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样板力量:揭秘企业三大法宝

样板力量:揭秘企业三大法宝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大法宝”,就是隐藏在苏州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背后的那根至关重要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发展逻辑线。与此同时,“三大法宝”也成了全省乃至全国人民昂首迈向现代化的巨大公共财富。追溯苏州“三大法宝”的起源和发展,就是梳理一部苏州改革开放的精神史。

样板力量:揭秘企业三大法宝

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不是单一经济逻辑演进的结果,其背后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大法宝”,就是隐藏在苏州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背后的那根至关重要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发展逻辑线。过去几十年中,它是苏州得以在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越走越宽广的动力基线,也必将在正在开启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起到越来越强大的拉动作用。可以说,作为对苏州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智慧和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三大法宝”本质上是千百万苏州人民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强大精神品牌,他们以自己辛勤而富有成效的劳动在这个伟大的历史阶段深深烙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印记。“法宝”这个饱含喜爱和赞美之意的词语表达了一种高度的价值认可。难怪有人说,“三大法宝”堪称苏州发展精神的“全息缩影”,是苏州这个改革开放“优等生”贡献给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大礼包”。

“三大法宝”,是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的合称,其发源地是苏州所属的张家港、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三个板块,其内涵极为丰富且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演化状态。40多年前,改革开放时代大幕瞬间开启,国际产业资本梯度转移浪潮不期而至,值此沧海桑田般的历史性巨变之际,蕴藏在苏州人灵魂深处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完美融合体被迅速激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三大法宝”诞生和发展的宏大背景。实际上,从“三大法宝”诞生以来,它就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突破了狭隘的地域局限,变成了苏州人民的共同财富,并引领苏州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突飞猛进,从多年前那个不起眼的“小苏州”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成为江苏“强富美高”高质量发展的杰出代表,成为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引领性城市,苏州奇迹令人惊艳。与此同时,“三大法宝”也成了全省乃至全国人民昂首迈向现代化的巨大公共财富。

一、苏州“三大法宝”精神溯源

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孕育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追溯苏州“三大法宝”的起源和发展,就是梳理一部苏州改革开放的精神史。

2005年9月,苏州全市领导干部学习会上,苏州市委、市政府首次把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概括为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并将其作为改革开放时代苏州党员干部共同的精神符号,从此,“三大法宝”升华为全体苏州人共同的精神遵循和价值指引。在苏州以外的人看来,“三大法宝”既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实践和苏州经验的经典表达,也代表了苏州精神和苏州追求。今天,尽管“三大法宝”的诞生背景已经远去,其具体表述也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其内在的精神性价值却更加鲜明而突出。

(一)“张家港精神”:“干”出来的法宝

苏州人用16个字来表达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这种精神,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为苏州代言。

时间闪回到1995年,张家港精神仿佛一夜间成为全国热词。当其时,埋头苦干的张家港人早已把脚下这片苏南“边角料”变成了一方活力四射的发展热土。

张家港的前身是1962年正式挂牌成立的沙洲县,由当时的常熟、江阴各自划出部分边远公社组建而成,经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之初,张家港是出了名的穷地方,被人戏称为“苏南的苏北”“苏州北大荒”。穷则思变!当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吹上这片穷沙洲,早已憋着一股劲的张家港人在苏州北部率先燃起了大力发展乡镇工业的熊熊大火,踏上了苏南乡镇企业大发展的第一波浪潮。到1985年,当年在苏州县市城关镇排名倒数第一的张家港杨舍镇成为江苏全省第一个工农业产值突破1亿元的乡镇。

当历史的脚步踏进1992年,整个中国都随着“南方谈话”的发表而激动起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开启了一段更加波澜壮阔的航程。而这,则成了敏锐的张家港人全新的奋进起点。这一年,以56岁“高龄”被破格提拔担任张家港市委书记的秦振华,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喊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发展目标: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样样工作争第一!当时的常熟,工业总量位居全省县市第一;而吴江,外贸总量全省县市第一;昆山,开发区迅速扩张,城市建设一日千里。而张家港,全年财政收入满打满算只有2.5亿元,就凭这点家底,拿什么去“三超一争”?样样工作争第一,靠什么?一时间,质疑声不绝于耳。

“出水才看两腿泥!”面对扑面而来的“根本不可能”,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给出的回答斩钉截铁:说了算,定了干,干出来再说!

一个“干”字见真章!《中国共产党张家港市历史大事记》(1949.4—1998.12)一书中清晰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6月10日至7月25日,前后45天,共拆迁1284户,动迁人数达5864人,拆除建筑面积23.58万平方米,涉及5个行政村。至7月20日,保税区全场7.7公里的镀锌镀塑铁丝隔离网全部架设完毕。在很多当年参与保税区建设的老人回忆里,那些以数字形式凝成的火红记忆一辈子也忘不了:90天建成8000平方米港务大楼,160天建成长江流域最大的万吨级码头,半年实现区内“五通一平”,9个月基本建起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这是风一样的发展速度,这是火一样的创业激情!1992年8月15日,时任国务院特区办领导在漫天大雨中走进张家港保税区,看到高标准绿色护栏围起的建设工地内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忍不住连声称赞:“张家港速度,了不起!”

