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聚拢企业力量,以党指挥枪为原则

聚拢企业力量,以党指挥枪为原则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鉴于对秋收起义失利原因的总结,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在部队中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从组织结构上确保了部队的巩固和战斗力。“枪指挥党”,必然乱党、乱军。1936年年初,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彻底粉碎了张国焘企图以枪指挥党的阴谋,有效地聚拢了革命队伍。这“四个服从”是建立党内生活正常秩序,保证全党意志统一和行动一致的根本原则。

聚拢企业力量,以党指挥枪为原则

章亦勃是从事某一建筑材料经营的公司总经理,经过七年多的发展,公司年均销售额以5600多万元递增,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不过,章总最近的心情非常郁闷,因为他麾下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公司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一个是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副部长,几乎同时被另一家较有名气的公司挖走了,并随他俩又跟去了5名业务骨干。

伴随着企业发展的结构性调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现象已很普遍。尤其挖走的关键人物再带走几个业务骨干,就等于一支队伍拉过去一大半。为数不少的公司都是以这种方式被搞垮的。即便不被搞垮,公司也会招致伤筋动骨般的重创。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稳定的团队自然会为公司带来稳定的发展。那么,管理者应以何种措施来掌控企事业单位的团队呢?当年,毛泽东的做法为此提供了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毛泽东鉴于对秋收起义失利原因的总结,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在部队中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从组织结构上确保了部队的巩固和战斗力。三湾改编后的连党代表、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罗荣桓曾经回忆:“三湾改编,实际上是人民军队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1]两年后,红四军党的“九大”通过的决议,再次强调“红军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并确立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

“枪指挥党”,必然乱党、乱军。如红军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四方面军在懋功两河口会师后,张国焘担任总政委。张国焘自恃军权在手,兵多将广,妄图用枪指挥党,要求改组中央军委。为此,毛泽东不得不分头找政治局的同志谈话,商量怎么办。张闻天说:“那就把我担任的总书记的职务让给他吧。”毛泽东说:“那不行,党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不能给他,这样革命的政治方向都会改变了。”[2]朱德周恩来也提出,把自己的职务让给他。后来,他们决定增选张国焘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在毛儿盖会议上,又作出决定成立一个统管一、四方面军的总司令部,由朱德任总司令,张国焘任总政委。可张国焘嫌这个官小,还是不满意。

朱德在中南海的一个座谈会上说到:一、四方面军北上,张国焘“到阿坝时,他就变了,不要北上,要全部南下,并发电报要将北上的部队调回南下,我不同意,反对他,没有签字。电报由叶剑英同志接着,告诉中央毛主席,没有向下面讲,中央就马上决定单独北上了。如果上去的部队调转,中央是很危险的”。[3]后来,毛泽东曾回忆说,他在长征路上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路程。因为,当时红一方面军已同国民党军苦战了八九个月,伤亡很大,精疲力竭,可张国焘却凭借手中人多枪多这张王牌,向党要权,拒绝统一行动,这不等于在红一方面军背后又插了一刀吗?

张国焘阴谋破产后,继续一意孤行,竟于1935年10月5日成立了伪中央、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他自封为“主席”。1936年年初,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彻底粉碎了张国焘企图以枪指挥党的阴谋,有效地聚拢了革命队伍。

针对张国焘叛逃的历史教训,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重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4]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这“四个服从”是建立党内生活正常秩序,保证全党意志统一和行动一致的根本原则。回顾一下,当公司里出现矛盾、出现纠纷,公司带头人难以决断的时候,这“四个服从”使用得还少吗?解决了许多大的难缠问题,谁帮了你的大忙?是毛泽东提出的“四个服从”。

也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始终对军队抓得很紧,要求军队重大问题都要向他报告,甚至营、连的调动也要经过他的批准。无论是什么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倘若不通过正常的组织程序,都别想调动军队的一兵一卒,且不说利用手中的指挥权干坏事了。

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在一次听取工作汇报中,毛泽东谈到大军各区司令员久未调动的问题时,毛泽东问邓小平怎么办?邓小平稍作沉思,随后把自己面前的茶杯和毛泽东的茶杯对换了一下。毛泽东会心一笑,说道:“英雄所见略同。”

其实,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就与汪东兴说过:“我们军队里也不那么纯,军队里也有派嘛!……不知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我信。我们军队几十年经常有人闹乱子。”[5]尤其林彪利用军权与旧部的关系,企图篡夺政权,以及此前由此引发的“九一三事件”,这些都是促成这次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因素。(www.daowen.com)

1973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6]他认为,一个人镇守一方,一待就是20年,会出现消极因素。同年12月22日,毛泽东正式宣布对调命令,各大军区司令员、军兵种主要领导集中参会。当时,毛泽东给了王洪文(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在将帅面前树点威信的机会,委托他点名。

王洪文点的第一个人名,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喊道:“许世友!”没有人答应。王洪文向会场望去,只见许世友脸色铁青,两眼望着天花板,就像没看到他似的。其实,此时许世友正在心里暗骂:“我许某人的大名是你喊的吗?你坐政治火箭行,领导军队不行!”

