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京城市规划与城镇布局思路

北京城市规划与城镇布局思路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北京卫星城每天约有几万人要往返于市中心工作与生活。虽然北京市未形成和小城镇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已成为北京市与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以“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分布调整思路,确保

北京城市规划与城镇布局思路

在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要从区域的角度,既考虑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又考虑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要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目前。北京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还比较突出,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现代化经济发展相脱节,形成较大反差。这种局面不仅会延缓城乡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且还会导致周围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核心区集中,市区人口不断膨胀,将对城市总体规划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就明显地快于京津唐地区。近年来,在上海和苏州、无锡大城市经济的带动下,长江三角洲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在大城市周围,小城镇中小城市蓬勃兴起。在那里。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逐渐消除,城乡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城乡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城市经济的龙头作用的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搞活体制。通过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的流动和扩散,来带动周围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乡村城市化

1.北京市的小城镇建设

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道路,既不是我国传统的都城发展之路,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之路,而是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由于这一地区内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的行政级别、规模和性质都很不同,该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要以“本土化”和“市镇化”为特点,呈现出鲜明的独立城市化的特征。

北京市域总面积1.68万平方千米,有卫星城14个,建制镇140个,中心镇29个,乡镇200个。这些都属于北京市域范围内的小城镇。

北京地区卫星城的建设已有近20年的历史,卫星城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不是很成功。北京的卫星城人口一般只有10万人口左右,多数卫星城经济实力不强,城市功能不完善,吸引力较差。早在20年前,北京在“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指导下开始规划建设卫星城,但对于卫星城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不够全面和深入。

卫星城的规划建设至今已经历了扶植、半独立、独立、完全独立型四个发展阶段。

前三个阶段理论上不完善,实践上也不成功,卫星城依附于中心城市的路子未能走通。

到了第四个阶段,对未形成的布局和功能定位,开始从单一的中心城市转向特大城市所在的整个区域。主要从区域分工、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合理的配置区域城镇体系。要求卫星城要达到全新的现代化水平,特别是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在住宅和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必须超过中心城区。卫星城市是一个小社会,既不是卧城,也不是单一的工业园区。目前正在编制《北京卫星城规划》,已把卫星城作为由北京中心城区、卫星城、中心城镇和建制镇组成的区域城市体系的重要部分进行配置,从北京城市整体发展考虑,是作为北京郊区实现现代化和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来进行安排的。(www.daowen.com)

卫星城不单是一个经济区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生活区域。规模较大的卫星城不断把周围的小城镇纳入城市,具有城乡一体化的特征。目前,北京的卫星城只注重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建设,尚缺乏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设想。据统计,北京卫星城每天约有几万人要往返于市中心工作与生活。在通县卫星城工作的机关干部,有相当一部分家住在北京中心市区。此外,卫星城内的一些企业不愿接纳女工,甚至纺织服装企业也是如此,导致卫星城男女职工比例失调。因而,卫星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人口素质、社会优势有待形成。社会发展是新型卫星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形成较高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北京卫星城建设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标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编制的目的正在于此。

在北京市域,除了14个卫星城之外,还有29个中心镇、140多个建制镇和200个乡镇。其现状是:他们都具备了一定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第二、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平原地区小城镇比较集中,人口密度约为400-600人/平方千米。小城镇在水、电、气、热、交通、通讯、购物和住房等社会公共设施条件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可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及各项文化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

但北京的市域小城镇在农村地域的“中心”功能却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例如,顺义区杨镇是顺义东部经济贸易中心,但其城镇功能并不十分明显。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一些地处市区上风、上游且作为城市水源地的小城镇,其环境质量关系到全市的大局。因而,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区域整体发展的格局之中,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的任务将更为艰巨,小城镇社会发展涉及面也会更加广泛。

虽然北京市未形成和小城镇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已成为北京市与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北京市卫星城和小城镇整体上具有区域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特点,又带有强烈北京特大城市组成部分的特色。对于改善生产力和人口区域分布,在特大城市周围形成新的城市群集体,形成更加宜人的居住环境,以及对于大城市的改造和推进城乡一体化,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北京的城市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方向是对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规划的实施同其方向还有较大的距离,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本应严格控制的某些重工业仍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同规划的方向和原则是相悖的。因此,如何协调好北京经济发展同政治、文化中心功能之间的关系,仍是贯彻落实总体规划中应继续深入研究的一项课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又同如何协调好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以及加强规划的宏观调控等有很大关系。因此,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讲,要实现上述规划目标,还应当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问题;二是要健全规划的宏观调控机制;三是要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

北京在2004年的规划修编工作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与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发展相结合。以“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分布调整思路,确保在年内完成修编工作。要确保“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区,保护文物的同时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有计划地疏解旧城区的人口;第二,要对“市区建成区”进行环境整治、全面整治南城环境,带动南城的发展;疏解中心大团,重构城市空间新格局,鼓励和引导中心区的产业、人口和其他城市职能向新城、新的产业带转移,今后重大项目选址将按照城市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优先考虑布置在新城和产业带上;第三,村镇将适当合并,改变郊区村镇布局过于分散状况;第四,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在城市中心区严格控制吸引和产生交通流量较大的建设项目,而在城市重要的发展方向上,超前规划综合交通走廊,以吸引中心区的产业和人口的转移;第五,将采取区域生态恢复和城市生态建设并重的策略,严格控制浅山区的开发建设,并为城市生态建设预留备用地。还将结合山水格局,实施国家公园战略,在城市周边分别建设西北郊历史公园、东郊公园、北郊森林公园、南苑三海子集团和行宫公园等国家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