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京津冀区域科技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其结果如下:分析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河北五个地区的科技竞争力由大到小的排列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河北。可见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科技竞争力还是有较大优势的,京津冀区域内蕴含着一条极有潜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一方面京津冀聚集了8个大的产业区,沿京津交通干线上分布着中关村、亦庄、廊坊开发区,天津华苑、武清开发区,塘沽高开区、泰达和津港保税区等8个有较大规模的产业区,总面积为1 976.13平方千米。其中,中关村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泰达开发区则是全国最大的电子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京津作为北方沿海开放中心,其产业结构和通讯网络都较为完善,而且京津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集聚,北京就有503个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62所高校。天津有40所高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这些都使得京津有较高的科技竞争力,但河北的科技竞争力较弱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京津冀要尽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
从整个京津冀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其速度并不平稳,相差较大,在时序上并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整个京津冀区域中资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在降低,整个社会正在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对技术进步的预测结果看,技术进步贡献率最高的是天津,北京最低。北京到2010年已经处于技术密集型阶段,天津和河北正处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技术密集型提升经济的阶段。
因此,京津冀区域具有完整的科技体系,丰富科技人才资源,密集的科研机构和较强的科研开发深度等优势,但三地区之间技术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就决定了该区域只有尽快改善区域科研管理体制,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才能实现区域内融科学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利用为一体,通过科技转为生产力的过程,建立起京津冀之间的紧密协作关系。鉴于目前京津冀地区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特点以及高科技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京津冀一定要站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变分散优势为整体优势和现实优势,以提高区域经济技术水平为目的,通过技术协作,实现区域科技水平的均衡发展。所以,培育和构建较完整的技术分工与协作体系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由于技术梯度差异表现为:在技术构成上,有主体技术和辅助技术;在技术内容上,有基本技术、关键技术和先导技术;从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上,有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之分。这种技术结构中的多重组合与配套关系的结构特征,决定了经济技术本身一方面要受制于技术系统运行规律和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也要求以技术的配套性和衔接为主来完善区域内技术分工与协作体系。目前,京津冀地区由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梯度差异,这就为区域内建立科学的技术结构和技术分工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推动技术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基本思路如下。
1.根据技术体系构成、技术发展规律以及特点进行合理的区域技术分工
从而达到各有侧重、联合攻关的目的。具体而言,在垂直分工方面,三省市要围绕。
这一区域已具备的先导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强大优势,借助北京科技开发和综合配套能力强、天津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好以及河北基础研究具有一定特长等优势,建立科技开发与成果转换、主机生产与零部件配套的区域协作联合体。比如,京津搞研制开发,河北搞加工生产;京津搞主件,河北搞配件,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来密切科研机构与生产系统的联系。这种方式不仅对京津有利,而且对于科研力量较弱的河北省来说,实行一体化的科研生产体制,建立多种类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www.daowen.com)
2.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动技术要素的合理流动
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仅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京津冀区域实现经济技术一体化目标的长期任务。要沟通科研、技术开发及应用方面的紧密联系,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三省市共同解决使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区域科研体制问题就显的很重要。因此,为进一步搞活区域技术市场,改善科研体制,必须从生产单位、科研机构以及区域地方政府三方面共同入手,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引导,来密切科研机构与生产系统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多种联系,使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新技术的需求情况,从而调整区域技术市场的需求结构。
第二,开辟多种形式的区域技术市场和举办定期不定期的专业或综合科技交流会,开展科技咨询活动,组织人才交流等,及时向社会和企业公布科技成果,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根据当地情况加以改进、消化、提高和推广。如必须预先作好实验,然后再加以转化,以尽量减少先进技术在推广、转化中的失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