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第十一章开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第十一章开始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九大后,苏州站上了新的历史方位,在新起点上谋划新时代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战略。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时代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此后,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第十一章开始

党的十九大后,苏州站上了新的历史方位,在新起点上谋划新时代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战略。新时代苏州要有新作为,新作为体现在新发展,新发展贵在高质量。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发展主线,是苏州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之路上的核心要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必由之路。苏州在发展的水平上走在了全省和全国的前面,也要在发展质量提升上为全省和全国探新路、树样板。

一、新时代、新形势、新发展道路

(一)新时代呼唤新理论、召唤新使命

理论来自于实践,思想靠时代孕育。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实践,为新理论和新思想提供了可以不断汲取的丰富营养。新时代必然孕育新的思想,催生新的理论。实践是产生理论的土壤,又在新思想的指导下一路前行,开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创新之花”。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方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新时代有新特征、新使命,新阶段有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时代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苏州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坚持不懈、探索创新,率先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建设先进、居民生活富足的道路,在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了全省和全国的前列,起到了很好的标杆作用。处在新的时代关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苏州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有更为紧迫的任务,所处攻关期的阶段特征更为显著,时代效应更加突出,必须要有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走出一条成功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并发挥好标杆作用,为全省和全国探新路。

新时代意味着告别一味追求高增长的昨天,转向追寻高质量发展,发展的质量高低成为评判发展结果的主要标准。以新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准,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推向深入。担负新使命,就是要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探出一条可以供全省全国学习借鉴的新路。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苏州已经领好了头,起到标杆的作用,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苏州同样要扛起重任,继续当好全省和全国的先行军、探路者

(二)苏州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政治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发展开始面对一个新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以说,不管是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来讲,苏州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形势与变化,这必然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

1. 我国经济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苏州转型发展正当其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1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0%,创造了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史的一个奇迹。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对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根据白重恩和张琼(2015年)的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在1978—2007年的平均增长率为3.9%,远低于同期我国经济增长率,而在其后的2008—2013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下降为1.8%。过于重视规模而非质量的增长引发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产业结构低下、生产能耗过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侵蚀了我国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常态”,指出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问题,既要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要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此后,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期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重大论断,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标志着我国的发展理念开始转向强调质量而非速度、强调发展而非增长,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彻底转变,实现经济的高效率、可持续、更均衡的发展。

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典型特点是,经济增长率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图11-1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首次“破8”,从改革开放后30多年10.0%的平均增长水平回落到7.8%,其后我国经济增长率进一步回落,在2019经济增长率为6.1%,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增长率为2.3%。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经济增长率尽管已经回落,但仍比同期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高。

图11-12005—2020年全国和苏州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苏州统计局

从苏州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整体上体现了与国家经济增长相似的趋势,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变化是,2010年以后,苏州经济增长率回落的速度更快,从普遍高于全国增长水平开始向全国增长水平接近,并在2019年苏州经济增长率(5.6%)首次低于全国增长水平(6.1%)。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苏州在过去发展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积累较大,在转型期增长速度回落较快也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苏州在经济增长上的结构性问题。苏州长期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要素投入,外资比重大,外贸依存率高,受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较大,内生增长的稳定性相对薄弱,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课题。以2020年数据为例,苏州全年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51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8.9%,这一水平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苏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实现产值871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0%,在发展速度上比上年增长11.5%,但在总量与工业总产值占比上仍落后于深圳等国内先进城市。

苏州在过去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经济体量,这既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基础,但同时也意味着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面临重大压力与艰巨任务。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苏州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将苏州经济发展的规模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可以说,苏州的转型发展正当其时。

2. 我国正在形成新的开放格局,苏州需要重塑新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事业勾勒出了新的蓝图。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一带一路”描绘了发展蓝图。“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和互利共赢的原则,致力于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实现区域内共同发展。从覆盖国家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涉及国家的总人口约44亿,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9%,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一带一路”蕴藏着巨大市场潜能。可以说,“一带一路”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大手笔、大思路。

在以往的长期发展中,东部地区利用更为接近国际市场地理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新的地区间比较优势正在重塑,尤其对中西部地区来讲,与欧亚腹地在地理空间上更为接近,可以形成新的对外开放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从近两年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GDP增长率来看(见表11-1),一些中西部省份表现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新的开放格局。对于东部地区来讲,在新的开放格局下如何重塑自身新的比较优势成为重要任务。

