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经济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年来,浦东不仅实现了经济总量超预期的快速上扬,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提升。一是服务业增速迅猛。截至2018年底,第一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为75.7%,第二产业比重降至24%。2018年,社会服务业营收规模超过5200亿元,同比增长12.8%,成为拉动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进入“十三五”以来,先进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浦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30年来,浦东不仅实现了经济总量超预期的快速上扬,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已然形成,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果日益显现,张江科学城和南北创新走廊的布局不断优化,已经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核心区和主阵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日益清晰。30年的开发开放,浦东不仅实现了形态上的脱胎换骨,更为亮眼的是作为一个外向型、现代化城区的核心功能不断显现。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开发开放以来,在金融先行、高科技先行等理念的指引下,浦东始终坚持产业高端化发展,诸多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演进路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形成了以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智能化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1)现代服务业主导地位稳固。

一是服务业增速迅猛。1990年浦东的三产比重为3.7∶76.2∶20.1,产业高度化和层次知识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2.13亿元。此后,便一直处于迅猛发展状态,2000年浦东建政之年增长为429.19亿元,增长了35倍多,当年的三产比重为0.6∶52.9∶46.5;2007年是浦东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年份,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攀升为1480.84亿元,占比为53%,比第二产业46.8%的比重高出6.2个百分点,次年两区合并前浦东新区三产比重格局为0.2∶45.4∶54.4,此后,第三产业的占比总体呈持续稳步抬升态势。截至2018年底,第一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为75.7%,第二产业比重降至24%。近10年来,服务业发展呈现一个显著特征,即高端服务业日益成为浦东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能。2018年,社会服务业营收规模超过5200亿元,同比增长12.8%,成为拉动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约占营收规模五成的信息服务业同比增长19.3%。

二是金融业表现亮眼。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就坚持了金融先行的理念,金融业发展迅猛,成为浦东服务业中的绝对主导行业,加之在一系列功能性政策突破引领下,浦东金融机构快速集聚,金融业表现十分亮眼。就增加值来看,1990年,浦东金融业增加值仅为3.07亿元,2000年激增至429.19亿元,增幅近140倍。2008年继续攀升至1714.86亿元,201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698.71亿元,占浦东生产总值比重高达28.1%(见图4),成为绝对的第一大产业。就发展主体来看,数量快速膨胀。2018年,持牌类金融机构突破1000家,为1042家,其中银行类机构272个、证券类机构477个、保险机构293个。重要的金融要素市场能量效应不断放大,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2000年筹集的资金总额为910.68亿元,2015年达到8712.96亿元的峰值,之后有所下降,2018年为6113.96亿元。就发展空间布局来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经成为金融企业、投资机构、跨国公司总部、要素市场、种类服务中介机构的汇聚区,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主要载体,并逐步形成了以金融、航运服务、现代商贸为重点,旅游和会展集聚的“3+2”现代服务业体系。

图4 浦东新区金融业增加值及金融业占GDP比重(1990—2018年)

资料来源:历年《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2)先进制造业支撑强劲。浦东制造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部分领域已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十年”。开发开放前的浦东曾是大片的农田和渔村,工业经济远落后于浦西。1990年,浦东工业总产值仅占上海市的1/10。通过最初10年建设,浦东分步、分片建成了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四大国家级开发区以及王桥、星火等市级工业区。英特尔、IBM、飞利浦西门子、贝尔、通用可口可乐等一大批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在开发区投资设厂,通信信息设备、化工及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制造、钢铁制造、医药制造六大支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六个支柱产业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3。与此同时,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家电、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规模。2000年,浦东工业总产值达1626亿元,占全市的23.5%;工业投资140.65亿元,占全市的23%,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第二个“十年”。进入21世纪,浦东四大重点开发区由开发之初的集聚国内外资源、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向出功能、出效益转型。德国拜耳、瑞典沃尔沃日本尼康、罗氏制药、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华虹NEC、HTC、外高桥造船、上海汽车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或总部相继落户。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轿车生产、精品钢材、石化及精细化工、化学药品制剂、现代办公设备、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形成规模。2009年,新区与南汇区合并后,增加了临港、康桥、南汇、国际医学园区4个市级开发区。浦东新区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和成套设备制造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以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新能源为重点的“三大新兴”产业。2010年,浦东工业总产值达8488亿元,占全市的27.3%;高技术产业产值达2255.52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26.3%;工业投资总额达336.72亿元,占全市的23.7%。(www.daowen.com)

第三个“十年”。“十二五”时期,浦东工业进一步向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工业增加值为2010.8亿元,年均增长4.2%;工业总产值为9123.9亿元,占全市的29.4%;“三大三新”工业产值达5684.1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2.3%,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1%。进入“十三五”以来,先进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浦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为4245.3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2%,占全市比重为39.8%。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值为2283.71亿元,占比近半壁江山,高端装备制造实现产值903.62亿元、生物医药实现产值548.1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发展提速,累计至2018年底,上海飞机制造厂已交付ARJ2114架,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27.1%。浦东在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等领域在全国的比较优势不断凸显。