半年建起保税港区,靠的是拼命干;一年半修通宽达80米全长33公里的张杨公路,拿下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靠的是拼命干;3年间把城市中心一条坑洼不平的“水泥路”打造成起全国县级市第一条华丽的商业步行街,靠的更是拼命干!干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张家港速度,干出来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跨越式发展!短短2年间,张家港一口气拿下28个“全国第一”,不仅全面实现“三超一争”目标,也激活了苏南县域发展“一池春水”,给周边县市源源不断带去了你追我赶、拼抢发展的活力,而张家港自身,也在这种冲刺般的拼搏中迈出了从“苏南边角料”蝶变为“全国明星城市”的关键一步。

“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要大力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这是秦振华的名言,也是张家港迅速崛起的真正秘诀。

在张家港市文化中心文明张家港展示馆内,一幅幅图文详细记录了这座城市持之以恒抓文明创建的奋斗历程。很难想象,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从秦振华领着大伙上街拍苍蝇、扫马路、拆除露天茅坑起步的。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短短几年内,他们硬是靠着一把把笤帚把一个原本脏乱差的小县城“扫”成了一个国家卫生城市!

1995年10月18日,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张家港精神。

奋进拼搏的精神种子一旦萌芽,很快就会在每个人心中拔节生长。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从它诞生之日起,张家港精神就引领了那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现已年过七旬的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依旧精神抖擞,浑身上下洋溢着打造“百年沙钢”的豪情。40多年来,当初起步时的那个县办小轧钢厂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在成长:从引进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样板”的75吨超高功率电炉,到建设亚洲第一炉;从实施650万吨钢板搬迁工程,到推进世界最大高炉为代表的新一轮节能技改工程;从上马冷轧高端生产线,到攻克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超薄带生产线,在沈文荣的带领下,沙钢把张家港精神演绎成为业界传奇。2020年,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世界500强排行榜,沙钢连续第12年入围。

张家港精神浇铸了一批沙钢这样的大企业,也浇灌了一批类似长江村这样的明星村。

改革开放之初,长江村人肩挑手推,把一片沿江滩涂改造成粮棉双高产的样板,成为当年沙洲县的农业典型。“米袋子满了,钱袋子也要满。”乡镇企业风潮初起,从滚滚长江中嗅到新气息的长江村人闻风而动,他们自制设备,土法上马研制出空心导轨,赢得了上海客户的青睐。其后,他们把苏南人的发展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借鸡生蛋”“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工业经济一飞冲天,村级企业也从最初的几个“小萝卜头”发展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其后,一场更加彻底的自我革命,让长江村人成功打造了苏州首家上市村办企业。长江村由此被赞誉为“长江名花”。

迄今,张家港已获得200多项国家级荣誉,并成为唯一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县级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三甲,精神文明享誉全国,城乡统筹协调均衡,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拔地而起。

(二)“昆山之路”:“闯”出来的光辉大道

“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这是昆山之路的当代表达。

这条路,从它起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成为苏州前进的方向。

实际上本没有路,这是昆山人硬生生闯出来的一条路。

回到昆山之路的起点1984年。那时的昆山是苏州最大的粮仓,号称“苏州城外半碗饭”,每年上交国家4亿多斤粮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南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安于现状的昆山仍守着“一亩三分地”,落后周边兄弟县市一大截,工业指标只有常熟的1/3、张家港的1/2。因为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在全苏州垫底、农民收入排倒数第二,被戏称为“小六子”。

面对这种局面,新一届昆山市委一班人带头搞调研做分析:“小六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工业落后了?怎样才能搞上去?

调研的结论是:我们也要搞工业小区!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能等靠要,自掏腰包也要把工业搞上去,打个翻身仗,甩脱穷帽子!

这年的8月注定要被载入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史册:没有开业典礼,没有新闻报道,一个后来被中央领导赞许为“自费开发”的工业小区,在昆山城东一块3.75平方公里农田里诞生了。

干起来,新机会就来了。那时正赶上发达国家第一波产业转移浪潮,昆山决策层分析形势认为,再走发展乡镇企业的老路,只会永远落在兄弟县市的后边,不如抓住机会走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发展思路决定了未来昆山特色鲜明的外向带动发展之路。工业小区一开张,昆山人就利用靠近上海的地利优势,从虹桥机场悄悄“抢”到了一批前来中国考察投资的外商。当年日本知名的手套厂商苏旺你公司就这样走进了昆山,双方很快就谈好了15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从此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建设拉开了昆山起飞的序幕。

这是一条没有先例的路,旁观者很难理解个中艰辛。中外合资当时是个全新事物,昆山仅有个层级很低的县办工业小区,项目审批手续异常复杂。为了苏旺你这个项目,昆山人一趟一趟跑南京、跑北京,整整跑了123趟,拟写的文件和材料用掉3000多张16开纸,终于拿回来一份敲了732个公章的审批表。“火热的三伏天,小面包车里没空调,我们就在车厢里铺上厚厚的一层报纸,开一段路就下来给报纸浇一桶水,靠这个土办法降温。”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历程,“老开发”宣炳龙说当时并不觉得苦,“历史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次机会,党给了我们一个发展平台,大家都充满了火热的激情,只觉得有使不完的劲,脑子里有做不完的事”。