表11-1各省(直辖市、自治区)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局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强省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临近上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我国新的全面开放格局下,苏州能否通过创新发展构筑新的开放高地、创新高地与产业高地,能否高效集聚高端要素,这对苏州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重塑新的比较优势,继续引领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未来一段时间,苏州面临着重要的战略发展期,但与此同时,转型任务十分艰巨。

3.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州发展面临新机遇

近些年来,国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各种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不断推出,对苏州下一阶段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019年6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召开江苏、浙江、安徽与上海三省一市的协调会议,会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充分发挥长三角优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做好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建设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会议同时强调,要坚持高水平开放,共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2019年12月,国家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苏州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苏州所处的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在国家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这一地带要在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一高规格的城市规划定位,为处于这一地带核心位置的苏州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苏州经过多年经济发展,经济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高,这些优势使得苏州可以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苏州要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高地,需要积极谋划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载体,在全面落实国家规划纲要中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在区域定位上,苏州要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加强与上海的战略对接,主动服务上海,推动苏州与上海在区域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沪苏同城化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孕育着苏州发展的重大机遇。

4. 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苏州开放型经济面临新挑战

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经历了深刻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全球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黑天鹅”事件频出。例如,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美国在特朗普上台后,相继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TP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等,同时发动了对中国的贸易战,并对中美在科技金融、投资等领域的来往加强了政策干预。鉴于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世界经济论坛在发布的《2019年全球风险报告》中,将报告副标题定为“失控”(Out of Control),表达了对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的担忧。

二是逆全球化出现抬头,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数据,2018年55个经济体出台了至少112项影响外国投资的措施,其中超过1/3的措施引入了新的限制或监管,国家间投资活动的政策干预程度达到了20年来最高,在此背景下,至少有22项国际大型并购交易因监管或政治原因被撤销或冻结。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主要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与贸易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可以预测,逆全球化势头对全球经济与贸易会产生较大冲击,并且在短期内难以逆转。

三是全球产业分工正在加快重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并通过税改等政策引导跨国公司投资回流;德国提出了“工业4.0”,力图在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日本在2019年《日本制造业白皮书》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日本的先进制造业水平;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出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加大了扶持力度。在相关国家政策的激励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全球产业分工正在加快重构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国际贸易的增长情况也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图11-2显示了过去30年来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情况,其中1990—2007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6.1%,远高于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长率(3.1%),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进入了增长乏力期,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率整体维持在5%以下,其中2019年的贸易增长率仅为1.5%,低于全球GDP的增长率(2.5%)。在各种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国际贸易增长估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低迷状态。

图11-21990—2019年全球贸易及GDP增长(%)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orld Bank)

从国际直接投资数据来看,投资规模也表现出了长期下降的趋势。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扣除税收改革、巨额交易和不稳定的资金流动等一次性因素,2008—2018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仅为1%,较之2000—2007年的增长率(8%)、1990—2000年的增长率(21%)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以及相关数据都说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将难以再现过去的高增长趋势,这对苏州来讲无疑构成了新的重大复杂因素,因为相比于其他城市,苏州经济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更高(见表11-2)。2019年苏州的外贸依存度为114.3%,高居国内大城市之首,而同年苏州对外贸易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出现了负增长(-9.9%)。2020年,苏州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全力稳定外贸基本盘,全年进出口规模比上年增长1.0%,这一数据低于全国进出口规模增长的整体水平(1.9%)。整体来讲,在当前国际环境发生重要变化的背景下,苏州将面临比其他城市更大的挑战,如何通过创新发展重塑开放型经济优势,成为苏州在新时期发展的重大任务。

表11-22019年苏州与国内主要城市贸易依存度及贸易增长率

资料来源:各城市统计局

5. 新技术革命带来产业发展大调整,产业升级时不我待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制造活动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与产业形态。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产业升级的重任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谁先占据了创新高地、产业高地,谁就占据了未来发展的先机,同时这也加剧了我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各个城市争先出台产业规划,并抢夺高端人才。深圳集聚了华为腾讯、大疆等国内高科技产业的领先企业,提出了大力建设“创新之城”。杭州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总部所在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将“全球移动支付之城”“云计算之城”“人工智能之城”打造成新的城市标签。南京在江北新区提出建设“两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与金融中心),并已集聚了一批数量可观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都明确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并计划在数年内,新经济企业达到10万家以上。贵阳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机遇进行弯道超越,积极打造“大数据之都”,已经吸引了华为、腾讯、苹果等知名公司在贵阳建设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目前初具规模。

