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劳动力流动一体化的意义和实践

劳动力流动一体化的意义和实践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的京津冀劳动力流动的一体化应是该地区的劳动力应向着需要的领域有序的流动。因此三地在劳动力流动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引导,促进劳动力有序的流动。从对天津的预测结果看,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在平稳的下降,第三产业则在较平稳的上升。

劳动力流动一体化的意义和实践

市场竞争则意味着产品竞争,而产品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和智力竞争,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谓的劳动力既包括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劳动力,也包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所谓的京津冀劳动力流动的一体化应是该地区的劳动力应向着需要的领域有序的流动。因此三地在劳动力流动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引导,促进劳动力有序的流动。对于企业来讲,一旦缺乏人才,即使有资金,经济也很难上的去;因此在人才方面,京津冀三地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结合,特别是可以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人才交流。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制定相应的人才流动政策,积极引导各种层次的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培养人才、交流人才、引进人才、储备人才,要建立人才库、知识库,增加智力投资。要以各种优惠措施和鼓励机制激励人才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实现京津冀在人才利用方面的协同。三地应在此方面多下功夫,既要弥补各地在人才拥有方面的劣势,又要发挥其各地再利用人才方面的便利优势。

1.京津冀区域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对策

现状分析表明:京津冀区域劳动力资源存量过剩,就业压力大;河北省劳动力素质较低,与京津的差距较大;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人数在减少;第二产业来看,除河北以外,北京、天津的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已达到饱和,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向外排斥劳动力,对于河北而言,第二产业仍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从第三产业来看,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并将逐步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其发展潜力巨大。

分析还指出,京津冀劳动力不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相反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因此,为了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预测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不同阶段劳动力结构呈现不同格局,但都表现出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的趋势。

因此,京津冀区域要想加快实现现代倒金字塔型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人均GDP必须保持9.84%以上的高速增长,与此相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也要保持在较高的增长速度上,唯有如此,才能赶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水平,甚至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第一产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京津冀可以引导其有序的向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向第三产业转移。还可以引导剩余劳动力向京津冀区域外转移。

2.北京的劳动力资源流动对策

分析预测表明,北京劳动力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于1992年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就业结构一致,就业结构已迈向现代倒金字塔型。第一产业仍存有一定的富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不断上升,吸纳了大量人口就业。自90年代中期开始,吸纳人口就业的能力达到饱和,就业比重在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潜力巨大。从预测结果看,无论低、中、高方案,随着今后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都在不断下降,以中方案为例,到2010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5.42%,到2015年则又下降到3.75%,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较小,而产值在上升,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劳动效益在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大量的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尤其以第三产业为主。从第二产业来看,三个方案变化都不大,都在30%左右,这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已达到饱和,甚至有的行业存在超饱和现象。从第三产业来看,则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达到60%以上。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上升,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增强,就业空间比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反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支撑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北京主要承接了过多的流动人口,无论是来源于区域内,还是区域外的,所以,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北京应将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来,特别是第三产业,同时,北京应对进京的劳动力严格把关,促进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入本区域。

3.天津的劳动力资源流动对策

分析预测表明,天津第一、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在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但是整个人口就业结构仍呈“二、三、一”型,已具有现代化型的雏形,从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上看仍然很高,下降幅度缓慢,说明第二产业还是就业需求最强的产业。从对天津的预测结果看,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在平稳的下降,第三产业则在较平稳的上升。以高方案为例,到2015年第一产业仍占12.49%,与北京相比,高出许多,这与天津与北京同为北方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很不相称,同时也说明第一产业中仍然有部分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出去,而这必然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至于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从第二产业看,到2008年,劳动力就业比重才低于第三产业,并且与第三产业相差无几,说明第二产业仍对劳动力就业有着较强的吸纳能力,在整个就业结构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显示,第三产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会对整个就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www.daowen.com)

因此,今后天津应引导京津冀区域的劳动力特别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天津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培训。

4.河北的劳动力资源流动对策

分析表明,河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基数较大,所以河北省仍然呈现出“一、二、三”的传统劳动就业结构,这种结构与产值结构的“二、三、一”型相比,显然滞后,这种滞后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解放,这也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进而严重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从预测的低、中方案上看,到2015年河北的劳动力结构仍然为传统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即“一、二、三”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绝大比重,在40%以上,这说明在农村中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从第二产业比重上看,在30%以上,但低于第一产业,表明第二产业仍有继续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今后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从第三产业来看,低于30%,第三产业作为主要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因此,要一方面继续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从高方案上看,在2015年以前,劳动力结构也是呈“一、二、三”型,之后才转变为“二、一、三”型,从数值看,三者的比重大致相等,都在30%左右。河北的这种传统的人口产业结构与北京、天津相比,相差甚远,因此,河北今后转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任重而道远,需要付出比其他两个地区更多的努力。从河北人口流动的情况分析,无论流入还是流出,规模都较大。2002年外来人口达到93.046万人,超过了天津。

在这些外来人口中,北京、天津所占的比重都不大,分别为3.11%和3.19%,而像一些经济不发达的省份诸如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则占据较大比重。这种人口流动状况,说明了河北与北京、天津相比,经济发展落后,属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吸引劳动力的能力不足,相反导致了大量人口向外流动。因此,河北今后除了要大力发展经济外,还要在投资环境、政策优惠等方面下大力气,积极吸引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入。

(1)对于河北省而言,要搭建京津人才的引进平台。

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或以校企对接或直接引进或合作创建或通过博士流动站等筑巢引凤的方式实现与京津的人才流动,要整合现有人才、智力资源,进一步完善专家服务体系,力争在京津人才智力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对于京津而言,要积极配合河北的人才引进战略,适当的放开对人才流动的控制,能够使人才有序自由的流动。同时对于河北省紧缺的人才应给予鼓励政策,鼓励其到河北创业

(2)河北省应继续实施近来提出的“人才柔性流动战略”。

以信守“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指导思想,利用依靠京津的地缘优势。例如,河北的企业可以让京津的人才为其服务,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也可以将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还可以采取聘用的办法来聘用京津的企业高级人才来本企业做技术指导,合理利用京津核心区域丰富的人才要素。

(3)千方百计的培养雄厚基础人才。

河北省面对京津人才,除了借助于上述利用人才的方式外,目光还应着眼于“基础人才”的培养。河北要承接京津的转移产业,就要调整一部分传统的产业结构,这就有赖于产业工人的技能转变。所以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能培训,培训适合未来产业调整的人才。使培育基础人才成为人才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承接京津当务之急的产业打基础,另一方面为京津发展输送所需的人力资源。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流动和利用。例如,河北保定就有许多职业和技能培训的学校,如虎振厨师技校、玉兰香厨师技校、保定冶金技术学校等,这些学校每年培养了大批的职业技术人才,他们不仅满足了保定乃至河北的人才需求,同时也有大部分去北京、天津工作,一定程度上为京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