1985年2月,昆山“抢”来的江苏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开业投产,一时间成了轰动全国的大新闻。3年后,昆山人又顶住了一度甚嚣尘上的姓“资”姓“社”争议压力,推动江苏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苏旺你手套有限公司顺利开业,再次引起轰动。其后不久,江苏首家台资企业也来到昆山,开启了这个和台商非亲非故的城市与台资企业的一段奇缘,在后来的日子里声誉日隆的“台资高地”由此铿锵起步。

与此同时,和上海联营办厂的计划也在持续推进中。为了争取上海电视一厂项目,昆山县长亲自当起招商员。1985年10月,昆山第一家沪昆联营企业——上海金星开发公司昆山分厂竣工投产。此后,昆山“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一个个项目相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工业新区声名鹊起。从苏州到江苏到中央,不断有人慕名前来考察。1986年4月,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来到昆山,他看企业听汇报之后,对昆山发展表示高度认可并欣然题词。1988年,《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昆山之路”三评》,“昆山之路”这个说法不胫而走。1992年8月,昆山开发区获得“国批”,由“编外”转为“正册”,成为全国县(市)中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也是沿海“14+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唯一设在县级城市的开发区。

自费创办工业小区闯关成功,让昆山一举完成了产业结构上“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闯”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则让昆山驶入了“内转外”的发展快车道。就在1992年,国家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一时间,新一轮国际产业资本踏浪而来。昆山领导层敏锐意识到:必须迅速抢抓浦东开发重大历史机遇,抢打时间差、空间差,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搞招商引资。雷厉风行的昆山人当年下半年就引进了昆山历史上第一个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大项目——台资企业沪士电子(昆山)有限公司。大项目带动效应很快呈现出来,随后,号称台资“四大金刚”的统一食品、六丰机械、樱花卫厨、捷安特自行车等大项目相继落户,日本精工、丰田等一大批日资企业巨头也来到昆山开发区,带动昆山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从1995年起,外资投入开始成为驱动昆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02年,昆山就创造了每天“三个一千万”的飞速发展奇迹:每天引进外资1000万美元、每天进出口1000万美元,每天实现财政收入1000万元,当年的“小六子”一下子成了苏州所属板块中跑得最快的一个。全国县级市第一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全国第一个县级市台协会、全国第一笔台资企业内部人民币跨境双向借款、全国第一张综保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增值税发票等一大批“全国第一”在昆山诞生。随着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的落地,到2005年,昆山一跃登上全国百强县(市)榜首,从那时起,在日益激烈的苏南区域竞争中,昆山再也没有离开过榜首的位置,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当之无愧的发展标杆。

(三)“园区经验”:一个“融”字显风神

“借鉴,创新,圆融,共赢”,园区经验的每一个字都仿佛经历了千锤百炼。这种经验,从它播下种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让全世界为之喝彩。

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横空出世。作为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政府间合作项目,由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在苏州古城东侧一片肥沃的田野上打下第一根桩。从那时起,这块国家级试验田便像一块超级大海绵,绵绵不断吸收一切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形成了一个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强大能量场,在短短20多年间实现了令人惊叹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开放创新和国际合作的范例。

如今,站在450米高的苏州工业园区国际金融中心顶楼,俯瞰脚下这片被称为“洋苏州”的现代化新城,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苏州古城东侧一块阡陌纵横的水田。

1992年9月,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访问苏州,敏感睿智的苏州人一下子抓住了这个看似偶然的契机。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次短短的半天之行,已悄然孕育了一场历史性的跨国合作。次年5月,李光耀再次走进苏州。经过反复论证、比选,新加坡方面最终决定选址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联手中国政府打造另一个“新加坡城”,这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苏州工业园区。

轰轰烈烈的筹备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开始的。有亲历者用一首打油诗记录了当时园区筹建处的办公场景:“烂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鸟鼠嚣张。虫蚊卷柱跟人转,一夜飞蛾扫半筐。”工作人员每天早晨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散落在各处蚊虫“尸体”清理干净。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初创团队经过一个多月废寝忘食的艰苦奋战,终于把一份重达几十公斤的书面报告按时送达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有关部门。

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协议明确:“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配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中新双方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副总理级的联合协调理事会,由两国副总理直接担任主席,这是国内所有开发区中唯一的一例。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这是一个由中新两国领导人充分酝酿、共同决策的国际合作项目,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成片开发项目。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苏州工业园区就承载了太多的期待。李光耀亲自参与,从1994年到1999年,他5次到访苏州,每次都深入建设一线,悉心指导园区发展。而第一批园区人更像是打足了鸡血,有将近一年时间,很多人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干到一两点钟才回家。