苏州在经济总量与开放型经济发展上居国内城市前列,但在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及资源储备上还存在不足。以反映创新经济发展的独角兽企业的城市分布来看,根据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有218家,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这4个城市的独角兽企业有156家,占比超过了全国总数的7成,广州有11家,而苏州仅有1家独角兽企业,这说明在创新经济的竞争中,苏州已落后于一些发达城市。

在过去的传统工业化时代,苏州得城市发展之先,取得了辉煌成绩,然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间的竞争形态出现新的变化,尤其是争夺高端要素的竞争更趋白热化。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理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竞争中有更好表现,这就需要苏州增加危机意识,加大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力度,创造新的经济发展活力与动力,这对苏州在新时期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苏州的新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的40年,苏州从一个普通的中等城市在全国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堪称中国发展奇迹样本的明星城市。苏州从改革开放之前的消费型小格局苏州,华丽转身为发展大格局的苏州。如果将苏州放在国际上比较,2019年苏州人均GDP超过17.92万元,折成美元约为2.6万美元,在世界上超过葡萄牙、斯洛文尼亚等较为发达的国家。

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苏州需要谋划新的发展道路,而新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高质量发展,这是下一阶段苏州发展的核心和工作任务的重点。唯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紧扣时代脉搏,抓住新时代所赋予的新机遇,化解重大挑战,实现更全面、更有内涵的发展。

苏州的新发展道路,必须要有关键性的改变。首先,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增长动力。苏州在改革开放的40年,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也要看到,过去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如今面临瓶颈,解决之道就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从而增强经济增长的韧性,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其次,要形成真正的创新经济,让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让创新要素在经济增长中成为真正的源动力,这就需要苏州能够在高端要素的集聚上具有优势,大力提升苏州的营商环境,使苏州成为创新之城、创业之城。再次,要重塑开放型经济竞争力,提升开放经济水平。苏州经济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开放型经济发达,在新的历史时期,苏州需要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这样才能提高开放性经济的含金量,使对外开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最后,要实现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苏州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说到底,经济发展是基础,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苏州的新发展道路,必然是一条全面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也要协调发展,使苏州真正成为新的富足之城、创业之城、宜居之城。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的征程中,苏州已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的“三大法宝”,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得到很大改观,这些成绩都为苏州下一阶段的新发展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扬帆正当时,乘风再破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苏州完全有能力再度打造江苏乃至全国在新发展道路上的标杆。

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新命题,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苏州理应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苏州谋求自我突破、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内在要求。

(一)高质量发展概念的追溯

高质量发展在中国提出时间不长,国外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预期寿命、教育、收入水平等三个维度,创立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通过该指数,可以比较各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Mlachila等人提出“增长质量指数”(Quality of Growth Index),包括了“增长基本面”和“社会产出/结果”两大分项。其中,增长基本面包含了经济增长的表现(人均GDP增速)、稳定性(GDP增速波动率)、产业多样性(出口产品构成)、需求外向性(内外需比例)等内容;社会产出/结果主要包含健康(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与教育(小学完成率)。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包容性发展指数”。该指数主要包括“增长与发展”“包容性”和“跨代权益与可持续性”三方面内容。

我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中国经济新常态说起。新常态命题的提出,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实现彻底转变。表面上看,新常态预示着增长速度的放缓,其实质是宏观经济背景下经济结构重大调整和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传统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无法持续释放制度红利、技术红利和结构红利,需要通过转型发展方式启动经济运行的新轨道,开始从低层次的数量追赶型经济运行轨道,跃迁至高层次的质量追赶型经济运行轨道,从而实现对传统发展红利(如劳动力资源)的改造升级与新发展红利(如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创建。

我国经济新常态作为转型增长的契机,提供了一个制度构架、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协同演化的渠道,促使数量赶超型经济平稳过渡至质量赶超型经济,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发展过程来看,我国基本上已经告别了人口红利时代,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发展特征已经弱化,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增长动力减弱,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动能,而新动能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苏州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0年来,苏州敢为人先,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累了厚实家底。苏州创新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短板。总的来说,苏州推进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www.daowen.com)

