力的评估。早期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估强调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等效益指标,相比而言,目前更加注重从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等角度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多维度的考量。综上所述,未来城市的竞争要突破要素的地域集聚限制,借助多样化聚集和智能化的外部联系因素,突破传统的专业化聚集的限制,不断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二)城市定位的内涵

城市定位指的是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各项内容的发展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1)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一般来说,城市定位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资源环境、产业活动、基本功能、总体属性和综合定位。其中,产业定位是基础,功能定位是核心,综合定位是灵魂。

以功能定位来看,城市功能定位的实质就是确定潜在的最佳的城市功能点。找到了城市潜在最佳的功能点,也就是实现了城市的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又包括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内部功能系城市主要为本市提供服务的功能,用来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是任何城市必须具备的首要功能;外部功能主要是为本市以外的区域提供服务的功能,也属于城市的基本功能。不同城市的内部功能具有相似性和不可或缺性。从专业功能角度来看,城市功能定位涵盖了综合型、政治型、经济型、生产型、消费型、服务型等城市;空间功能角度包含了国际性、洲际性、全国性和地区性等城市定位。此外,根据综合或各专业功能,又可再分为综合型或某专业型的国际性、洲际性、国家性、区域性、地区性等城市。将主要职能在空间上辐射到全球的城市称为国际化城市或世界城市,将个别职能或产业辐射到全球的城市称为国际性城市,依次类推,为国家性、区域性等城市。

以我们熟悉的几个国内城市为例。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北京的城市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都、宜居城市;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再来看深圳,深圳是国家经济特区,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文化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深圳的城市定位是创新性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可见,城市定位必须结合城市自身特色,准确的城市定位才能挖掘更多的发展潜力。

(三)城市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通过提供自然、经济、文化和制度环境,集聚、吸收和利用各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明要素的能力,并最终表现为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强、更为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城市竞争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要素聚集并进一步促进发展,其结果是跻身国际社会潮流前沿,引领全球发展趋势,其本质是在其所从属的区域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自身发展效率。

1. 市场份额竞争

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城市竞争力等同于城市的经济表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当前和未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也是城市未来和长期发展的关键基础。城市在竞争中必须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吸引资源和要素、生产产品和服务、战略和控制市场的能力,在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避免衰落和边缘化。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创造财富能力,代表了为地区、国家甚至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和潜在能力。(2)

2. 企业生产效率的竞争

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企业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城市的竞争水平,效率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全面压制了效率低的企业。企业的效率竞争最终就是要集聚更优质的高端要素、营造有利于地方发展的营商环境和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稀缺资源,孵化出更多的高效率的优质企业,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培养企业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的能力,为市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提升机会,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3. 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竞争

对外服务功能也是城市的社会属性之一。城市为满足区域、国家或者国际市场的需要,要在服务全国乃至更大范围格局上争做示范。在更大范围空间创造和提供高技能、高收入的工作机会,生产和提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并且该产品具有稳固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收入弹性。同时,还体现在具有优质的现代化教育水平和对外影响力,能够满足服务社会大事件的需要。(3)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城市等级体系中位次的不断提升来维护和提高这种服务功能,并在不同功能间相互协调。

4. 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体现了城市竞争力的长期表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世界上许多城市不约而同地将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其主要战略和发展模式,城市竞争力的目标从经济财富转向为创造长远福利而竞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势必要求城市破除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在竞争战略上发展先行优势、主动求变,善于抓住世界动荡变革期的机遇、勇于应对挑战,不断增强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优势。城市发展的潜力以及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引领作用,提高了城市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影响力和吸引力。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发展环境更加不确定。如此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仍是大势所趋,全球经济增长进入存量博弈,城市不可避免地作为一个有独立利益的经济实体参与到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和地区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时期,苏州面临国内外市场竞争、创新竞争、产业竞争、人才竞争等竞争加剧的现实压力。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总结苏州的发展优势,分析发展差距,总结学习全球领先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对于苏州打造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和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指导意义。

二、苏州与国内先进城市比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苏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若干重大的发展机遇,使一个原本不大的江南水乡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国内外知名的现代都市。苏州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般要历经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城市进化史。本节内容选择上海、深圳、杭州和成都这四座城市作为国内发展先进城市的代表,用来和苏州作比较分析。通过对比总结发展的经验和差距,分析苏州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以及亟须补足的短板。