融,融合中外!启动伊始,园区就依托中新合作机制,成立了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机构: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简称“借鉴办”,全面研究借鉴新加坡的建设发展经验,确立了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发展全领域、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延请国际顶级设计机构按照产城融合理念编制完成了278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此后,园区迅速启动首期7.8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和工业地块招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工厂建设全面展开。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全面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同时,园区的招商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借鉴工作也同步展开。1995年7月,园区一个26人组成的精干团队被派往新加坡接受短期培训。很快,很多行之有效的“新加坡经验”就培育发展出了“园区版本”。一位曾经负责招商的干部回忆,在与一家国外集成电路企业接触时,园区招商人员在介绍园区营商环境、优惠政策以外,还特地收集了上海、苏州等周边地区半导体行业的情况,整理出这家企业可能需要的供应商名单和联系方式,让其能直观地预见未来的发展空间。园区专业和敬业的精神让对方深为动容,在中国考察好几年一直悬而未决的大项目,仅和园区接触10个月之后就尘埃落定。当时,园区招商部门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我们的服务不是止于营业执照,而是始于营业执照。”

2003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已达到1993年的苏州全市水平。2004年园区开发建设10周年之际,李光耀用“青出于蓝”来评价园区的学习成果,他对苏州人说:“你们可以毕业了!”2010年9月,时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再次来到园区,面对园区超越预期的发展速度,禁不住感叹连连。

融,融通当代和未来!2010年,园区在完成转型升级三大计划的基础上先后推出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建设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转型升级发展体系。2013年,园区确立了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先导区的发展目标,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高水平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征程。2015年9月,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要求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也是国务院继1994年批复开发建设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之后,时隔20多年,第二次专门为园区发文,推动园区发展。这意味着苏州工业园区再度承担起全国开发区改革试验、开放创新的探路先锋重任,它的探索,不仅对江苏,乃至对全国200多个开发区在新常态下学会利用“存量”谋求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今日园区,已在产业发展、科技进步、金融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理、人才培育、体制创新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试验和实践,开创了100多项全省乃至全国“第一”和“唯一”。其万元GDP能耗、研发经费占比、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等多项重要指标基本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很多国家级开发区,园区起步晚了整整10年,却创造了后来居上、跨越腾飞的发展成就,书写了中国开发区建设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从2016年起,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经济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连续4年蝉联第一。2020年,园区再登国家级开发区榜首。

(四)“三大法宝”,苏州精神的核心与灵魂

走进“三大法宝”孕育诞生的历史场景中,你会发现每一个法宝的诞生都曾经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说是严峻的发展形势逼出来的,更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主人翁艰难拼搏的汗水精心浇灌的结果,是发展主体的一次次凤凰涅槃。从其精神源头看,“三大法宝”尽管成长路径各异、内涵不同,却有着它们作为精神产品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鲜明的实践品格。“三大法宝”都是干出来的。客观地说,“三大法宝”诞生地张家港、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最初的基础都比较差,资源禀赋条件并不比别人更好,张家港是“边角料”,昆山是“小六子”,苏州工业园区刚起步时还是一片蛙鼓阵阵的茭白田,但是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空前时代机遇,他们不抱怨不服输,而是沉下心来埋头苦干,干得比别人更多更拼命。张家港用半年时间抢出来一个国家级保税港区,外人简直无法想象,可是回到当时的工地上看看,翻翻当时的出工记录,哪一天不是白天连着黑夜一起干?哪一个夜晚不是灯火通明人欢马嘶的奋战场景?

其次是突出的首创精神。昆山工业小区刚起步时,因缘际会迎来了日本客商要办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且不说涉外无小事,地方上根本没有处理权限,关键是“第一”意味着没有先例,具体怎么才能办成,要找哪些部门才能办成,事先谁也不知道,就连上面的主管部门也要反复商量研究,不断请示汇报。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中还天然地把外资跟“资本主义”和“腐朽”等划上了等号。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规定、意识都是一道道拦路虎,要办成这件别人没办过的事,就要靠昆山人一个一个环节去“闯关”,那几百个公章,几十万公里行程,见证了这种难能可贵的首创精神,也为“首创”一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生动注脚。

三是强烈的担当意识。跟其他开发区一边规划一边滚动开发的发展路线不同的是,苏州工业园区走的是新加坡人设计的路线:先规划后建设,先建设地下,后建设地上。他们大手笔引进国际一流设计机构,花了3000万元做出了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就是这份相当于园区“开发宪章”一样的总体规划,一举奠定了园区发展的高起点和高水平,也正是因为严格执行了这份总体规划,也才有了今天园区现代化国际范的总体风貌。可就在当初,“苏州工业园区花3000万买来一纸规划”的消息却被很多人解读为“上当”和“受骗”。最初的几年,园区人为坚实的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地下文章”埋头苦干,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下投入超过1亿元,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先地下再地上”的做法却引来了一片“浪费”和“腐败”的叫骂。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舆论风波,园区建设者们顶住了压力,最终以有目共睹的建设成果回答了种种误解和曲解,把担当意识演绎成了一曲追求卓越造就非凡的发展壮歌。

四是显著的为民情怀。“三大法宝”的核心要义与党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其背后的永恒动力来自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不变初心,来自于“为全省全国发展探路”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说苏州的发展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生动缩影,那么,“三大法宝”就是苏州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初心使命引领下,苏州的发展才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力量。追溯那条“无中生有”的昆山之路,你会发现,正是因为“尽快甩掉穷帽子”的强烈愿望压倒了对个人前途利益的得失计较,昆山决策层才甘愿冒着“掉乌纱帽”的巨大风险做出了“自费开发”的决定。可以说,如果没有那种甘愿赴汤蹈火的为民情怀,昆山之路就无从谈起!

