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浦东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回顾

浦东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年来浦东生态文明的建设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和全面开展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工作。率先在全市开展生态林建设,绿化总量以年均27.3%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均绿化面积达25.44平方米,是创模之初的4.4倍。2005年11月26—27日,浦东新区全面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创模验收。2008年9月,《浦东新区生态区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

浦东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回顾

30年来浦东生态文明的建设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创建“国家园林城区”和“国家卫生城区”阶段(1994—2003年)

1993年,浦东新区绿地总面积仅328.15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52.56万平方米,至1998年底已增长到23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的增长,使绿化覆盖率与人均绿地面积均大幅度提高,1993年新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0.54平方米,远低于上海市1.15平方米的人均水平,而至1998年已增至6平方米,大大超过同年上海市人均水平。新区的绿化建设成就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上,更体现在建设的高品位与高质量上。小陆家嘴地区耗资7亿元建设的10万平方米中心绿地、近4万平方米的滨江大道绿地,构成了一个现代气息浓郁、生机盎然的休闲游览的绿色世界。杨高路、外环线、远东大道林带初步形成一道道粗犷、厚实、浓密、多彩的绿色屏障。在世纪之交,为了尽快跨入国家园林城区的行列,新区又确立了初步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区的奋斗目标。当时确立的绿化重点是以世纪大道为中心,形成小陆家嘴中心区、张杨路商业中心、竹园商贸区、花木行政中心等各具特色的绿化样板区,以景观道路为主线,形成南浦广场公园、塘桥公园和源深路、东方路绿地广场等一批绿色开敞空间;沿城区外围道路、水系和高压走廊建设绿化带,形成高大、浓密、粗犷、厚实、多彩并具有综合功能的绿色屏障。当时的绿化战略是围绕提高绿视率、增加总绿量,发展多种形式的绿地,营造道路绿地、环城绿带、楔形绿地、广场绿地及居住小区绿地;开展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家庭绿化、单位绿化活动,努力形成新区特有的绿化基调和风格,完善绿化布局,美化环境。浦东新区还确立了向规划要土地,向改革和机制要资金,向科技要效益的指导思想。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园林城区”,并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阶段(1999—2006年)

199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在全国直辖市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简称创模)工作。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和全面开展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工作。创模7年间,环境基础设施进入了一个强投入阶段,达到794.6亿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生活垃圾生化处理厂先后投产。率先在全市开展生态林建设,绿化总量以年均27.3%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均绿化面积达25.44平方米,是创模之初的4.4倍。在创模的推动下,综合能耗、水耗逐年下降。2004年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比1998年下降36.6%和45.5%,低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98年创模前的0.8∶58.6∶40.6调整至2004年的0.4∶52.7∶46.9。以资源回收利用和综合处理为主、填埋为辅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格局基本形成。生活垃圾通过生化处理,共回收橡胶、玻璃等物资13.67万吨,生产有机肥5.6万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累计已达3.6亿度。先后投入195.6亿元,在创模初期实施并完成绿化建设、河道整治等“九大工程”,在深化创模过程中,又完成了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生态文化建设“十大工程”[2]。2005年以来,大规模开展了以整治百条河道、百个污染源、百块休闲绿地、百条道路、百个居民小区的“五个一百”环境综合整治系列活动和医疗废弃物处置、汽车尾气治理等“七大战役”。环境污染总量大幅削减,环境质量得到整体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取得成效。黑臭河道全面消除,建成了张家浜以及高桥港等一批生态样板河。在全市率先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共完成1204台(眼)燃煤炉灶清洁能源替代,无燃煤区和基本无燃煤区总面积达到112.91平方千米,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0.62%,城市气化率达到100%。2005年1—9月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5.2%,创历史最好成绩。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都比创模前有所好转,环境品牌不断凸显。深入开展“绿色创建”系列活动,有138家企业、街道、社区先后通过ISO14001认证。金桥开发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被评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大庆街小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实验学校”。2005年11月26—27日,浦东新区全面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创模验收。验收组认为,浦东新区通过“碧水、蓝天、宁静、绿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等十大工程,保持了环境良好。浦东坚持“绿色门槛”,在GDP年均递增19.2%的情况下,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主要工业污染物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污强度、单位GDP能耗、水耗逐年下降。浦东市民对浦东环境的满意率达95.04%,对“创模”活动知晓率达97.33%。

2006年11月23日,浦东获得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保模范城区”的授牌,这也是继闵行区之后,上海市第二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区”。自1999年浦东开始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以来,环保投入794.6亿元,比创模前8年平均年增投入36.3亿元。2006年,浦东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深入和第三轮环保3年行动计划的推进,进一步确定了建设最适宜人居和最适宜创业的生态城区的奋斗目标。(www.daowen.com)

3.创建“国家生态城区”阶段(2007年至今)

2007年1月,浦东新区明确将创建国家生态区列入新区“十一五”工作目标。2008年9月,《浦东新区生态区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2009年5月,由于区划的调整,开展了原南汇区与原浦东新区推进生态区建设的对应衔接工作,充分发挥原浦东新区在生态区建设方面的先发优势和原南汇区的生态优势,为建设大浦东生态区创造条件。

创建达标阶段(2009—2012年),以浦东新区和南汇区合并和世博会举行为战略机遇,推动浦东新区第四轮环保行动计划项目实施,继续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主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态市(区)建设标准,基本建成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生态区。

全面建设阶段(2013—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进一步削减,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减排目标,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节约利用水平,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领先;低碳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低碳文化普及推广,低碳社会框架初步建成;环境保护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得到明显加强,生态优先战略得到贯彻落实。

提高完善阶段(2016—2020年),低碳经济全面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生态链初具规模,碳排放削减实现计划目标;生态空间管制合理,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形成高度连续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