(一)经济发展比较

从经济规模来看,上海、深圳、杭州、成都和苏州,这五座城市在经济总量上存在着万亿元的台阶差异(见表12-1)。2020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突破2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20170.5万亿,继续跑赢杭州和成都,被誉为“最牛地级市”,是全国第六个GDP突破2万亿大关的城市,也是唯一一个突破2万亿大关的普通地级市。2020年,苏州人均GDP(以常住人口计算)为18.76万元,高于上海、杭州和成都。从经济效率来看(以每平方公里地均产出表示),2020年苏州地均GDP为每平方公里2.38亿元,高于杭州和成都(见表12-1)。相比而言,深圳在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如此高的产出和效率,显示出明显的效率优势,也充分说明深圳准确的城市定位以及在国内城市竞争中的突出优势,值得苏州和其他城市学习。

表12-1苏州与国内先进城市经济发展比较(2020年)

续表

数据来源:2020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注:其中杭州和成都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2019年的数据

2020年,苏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582元,高于杭州和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3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889,比2019年缩小0.063,该比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69,苏州的居民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苏州的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支领先于杭州和成都,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0年苏州市研发经费支出(R&D)占GDP的比重为3.7%,基本达到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其科创综合实力连续11年江苏省居首。苏州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江苏首位,突显了苏州的创新发展在全国的先进优势。

此外,2020年苏州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上海和深圳相当,稳居全国前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超过50%,说明工业及高科技和新兴产业在苏州产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苏州经济总量高于杭州和成都,常住人口规模和杭州相当,低于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次于上海,说明苏州城市功能在国内先进城市中具有优势,市场繁荣程度较高。苏州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远低于其他四个城市,反映了目前投资在苏州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已经大大让位,经济发展已经处在基本完成动能结构转换的阶段。

当前,苏州处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下,在主要的宏观经济发展指标上,苏州虽然与上海和深圳有差距,但相对于杭州和成都,表现出自身特有的发展优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城市也面临着发展减速、瓶颈难以突破的窗口期,而且这种减速仍将可能延续,减速提质会成为常态。苏州势必也要转变或调整传统发展方式,寻找新动能,破除发展瓶颈,探索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二)产业特征比较

产业结构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状态。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占比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趋于稳定,第三产业的比重会不断上升。

图12-1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数据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从产业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凭借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二位,第二产业一直占据苏州经济半壁以上江山。1978年苏州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8.1∶55.7∶16.2(见图12-1),随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苏州的产业结构始终表现为“二三一”的局面,直至2016年,苏州三次产业比重实现历史性转变,由原来的“二三一”转变成“三二一”,服务业比重首次过半,三大产业比重为1.4∶47.1∶51.5,2020年产业比重为1.0∶46.5∶52.5,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2.5%,有了新的进步和突破。相比之下,其他四个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60%(见图12-2),尤其是上海的服务业占比已达72.7%,杭州第三产业占比也达66.2%。目前苏州处在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转变的阶段,经济发展对工业的倚重程度较高,亟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这可能是由于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特征和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所导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层次差异,比如深圳的产业结构更加体现了软性化和服务业化的特点。

图12-2苏州与国内先进城市比较:三次产业结构占比(2019年)

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局

(三)企业发展比较

企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体,也是城市对外经济辐射功能的主要载体。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苏州在政府投入、搭建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新建科技孵化器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丝毫不弱。从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分布来看,苏州有8家入围,比成都少1家,少于深圳的25家、上海的30家和杭州的18家(见表12-2)。入选“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苏州企业有26家,少于深圳(59家)和杭州(35家),多于上海(16家),深圳和杭州民营经济优势突出。另外,苏州有23家企业入围“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6家企业入围“2019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上榜企业数双双位居江苏省第一,入围企业数仅次于杭州、深圳,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三。

企业的国际竞争水平是城市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2020年苏州有3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分别是恒力集团(排名第107位)、沙钢集团(排名第324位)和盛虹控股集团(排名第455位),深圳、上海和杭州分别有9家、8家和4家企业上榜,像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IT企业均在其中。苏州不缺少本土大企业,这些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知名科技型企业较少。

表12-2苏州与国内先进城市比较:企业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科技部和财富中文网

2020年中国独角兽TOP100企业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出现39家、20家和15家独角兽企业,总占比达到74%,这三个城市在培育独角兽企业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2020年12月,《2020年度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名单》正式发布,确定102家企业为2020年度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被确定的培育企业将以此为契机,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为快速成长为具有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竞争优势突出、未来产值大的独角兽企业打下基础。

根据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218家,分布于28座城市,北、上、深、杭占据了156席,广州独角兽企业11家,南京10家,天津、成都、武汉和青岛独角兽企业均在4家及以上,济南、张家口、嘉兴3座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苏州仅有1家(智加科技)。独角兽企业是近年来流行于国内外创新业界的明星企业的代名词,一般指的是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的初创企业,目前尚未上市,获得过私募资本的投资,市值超过10亿美元(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是超级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代表新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新经济时代的引领者。国际上著名的优步(Uber)、空中食宿(Airbnb),还有国内知名的小米、蚂蚁金服(隶属于阿里)、滴滴快的等公司,都是公认的独角兽企业,而且是超级独角兽。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报告,北上深杭基本上覆盖了全国的独角兽企业,2019年新进入围的独角兽企业有71.6%来自于上述四个城市。

