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京经营环境分析:市场、经济、政策三问

北京经营环境分析:市场、经济、政策三问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比2018

北京经营环境分析:市场、经济、政策三问

2.1.1 外部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1)行业监管体系。印刷行业已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格局,各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政府职能部门依法管理。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中央宣传部,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和各地方印刷协会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拟订整个包装行业的规划、行业法规以及经济技术政策,组织制定行业规章、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实施行业管理和监督;中央宣传部主要负责制定新闻出版事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定全国出版、印刷、复制、发行和出版物进出口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进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负责印刷行业的监督管理;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和地方印刷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为企业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技术产业化的各种需求提供服务,及时反映会员企业的正当需求,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2)产业政策。印刷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有2016年修订的《印刷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指出设立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个人不得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及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2015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2014年12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2012年7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2018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于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作了规定。

(3)行业规范。印刷行业主要的行业支持政策有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实施的《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印刷业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国家印刷示范企业、中小特色印刷企业辐射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到“十三五”期末,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的产值占印刷总产值的60%以上,培养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印刷企业集团;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包装印刷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初步建立包装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体系;2015年9月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发布的《中国印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提出保持印刷业增长速度,推动印刷业向数字化、现代服务业转型,完善绿色印刷体系和绿色检测体系的建设;201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订)将“高新、数字印刷技术及高清晰度制版系统开发与应用”列为鼓励类;2008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包装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指出规范包装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金管理,支持包装行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和绿色包装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政策的项目;2005年7月《财政部关于包装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为鼓励包装行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促进我国包装行业的发展,中央财政决定从2005年起,推进包装行业高新技术项目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新技术推广等。

2.经济环境分析

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印刷业的发展。印刷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配套产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印刷业整体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的大小由社会购买力决定,而社会购买力的大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国民平均收入水平。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37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产业来看,201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8%;其中,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行业持续发挥带动作用。印刷业和教育服务业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2019年,全市实现市场总消费额27,318.9亿元,比上年增长7.5%。巨大的消费市场,给盛通股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3.技术环境分析

印刷行业属综合出版服务行业,正向高度自动化、联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色多功能方向发展。电脑遥控、自动上版、自动套准的数字控制、故障自动监控显示、无轴技术、离子喷涂技术、光纤传导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印刷设备上。当今印刷机可任意增加机组和印后处理单元,实现集胶印、柔印、丝印、上光、UV仿刻、覆膜、烫金和模切等功能于一机,使设备的生产效能、性能和印刷质量得到较好的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工厂、数字印刷以及一体化包装印刷技术正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随着印刷机械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自动化仓库、自动机械人、自动检验机等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和设备正逐步应用于行业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各环节中。在传统印刷业去产能、行业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公司积极推行内生增长策略,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工业信息化技术,聚合需求、优化产能,延伸服务链条,打造中国最先进的云印刷综合服务平台,云印刷一般包含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云印刷服务网络、印刷生产设备、物流服务四个构成要素,主打“线上接单+合版印刷”,目前云印刷在国内外获得比较快的发展,衍生出多种商业模式,市场潜力巨大。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预计我国云印刷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

4.社会环境分析

北京作为首都,临近天津、河北,地处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位置,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是构成市场的首要因素。市场是由既有购买欲望又有支付能力的人构成的,人口直接影响市场的潜在容量。2019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比2018年年末减少0.6万人。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市城镇人口1865万人,北京常住人口2019年总人口数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6%;常住外来人口745.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4.6%。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12人,比上年末减少1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因素使盛通股份有着广阔的市场。同时云印刷及在线教育的发展,更加满足了居民需求,也使得盛通印刷突破了地域限制,公司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北京地区。(www.daowen.com)

城市生活现代化、居民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因素也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更高,出版印刷以及教育服务等业务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2.1.2 内部环境分析

1.企业资源分析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盛通股份拥有货币资金3.47亿元,应收账款4.84亿元,存货2.68亿元,固定资产7.2亿元。盛通股份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印刷设备较国内同类企业来说较为先进,且盛通印刷每年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云印刷项目更是遥遥领先,处于印刷行业龙头地位。近年来,盛通印刷收购、投资的教育培训行业都有着自己先进的技术,如乐博教育的机器人课程、编程猫的少儿编程教学,良好的企业资源为盛通印刷的发展提供了资源、资金、技术支持。

2.企业文化分析

盛通股份始终坚持“专业、高效、服务、创新”的经营理念,以“为读者奉献最为精美书籍”为宗旨,为客户提供整体出版物印刷服务解决方案,目前公司拥有国际先进的商业印刷设备、严整的印刷工艺流程和精细化管理体系,设备配套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全年全天候连续生产能力。“安全、低碳、健康、环保”是未来印刷发展的主题,盛通股份富有环保意识,2009年6月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首批加入了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荣获北京印刷协会2010年“北京节能减排标兵印刷企业”称号。

3.企业能力分析

为了挖掘云印刷业务的巨大商机,盛通股份于2012年成立全资子公司——商印快线公司,专注于云印刷新业务市场的开拓,2013年10月云印刷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可以为客户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渠道,实现一站式的数字化印刷需求。另外,公司还通过一系列投资并购项目推进云印刷业务开展,如2013年发布公告拟在上海金山区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投资建设云印刷数据处理中心,按需印刷示范基地、电子商务平台等,2016年5月盛通股份发布的重大资产重组及配套融资方案拟将2.29亿元募集资金用于出版服务云平台建设。

盛通股份云印刷业务设计的产品丰富多样,包括名片、单页、海报、折页、画册、宣传册等。与传统的印刷业务相比,云印刷业务为公司带来了一系列的优势,比如在业务推广上采用O2O模式,实现公司印刷业务由B2B模式向B2C模式转型;实现电子媒介与传统媒介优势互补,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带动公司业务增长;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需求,为公司带来“长尾优势”,实现随时下单、快速交货,提升公司印刷生产效率,比传统的独立平版印刷成本降低30%;实现绿色印刷,清洁生产,加快低端、过剩产能出清,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盛通股份在教育服务行业方面,2019年5月乐博教育推出结合AI技术的“机器人+编程”课程3.0产品线。实现课程、硬件、赛事、服务流程、教学环境五大升级,围绕STEAM教育搭建一个涵盖软硬件、培训平台、竞赛体系的生态闭环。这是盛通股份收购乐博教育后推出的又一重磅产品,也是其推行内生增长与外延扩张共同发展战略收获的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