五是寓价值理性于工具理性之中的鲜明文化特点。在历史风云的淘洗打磨中,山温水软的江南鱼米之乡逐渐发展成为以苏州为核心的吴文化区域,修炼成了以精致、精工、精巧、精雅为显著特点的文化精神,在这种文化精神的长期浸润感染下,苏州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精致文化”高地。这不仅直接体现为自明清以来,苏州地区“出产”的状元进士稳居全国州府前列,而且体现为苏州器物文明的高度发达,“苏工”“苏作”成为高雅和时尚的代名词。至今,苏州工艺美术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美感之妙依然堪称天下独步。这种寓价值理性于工具理性之中的精致文化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内化为苏州人深入灵魂的文化基因。当这一深层的历史文化底蕴被改革开放的春风激活,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召唤中,苏州才能够爆发出如此巨大的发展能量,在40多年的发展赛跑中迅速超越全国其他同等级别城市,成为北上广深之外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和最为耀眼的未来之星。

时光流转中,伟大的改革开放不仅构成了苏州发展的鲜明底色和强大引擎,也早已内化为苏州发展的精神之核。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和园区经验就是这片热土上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流淌着改革的基因,体现着开放的胸襟,成为苏州人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实践的动力源泉。

正是因为这些闪亮的精神价值特征,“三大法宝”自诞生以来,就拥有了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极大鼓舞了苏州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信心,有效激发了苏州人的发展智慧,成为推动苏州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巨大而持久的价值引领作用也必将在更加久远而广阔的时空中获得崭新的意义。

二、“三大法宝”讲述新时代“苏州故事”

当改革开放的列车轰然驶过40年这个具有标杆意义的时间刻度,蓦然回首,人们惊讶地发现,中国已经站在了历史性的发展拐点。一方面,经过持续多年埋头苦干和奋力拼搏,中国已成长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改革进入深水区,更高质量的发展成为普遍追求,中国列车铿锵驶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新时代呼唤新追求,新追求带来新使命,新使命激发新担当。在这个气势恢宏的发展语境中,苏州在“三大法宝”精神激励下成长为江苏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和先行军,成为一个古韵今风交相辉映的发展典范,此刻,正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敏锐感知和非同一般的行动能力,朝着率先迈向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奋力疾行。而“三大法宝”的传人们,注定了要把新时代的苏州故事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张家港精神”铿锵走四方

最近几年,老书记秦振华比以前更忙了,全国各地请他去讲张家港精神的邀请函堆满了一抽屉,老书记每天都要忙着“备课”。(www.daowen.com)

在外界看来,张家港最鲜明的特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三甲,另一个是精神文明享誉全国。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张家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张家港精神最值得推广的地方。在老秦书记看来,自己虽早已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张家港精神不会退休,不仅不能退休,还要与时俱进,就像自己的讲稿一样,每次讲都有很多新的做法和经验需要总结进去,每次听讲的人都会热切地说,老书记,我们对张家港精神相见恨晚啊,下次还要请您来多讲讲。

实际上,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张家港精神就开始不断丰富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各方面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拼搏、进位”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家港走到了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发展成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赞誉,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巩固、提升”上。进入新世纪,张家港经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统筹、协调”上。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张家港精神又及时把重点调整为“再出发、再突破、再引领”。可以说,在每一个新发展阶段,张家港精神都在张家港人新的实践和创造中吸收源源不断的滋养,进而转化为助推张家港不断爬坡过坎的强大精神动力。

迎接新时代,张家港雷厉风行!在张家港市区东侧,一个规划面积36.6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铿锵起步。2020年6月,备受关注的沪通铁路建成通车,而另外两条过境高铁线路也将开工,历史上没有一寸铁路的张家港将一步跨入三条高铁交会的高铁时代!这就意味着港城发展已经从过去的以港兴市跨越到港铁联动的双轮驱动新时代。

拥抱新机遇,张家港乘势而上。张家港把2020年定位为招商突破年,加快培育新产业。疫情期间,长城宝马光束汽车、加特可变速箱、霍尼韦尔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突破重重困难,相继落户张家港。当下,围绕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张家港正快马加鞭。

谋划新发展,依然需要张家港精神领航。张家港精神诞生以来20多年间,张家港市委主要领导换了8任,但“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传统始终没变。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老典型,文明城市创建在张家港始终是“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兼市文明委主任,每年春节上班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会议,都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如今,张家港已成就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文明奖项大满贯,共获得200多项国家级以上荣誉称号,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领域的全省首创乃至全国首创不胜枚举,连续十几年举办的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IP。