得完成主席交给的任务啊!于是,王洪文又壮着胆子,点了一次:“许世友!”本来室内很安静,忽听“咚”的一声,许世友把茶杯往茶几上一磕,发出挺大的响声,霎时,大家目光齐聚在许世友身上。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立刻从王洪文手里拿过名册,他根本用不着看名册,便从其他司令员点起,李德生、陈锡联、许世友……刚才还很傲的将军们,一个个响亮地回答着。周恩来点过名,就宣布了对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具体要求。

事后,当邓小平谈起这次对调时说:“这是因为毛主席很懂得领导军队的艺术,就是不允许任何军队领导干部有个团团,有个势力范围。”[7]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有力地保障了党中央对军队的绝对统一领导,对当时的政治局面起到了稳定作用,也为以后军队高级干部交流制度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其实,就军区司令员对调所形成的“干部交流制度”而论,它的历史意义就值得传承和发扬下去。因为,它是培养、监督、激励、爱护和发现管理者的有力举措。当然,这一措施的关键点,仍是毛泽东所说的“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会油”和邓小平所说的不允许“有个团团”。现在,为数不少的企事业单位也采取这种办法,并且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实际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胜利之本。如长征,可称得上一次危难中的战略转移,但却成为一次彪炳史册的胜利进军,诚如毛泽东所说:“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8]晚年的张学良也曾感慨:“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才能创造出长征这样的奇迹。”后来,在事关辽沈战役成败的塔山阻击战中,刚刚20岁的张万年是团通信股股长。至今,这位中央军委原副主席依然刻骨铭心:130余人的连队打到最后就剩五六个人,我们的战士那真是与阵地共存亡。涌现出“八断八接的通信英雄”王振英,为了保持电话通畅,他不怕牺牲,最后把电线两端咬在嘴里,用身体当导线……以自己对党的忠诚,实践着以“党指挥枪”的不可动摇的原则。

近些年,有的人总对“党指挥枪”的原则说三道四,喜欢照搬并鼓吹西方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实际上,持此观点的人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是不符合现实、不切合实际的。试想,在我国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当军队失去强有力的控制力时,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清楚,当江青一伙叫嚷军队“不能特殊”、把斗争矛头指向军方高层后,国内混乱的局面便升级了。就目前来说,在我国社会历史条件下,除了中国共产党,又有谁能够真正控制得住军队呢?

其实,家族式的管理公司,怕的是兄弟阋于墙,即一旦企业出现了问题,私营企业主不能秉公处理,利益向血缘偏倚,容易招致中坚力量的反戈一击,这样,即便再坚固的大厦也会突然土崩瓦解。段永平曾经把“小霸王”从昔日负债累累,做到产值逾十亿,可以说在市场上风光无限,然而段永平仅是一个高级打工仔(被称为“打工皇帝”)。他认为,必须有更先进的激励机制,否则会失去发展的原动力。当怡华集团高层拒绝段永平这个要求后,段永平毅然带着精兵强将出走,“小霸王”霸气全无,从此偃旗息鼓。红极一时的广东“太阳神”在鼎盛之日,“兄弟都成了对手”,它今天的竞争对手之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以前的“旧部”。[9]所以许多私营企业主说:内部打击的痛楚比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更具毁灭性。

应该承认,企业的性质是不同于军队的,不存在党的绝对领导问题。然而,两者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位的人属于谁的,力避分裂、留住人才(尤其是关键人才),以保持军队战斗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虽说企业经营是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不宜完全照搬毛泽东掌控军队的做法,但却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而且,这些启示并没有过时。目前,我国仍在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你不妨比较一下,国内还有比共产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吗?而这个组织中的多数党员都是有信仰或曾经追求过信仰的。对于信仰活动中的个人,其信仰感情越强烈,信仰态度就越虔诚、越执著、越坚定,最大限度地达到信仰需要的心理满足。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借助多数党员信仰党的组织力量去巩固企业组织呢?更好地发挥党员在企业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此你不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