(四)国内影响力比较

2020年9月,华顿经济研究院(原上海经济研究院)编制的“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发布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连续六年稳居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前四,综合实力最强,其次是杭州和苏州,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六位,第七至第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武汉、南京、重庆和成都。在2017—2020年的排名中,苏州分别位列第八、第七、第六、第六,保持稳步提升的态势,2020年排名虽然依然保持第六并未跻身前五,但与头部城市的得分差距进一步缩小。上海、深圳一直是国内城市的佼佼者和引领者,杭州跟苏州排名不相上下,在国内城市中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总的来看,苏州享誉国内并在城市竞争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表12-3苏州与国内先进城市比较:中国百强城市排名(2020年)

资料来源:华顿经济研究院

由表12-3可以看出,在经济硬指标上,苏州排在全国第五,地区生产总值(GDP)和财政得分分别在第六名和第五名,在软经济指标上排在第十八位。环境(71.10)、文化(81.56)软指标的分值较高,反映了苏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江南水乡的优势,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

营商环境是城市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人才最关切的内容,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营商环境既包括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硬件,也包括政务环境、服务水平等软件。2020年城市营商硬环境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香港、天津、深圳、台北、北京、澳门、苏州、无锡和广州,苏州排在第八。城市营商软环境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香港、上海、台北、杭州、南京、广州、深圳、武汉、西安。苏州在综合评价排名位列第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营商硬环境指标表现也不错,排在第八位。

除此之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显示(见表12-4),2020年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无锡,苏州排第六。与2019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前五名的城市没有变化,六到十名有所变化。具体来看,台北竞争力上升至第七位,天津继2018年下降至第七位后,2020年继续跌出前十,苏州在2018年升至第八位后继续挺进,在2019年、2020年均跃至并保持在第六位。

表12-4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十强城市(2019—2020年)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可持续竞争力评估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2019年中国可持续竞争力前十强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澳门、成都、苏州(见表12-5)。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和南京的可持续竞争力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苏州在2018年排在第十二位,在2019年第一次跻身前十行列,位居第十名。苏州在可持续竞争力近几年的名次也在不断进步。

表12-5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前十强(2017—2019)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上述各种有关城市竞争力的排名,无论发布的机构是谁,是如何进行研究的,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可靠,结果不一定十分科学,主要起到一种参考的作用。作为每一个城市,不必过分在意自己的排名位置,但可以从其他城市的竞争力变化中受到启发,以及在变化的趋势中探寻城市竞争力的真正秘钥。

从综合经济竞争力到可持续竞争力,再到营商竞争力排名的综合成绩来看,苏州近年来排名平稳上升,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都在不断深化和增强。苏州不仅成绩斐然,而且还有很强的潜力将持续爆发,在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两方面,苏州的排名已进入全国前十。苏州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活力与巨大的潜力,展现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五)国际影响力比较

从开放型经济规模来看,苏州对外贸易一直位居全国城市前列,2020年进出口贸易额为21030.4亿元,远远领先于杭州和成都,低于上海和深圳,与上海的差距超过1万亿元。2020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55.4亿美元,其他四座城市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也都在50亿美元以上,其中上海达到190亿美元(2019年数据)。从国际旅游方面来看,2019年苏州共接待国外游客188.3万人次,少于深圳和上海,旅游外汇收入26.63亿美元,不如除成都以外的其他三个城市。

2019年,全球最权威的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简称EIU)发布了“2019年全球宜居城市指数”报告,报告从稳定性(25%)、健康医疗(20%)、文化与环境(25%)、教育(10%)和基础设施建设(20%)五个方面对全球140个城市进行排名,每个因素分为可接受、可容忍、不舒服、不受欢迎和无法忍受五个选项,从30多个因素对每个城市进行多方面评分,然后编制成1到100之间的加权分数排名,最终评选出宜居城市榜单。在中国内地城市中,苏州名列全世界第75位,北京第76位,天津第79位,上海第80位,深圳第84位,大连第90位,广州第96位,青岛第97位,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苏州排在全球第72位,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并自2016年起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由这个排名可以看出,在宜居评价方面,国际上给苏州的排名明显高出国内给出的排名,这可能与苏州城市的文化元素特征有关,也说明苏州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根据中国社科院和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苏州排名世界第71位,深圳排名第9,上海第12,杭州和成都分别排在第102位和第107位(见表12-6)。