(二)“昆山之路”大步挺近“一带一路”

从诞生之日起,昆山之路就把昆山和全世界连在了一起。现在,这条通往全世界的路正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敞亮。

2019年11月20日上午11时,满载惠普贸易(昆山)有限公司货物的卡车驶出昆山综合保税区通关卡口,这批价值80万美元的1000台笔记本电脑是惠普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以一般纳税人方式发出的内销第一单。

多年前,世界500强企业惠普公司就与昆山开展了深度合作,截至2019年6月,由昆山仁宝出货的惠普笔记本电脑超过1亿台。2019年,惠普电脑加快品牌销售战略布局,在昆山综保区设立惠普贸易(昆山)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元,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般纳税人试点,主要从事中国市场部分笔记本电脑的内销业务。该项目的落户为昆山综保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巩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昆山综保区从传统制造业向品牌销售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外向带动为关键特色的昆山之路,紧抓新时代历史性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实现从“两头在外”向“内外兼修”的转型跨越,逐步构建了电子信息、光电、装备制造等多个百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昆山在全国率先创意、率先争取、率先获批、率先实施综合保税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有力促进了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海关总署为此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推广昆山综保区经验。

与时俱进的昆山之路,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扩展之中。内涵扩展主要体现为产业高端化。近年间,昆山开始前瞻性布局半导体芯片产业,利用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大力实施“强芯亮屏”战略。2018年10月7日,位于昆山高新区的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式奠基,这标志着国家信息技术产业重大合作项目进入正式实施阶段。项目一期工程包括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重大工程——安全可控芯片研发与产业化、安全可控服务器生产基地,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千亿级的安全可控国家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外延的扩展就在“一带一路”。2019年12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全国150个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450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其中江苏共有15人入选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苏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昆山开发区曾经的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操盘手、昆山之路拓荒人之一、国务院颁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宣炳龙早已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与时俱进的昆山之路。退休后,他主动担任开发区发展顾问,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带领一班人以轻资产管理输出为主要方式走进了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开始了昆山与埃塞俄比亚的牵手合作。

自2015年受中国开发区协会邀请,首次来到“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传授昆山开发区开发建设经验起,宣炳龙已先后11次飞赴埃塞,不断丰富和拓展与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内涵。他认为,过去40年,昆山通过对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三引进”,促进了经济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有能力、有条件通过“三输送”帮助非洲发展中国家进行园区开发和工业建设。

2016年以来,昆山先后为埃塞俄比亚培训3批36人,昆山专家咨询团4次赴埃塞俄比亚培训管理人员100余人(次),相关培训学员大多数都已担任埃塞国家工业园的中高层管理者。“我的专业是人力资源和商务管理,这次在昆山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经验。包括阿瓦萨工业园在内,全国一共要建设14个工业园区,需要大量有经验的运营管理人才。”第二批培训学员队长百利(Belayneh)说,“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和20世纪90年代初的昆山很像,昆山是一个成功样板,昆山之路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发展中国家改变命运的信心”。

2017年6月20日,由昆山开发区输送管理、输送项目、输送技术成立的埃塞俄比亚首个国家级工业园阿瓦萨工业园开园运营,被埃塞政府誉为工业化的里程碑。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在致辞中说,感谢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昆山开发区在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发展和管理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2019年7月2日上午,位于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特殊经济区的江苏昆山(埃塞)产业园培训中心开班。这也是中国开发区经验输出的首个境外培训中心,首期30名学员全部来自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发展公司。国家商务部专家点赞称,中国开发区发展经验走出去,开展系统化、本土化、应用化培训交流,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共享中国经验,影响深远。

(三)“园区经验”遍地开花

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核心的园区经验也走上了一条激动人心的拓展之旅。连续10多年以来,园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走出去,先后与宿迁、南通、相城等地开展合作,向新疆、贵州等地提供对口支援,与滁州、银川等地共建开发,园区经验不断辐射推广,从苏州走向全国乃至境外,形成了本地园区与合作园区两个园区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

“走出去”“园区经验”成了热词。

先是省内开花。2006年11月,苏宿工业园区正式启动,规划面积13.6平方公里。这是苏州工业园区首个“走出去”项目,也是江苏第一个南北共建园区以及和南北共建园区中唯一的省级开发区。2009年5月,苏通科技产业园奠基。这是江苏实施国家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园区,也是苏州、南通两市跨江联动、合作开发的新型园区,致力于全方位打造跨江融合发展样板。2018年,全省45个南北共建园区考核中,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蝉联第一,实现十连冠。

随后是遍地开花。2010年,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设立,规划总面积73平方公里,这是苏州工业园区对口援建的重要项目,目前正加速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2012年,苏州工业园区与相城合作区正式启动。2012年4月,中新苏(苏州工业园区)滁(安徽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工建设,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省际间协调推进的示范项目,也是苏州工业园区首个省外合作共建项目,不久前,这里获批成为国家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区。2018年以来,在全面总结多年苏相合作经验基础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市相城区决定建设苏相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合作区计划分为东、西两区,分别聚焦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技术、纳米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等。