苏州目前是全国工业总产值第二大城市、经济总量第一大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总量大,但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民营经济产业布局不平衡、标杆性企业不多等问题。过去几年里,苏州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第三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20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52.5%,与北京(83.8%)、上海(72.7%)等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而且低于全国整体水平(54.5%)。这固然有苏州工业基础雄厚、规模庞大的城市经济特色因素,但也说明作为大城市,苏州尚未迈进现代服务业占绝对优势的现代都市型行列。另外,苏州的民营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主要集中于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民营经济总产值最高的行业是钢铁、纺织和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民营企业数量最多的是纺织业,其次是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苏州工业规模巨大,但缺少标杆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旗舰型企业、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企业相对较少,缺乏像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大疆等行业领军企业。苏州工业总体高端和原创成果少,品牌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与经济总量不匹配,终端产品少、中间产品多,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不足。

2. 开放型经济亟待尽快升级

苏州的开放型经济优势突出,但整体而言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能力尚未成型,开放需要在更高层次上下功夫。开放是苏州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开放型经济运行平稳,但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幻,苏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受到“高端挤压”和“低端蚕食”的双重压力。相对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苏州在改革创新权限、政策环境等方面受地级市的能级和格局限制,开放平台有待突破。近年来,苏州开放型经济不断以区位优势主导投资环境、以成本优势换取产业构建、以资源禀赋支撑要素的聚集,城市能级不足、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土地资源紧缺等要素瓶颈制约加剧,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倒逼苏州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从结构上看,苏州的开放型经济也必须尽快升级。例如,苏州的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占比不高,2020年占比仅为7.2%,货物贸易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外资企业为主;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一般加工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利用外资体量偏小;对外贸易配套服务不够健全,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规模体量还不够大。除此之外,苏州在生产型服务业、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充分,市场主体层次有待提高,缺乏本土培育壮大的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知名跨国企业等。

3. 经济创新活力有待放大

相对于巨大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创新建设尤其是科技创新仍然落后于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放大。一是创新要素的活跃程度不高。创投、风投活跃度不够,科技服务业规模偏小,民间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没有优势。二是产业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产业总体规模很大,但在国内乃至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够突出,高新技术的数量和层次都有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与上海相比差距显著。三是产业缺乏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从事一般加工制造的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数量与产业规模不成比例,层次也偏低。企业申报的一般专利较多,但更能反映地区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比重偏低,与国内先进城市差距较大。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企业研发投入偏低,大多数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中高层技术人才总体上还是比较缺乏。最后,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还有待完善。在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政策和管理机制上还需要增加灵活性,在科创平台的培育上落后于深圳等先进城市。

4. 产业能耗需要尽快改善

苏州的产业结构依旧偏向传统重型产业,面临的节能环保形势严峻。受经济周期规律和价格因素的影响,苏州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回暖带动能耗高速增长,叠加去产能、智能制造、环保改造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等影响因素,全社会能耗总量增量控制目标超限。同时,近年来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幅的下滑,导致能耗强度降低目标支撑弱化明显,环境质量改善形势也不容乐观,市区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等都离目标有一定距离。苏州还需在发展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向先进城市学习,从整体上优化产业结构,尽快实现从偏重的产业结构向高技术轻型产业结构转换,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和降低产业能耗。

5. “地级市思维”亟须突破

苏州虽然在行政级别上是一个地级市,但经济各项指标高居全国城市的前列,例如2020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排全国城市第六,进出口总规模排列第四。在媒体报道中,苏州经常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相应地,“地级市思维”一度影响了苏州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开展,使得苏州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敢大胆规划,不敢大胆放开手脚干,这无疑不利于当前苏州的发展要求。地级市的行政等级不能成为苏州发展的能级限制,苏州要谋求新的发展,必须突破“地级市思维”,要按照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定位来谋划各项工作,未来的苏州不仅是大上海都市圈中的苏州,还是长三角的苏州、东方的苏州、世界的苏州。

基于上述几点,目前苏州的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处于创新全面起步、产业创新有大的突破、技术创新有显著亮点、创新格局蓄势待成的阶段,高质量发展道路正在细细探索之中。客观而言,目前苏州在创新动能转换和创新成效落后于上海与深圳,新经济和新产业领域落后于杭州。未来应针对具体领域,进一步对标相关先进城市,明确学习目标和追赶任务。在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苏州需要通过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实现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三、现代化城市的理想“图景”

