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湖到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一般是基于国际贸易中贸易两方的条件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成因。比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賦理论”等都是如此。这些经典的理论为以后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研究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学者以后国际社会对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更加精深化和专业化,相继发展出了较为出名的如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赤松要的“雁行理论”及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关于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转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所谓经济学,即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实现帕累托最优,资源的稀缺性将会限制经济活动的良好运转,因而如果能将有限的资源高效的配置,将有助于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转移既能够有效推动劳动力、资本等有形要素实现跨区域流动,也能够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以及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转移至产业承接地,实现两地区间要素合理、充分地利用,进而实现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两地的资源重新配置与整合,为各地创造出全新的产业优势和竞争格局。
第二,产业験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不仅影响地区间要素规模的变化,还能通过产业上下游的联动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联动效应是指各个产业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存在着复杂、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这其中既包括前向、后向的产业关联也包括侧向的产业关联。某一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还能够带动和他相关联的其他产业一同发展,送种能够带动其他产业一起发展的效应即为产业联动效应。通过产业联动效应的发挥,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产业转入地由于产业的转入,使得本地该产业的市场规模扩大,为适应新的市场规模,本地生产企业改变原有的资源配置状态,进而提高要素报酬率,这将进一步引起外围要素的流入,另一方面,产业转入后,为匹配新的市场规模,其前后向产业也将迎来要素需求增加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生产活动中的规模效应,进而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而言,相对于产业承接地,先进产业的转入带来的好处不仅体现在要素质量的提升方面,先进产业的转入还会使产业转入地的产业结构中采用优质技术的企业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比例増加,从而使得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更高级的状态。另一方面,先进的产业转移将带来先进的生产函数,随着先进的生产函数的“加盟”,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将会成为技术的扩散源泉,使得该地区原有产业发生技术改进升级转型运动,从而进一步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对于产业转出地而言,虽然产业的转出短期内会使本地区一竖要素流失,导致本地市场规模的下降和利税的流失,但从长远来看,被产业转出地转移出去的产业一般都是本地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当径些相对落后的产业被转移出去后,产业转出地的产业结构将更趋合理,本地原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竞争优势将更加突出,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先进的产业结构最终有利于产业转出地的经济发展。(www.daowen.com)
第四,分工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中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产业转移不仅有助于产业承接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其经济发展,也能促进产业转出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总之,产业转移可以通过优化产业转移地区分工,缩小区际发展差距,促进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正是由于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以上推动作用,我们才把产业转移纳入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上述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我们将产业转移问题与博弈论的分析框架结合起来,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分析。
我们将通过建立一个区域内地区间的博弈理论模型,分析探讨产业转移前后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的福利变动,进而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无外乎产业转移能够通过以上四种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然而事实表明产业转移在京津冀地区乃至我们整个国家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试图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探讨这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并试图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