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

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倍,天津二者也已接近持平。近年来,京津冀合作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样布局正是为了深化京津冀经济合作,促进北京工业与津冀地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三地的经济交往增多,无障碍通信开始实现,为三地的居民旅游、企业合作等提供了基础。同时滨海新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国家首次提出“环渤海经济圈规划”。“九五”时期,河北省提出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环京津、环渤海),但是基本上停留在战略概念层面上,在具体合作的内涵、方式等方面没有实质性进展。2001年10月,国家建设部组织评审通过了清华大学两院院士吴良镛主持完成了“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即大北京规划。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展和改革部门的负责人召开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共同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商讨加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朗,京津有了新的城市定位,如北京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重点发展省水、省能、原材料消耗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京津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阶段,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取代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主角地位,第三产业也势必超过第二产业。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倍,天津二者也已接近持平。河北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对保障京津冀都市圈的环境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冶金建材、医药、石化、纺织、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原材料产量在京津冀都市圈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京津冀合作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区域内部产业转移初步形成

在跨地区产业布局调整方面,北京市首钢200万吨钢铁项目落户河北唐山,并在2008年之前实施搬迁,整体搬迁到唐山的曹妃甸。依据国务院批准的首钢结构调整方案,首钢与河北唐钢共同打造的京唐钢铁联合公司已经在唐山曹妃甸建立。规模空前、持续数年的首钢大搬迁,被视为北京产业大转移的标志性事件。

除了首钢,包括北京焦化厂、北京炼焦化学厂等一大批老企业都已在此前数年里完成了从北京到河北的迁移。与此同时,河北省用自己的方式主动迎接区域的产业转移,河北政府向外宣布未来5年内在正定投资58亿元打造一个北方最大的纺织工业园区,对石家庄的纺织龙头企业-常山股份公司予以重点支持。这一计划的着眼点瞄准了京津冀区域,由于京津劳动力成本一路快速高升,发展服装所需的面料、辅料、服装加工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失去竞争力,而京津冀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却是存在的。石家庄市副市长表示:通过与京津地区密切合作,可以在京津逐步失去竞争力的纺织工业向石家庄转移铺平道路,利用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效应发展我市的纺织工业。

除此之外,由京津向河北单向的产业转移的局势在近两年有所逆转。很多成长起来的河北民企的视野日益国际化,正如江浙一带的民企喜欢把上海作为征战国际舞台的大本营一样,如华龙、神威、海湾、恒利这些急需扩张生存空间的河北民企纷纷进京,开始从区域内龙头向国内国际一流企业进行历史性转变。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的工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制造业将逐步“东移南扩”,以顺义亦庄、通州三个新城为依托,构筑具有竞争优势的东南现代制造业产业带。亦庄作为制造业综合生产基地将重点引进精品项目,发展高端示范产业;沿亦庄至顺义和亦庄至大兴、房山两条放射带,发展电子汽车等现代制造业。这个产业带临近京津塘高速,与天津、河北交通便利。这样布局正是为了深化京津冀经济合作,促进北京工业与津冀地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www.daowen.com)

2.区域交通一体化初显

交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在交通方面,北京与河北、天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已有良好开端。随着三地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与天津市、河北省协调行动,共同推进跨省市交通体系建设,京津城市轨道功能、京津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已陆续竣工投入使用;京承高速三期项目启动。像京承高速三期这样连接北京和河北地区间的公路,目前在建和正在规划的就有八条。除此之外,连接北京与天津的全国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于2007年12月16日顺利实现轨道全面铺通,京津两地可实现30分钟直达,这将是我国最早建成的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千米的高标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在500千米范围内的重要城市之间,实现3小时通达,这是京津冀未来交通一体化的方向。

3.市场开放程度逐渐加大

京、津、冀三地在市场开放等方面逐渐均有合作。随着多条城际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建设,京津冀都市圈快速交通体系正在初步建成。三地的经济交往增多,无障碍通信开始实现,为三地的居民旅游、企业合作等提供了基础。政策上,国家发改委和京津冀发改委一直为促进区域交流合作制定规划和意见,交流区域合作发展情况,沟通规划、产业、政策等信息,研究当前和近期区域合作中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督促落实省市政府议定的区域合作工作,为打破区域界限、推动区域内市场活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滨海新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建设成为服务辐射能力强、运转效率高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风景宜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具有综合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服务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成为以人为本、要素集聚、生态良好的最适宜创业和人居的现代化海滨新城。到202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0 000亿元,年均递增13.5%,工业总产值达到24 000亿元以上,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5 000亿美元以上。

按照空间布局,滨海新区将规划建设7大功能区。其中重点发展包括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的103平方千米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区;生物、纳米新材料研发和制造的25平方千米的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的80平方千米的滨海化工区;50平方千米的中心商务商业区;天津港、保税区和散货物流区的100平方千米的海港物流区;集航空运输空港物流、民航科技为一体的102平方千米的临空产业区;7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4千米的海滨休闲旅游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