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分析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分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放后,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方针指导下,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导致城市功能缺乏明确的分工,经济结构雷同。而实际上,北京城市发展又不可能无视历史形成的现实,完全抛开现有的工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京、津两大城市协调、健康地发展。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分析

历史发展来看,古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只是一个消费性的都市。

解放后,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方针指导下,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京津冀地区新建的大型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到北京。

北京经济发展很快,与天津等城市之间原有的经济联系也被人为分割,各搞一套,由此而形成了北京、天津两个经济中心并存的格局。导致城市功能缺乏明确的分工,经济结构雷同。相互矛盾,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性质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在规划中却没有把经济的发展放在应有的地位,总觉得一提大力发展经济就同政治、文化中心相矛盾,关系一直处理不好,经济发展的方向也不太明确。而实际上,北京城市发展又不可能无视历史形成的现实,完全抛开现有的工业基础。现阶段工业仍是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计划和经济部门必然要强调发展经济、发展工业,问题是发展什么样的经济和什么样的工业。(www.daowen.com)

到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修订的总体规划加强了综合协调,提出要在经济发展中进一步突出首都的优势和特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正确方向,但问题是规划的方向具体实施情况还有较大的差距。比如,某些重工业(如钢铁、石油化工)仍在不断扩大规模。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为此类重工业的发展,除带来环境污染、运输紧张等问题外,还将大量占地、耗水、耗能,使当地这些有限资源更感紧缺,从而偏离了与城市性质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方向。前面我已提到,这一问题的解决,必然要涉及到京津冀地区特别是京、津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也就是说,要从区域规划人手:在较大区域范围进行经济的合理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京、津两大城市协调、健康地发展。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务院对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确定了北京的“四个中心”: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北京自身的经济实力来看,北京已经从过去的“四个中心”,扩大为现在的“五个中心”:即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经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对北京城市地位现状的不确定描述,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首都圈的增长中心之一,是由于具备了下列条件:具有较大的城市人口规模;具有较大的城市经济规模;具有较发达的科技实力和教育实力,是全国智力最密集的区域;具有国内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发达的城市第三产业,在各省市区中居第一位;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 745亿元,对周边地区在商业、物流和综合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确立首都圈的经济中心,是人们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首都圈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必然是有实力的大城市。对于到底是以北京还是以天津作为首都圈的经济中心,已经争论了20多年,到现在依然没有结果。笔者想在此提出一个全新的设想:由北京、天津和唐山共同组成首都圈的经济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