表12-6苏州与国内先进城市比较:国际影响力

说明:除注明年份外,所有指标均为2019年数据。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局、财富中文网(www.fortunechina.com)和《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

综上所述,苏州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接下来苏州将着力在现有竞争优势基础上,加速建设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提高和增强苏州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六)城市发展形态比较

如今苏州的总体布局分为都市圈、中心城、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卫星城镇烘托的“分散组团式”的布局形态。

从上海大都市圈层面看,苏州位于距离上海100公里的城市紧密圈,苏州中心市区距上海只有60公里,所属的太仓、昆山、吴江均距上海不到50公里,作为紧邻上海的长三角城市,苏州正加快对接上海,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苏州中心城市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其自身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强劲增长单元。(www.daowen.com)

将目光转向深圳。深圳的城市功能布局是以产城融合型功能区为主要载体,表12-7给出了深圳不同经济板块的功能定位和代表性企业。可以看出,尽管有历史原因和自然禀赋的差异,深圳强调不同区域的功能分区和精准定位,具体分为中部发展轴(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西部发展轴(深港合作重点区域)、东部发展轴(惠深港区域性产业布局和发展走廊)、北部发展带(深圳—粤东地区—厦门城市发展带)、南部发展带(深圳—珠江西岸—大亚湾区联系带),重点培育了各自增长极,突出内生型新兴产业和本土型企业发展。长期发展的结果显示,深圳不仅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率高,而且形成了可持续的创新发展模式。

表12-7深圳城市功能布局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资料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走出一条以开发区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来加快城市空间布局之路,快速集聚了生产要素,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20年国家经开区的考核中,苏州工业园区在综合发展水平和进出口总额两项指标均位列榜首。苏州国家经开区在结构优化、效益和质量提升、开放带动作用增强方面表现出出色的发展态势。

在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上,苏州走过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千年古城得到有效的保护。苏州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走破坏旧城建新城的道路,而是下大力气把一座延续了2500多年文脉和人间烟火的古城很好地保护了下来。小桥流水依旧,人面桃花可寻。二是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工业项目集中布局,新城开发建设一日千里。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设新区和工业园区以来,几十年的光景,苏州“长”出来的新城比原有的旧城不知大了多少倍,但城市的内在肌理没有破坏,新城老城相得益彰,老城依旧可抒发“千年一叹”,新城的现代化、国际化风情不免让人“叹为观止”。而且,工业项目集中布局,集中进开发区,大大节约了土地的使用,提高了工业开发和城市开放的效率。三是在全国最早成功探索“产城融合”的城市新空间开发模式,为全国树立了样板。苏州的城市新空间开发,无论是开发区还是新城,一开始走的就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道路,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实现江南水乡与现代城市CBD的“琴瑟和鸣”。正如本书第七章“城乡相融的和谐之城”写道,随着苏州城市的长大,记载“枫桥夜泊”的寒山寺如今早已不在城外,但站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CBD的摩天高楼上,依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苏州这座城市带给人们的震撼,既有江苏第一高楼——IFC的高耸入云,更有8000多平方公里上的田园野趣、乡村风情。

三、国际视域下的苏州城市地位

接下来的这节内容,将苏州置于全球城市竞争力的坐标体系下,观察苏州在全球城市坐标体系中的位置。这一视角分析,对于确立在国际视野下的苏州定位、推进苏州的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节从三个主要世界城市排名体系观察苏州在国际视野下的城市地位,用世界代表性城市的经验为苏州发展作参考。

(一)全球城市体系排名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简称GaWC)是世界城市排名知名机构之一,衡量主要城市的全球连通性以及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融入度,被誉为“全球关于世界一、二、三、四线城市最权威的排名”。GaWC是一个以英国拉夫堡大学为基地,由欧美学者组成的学术机构,其研究以聚焦世界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而独树一帜。该评估指标强调行业的国际性机构的分布情况,不包含直接的经济产出和制造业产值等,主要考虑城市间金融、专业、创新知识流情况,以此来确定一座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位置。GaWC将世界城市分为四个大的等级——Alpha(一线城市)、Beta(二线城市)、Gamma(三线城市)、Sufficiency(自给自足城市,也可以理解为四线城市),每个大的等级中又区分出多个带加减号的次等级,以表明不同城市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位置和融入度。

