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梳理城市文脉,保护文化遗产

梳理城市文脉,保护文化遗产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排查统计,浦东新区有史料记载的各类文物点共达468处,目前实际存量计301处,已公布挂牌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1处。对这类文化遗产,浦东新区从未忽视,做了从普查摸排到传承保护的一系列工作。发展到今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发展成为浦东、上海甚至全国的文化象征。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让它们与时俱进,浦东新区采取了多方面措施。

梳理城市文脉,保护文化遗产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蕴含着该地区及其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多重价值。因此,每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该地区独一无二的瑰宝。浦东新区,称为“新区”,是因其开发之“新”。但如果考究浦东作为人类居住生活的土地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唐宋。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浦东成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4世纪东晋初年,沿海居民不断地捍海筑堤,与海争地,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自然力与人力共同将海岸线向东延伸,慢慢地有了人类聚居。严桥遗址(原川沙县严桥乡,现为东方路附近)的发现说明,早在唐初,浦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村落,有了人群聚居。1300多年的历史,与国内很多历史名城相比,不算悠久,但在1000多年的生活、发展,以及近现代以来的革命、建设过程中,浦东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有依托江南水乡体现民俗风情的古镇,有历史悠久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具有纪念意义的名人故居、文化遗址,也有代代相传体现浦东人个性和审美习惯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5月15日,浦东新区发布了《关于加强浦东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了浦东新区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的标准和流程,并据此开展了浦东新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一点一册”的编制工作,对全区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分类梳理核计、登记在册。通过排查统计,浦东新区有史料记载的各类文物点共达468处,目前实际存量计301处,已公布挂牌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位于祝桥镇的张闻天故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文物保护点372处,如陈桂春住宅、高桥仰贤堂、黄炎培故居、老宝山城遗址、民生码头、太平天国烈士墓、新场第一楼书场、新场信隆典当、翊园等。目前,浦东全区共计435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约占上海全市的1/4,在上海所有区中位列第二。另外,浦东还有国家批准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分别是新场镇和高桥镇;有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7处,分别是高桥老街、川沙中市街、大团北大街、新场、航头下沙、康桥横沔、南汇六灶港,占上海全市总量的1/6。

面对如此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不可谓不重。在2019年发布的《意见》中,浦东新区也在积极探索有效模式,力求将文物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存好、传承好。比如,完善各层级文物保护网络,明确街镇文物保护的属地管理责任、相关委办局的监督管理责任,文物所有、使用单位(人)的主体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街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指标等,形成了各层级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良性运作监管体系。再比如,浦东4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私人产权的文保建筑大约200处,如果算上混合产权的,其数量占总量的2/3。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这些非国有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但实际操作中,受制于技术与资金,很多文物拥有者往往“不会修”或“不愿修”。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过去一直是文保工作的难点,而在《意见》中明确了按照文物受损程度、风险等级情况,建立修缮工程资金补助机制,将文物保护修缮纳入财政预算安排,特别是对个人,《意见》明确了抢修补助的机制,补贴额度将达40%~50%,目的是充分调动各个管理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威胁文物本体安全的因素,确保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流失、不破坏。(www.daowen.com)

除了数量巨大的不可移动文物外,浦东新区还拥有种类丰富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形式。对这类文化遗产,浦东新区从未忽视,做了从普查摸排到传承保护的一系列工作。2005年7月,浦东新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试点,全区23个街镇由此开办普查培训班,培养了多名普查员。为了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浦东新区多次举办各类业务培训,并到基层实地收集、访谈,历时两年,搜集到有价值的普查记录和文字整理逾10万字,整理资源项目15类357项,摄影、录音、录像达150分钟,照片1500多幅,初步建立了电子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普查后,浦东新区逐渐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非遗资源项目体系,名录体系也逐步完善。截至2019年12月,浦东总计有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是浦东说书、锣鼓书、浦东宣卷、上海港码头号子、琵琶艺术·浦东派、浦东绕龙灯、上海绒绣、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另有市级非遗项目35项、区级非遗项目29项,三级非遗项目总数共达72项,在上海全市所有区县中列第一位。除了数量,浦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也十分丰富,既有下沙烧卖、高桥松饼、三林本帮菜等这些“舌尖上的浦东”,也有绒绣、瓷刻、石雕等具有海派文化艺术特点的工艺美术;既有锣鼓书、浦东说书、绕龙灯等民间艺术形式,也有杨氏针灸、张氏风科等中医中药学的传承精华。这些浦东人代代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在浦东悠长的历史文脉中发展而来,见证了浦东的千年历史,凝聚着浦东人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发展到今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发展成为浦东、上海甚至全国的文化象征。比如,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绒绣,是一种采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面料上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工艺,它是在西方毛线绣花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发展而成的艺术门类。多年来,浦东绒绣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像“万里长城”“百花争艳”“珠穆朗玛峰远眺”等作品都成为在国内外有定评的杰作,其中“万里长城”一幅还曾被送至联合国大厦厅堂上陈列,各国代表叹为观止。这些优秀作品,或作为国礼赠送友邦,或是陈列于国家议事的厅堂之上,已经成为浦东文化、上海文化的一张亮眼名片

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让它们与时俱进,浦东新区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一方面,浦东新区通过举办非遗作品展示展览、节庆文化活动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各类具有浓厚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让广大市民通过近距离观赏甚至参与的方式,更好地了解非遗项目,认同非遗项目的精神价值。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浦东新区开设了“激情浦东”为主题的浦东文艺专场,展演了来自塘桥街道的《上海港码头号子》、来自北蔡的《浦东说书》、来自康桥镇的“浦东派琵琶”、航头镇的舞蹈《卖盐茶》、三林镇的舞蹈《田园瓜香》等,这些节目都出自浦东传统的非遗项目,让人们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了浦东地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浦东新区也通过资金支持、技能培训等方式,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比如,对绒绣项目,政府支持一批绒绣人办起绒绣馆、开设绒绣技艺传习所、推出技能培训课程,送课进校、挖掘技术骨干等,希望使绒绣技艺得以延续和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