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巴普洛夫认为,习惯的生理基础是“动力定型”。一个外部刺激反复作用于机体,由于大脑系统化处理,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链路径,能够依序不变地自动完成,这就称为“动力定型”。从此原理出发,我们会看到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人一边打毛衣,一边看电视;早上一起床,想也不用想就按部就班地涂牙膏、倒水、刷牙,下意识就做了。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简而言之,就是用新的良好习惯去破除和取代旧的不良习惯。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乘车去政协礼堂开会,他的专车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的时间很长,耽误了开会的时间。与总理同车的干部想去和交警交涉,周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发的,政府总理应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于是,一直等到交警将司机放行,周总理一行才离开违章地点。此后,周总理曾不止一次嘱咐司机,要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不要以为我是总理,就可以特殊,就可以违章”。还有一次,周总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书籍。接电话的小黄说:“图书不外借,要看请他自己来。”周总理便冒雨去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总理,心里很懊悔。周总理对小黄说:“无论是谁,都要遵守制度。”[9]
养成好的遵章守纪习惯,不仅会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且会使你终生受益。
1978年9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大学者回答说:“在幼儿园里。”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大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养成的良好习惯。
其实,若在儿童的心田播种了一种思想,也就有了行为的收获;若在他们的心田播种了行为,也就有了习惯的收获;若在他们的心田播种了习惯,也就有了品德的收获;若在他们的心田播种了品德,也就有了命运的收获。也就是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样讲似乎有些绝对,但我们应该承认,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革命战争年代,从毛泽东制定和实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部队纪律教育从未间断。指战员们遵守纪律的习惯,已经转化成一种下意识行为。正因如此,在解放上海的前夕,当中共中央收到陈毅(上海市首任市长)关于《入城守则》的草案后,毛泽东主席在来电上批复了八个大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1949年5月10日,陈毅作《入城守则》报告时指出“攻击市区,绝对不准开炮,绝对不准爆破。进城以后,坚决执行不入民宅……”而后,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早晨,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以十里洋场露宿街头的情景,严格执行着已颁布多年的纪律。
1949年5月28日清晨,上海的市民们推开窗户,抬头望天,还是连绵不断的细雨;低头看地,却见马路人行道上躺满了和衣而卧的解放军官兵。看到这一情景,长期受国民党军欺凌的市民们激动得鼻子发酸,泪流满面:“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部队?真是把百姓当成自己的爹娘一样爱呀!”市民们与解放军官兵感情拉近了。
于是,市民们纷纷从家里跑了出来,请解放军到自己家里避雨。战士们却婉言谢绝了,谁也不肯去。市民们没办法,只好马上跑回家里,拿出所有的雨具,站到战士们中间为他们挡雨。有的市民还送饭、送水、送点心给解放军官兵,一些外国居民还送来饼干和香烟,但解放军官兵忍着饥渴,不要一口水,不取一根线,纷纷礼貌谢辞,丝毫不犯。(www.daowen.com)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指出:“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因为“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任何一个公司里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问题是,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往往被某些领导当作“小事”给忽略了,以为当着员工的面宣读了、挂到各科室和车间墙上了,就完事了。而一旦公司里违纪现象严重并已造成危害时,又想起应该严肃纪律了,可此时恶果已无法弥补。所以,既不要将规章制度视为“小事”,更应注重检查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因此,公司必须重视对员工的纪律养成教育。通过教育,使守纪律逐渐成为员工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要向员工讲清楚遵守纪律的道理,然后在日常纪律训练、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进行培育。当员工养成了遵守纪律的习惯后,他们也就丢掉了当初领导讲的那些道理,很自然地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最后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华天酒店(曾获得国际服务行业“五星钻石奖”)认为,一般来说,员工有三种基本行为状态:一是习惯性遵章状态,二是强迫性遵章状态,三是习惯性违章状态。在华天酒店,铁的纪律就是建章立制,引导员工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反复执行,逐渐形成自觉性的遵章操作,使员工从“要我遵章”转入“我要遵章”,最终把“我要遵章”的意识状态“槽刻”成自觉行为——习惯性遵章。在这个过程中,制度通过外在压力,不断对个体进行行为、意识“槽刻”,起到了行为约束、意识调整的重要作用。在华天酒店,每项职能背后都有一定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情感契约,使员工建立了稳定合理的预期,实现无制度约束的、自觉的行为,从而真正实现了“内在约束高于外在约束”。
从表面看,纪律和自由是不相容的:受约束就没有自由;一讲自由,就不受约束。实际上二者谁也离不开谁。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在《法意》一书中早就指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去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由此可见,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由和纪律是相辅相成的,纪律是自由的前提和保证,没有纪律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贞观四年,唐太宗对公卿大臣们说:“你们如果能够小心谨慎,奉公守法,经常像我敬畏天地一样,不但百姓安宁,你们自己也常得欢乐。”
有一天早朝,朱元璋忽然向群臣提出一个疑问:“天下何人最快活?”有的说功高盖世之人最快活,有的说位居显赫之人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之人最快活,有的说富甲一方之人最快活……上述回答,朱元璋都不满意。接下来,一个叫万钢的大臣答道:“天下守法度之人最快活。”话音刚落,朱元璋大悦,夸赞万钢的见解“甚是独到”。其实,所谓法度,大的方面讲的是法律法规,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指纪律具体化的规章制度。在纪律这个“矩”之内,“从心所欲”,也就用不着提心吊胆,更不会东窗事发被“双规”、受审和坐大牢,自然也就活得自由自在,可谓“身正心安魂梦稳,天知地鉴鬼神钦”啊!
对此,莎士比亚说得尤为深刻:“只要把纪律的琴弦拆去,听吧!多少刺耳的噪声就会发出来,一切都会互相抵触。”良好的纪律可使公司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井然有序,各司其职。一旦员工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就会给自己、给他人的行动带来更多的自由;相反,如果公司内部没有纪律和秩序,员工们都在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到头来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势必相互掣肘,呈现失控失序的局面,这样大家反而会更不自由了。更不要去追求纪律规定之外的自由,做一些违反纪律的事情,招致纪律的制裁,而失去了自由。
实际上,某些公司的领导者不向员工说清道理,一味地要求员工盲目地服从自己的决定,领导与员工没有双向交流过程,净做一些一厢情愿的事情,往往是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因为,员工的多数行为大都是受到意识支配的。只有员工的思想通了,才能自觉地服从领导的安排,执行纪律。如果员工尚未觉醒、尚未觉悟,虽然在权威之下也会服从领导的管理,但心不甘情不愿,回过头来,则极有可能是另一番的模样。
在团队中,如果没有纪律或者不遵守纪律的话,那么就不会有团结,相互关系就松懈了,甚至产生矛盾冲突,失去了凝聚力,团队的任务就难以执行,工作难以推进,更谈不上创新、创造,这样的团队还能有什么发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