值得一提的是,GaWC指数排位的跃升并不来自于制造业产值以及地区产值的增长,其直接来源是银行、法律、咨询、广告等世界先进性生产企业在各个城市办公网络的发展。这些办公网络的发展对于城市宜居性、城市文化、城市可持续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观察苏州在GaWC体系中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苏州在国际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2020年GaWC的最新排名中,全球7个Alpha+(世界一线强城市)城市中,中国有3个城市上榜,分别为香港(第3名)、上海(第5名)和北京(第6名),纽约和伦敦依旧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一线城市(Alpha++)。在同一排名中,广州(第34名)、台北(第36名)和深圳(第46名)3个城市入选Alpha-(世界一线弱城市),苏州被列入Gamma+分级,进入世界级三线强城市的行列(见表12-8)。

表12-82020年GaWC全球城市排名情况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由GaWC2020全球城市体系排名整理可得,括号内的数字代表排名

苏州自2016年进入GaWC全球城市体系排名榜单,当年位列Gamma-级,即三线弱城市行列,是体系排名中的较低档位。2018年,苏州连升三级,由2016年Gamma-跃升至2018年Beta-等级,处在二线弱城市行列,在全球城市排名中发生了突破。2020年苏州位列全球第156位,处在Gamma+行列,也就是三线强城市行列。近年来,苏州在GaWC全球城市的排名中虽有一定波动,但整体表现出一定的稳步跃升态势。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GaWC排名关注的是国际性金融、贸易和专业机构在城市的进驻和分布情况,这些机构在中国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或是倾向于成都这类区域首位度很高的城市,像苏州这样行政级别相对较低的城市,容易在排名中受到“怠慢”。事实上,在入选Gamma+及以上层次的所有中国城市中,苏州是唯一的地级市。然而,这也提示我们,苏州这样的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加深与世界的连接度。

(二)全球城市指数

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报告》(Global Cities Index,简称GCI)于2008年首次发布,由科尔尼咨询公司(A.T. Kearney)联合国际顶级学者与智库机构联合发起。目前,该报告基于对全球151个城市的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旨在对各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进行系统评估,是一项更加综合、更加全面的对城市全球化影响力的评估报告。该报告包括“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两部分: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包括了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参与五个维度;全球城市潜力排名包括居民幸福感、经济状况、创新和制度四个维度。除此之外,该排名注重评选可以与老牌城市相媲美的新兴城市。

在2008年至2014年间,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从2014年开始,每年发布一次,2020年是第10份报告。2020年全球城市指数(见表12-9)排名前五名的城市依次为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北京,北京这是第一次进入全球前五。历年的《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全球领先城市之间对人力资本和企业投资的竞争依然激烈,新兴城市和地区正在与长期领先的城市和地区展开竞争。

表12-9《全球城市指数报告》部分城市排名(2012—2020)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整理得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逐渐进入国际视野,中国城市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2020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中入选的151个城市中有27个是中国城市,同时中国也是全球城市入选最多的国家。中国城市的表现继续超越全球其他城市,在综合指数排名平均得分增长速度是北美城市的3倍,在潜力城市排名中,增长速度是欧洲城市的3.4倍。入榜前100的13个中国城市中(见表12-10),有4个城市保持全球城市指数榜单的前50名,分别为北京(第5),香港(第6),上海(第12),台北(第44),且这4个城市的排名近年来不断有所提升。苏州在2015年首次进入榜单,2019年第一次进入前100,位列第95名,2020年继续保持在百强之列,排在第98,表明苏州的国际影响力在持续提升。

表12-10《全球城市指数》排名前100的中国城市(2015—2020)

续表

数据来源:科尔尼公司发布的《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上表包含了进入前100名的中国城市

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势头评价方面,科尔尼公司发布的全球潜力城市指数由13个衡量指标组成,包括个人幸福感、经济、创新和城市治理等四个维度,从前瞻的角度评价最有可能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城市。由此可以发现,城市发展潜力更多的是考虑人口和消费力、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和旅游等因素。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最终目标“以市民为中心”,重点在于推动人口结构健康发展和市民个人幸福感提升,吸引更多人才和外商投资。

在全球潜力城市指数排名中(见表12-11),旧金山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三年稳居榜首,2019年和2020年,伦敦排在了第一位,旧金山在近两年的排名中分别跌至第3位和第11位,这也凸显出下一阶段全球顶级城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表12-11全球城市潜力排名(2016—2020)

续表

资料来源:科尔尼历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

2020年跻身全球潜力城市指数的中国城市有27个,而且都排在前100名。2020年,苏州位列全球潜力城市指数排名的第55位,在国内城市中排在第6位(见表12-12)。2015—2020年苏州在全球潜力城市中的排名比较稳定,显示出苏州的发展充满活力和潜力。

表12-12全球潜力城市指数排名前100的中国城市(2015—2020)

