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与教训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与教训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区域协调发展要协调公平与效率问题。改革开放后为了解放生产力,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向局部区域优先发展,经济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但也加大了东中西差距。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涉及领域逐步拓展。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区域间的交通网络建设,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以利于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特征与问题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基于发展条件的变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关注点也不断调整。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为适应不同时期的发展条件与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计划经济)—非均衡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协调发展(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全面协调发展的历程,总体上呈现不断完善的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了城市群发展战略(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区域性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功能区发展战略(经济特区、新区、开发区、自贸区等)等多类别战略,为我国区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是区域协调发展要协调公平与效率问题。社会主义发展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益关系,同样区域协调发展也存在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问题。改革开放前均衡发展阶段,我国区域发展相对强调公平优先,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为了解放生产力,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向局部区域优先发展,经济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但也加大了东中西差距。因此要选择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区域发展政策目标,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我国区域发展中仍存在一定不平衡。一是东中西地区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发展战略旨在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而后按东中西三大地带顺序分阶段推进。实际发展中东中西部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发展向中西部地区的推进缓慢。二是城市群内外发展不平衡。由于城市群内的城市间辐射带动和向心力作用,大多数城市群内的城镇化水平较高,而处于城市群外部的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差的边远城市,区域发展很低,城市群内外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同时城市群内发展不平衡。在中国城市的开放条件下,依靠中心城市的带动,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人口密度、产业密度分布不均,还未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态势。三是城乡发展仍不平衡。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依旧存在一定差距,城乡统筹发展尚需加强。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涉及领域逐步拓展。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关注的领域不断增加,协调发展的范围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初期,发展战略多关注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关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更加重视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作用,更将视野拓展到海洋领域和世界范围,提出陆海统筹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

五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思路与新布局还需突破。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使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未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为:以经济发达地区为点,以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轴,以城市群为载体,形成适合我国未来发展需求的网格化区域发展布局。

二、经验教训

总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取得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也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区域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加之历史文化原因,造成了我国发展不均衡态势的长期存在,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为了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始终是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发展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也根据外部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阶段不断调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善全国整体经济较为落后的局面,并受到军事形势影响,我国采取了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对外开放需求,发挥沿海地区优势,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采取了东中西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地区间差距,这些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而进行的战略调整与优化

三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将引领未来区域战略布局。我国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交通网络建设有助于发达地区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不发达地区发展,同时疏解人口集聚压力,避免人口向发达地区过度集中,平衡人口布局。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区域间的交通网络建设,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以利于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四是跨区域生态环境协调越来越被重视。我国区域发展进程中,多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足。伴随着各类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日益增加,保护环境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管理措施难以协调、制度保证机制不健全、联动实施细则缺乏、联合执法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管理机制上的壁垒尚未完全破除,都是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五是区域战略规划引导区域要素合理空间布局与配置。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战略推进落实的体制机制也不断完善,战略布局规划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先导内容。区域协调过程中,确定战略规划的支持性框架,明确区域战略规划在整体区域资源管理、解决区域利益冲突和加强协调合作,促进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在区域空间规划方面,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类专项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有效衔接,强调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整合关联;在区域产业规划方面,发挥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

【注释】

[1]陈耀.构建区域协调新机制应充分体现制度优势[J].区域经济评论,2019(1):3.(www.daowen.com)

[2]李佩芸,邢俊.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述评及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3(16):127—128.

[3]褚淑贞,孙春梅.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10(1):4—7.

[4]唐一帆.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城市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M].人民出版社,1955.

[6]乌兰察夫.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实践和发展——深圳与西部大开发[J].特区经济,2002(4):7—10.

[7]尤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9:18.

[8]夏德孝,张道宏.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1):144—147.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五”至“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Z].人民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204121/.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2016至2025年)[Z].2016-12.

[1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4-9.

[13]李娜,刘靖.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上海经济,2015(4):15—18.

[14]大小不平衡主要是指我国城市发展中超大、特大、大城市发展迅速,而中小城市发育不足。

[15]内外不平衡是指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域内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