接着是走出国门。“一带一路”倡议甫一提出,园区应声而动。2013年5月,由中国投资50亿美元的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正式获得白俄罗斯政府的例行批准。该项目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近郊,占地112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对外合作层次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园区,其管理运营模式基本来自苏州工业园区。2018年,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哈利法工业园区的中国—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项目开工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参与,并派驻人员常驻阿布扎比,负责招商引资工作。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与印尼金光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打造中国—印尼“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园,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旗舰项目。

可以说,在近年来的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中,都能看到闪闪发光的园区经验。2018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示范项目宁夏银川苏银产业园正式启动,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项目复制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运作模式,行政管理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以中新集团为主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招商运营等工作。2019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嘉善现代产业园正式启动,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一个区域合作重大项目平台,全面复制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经验,意欲造就一个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示范区。

20多年来,通过对新加坡经验持续不断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园区经验通过园区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走向四面八方,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每个不同发展阶段,园区都会分期分批分专业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优秀专业人才赴新加坡学习培训。与此同时,前来园区参观、考察的国内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平均每年都在万人以上。而一大批曾在新加坡“取经”的园区干部又从园区出发,将园区经验带到了全世界。

可以说,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从联动长三角到辐射海内外,园区经验已成为苏州奉献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智慧。

三、“三大法宝”推动苏州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

“三大法宝”对整个苏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人民日报》刊发的《苏州跃起六只虎》的著名报道,描绘的就是苏州所属县市区在“三大法宝”精神鼓舞下展开了一场宏伟壮观的发展大比武,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书写了一部赶超型经济体迅速崛起的恢宏传奇。

经过连续4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姑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苏州,平均每小时可以创造2.1亿元GDP、4000万美元进出口,新增49家市场主体,一天创造的GDP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年的总量。这段光辉历程雄辩地证明,在“三大法宝”引领下,苏州之路越走越宽,苏州故事精彩纷呈,苏州精神流播四方。

(一)转型跨越,“三大法宝”在苏州蓬勃生长

回望苏州改革开放发展史,就是一部在“三大法宝”引领下实现三次历史性大跨越的奋斗史。

第一次跨越,20世纪80年代,苏州紧紧抓住农村改革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了“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第二次跨越,从20世纪90年代到“十一五”末,苏州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中国加入WTO等重大机遇,外资、外贸、外经“三外齐上”,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一举成为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外向型经济高地,极大地推进了苏州的经济国际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了“内转外”的历史性跨越。第三次跨越,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量转质”新阶段。每一次大跨越,苏州都更加接近全面小康的追求目标;每一次大跨越,都记录着苏州干部群众的初心轨迹,见证着探路先锋的使命担当。苏州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都镌刻着“三大法宝”的成长和发展印迹,在“三大法宝”精神鼓舞下,苏州大地处处春潮涌动,风光无限。

曾开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建设小城镇”模式,走出“碧溪之路”的常熟,拥有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总量占到江苏全省的10%。目前,经历多轮螺旋式上升的常熟,在品牌之路上走出了更加铿锵的步调。

党的十八大以后,民营经济重镇吴江积极抢抓新机遇,全面实施民营经济超越计划,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全面激活蕴藏在民间的创业资本和创业能量,成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龙头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高居全省之冠。

江尾海头太仓市依托临港临沪优势,大力实施“融入上海”“以港强市”“对德合作”等重大战略,逐步建起国内最大的高级润滑油、省内最大的聚氯乙烯和长三角大型冷冻液化气三大化工生产基地,跻身全球最具发展潜力集装箱港口。与此同时,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建设成为苏州开放型经济一大亮点。

早在1992年就拿下苏州第一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字招牌的苏州高新区,多年来紧抓“高新”特色不放松,不断积聚高端资源,打造高端产业,先后建成了中国第一批国际企业孵化器、第一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一大批创新发展载体,把“两高两新”锻造成为鲜亮的发展底色。

在苏州古城南侧,坐拥2/3太湖水面的吴中区,把保护、改善太湖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责任扛在肩上,大力实施“生态吴中”工程。与此同时,以“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为导向,狠抓“实业兴区”和“智造转换”,形成了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苏州古城北侧的相城区,则紧抓“高铁优势”,以高铁新城建设为龙头,以产城融合为旨归,把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区变成了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

作为苏州历史最悠久、人文积淀最为深厚的中心城区,姑苏区则高高擎起“古城保护”这面文化大旗,倾力发展科技创意、特色商贸、文化旅游三大重点产业,千年古城正在经历一场“满城尽是文创园”的精彩蝶变,一个形象靓丽的文化IP呼之欲出。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自贸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战略机遇在苏州交相叠加,“三大法宝”也迎来了一个再充实、再发展、再出发的全新契机。