续表

数据来源:科尔尼公司发布的全球潜力城市指数,上表包含了进入前100名的中国城市

(三)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Global Urb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自2015年起共同发布,详细评价了1006个全球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整体上衡量了全球城市竞争力格局,讨论了全球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2020年12月,《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出几个主要特点:一是顶级城市在洗牌。2020年全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前20强的城市分别为纽约、新加坡、东京、伦敦、慕尼黑、旧金山、洛杉矶、巴黎、深圳、圣何塞、香港、上海、法兰克福、波士顿、都柏林、维也纳、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汉堡和西雅图(见表12-13)。相对于2015—2016年而言,纽约和新加坡的经济竞争力排名没变,伦敦上升14名,慕尼黑、巴黎等由于增量减小下降2名,顶级城市位序处于激烈竞争中;第二,亚洲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全面提升。2020—2021年度,亚洲城市在全球可持续竞争力前200名中的数量,对比2015—2016年由60个城市提升为66个城市,在六大洲中提升幅度最大。这66个城市的排名平均上升19.20名,亚洲城市整体平均排名也上升了11.78名。受新冠疫情影响,科研人员联系或将成为全球联系的重要支撑。2020年,科研人员联系度前10的城市为:北京、巴黎、伦敦、上海、纽约、波士顿、圣保罗、马德里、米兰和多伦多,有65%以上的城市处在全球城市均值以下。

表12-13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城市排名(2020年)

续表

资料来源:《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显示:第一,中国城市竞争力在分化中提升。全球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前10强城市分别是深圳(9)、香港(11)、上海(12)、北京(21)、广州(42)、苏州(71)、台北(74)、南京(83)、武汉(87)和无锡(91)。从近5年变化来看,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前10强城市总体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处于略有降低状态,但仍然处在全球前100强以内。相对于2015年,在291个中国城市样本中,有106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处于降低状态,有18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处于上升状态,2个城市排名保持不变。第二,中国多数样本城市的当地要素已处在全球竞争力的平均水平之上。(4) 深圳、上海、北京、香港、广州、台北、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均处于全球前50强,其中深圳和上海处于全球前10强,分别排在全球第2名和第6名,北京、香港处于全球前20强,分别排在第11名和第18名。共有19个城市处于前100强以内,有50个城市处于前200强以内,有183个城市处于500强以内,总体处于领先地位。第三,中国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整体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头部城市呈上升发展趋势。可持续竞争力前10名的中国城市分别是香港(4)、深圳(9)、台北(24)、上海(33)、北京(47)、广州(69)、苏州(78)、南京(89)、青岛(94)和武汉(102),排名相对之前年份均有所上升。与此同时,一方面,中国城市内部竞争力差距较大。在291个样本中,有5个城市跻身全球前50,9个城市跻身全球前100,30个城市跻身全球前200,同时,有157个城市位于全球500名以后,占比约54%。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出现分化加剧。从5年变化来看,有159个城市排名上升,占比54.63%;同时,有130个城市排名出现下滑,占比44.67%。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报告中苏州排在第71位,在国内城市中排在第6,作为一个地级市,苏州在国内城市中地位靠前,且能够跻身全球前100,反映了苏州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发展潜力突出。

除此之外,2020年12月28日,由全球城市实验室(Global City Lab)编制的《全球城市500强》分析报告在纽约发布。报告显示,纽约成为全球最有价值城市,其品牌价值达2.03万亿美元,东京超越伦敦位列第2,品牌价值为1.88万亿美元,伦敦位居第3,品牌价值为1.85万亿美元。苏州位居榜单的第59名,城市品牌价值2593.36亿美元,在39个中国上榜城市中排第7。从以上几个常见的世界城市排名可以看出,苏州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四)对标新加坡、维也纳和西雅图

对标世界上若干先进城市,增强与世界的可比性,有助于借他山之石,使自身城市发展得更好。结合GaWC全球城市体系排名、GCI全球城市指数以及GCO全球城市潜力指数,考虑到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和文化特征,选取新加坡、维也纳、西雅图作为对标城市,增强苏州学习国际先进城市的主动性和直观感。

1. 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升级

新加坡国土面积719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人。新加坡经济发达,是亚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一,是世界第三大港口、第四大金融中心、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在独立不到60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在改善民生环境、保证经济发展、稳定政治局面的同时,积极谋求崭新的发展策略,大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和产业创新。

在2020年GaWC世界城市体系排名中,新加坡位列全球第4,处于Alpha+级世界城市行列,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在经济可持续方面,新加坡合理布局,动态升级,吸引要素,培育要素,坚持利用外部因素,积极、灵活、适时推动产业转型。同时,新加坡加快发展软件,建设信息等高技术中心和配套硬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流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从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独立开始,几乎每10年都要经历一次升级转型,目前正在推动新一轮未来经济的转型。