城市既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创新和变革的枢纽。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地,对创造分工效应,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分享,推动财富创造和人类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从历史维度上讲,也体现为城市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必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对我国来讲,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那么,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应具备哪些理想的“图景”?综合来讲,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经济高度发达,居民生活富足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较大的经济体量与较高的人均收入是成为一流城市的必要条件。首先,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大,人均GDP程度高,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并逐步形成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后工业化经济结构。其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主要表现为高端人才的集聚,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备的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以及显著的城市竞争力。另外,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往往也容易集聚大量的专业性人力资源和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使城市之间产生密集的人流和信息流,促进高端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最终推动城市经济体量的跳跃式增长。

从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规模对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日益增强,高质量发展城市依托一个发达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群或者都市圈,甚至是都市连绵带。例如,纽约所依托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连接多座发达城市;而伦敦所依托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也是一个巨大的城市连绵带。这些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大都具有各自优势的产业,各城市分工明确,协调发展。城市群通常聚集了一国重要的城市,承担了贸易门户、高端产业、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等职能,是国际间联系的纽带,是新思想与新文化的发源地,对一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引领和主导作用。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一批大都市区或城市群得到快速成长和发展,单个城市都被整合到区域性的大都市区或城市群中,并承担特定的专业化功能。在区域竞争中,企业作为参与区域竞争的微观主体,其市场竞争力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基于此,在城市群竞相成长过程中,过去依靠单个企业开展区域合作、要素争夺与技术竞争已不再适宜。支撑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性产业涉及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同时有一些相关配套支撑性的产业,形成城际产业链或超大产业集群以支撑城市群之间的竞争。随着区域竞争加剧和产业的链式发展,区域性的产业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整个产业链式的竞争。在这种新的竞争态势下,城市群的竞争力并非完全取决于某个龙头性企业,而是决定于城市群区域整个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因此,城市群具有比一般地区更加活跃的发展动力,也更有利于高质量发展城市的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高质量发展城市的GDP与人均GDP是同步增长的。居民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则会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城市人均GDP的高低,代表了城市的收入水平,综合反映了城市的产出效率,一般来说,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代表居民生活步入高收入阶段。此外,从国际上看,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一般达到45%—50%,而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为43.3%(2019年),低于发达国家。在城市层面就更低一些,以南京为例,其比例只有34.8%,大城市中最高的是上海,为44.1%(均为2019年数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会增加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品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城市活力和竞争力。

(二)创新驱动增长,产业结构合理

当前,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以科学人才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竞争力已成为各国国际竞争的关键内容。在这样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创新能力的强弱,知识经济发展的快慢,左右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未来。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件。世界城市发展历程表明:科学技术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力呈显著正相关。从近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科技中心城市的排名前列的城市与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列的城市基本重合,可见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其科技水平必然领先。在强调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不仅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而且能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潜在优势产业,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科技创新还有助于吸引科研人才,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提供智力支持。

产业是城市的重要支撑,产业发展也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根据近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同样具备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全球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城市,在产业竞争力排名上基本也靠前。一般来说,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部分产业具有国际一流水平,逐步形成了以电信、半导体、软件和服务等高科技产业、保险、银行、多元化金融等金融业和公用事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现代城市不仅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金融行业,而且先进制造业仍占有重要地位。首先,现代服务业随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产生与发展,用现代化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催生了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其次,金融产业服务于投资、贸易与消费,服务于各类产业与部门,是城市的核心产业,金融业的发展不仅直接促进城市总产出的增长,而且间接促进资本的流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先进制造业代表了产业发展方向,能够将先进的技术成果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营销管理的全产业链过程,推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现代化生产。

(三)城市美丽宜居,城乡生活趋同

宜居性既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对现代城市而言,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是其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纵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一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拥有美丽而有个性的城市景观,具有优良的居住环境。城市景观既包括自然景观,也包括人文景观。景观的优美怡人是城市的基本要求,这需要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在基础设施如道路、广场、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上增加人文元素,体现人文关怀,能够陶冶居民心性,增加居民的满足感。其次,能够提供舒适便捷的空间,吸引人们前来居住生活。一个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要拥有绿色宜居的自然环境、设施齐备的居住环境、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等,能够提供完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一个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不仅能够更好地利用外部的市场和资源,而且能够提高城市对人才、科技、投资、贸易的吸引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和交易的效率。最后,城市秩序井然,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在政治稳定、治安良好、社区亲和、不同阶层融洽相处、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尽享现代城市生活的精彩,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只有这样,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归宿。

