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成大事者,往往都是借力的高手,结果借出一片新天地!
伦敦的大英图书馆,是国际上著名的图书馆,里面藏书特别丰富。有一次,该图书馆要搬迁到落成的新馆去,馆长和大家一计算,搬运费需要几百万,可是该馆无力支付这么一大笔钱啊!怎么办?这时,一位高人给馆长出了一个主意,结果只花了几千块钱就把搬迁这事儿搞定了。就是图书馆在报上登载了一则广告:从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大英图书馆借10本书。广告一出,许多伦敦市民蜂拥而至,没过一周,市民们就把图书馆的书借光了。书是借出去了,还到何处?当然要求借书者给还到新馆去。于是,图书馆“借用大家的力量”搬了一次家。如果你是经理,员工之力“借”得如何?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古籍《尚书》记载,周公说:“天惟时求民主。”意即老天爷适时地寻求一个皇帝为民作主。这乃是一种企盼而已。当今,民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保证人民的权利怎样实现、国家的权力怎样健康地运行。
我国历来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为人处世准则。员工如企业前进的发动机,如果这台发动机马力十足,企业就会迅速发展;反之,企业就会停滞不前。所以,企业带头人只有尊重和信任员工,员工才可能带着对你的尊重和对企业的责任心去善待工作。正如张瑞敏所说:“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管理说到底就是借力。你能够把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此话既通俗又到位。
管理企业和管理军队“如出一辙”,无疑都需要借力,通过民主集中民众的力量,以期实现公司或军队建设发展的目标。
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革命战争年代,在我军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之下,以毛泽东为统帅的革命军队,之所以能够相对集中兵力,取得各个击破敌人的胜利,因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因而,毛泽东结论为“兵民是胜利之本”[2]。可见,军队需要“借力”于百姓。
华为总裁任正非曾多次强调过,坚持团结合作的集体奋斗始终是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他说:“什么是华为的英雄,是谁推动了华为的前进。不是一两个私营企业主创造了历史,而是70%以上的优秀员工,互动着推动了华为的前进,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第115师部分指战员在聂荣臻率领下,开辟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美国情报军官、海军陆战队卡尔逊上尉,经过毛泽东的同意,前往晋察冀军区考察、采访,中国作家周立波为其担任翻译。
卡尔逊问聂荣臻司令员:“你们活动的主要地区,都是荒凉的大山,那么怎样解决部队的供给问题?”聂荣臻司令员说:“部队需要大批公粮,需要好多仓库储存,可是,在敌后,我们不可能建立大仓库,就是建起来,敌人一来扫荡,就全成敌人的了!部队要打游击,也不可能将那么多的粮食带在身上。怎么办?我们就是依靠群众,解决了这个问题。征集的大批公粮,我们并不集中起来,就储存在每个村子里,部队来了就可以用,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我们的粮仓。至于粮食的安全问题,也不必担心,敌人的扫荡一开始,群众的第一件工作,便是保护公粮,把公粮藏得严严实实,敌人根本找不到。有史以来,军队的筹粮就是一个大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我们就不必‘粮草先行’,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供给部,这也是我们的一大创造。”[3]正因如此,毛泽东将群众称之为“真正的铜墙铁壁”,而且坚信这个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4]
当今,有的企业家很富有智慧,经营公司那么忙,也挤出时间读一些历史类的书,如探寻蒋介石政权落败的原因等,也可能欲借鉴历史经验,企图使所经营的公司持续发展。其实,谁说也不如蒋介石自己解释:“我们不是败在军事上,打不过共产党军队,我们是败在自己身上,败在‘接收’上。”[5]所谓“接收”,就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官员都忙于个人发洋财了,从而埋下了国民党政府落败的重要因子,即它的政治垮掉了,广大民众已不相信它能给中国带来希望了,当然民力它也就“借”不成了。(www.daowen.com)
战场上,共产党人除了与国民党军作战外,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土地改革的目标。当国民党在东北忙着接收城市时,共产党便要求所有的干部、官兵都要到最贫穷的农民家去,把土地分给农民。所以,当大牌子上写着“赵栓柱二垧地”的时候,我们共产党人扎下了根。据悉,当时国民党地政署署长郑震宇呈文行政院:“共产党策动减租与分田之运动,深合于农民之要求……故能广泛号召农民受其驱使,为其效命。”其实这话说错了!并非什么“驱使”、“效命”,而是共产党做了农民所需要的事儿,农民自然就与共产党一条心了。
“淮海战役”被称为国共双方展开的一场震惊中外的大血战。双方投入兵力空前,共产党60万军队对国民党80万军队。人们不禁要问:国民党不仅数量上超过而且装备上也明显优于共产党,为什么却败在了共产党军队的手里?是国民党的将领愚蠢吗?不是。毛泽东在淮海战役中给前线部队的一封亲笔函称:“十八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保存实力,待机取胜。”[6]以往,与其交手的部队都按苏北口音喊他“狐狸”。是国民党的士兵不够勇敢吗?也不是。抗战中,国民党第5军与日军号称“钢军”的王牌第5师团血战昆仑关,击毙日军第22旅团长中村正雄。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有这样强烈的必胜信念?一句话,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代表了光明、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所以老百姓才真心实意地支援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作战。
1951年2月11日,陈毅元帅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阐述淮海决战胜利原因时,他特别强调:“500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并结论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当时,支前民工中有这样的口号:“队伍打到哪里,支前就跟到哪里”、“倾家荡产,支援前线。”资料显示:在支前民工中,莱东县的唐和恩带领的小车队和千万个支前队伍一样,冒风雪,忍饥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自己吃红高粱、红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供应部队。朱正章腿已经生了冻疮,疼痛难忍,但仍然拄着拐杖坚持送伤员,往返300多公里路程,他甚至用自己吃饭喝水的碗给伤员接大小便,伤员们掉下了热泪。新安县的于书堂老人,已年近七旬,他让两个儿子把准备做棺木的圆木锯成了四方的枕木,抬着送到车站,用于军需。
台湾名作家王鼎钧回忆,在淮海战役的山东战场,国民党军将领因老百姓为共军通风报信而气急败坏,有人提到老百姓就咬牙切齿,这就是那时情况的一种真实写照。
毛泽东对淮海战役有一句精辟绝伦的概括:说这一锅夹生饭,硬是给你们一口一口地吃掉了。[7]为什么能吃掉?可以说,是与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分不开的。因此,必须认识到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便是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他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了,才能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才能出现奇迹。
在国外成熟的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公式:“1+1+1=1。”也就是一个战略眼光超群的老板加上一个核心管理团队,再加上一个高效富有竞争力的基层员工体系,才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该说,“富有竞争力的基层员工体系”的形成,是需要企业带头人实行“以人为本”的政策营造的。
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说过:“对员工要像对待花园中的花草树木一样,需要用精神鼓励、职务晋升和优厚的待遇来浇灌他们,适时移植以保证最佳的搭配,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细心除去园内的杂草以利于他们成长。”沃尔玛的所有员工都知道,这些话是属于他们的,受益者当然也是他们。后来,有一个记者采访通用公司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问道:请问您是怎样想到用“全心全意地相信和依靠员工”这句话来激励员工的。韦尔奇说:“我是在沃尔玛的晨会上偷学的。”可见,善待员工,给员工在企业内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定位,是何等重要的。这是因为,员工的向心力会推动企业的发展,这个向心力就是企业内执行力的源泉。所以,我们切不可忽视这一“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