参观新加坡国立博物馆,可以深刻感受到新加坡经济经历的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那里展出的一件件实物在默默讲述新加坡产业的前天和昨天。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的经济在亚洲也不算先进发达,仅有的工业只能生产诸如电风扇、手电筒这类最为简单的轻工产品。很快,新加坡就充分利用本国劳动力成本低廉、进入国际市场便利(如受较好教育的国民普遍说英语)等比较优势,迅速发展起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建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这种转型既建立了本国的工业化,同时又创造了大量就业的机会,提升了本国居民的收入水平。70年代,新加坡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本国地理区位独特的优势,逐步发展起修造船、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80年代初,新加坡就成了全球最大的修船中心,专门承接大型船只的修理维护业务。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新加坡在危机中见到发展新机,制定特殊政策,吸引处于困难中的西方石油公司前来投资,带动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产一滴石油的新加坡,逐渐成为全球炼油中心,炼油的加工能力和复杂程度在世界达到领先水平。2019年,新加坡的精炼石油行业产值高达382亿新元,占其制造业总值的1/10以上,全部石化行业的产值高达770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又开始了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型升级,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精密工程在内的高科技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1997年,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许多东南亚国家都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新加坡在危机后很快实现经济复苏,和其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新加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其主要特点是大力发展数字技术产业、科技资讯产业,降低国家经济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提升贸易、金融、会展、教育、旅游、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如今,新加坡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在世界上颇有“存在感”的国家,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选择甚至常年在那里召开,如讨论国际军事重大话题的“香格里拉对话”,引起世界关注的特朗普—金正恩会晤,连常年设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2021年也要暂时移址到新加坡召开。

经过不断的升级和转型,新加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城市发展模式:由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产业和商业设计来引领实体发展,形成以交通、知识、生态和大健康为四大导向的产业发展布局。从新加坡的产业升级看苏州,一是要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升级,进而支撑人均产出水平的提高,通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经济注入活力;二是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开放性,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全球联系的短板;三是辩证看待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当机遇来时,要在第一时间抓住,乘势而上,当挑战来临时,也要善于在其中发现和挖掘有利于发展的新机,勇于逆势而上。

2. 集聚高端要素的西雅图

西雅图是美国太平洋西北区最大的商业、文化和高科技中心以及旅游、贸易港口城市,是微软、星巴克、波音、亚马逊的总部所在地(波音公司后来将总部从西雅图迁至芝加哥),是美国最富裕、生产率最高的都市区之一,人均收入和人均生产率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曾被《财富》杂志评为“最佳生活工作城市”和全美公认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集聚高端要素、构建创新高地是西雅图城市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西雅图只是个木材集散地和捕鱼业城市,后来转型升级发展成为航空制造业中心,近几十年又转变为软件等高技术和特色零售业的中心。在产业构成中,制造业是西雅图经济重要的贡献者,西雅图政府与美国制造工业委员会联合发起了名为“Seattle First”(西雅图优先)计划,提供各种资源吸引和留住工业企业,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快速反应小组对希望落户和在西雅图扩张的公司提供政府服务,建设了独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了产业转型助推提升经济活力之外,西雅图在社会治理方面也表现突出。西雅图是最早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的城市之一,早在1996年“可持续”西雅图就获得了联合国“社区指标最佳实施奖”。在建立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具体实践中,西雅图市专门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一是城市发展战略中开发了一系列享有盛誉的可持续社区指标;二是建立了系统而程序化的公众参与机制;三是注重自然保护,突出人和自然和谐;四是重视多元文化的保护,鼓励创新、创意。和谐的西雅图是充满创新创意的地方,特别适合于高技术产业落户,集聚了大量高端的生产要素,从人才到信息,从资本到数据。

西雅图的经验强调了营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突出了营商环境的多维特征。对苏州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第一,在传承苏州特色文化的同时,要重视多样文化,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提升文化的可持续竞争力;第二,引导和鼓励大众参与和谐社会、可持续环境等建设,构筑包括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和个体的广泛参与机制,推动苏州软性环境的优化,提升苏州对国际资源、人才的吸引力。

3. 具有宜居竞争力的维也纳

维也纳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位于多瑙河畔,是诸多国际总部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驻地。凭借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精心保护和慢生活节奏,在政治与社会环境、文化与经济、健康与教育、公共服务、消费品、城市环境等方面的优势,维也纳连续多次位居世界宜居城市的榜首。