(二)勇闯“无人区”,用创新为新时代铺路

如果说开放是苏州最鲜明的底色,创新,则是新时代苏州最显著的亮点。且让我们窥斑见豹,把目光聚焦在昆山之路,看看这条“从没有人的地方闯过来的一条路”上发生了什么。

2016年11月21日,清华大学杰出校友、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裕弟在参加江苏省党代会时表示,每一个科技型企业应该坚定创新自信,勇闯“无人区”。话音刚落,昆山人就行动起来。两天后的11月23日,2016清华大学“昆山周”举行,掀开了昆山携手清华勇闯“无人区”的序幕。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就和昆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科创之路,是昆山人深埋心中的梦想。

多年以来,外向型经济给昆山带来巨量GDP增长的同时,也让外界对昆山充满了“只长骨头不长肉”的猜测和想象。的确,加工贸易型企业利润薄如纸,全靠跑量才能生存和持续。这显然不是昆山人的追求所在,昆山要的是“好肉长在骨头边”!沿着这个思路,昆山狠抓外向配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各种民间创业风起云涌,一时间内外齐上,演绎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喜人局面。就在这样的历史场景中,“对标深圳走新路”成了昆山发展新目标。

2018年8月7日,昆山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旗帜鲜明提出: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具体怎么建?“创新之都”深圳既是现实样板,也是最佳案例。一个多月后,昆山组团赶赴千里之外的深圳举办招商推介会。其间,昆山党政考察团用整整一天时间密集考察了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深圳人才公园、天安云谷智慧园区等7个项目。次日立即举行座谈会,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中间没有午餐没有休息,市领导、区镇板块的书记、镇长,职能部门的局长、主任等40多人挨个“过堂”,谈感受、说想法、讲谋划,围绕“对标深圳,昆山科创该怎么搞”来了一场猛烈的“头脑风暴”。

当年底,昆山举行产业科创中心建设推进大会,宣布要拿出当年自费建设昆山开发区的精神和魄力,举全市之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让人才科创成为昆山发展最具标识度、知名度、美誉度的特色品牌。

就在当天的会场,昆山大手笔拿出真金白银对重大项目院士团队进行奖励,其中南策文院士团队、阎锡蕴院士团队分别获得1亿元项目资助,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院士获得1000万元项目资助。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要求,昆山人毫不含糊,正以更加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姿态广揽人才、拥抱创新、引领发展。

就在昆山大力实施人才科创“631”计划,全力打造“政产学研金介贸媒”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的同时,昆山2035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全省获得首个批复同意。这个规划紧扣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定位,提出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全国道德模范、昆山籍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以赤诚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发展没有平坦大道,只有敢闯敢试、不畏艰难才能攀登顶峰!昆山要想走通科创之路,仍要弘扬当年那股一往无前的闯劲!

(三)改革只有进行时,高质量发展无止境

进入新发展阶段,苏州提出要一如既往扛起使命担当,按照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加强系统谋划,展开率先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中争做先行者排头兵。

苏州挺在前,开放再出发!2020年1月3日,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融入血脉,让开放为苏州一切工作赋能,让“三大法宝”为苏州鸣枪发令,凝心聚力推动苏州“开放再出发”,勇攀高质量发展新高峰,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同日,苏州重磅发布30条新政,大手笔推出68.8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同时在全球首发“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以满满的干货、满满的诚意向全球推介苏州。

展望未来,苏州将以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强化有效投入、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城市品质,让未来的“苏州超级列车”在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营造最优营商环境!“亲商”是园区经验的重要内容,是苏州工业园区从新加坡“老师”那儿学到的基本功,园区的发展历程也是亲商服务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苏州创造性推出“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品牌,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贯穿服务市场主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衔接的规则和制度体系,让海内外人才在苏州投资放心、发展安心、干事顺心、创业开心、生活舒心。

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打造现代化建设“最美窗口”!这几年,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民族管弦乐团相继成立和走红,让苏州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东西方文化大餐,又把江南水乡的无穷韵致带给全世界。蓬勃向上、活力迸发的城市氛围,让苏州吸引了数十万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此创新创业,长期在苏州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超过5万人,苏州连续多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张家港精神在发展!张家港提出,全力推动思想观念往“新”里转,让张家港精神成为新港城的强引擎;产业结构往“高”里转,让转型升级成为新港城的主旋律;城乡建设往“优”里转,让文明和谐成为新港城的金招牌,敢闯敢试、敢拼敢抢,赋予张家港精神新时代新内涵,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张家港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创新没有止境,创新呼唤尖兵,昆山之路在延伸!昆山提出,勇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试点走在前列的热血尖兵,创唯一、争第一,勇闯“无人区”,作出“无问之答”、提出“无解之解”,在探索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闯出一条发展新路,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在沉着应对风险挑战中闯出一副强健筋骨,在真心实意服务群众中闯出一番美好生活。

挑战不会停歇,融通实现多赢,园区经验在提升!近期,国家生物医药技术中心、国家第三代技术创新中心双双落地苏州工业园区,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的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先导区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得到国家科技部复函支持。园区提出,抢抓新时代新机遇,以“一区两中心一集群”为关键抓手,在转型升级中向高处突破,在敢闯敢试中向高处探索,在全球竞争合作中向高处攀登,挑战最极限、致力新跨越,力争再造一个新园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