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在规划、布局现代城市的同时,也需传承、打造乡村景观,帮助乡村进行内在改造,使得乡村住民能够享受与城市一样的现代富裕生活。这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城市化进程,在劳动力横向流动的基础上,推进人口和家庭的纵向流动,着力提升社会公平、均衡资源配置。同时要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保留乡村文化的原真性与独特性,促进城乡生活趋同,拉近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使得城乡生活方式趋同,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一致。

(四)城市高度开放,国际影响力强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制造全球化逐步向创新全球化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产业体系、创新网络、组织分工、资源配置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城市的发展需要将对外开放和区域优势相结合,高端链接与对外辐射相结合,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相结合,利用国内外优势推动城市发展高质量。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开放程度越高、外来人口越集中的城市,也是越有活力的城市。首先,对外开放的提升将促进高端生产要素向城市的集聚,逐步改变国际分工水平,产业分工逐渐向价值链高端转变,树立城市品牌和形象,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其次,对外开放的提升将加速信息传播,加快人口流动,转变消费习惯和生活观念,形成广阔的消费市场,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最后,对外开放的提升将更方便利用国际资本,吸引国际投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改善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水平,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能力。

国际化水平是现代型高质量发展城市的重要特征,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际化水平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此外,国际化水平也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曾专门提出城市国际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社会开放水平和经济对外交流水平。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对外联系和居民生活便利程度,并结合地理位置和城市特点,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经济实力,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一般来说,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城市应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是一种软实力,是引领时代潮流的主导力量。城市的影响力既有文化和舆论的方面,也有组织和制度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国际交往能力、文化软实力和全球化治理结构等。现代城市依据自身城市特点,通过产业政策、培育活动品牌、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对外传播等措施,充分推广城市形象,使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活动频繁开展、国际组织机构高度聚集、国际高端人才荟萃的世界名城,如被誉为世界艺术之都的巴黎、国际展览之都的汉诺威、国际会议之都的维也纳、国际组织聚集之都的日内瓦、博物馆之城的罗马等世界名城。

(五)文化特质显著,城市充满魅力

当前,在过分追求城市物质增长的背景下,一系列的“城市病”开始出现,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日益下降,幸福感缺失。因此,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幸福感,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化城市应该具有完备的文化设施,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满足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文化的经济功能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特征。世界银行曾提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加强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目前,文化产业、新媒体产业、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文化经济化的新形式和新概念不断出现和推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发展主体要以当地文化资源、文化资本、人力资源、科技实力等方面作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与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等“基因”要素相匹配;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主动与其他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融合,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应。例如,纽约的新媒体产业已经成为经济领域中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伦敦、新加坡、香港的创意产业也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广;数字内容产业在韩国、爱尔兰、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快速发展,这些都预示着文化经济化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经济的亮点和焦点。

文化性也是城市高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了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能够长久、和谐发展的根本所在。城市文化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完美融合,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相辅相成,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底蕴的积淀。一个城市先进的设施、优越的环境,是城市的血肉和骨架,而独有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则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回顾世界城市发展史可以发现,城市的个性和品位与其文化特质息息相关,缺少了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城市吸引力和魅力会大打折扣,城市自身的发展动力也受到牵制。美国的《幸福》杂志曾经评选出十座最佳商业城市,按照排名分别是:新加坡、旧金山、伦敦、纽约、法兰克福、香港、上海、多伦多、巴黎和东京,这十座城市除了发达的交通、繁荣的商业等共性特点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烙印,散发着各自独特的城市魅力,这也是这些城市能够保持长期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以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苏州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展现了一座江南城市所蕴含的能级,创造了苏州奇迹。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基本方向,苏州不仅要在全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担任排头兵,而且要以高质量发展启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苏州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所选择的路径,不仅要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规律,还要立足苏州实际,体现苏州特色与优势,让大能级、高品质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志,以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为新时代的我国城市发展树立标杆。