维亚纳长期重视城市的宜居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的先天自然优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成就了维也纳宜人的生态环境,森林、绿地、河流等自然景观,天然的宜居品质与人类和谐共生,人们不用出城就可在城中享受到公园、森林和阿尔卑斯山休闲度假带来的快乐。二是重视后天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塑造和提升,不断促进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可持续发展。比如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强调公共出行,注重环境保护,环保理念突出;突出以人为本,无障碍设施完善,残障人士出行无压力;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宜居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追求目标之一。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所普遍向往和追求的。提高城市环境水平,增强城市的宜居性,是提高苏州在国内乃至国际地位的重要方面。苏州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城市风貌优势,承接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时进一步丰富城市的国际化元素,把宜居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尺度来打造,建设立足全球坐标的繁荣、人文、和谐、秀美新苏州。

四、苏州城市竞争力的基本评价

在对城市地位、城市竞争的发展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尤其是通过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对比分析,可以对苏州目前的城市发展作出如下基本评价。

第一,从国际影响力来看,近年来苏州地位有明显提升,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尚有一定的差距。客观而言,苏州的国际影响力落后于国内的深圳、上海等,落后于国外的先进城市如新加坡、西雅图等。苏州给人们的印象基本是以传统元素为主,主要体现在引发思古之情的园林和规模巨大的开放型经济,苏州亟须打破这种单一的传统印象,增强在宜商、宜居、宜业等多个方面的全球影响力。未来苏州应针对具体领域,对标不同的国内外先进城市,以自身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为基础,形成学习和追赶目标。在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向新经济要质量、效率和新动力,不断增强苏州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苏州的城市功能目前尚不是跨区域辐射型中心城市类型,同时又受城市行政能级的影响,要素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的整合能力和辐射能力有待提高,后工业化社会的成熟特征并未明显显现,城市的宜居性还有提高的空间。一是在城市功能方面还有一些欠缺,尤其是中心城市的职能还不够充分,在集聚高端要素方面还没有形成显著优势;二是城市的宜居性与其产业结构关联度较高,城市服务业总体上是随制造业强大而应运而生,工业人才多半会感受到城市很宜居,金融、保险、财富管理、文化创意高端人才可能会感受宜居还有一些空白之处。苏州要破除长期困扰发展的“地级市思维”,要敢于并善于在发展和竞争中提升城市的能级,当前尤其要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重大机遇,提高城市的整合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快完善城市功能。

第三,苏州的开放型经济优势显著,与之伴随的是高外贸依存度,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产业层次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转型升级压力大。苏州传统制造领域内的产业尚未摆脱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锁定,未能形成高附加值产业体系,缺乏全球价值链领军企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环境尚未形成。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造成重大冲击,全球价值链面临区域化、本地化和分割化等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剧了全球产业竞争和贸易竞争,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促进全球生产再布局。高端要素聚集能力将影响苏州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上的话语权,苏州要加快汇聚全球的高端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步伐,在巨大挑战中发现机遇、创造机遇,主动适应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努力培育全球价值链领军企业,逐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规模优势支撑,集中力量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技术引领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主导者。

第四,苏州在民营经济支撑、标杆企业打造、金融机构培育、人才体系及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其一,民营产业布局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钢铁、纺织行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三个产业占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其二,金融机构培育不平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充分。苏州金融机构主体相对传统,银行业仍是苏州贷款的主体,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其三,人才结构不平衡,人才吸引不充分。苏州人才总量在引力、聚才力度方面有明显提升,然而受城市能级、工资待遇、高校数量、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在自主选择流向上引力不足,导致苏州的人才呈现中端人才缺口较大的沙漏型结构。中端人才要素供给的缺乏,制约了苏州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格局的形成。苏州要敢于担当、聚力攻坚,加快补齐在城市能级、金融支持、构建多元化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建设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过去,谈论一个城市强不强,更多的是注重这个城市经济强不强,排名第几位,人均收入高不高,能不能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遇到新环境、新形势的背景下,城市间争夺资源的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经历了2019年末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城市的魅力更加强调一个城市在全球合作竞争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更强吸引和汇聚要素的能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绿色发展和为居民提供多种福利的能力。对苏州而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客观地评价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对标国内外若干个先进城市,明确苏州的城市定位,扬长补短,综合提升城市的竞争能力。当然,学习不是照搬或复制,苏州之路必须贴近自身的实际,符合苏州的经济禀赋,根植于苏州的城市文化,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全球城市竞争中找准自己的方位,不断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1) 梁思清:《浅议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中国工程咨询》2007年第5期。

(2) 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经济科学》1998年第3期。

(3) 国际上的大都市往往争办一些瞩目的大型国际活动,比如奥运会、博览会等。这种大型赛事或者活动除了能带来直接的商业资源,同时可以提高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较往年报告新增了对当地要素的观测和考察,当地要素主要包含信贷市场融资便利度、资本市场融资便利度、学术论文、专利申请、年轻且高素质人口、劳动力总数六项分项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