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浦东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

浦东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上海的近郊地区,浦东乡村社会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这一时期,浦东乡村数量和乡村人口均较明显减少,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乡村经济社会结构和环境面貌加速转变。这个阶段浦东乡村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乡村发展空间显著扩大。

浦东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上海的近郊地区,浦东乡村社会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转型探索期(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浦东农业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逐渐释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步入以内生动力机制驱动为主的自我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浦东乡村数量未减反增,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城乡收入比和绝对收入差均明显缩小,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开始起步,乡村经济社会结构开始发生较大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其他地区农业农村改革的做法与成效唤起了浦东乡村部分基层组织和农民改变现状的迫切愿望,联产承包经营、家庭副业、农村商业等试点探索悄然起步,拉开了浦东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帷幕。另一方面,广大领导干部和农民对农业农村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存有犯政治路线和方向错误的担心与疑虑,存在触犯法律法规的风险,农业农村多元化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阻力与困难。1982年,《全国农村会议纪要》首次以党中央名义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同年底,上海郊区宣布取消“不搞包产到户,不搞分田单干,不搞口粮田”,浦东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释放,家庭副业开始恢复性发展,农业结构向多样化转变。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大批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经济社会结构逐渐转变。

这个阶段浦东乡村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乡村数量明显增长,乡村人口缓慢减少。二是乡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多元化产业经济结构。比如,原川沙县快速适应市场需求,依靠地理、技术、人才和资金等优势,涌现出大批村集体企业,拓展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非农化和市场化路径。三是乡村就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乡村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工业从业人员逐渐增加。四是农业从乡村农业向城郊农业转型,探索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产生一批种粮大户、专业队,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出现转变。五是农民收入水平提升、来源结构转变,不再主要靠集体分配劳动报酬,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六是农村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起步,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承担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善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从乡镇企业利润中提取社会性支出,用于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2.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城镇开发建设和非农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性质、郊区定位、区域建设发展重心等均发生了明显转变,中心城区规模能级加快扩张,郊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对乡村发展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这一时期,浦东乡村数量和乡村人口均较明显减少,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乡村经济社会结构和环境面貌加速转变。

这个阶段浦东乡村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乡村数量显著缩减。随着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张,郊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浦东乡村空间逐渐压缩,乡村数量不断减少。二是乡村人口较快减少,征地劳动力人口超过10万人,农业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万多人。三是乡村经济和就业结构再次转变,随着乡镇企业改制后大量裁员,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回流农业部门。四是农业从郊区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在城市发展拉动及政府引导推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都市农业发展目标正式确立,农业功能逐步拓展,除生产功能和经济功能外,社会、文化、生态、服务等多元化功能开始培育发展。随着城镇建成区、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规模加快扩张,农用地不断转化为非农用地。其中,约50%以上的工业用地扩展和商住用地、60%以上的道路用地、70%以上的绿地由农用地转化而来。五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收入差距拉大。2002年城乡收入比为2/13,较1992年扩大了0.8,城乡居民收入额的绝对差值超过7000元,较1992年的收入差增加了6000多元。六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自1994年全市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项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从最初的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2019年的1160元。(www.daowen.com)

3.第三阶段:转型升级期(21世纪初至2012年)

进入21世纪,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支持推动力度不断加大,战略方向和目标日渐清晰,浦东也逐渐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及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达到高度城镇化的成熟稳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关系均已开始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这一阶段,乡村受到城市发展的强烈影响,乡村数量、乡村人口、农业从业人员数量、耕地面积等“三农”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明显减少,但乡村建设逐步升级,农村生活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并实现城乡并轨,农村公共服务配套逐步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制度和乡村文化培育起步。

这个阶段浦东乡村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乡村发展空间显著扩大。2009年5月,浦东、南汇两区合并后,浦东新区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是村级经济发展情况地区差异扩大。乡村经济和产业发展出现较明显的地区分化趋势。其中,区位或资源优势较明显,或原有发展基础较好的村,以工业、市场、旅游为主导,村级经济实力较强,而远郊一些乡村,非农产业薄弱,农业经济效益不高,产业支撑力不足,村级经济困难,成为经济薄弱村。三是乡村就业结构有所转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有所下降。四是都市农业提质升级。都市现代农业框架体系逐渐形成,内生发展条件逐渐成熟。农业食品生产保障功能的内涵逐渐丰富,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逐步增强。

4.第四阶段:优化调整期(2012年至今)

在这个时期,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此时,浦东新区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推进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开展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民”,农民年终可按份享受集体资产收益,建立农民的长效增收机制。另一方面,率先启动实施统筹核心发展权和下沉区域管理权改革工作,统筹管理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由于土地减量化和“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农村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农村集体传统物业经济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新区集体经济发展动能正在加速提升。

这个阶段浦东乡村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乡村数量持续减少。行政村数量从2012年初的374个减少到2018年末的362个。二是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比重较高,经营性收入降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从2012年约1.8万元,增加2015年的2.5万元,再增加到2019年的3.6万元。三是乡村建设逐步升级。引导各村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土资源,结合美丽庭院建设,通过提炼文化内涵、加大人居环境整治、改善生态环境等工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区共有21个市级示范村。四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并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建立了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