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析增长极理论及其适用范围

探析增长极理论及其适用范围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佩鲁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产业)称为增长极。因此,极化效应是增长极形成的首要标志。因此,应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前提和适用范围。一般来讲增长极理论适合于如下情况的区域,即区域产业之间基本上形成投入产出链,区域各种基础设施已基本具备,城镇体系也已基本形成或正在形成。

探析增长极理论及其适用范围

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引入增长极理论(Growthpoletheory)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依据增长理论,在地域空间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点、增长轴、增长网络等多种开发模式,并进行了实践。

“增长极”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ios.Perroux)1950年在其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中首先提出来的,论文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主要不是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而是设计了一种不同于凯恩斯和熊比特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增长极概念源于佩鲁提出的“经济空间”。按照佩鲁的观点,“经济空间”是存在与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佩鲁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创新而创新倾向于集中在某些特殊的领头产业。这些领头产业一般来讲其增长的速度高于其他产业,是主要的创新源。这种产业最富有活力,佩鲁称之为“活动单元”(activeunit)。这种活动单元(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支配效应,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称为推动型产业(也就是增长极),受增长极影响的其他产业称为被推动型产业。佩鲁认为,在推动型产业和被推动型产业中间存在着三种效应:①推动型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配效应;②推动型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③这种连锁效应产生的成数效应,通过成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均衡发展,即推动效应。这是增长极理论的核心。

佩鲁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产业)称为增长极。

作为经济空间的增长极,它不是一个空间区位,而是处于经济空间极点上的一个或一组推动型经济部门,它本身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成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增长。因此,作为经济单位的增长极是与主导产业相联系的。

显然,佩鲁最早提出的增长极的内涵,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扩散概念不同,也与缪尔达尔提出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赫希曼提出的“涓滴效应”“极化效应”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增长极出自经济空间,增长极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不同于区域空间中要素的空间集聚、回流、扩散。另外,增长极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是非对称的,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成长具有绝对的支配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发展理论。

之后,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被改造并应用于区域开发,把它改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尤其是法国经济学家J.R.布戴维尔(J.R.Boudeville),将“经济空间中的增长极”改造成“区域空间上的增长极”,这一地域上的增长极被认为是主导推动型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体,甚至进一步完全脱离产业的概念。仅从地理角度,把增长极理论视为某一具有高创新能力,高增长率,并能促进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区位,即增长中心。

与空间增长极相关的定义和解释有:①增长极是相互关联的主导产业的集聚;②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③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边腹地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等。这样,增长极的概念就从经济空间转化到地理空间,从一个产业转化为一个空间单位和城市,地理上的增长极是主导推进型产业与相关产业的集聚体,以及该集聚体所在的地理位置。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极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1.极化效应(www.daowen.com)

在极点上由于主导产业的和创新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原材料与初级产品等资源,被吸引到极点上来,随之对外区也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外区资源、人才、技术、产品以及建设项目,也被吸引到极点,形成大量的外部投入。在主导产业及有创新能力企业的周围集聚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产业、企业群,从而极点的经济活力、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这个过程就是极化效应。极化效应一是形成极点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积累有利条件,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产生了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了外部竞争能力;三是成数效应强化了极化效应。

因此,极化效应是增长极形成的首要标志。但极化效应并不是无限的,在极化效应过程中,同时也积累制约因素。一是受“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企业的边际效益达到最高点以后开始下降,从而对投入的吸引力减小;而是地域范围是有限的,发达地区的空间容量、环境容量和经济容量是有限的,极化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极化,就会导致城市病的产生。这两方面的制约因素会削弱极化效应,增加扩散效应。

2.扩散效应

在一定区域内增长极一旦形成,便可通过人才、信息、产品、资金的流动,将其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扩散到广大腹地,促使腹地的经济增长,从而使整个经济通过增长极的带动呈跳跃式增长。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1)佩鲁提出的经济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一种受力场,是存在于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任何区域各种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或产业的投入产出链,都可以形成佩鲁空间。这种空间是无形的,非实体的,不稳定的。因此,佩鲁空间不具有几何规定性,在此空间中无法进行量算和对比。佩鲁所说的平庸的地理空间主要与地表赋存物质的自然广延状态有关,因此是有形的,相对稳定的,具有几何规定性。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空间,都是指经济地理复合空间。在这复合空间中,经济空间依附于地理空间而存在,地理空间充当着物质依托,这种复合空间才具有几何规定性,只有在这种空间中我们可以考察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运动,各种物质流、资本流、劳动力流、技术流、信息流等也只有在这种空间中形成。如果没有资源要素的相互组合和运动,我们无法讨论增长极(发展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2)增长极理论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区位背景的,它是主要针对经济发展步入成长阶段或成熟阶段的区域而言的。因此,应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前提和适用范围。一般来讲增长极理论适合于如下情况的区域,即区域产业之间基本上形成投入产出链,区域各种基础设施已基本具备,城镇体系也已基本形成或正在形成。由于增长极理论适用上的前提和限制条件,该理论不适合贫困落后地区,不能用来指导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更不能作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

(3)在进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时,由于京、津、冀三地特殊的地理优势,我们可以将京津看作本区域的增长极,依据增长极理论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由经济较发达地区优先发展,从而带动周围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克服增长极理论的限制条件,使之应用能够促进本区域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