(一)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建设更高水平创新之城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涵在于提质增效,在于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在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在于优质的产出与供给。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尽快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这是苏州在新时代跃上发展新台阶的不二选择。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需要有核心抓手,也需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对于苏州而言,全面创新的核心是产业创新,要以产业创新为主攻方向,带动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苏州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产业基础雄厚,竞争力强,创新的最大潜力和最大压力也来源于产业领域。当前,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冲击下,新一波的产业创新浪潮正蓄势待发,苏州要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会,将产业创新突破作为苏州创新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出于对经济发展阶段所作的判断与把握,还是从苏州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所处的坐标方位考虑,制造业的创新是苏州产业创新的重中之重,是苏州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与核心所在,苏州的目标是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处于高端环节。

要落实好国家战略,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突出创新这一根本动力。服务好上海这个长三角的龙头、长江经济带的龙头,积极推进“沪苏同城化”发展,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等为抓手,协同合作、贡献长板,打造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作出重要贡献。

(二)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改革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之城

过去几十年发展经验表明,改革开放是苏州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唯一途径。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提升国际国内资源配置和利用水平。进一步增强改革动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要大力推进土地制度、投资体制和技术市场的深度改革,引导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苏州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开放型经济起步早、规模大、水平高,并成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主要发展亮点。苏州经济高度开放,贸易依存度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今天的苏州,城市的最大魅力之一在于国际化元素比较丰富,大量外商人才在苏州工作、生活,将苏州当作第二故乡,苏州的国际学校数量在江苏省内也最多。苏州“星巴克元素”也是其国际化水平的另一个鲜明标记,星巴克咖啡店在这里星罗棋布。2020年3月,苏州还吸引到星巴克在美国本土之外最大一笔生产性战略项目“咖啡创新产业园”,为苏州的国际化氛围又增添了新的色彩。实现高质量发展,苏州还是要坚持打“国际牌”,充分发挥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沿的优势,继续走高水平的开放道路,并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层次,打造卓越的充满魅力的国际化城市。

(三)大力塑造“江南文化”品牌,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文之城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突出表现在城市所创造的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上。如果说物质财富是城市的血肉的话,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最吸引人、最具魅力的就是其散发的文化内涵。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近2500年的历史积淀塑造了苏州独特的文化魅力,“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已成为苏州独具特色的文化标志,具有极高的国内外知名度。苏州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一定要利用好苏州丰富的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文之城。

一方面要大力做好文化的传承保护,不遗余力做好昆曲、评弹、苏工苏作等苏州历史文化及其载体的保护,持续打造江南文化这一苏州的文化品牌,并且要增添新的文化底色;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集聚苏州,打造独具东方文化魅力的世界设计之都,在工业化、商业化的浪潮中将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无论是传统文化保护,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尤其是善于利用数字技术,走数字赋能的道路,要做强数字文化产业,将苏州打造成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四)强化优质发展理念,打造“美丽苏州”,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之城

苏州地缘独特,人口密集,发展地域空间紧张,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经济发展处于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高度工业化的特征较为明显。越是在这一特殊发展阶段,越是要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要千方百计地降低为发展而付出的代价,更加重视发展质量的提升与优化,确保苏州的“真山真水”与自然环境得到保护,确保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只增不减,为子孙后代留下用金钱换不来的环境财富。

苏州具有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也为苏州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苏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中,完全可以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兼顾上作出表率,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书写苏州篇章。

(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城市魅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宜居之城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终极目标就是以满足人民利益要求为根本宗旨,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富足、美丽、宜居的生活家园,打造城市高标准的宜居度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苏州已经在宜商、宜居、宜业方面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下一步要在精致卓越上做文章,以高标准提升城市宜居度,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吸引国际一流创新人才。

当前苏州在吸引高端人才上不如北上广深这些国内一线城市,这对于苏州的创新经济发展来讲成为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苏州要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改变现有一流顶尖人才引进难的局面。苏州不仅要成为大学生学习深造、外来务工者做工养家的理想天地,更要成为一流创新人才施展才干的圆梦舞台。

(六)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兼顾发展与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善治之城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苏州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对城市管理者也提出更高要求,要全面提升城市的社会治理水平,筑牢城市安全底线,建设更高水平的善治之城,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

当前,苏州发展正处在全面深度转型、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安全,努力建设一座平安、文明、和谐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一是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均等化水平也要得到显著提升,教育、医疗、体育、育幼、养老等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更加合理规划城市空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使得市民出行更为通畅,经济活动更为高效,城市韧性更为增强。三是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要基本建成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政府的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充分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