2.核心功能不断凸显

(1)创新经济蓬勃发展。伴随着开发开放进程的推进,浦东加快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步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2018年超过4%,达到最高峰值,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比欧美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占比还要高,而且呈现好的发展势头。例如,从构成主体来看,企业投资占比近90%,体现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民营企业占比也呈明显的上升态势。此外,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一直以来稳步上行(见图5)。

图5 浦东新区历年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2001—2018年)

资料来源:历年《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一是创新活力不断显现。首先,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就创新主体来看,增长势头一直领先上海市。经过30年的培育,新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零增长为2247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24.3%;科技小巨人企业489家,占全市的24.6%;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73家,占全市的56.4%。就人才来看,高地建设成绩斐然。30年来,坚持制度突破,促推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浦东日益成为各种人才近悦远来的集聚地。例如,1991年,浦东举办首届人才洽谈会;1993年,浦东率先向全国招考公务员;2001年,浦东率先到美国招募高端创业人才;2003年,“名校——浦东青年人才直通车”率先在南京大学正式启动;2016年,“陆家嘴名校直通车”开进伦敦;2017年,浦东成立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推出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9条措施;2018年,浦东推出人才发展“35条”。目前,浦东人才资源总量增至137万,其中境外人才3.6万人;共引进海内外院士90人、诺贝尔奖获得者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3批219人。其次,创新驱动持续发力,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涌现了振华重工、展讯通信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型企业。近年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势迅猛,实现营业收入近700亿元,其中以工程技术研发、医药研发两大领域为主的专业技术服务业表现抢眼。浦东在历届国家和上海市科学进步奖项评比中硕果累累,连续多次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二是创新体系逐步优化。首先,高技术成果集聚和转化能力增强。从孵化平台建设来看,数量不断攀升,众创孵化培育成效明显,在孵企业成长性较高。目前新区已经集聚经认定的众创空间、孵化器124家、加速器4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近3年新区累计孵化毕业企业271家,占全市近1/4,其中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3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9家、新三板上市企业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5家。从科技金融发展来看,浦东初步形成了由政府投入、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共同组成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以创投机构为例。近10年来,浦东的创投机构数量增长平稳,2015年超过5000家;随后在资管新规、金融风险化解的大环境下,数量有所减少,2018年机构数量为2838家,注册资本量无显著变化,整体趋于平稳。新兴产业仍是浦东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聚焦热点。从投资案例数来看,居于前5位的投资行业分别为IT、互联网生物技术/医疗健康电信及增值业务、半导体。

三是科创中心核心功能不断增强。张江园区核心承载区地位日益凸显。自1992年成立,尤其是在1999年“聚焦张江”以来,张江作为浦东乃至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创新经济发展的核心承载区,发展迅猛,园区创新活力和创新功能大幅度提升。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次年7月,《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获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总面积约95平方千米,自此,张江大踏步迈向世界一流、活力四射的张江科学城。目前,经过28年的发展,张江科学城已汇聚企业1.8万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3家、高新技术企业828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主导产业,聚集了一批国际知名科技企业,世界级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已初见雏形。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18年末,园区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数为332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58.34亿元,占园区营收总量比重约为15%。例如,华虹宏力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强势的增长幅度且成绩斐然,2018年仅“国家金卡工程”就获两项大奖,凭借“95纳米SONOS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工艺”项目获得“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最佳产品配套奖”,其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eNVM)技术从0.13微米、0.11微米到95/90纳米一路升级创新,多年来为实现智能卡等安全芯片的制造国产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2)经济效益远超预期。一是财政收入持续攀升。总体来看,浦东实现了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2倍左右的增速。1993—2016年浦东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25.5%,从最初的11亿元左右增长至3610.62亿元,增长了300多倍,2018年这一数值进一步上升突破4000亿元,达到4263亿元的峰值;财政收入占新区GDP的比重也稳步抬升,从开发开放之初的11%一路上行至2018年的40%以上。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长也呈现相同的走势和轨迹,实现了近22%的年均增长率,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至2018年最高值11%。可见,浦东经济发展效益在国内处于第一方阵行列。二是居民人均收入持续稳步抬升。开发开放以来,浦东始终坚持各项发展是为了人民,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果要让老百姓感受得到,坚持注重老百姓的满意度和感受度,集中体现在民生持续改善,坚持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定改善。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2005年,全区水平为1.9万元,2010年提升到3.2万余元;2015年超过5万元;2018年达到6.6万余元,10余年间,共实现了3.4倍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26.6%,远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