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勤学习,多看书,眼界就宽了”

“勤学习,多看书,眼界就宽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自我理论学习上的“偷工减料”,也就自然造成了能力上的“营养不良”。由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在理论上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获得了高级经济师和政工师的职称。毛泽东就把辛弃疾的这一词句讲解了一遍,然后说:“光学打枪还不行,还要努力学习文化,学习革命的道理。学了文化,懂得了革命的道理,人就聪明了。”“勤学习,多看书,眼界就宽了。看看世界多么大,才懂得自己多么小。”

据某一市镇领导干部(包括企业家)理论学习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的人认为,理论学习就是政治理论学习,没有把经济文化法律、科技和业务知识列为理论学习的范畴;有70%的人提出工作千头万绪,事务太多、太忙,很难抽出时间进行专门的学习;理论学习的形式也单调划一,吸引力不强。还有人认为经济工作是硬任务,非完成不可;而理论学习则是软性要求,学不学无碍工作的政绩,所以常常敷衍了事。总的来说,干部学习热情不高。

由于自我理论学习上的“偷工减料”,也就自然造成了能力上的“营养不良”。这种能力上的“营养不良”,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时常显现出底气不足、捉襟见肘的窘态,接连亮出“内存”不足的红灯,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给公司或个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记得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作为企业经营者“应有先见之明,想法和创造都先于他人,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成为经营者”。笔者认为,管理者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先知先觉的人管理后知后觉的人,然后再开发不知不觉的人。不然,怎么能称得上管理者呢?一个管理者对自己都不知,对管理活动领域的事情和规律知之都不多或知之不明,那么就够不上是称职的管理者。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先知先觉的境界,但如果不断学习、刻苦学习的话,就会使你的想法和创造都先于他人。

那么,如何解决领导工作“千头万绪,事务太多、太忙”的问题呢?对此,毛泽东给管理干部指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开会的时候,人多得很,就要挤进去,才能有座位。又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裳了,这就是木匠向木头一‘挤’,木头让了步,才成功的。自从木头让步以来,多少木头钉上钉子,把看不见的纤维细孔‘挤’出这样大的窟窿来,可见‘挤’是一个好办法。”[9]“你们长期做实际工作,没有学习时间,这不要紧,没时间可以挤。我们现在钻山沟,将来要管城市。你一年读这么薄薄的一本,两年不就两本了嘛!三年不就三本了嘛!这样,十几年就可以读十几本,不就可以逐步掌握马列主义了吗?”[10]

对于企业带头人工作“千头万绪,事务太多、太忙”,所以“很难抽出时间”进行专门的理论学习的理由,实际上是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借口。试问:哪位管理者不忙?不忙还叫管理者吗?因为,你的职责就是对企业、对员工既要“管”又要“理顺”;否则,你不就失职了吗?也就在叫喊“事务太多、太忙”的声音中,有的企业家读书读出了“门道”,找出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找出了新方法,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

例如,哈尔滨三五味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王军,18岁入伍当兵,四年军旅生涯后开始创办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50多岁时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企业管理,研修硕士学位课程。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勤奋自学,掌握了较多的哲学历史、经济、政治学方面的知识,编著出版了《现代企业知识管理》、《中国调味品大全》、《中国火锅》等著作,某些企业界人士将他的经营思想誉为“王军信条”。美国的企业家一年要读50本书,而王军要求自己一年要读55~60本书,以此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因王军成就卓越,被评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他带领的公司团队被评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

又如,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他的一个惯例是不陪客吃饭、不在外过夜,每晚7点到12点看书、看报、看新闻。由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在理论上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获得了高级经济师和政工师的职称。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已有50多篇论文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成为一个满腹经纶的“农民理论家”。1994年,鲁冠球在接受“全国十大杰出职工”颁奖时,李鹏总理曾勉励他说:“鲁冠球,你要好好干,争当世界冠军。”又如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现如今已拿到杭州大学管理哲学硕士文凭,他的设想是退休后再去攻读一个社会学博士学位。

事实上,伟大的人物、卓越的企业家在其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者。曾于1972年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一生勤奋好学,喜好读书,在他的自传体著作《在角斗场上》曾说:“阅读是我人生的最大嗜好。”广泛的阅读使尼克松增长了知识与才干,为其后步入社会、成为世界大国的首脑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悉,新加坡的企业家们,也特别重视读书活动,经常在茶馆聚会讨论读书心得,认为“茶也醉人不需酒,书能香我何必花”。(www.daowen.com)

1947年夏,在沙家店对国民党军战斗中的一次行军中,部队来到几棵树下休息。这时,毛泽东在路旁的一块石头上刚坐下,就对身边的几个战士说:“这里好,这里是‘山路风来草木香’啊!”战士们就问:“主席,这话怎么讲啊?”毛泽东就把辛弃疾的这一词句讲解了一遍,然后说:“光学打枪还不行,还要努力学习文化,学习革命的道理。学了文化,懂得了革命的道理,人就聪明了。”说完,毛泽东便埋头读起书来。对于毛泽东如此嗜书,有个小战士不解地问:“您的学问都这么大了,行军又这样累,干啥还要这么苦地读书啊?”毛泽东亲切地对他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范围那么广,你再聪明,知道的不过是有限的那么一点点。”“勤学习,多看书,眼界就宽了。看看世界多么大,才懂得自己多么小。”[11]毛泽东的一席话,使战士们受到极为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后来不少战士开始学文化、看报纸、读书了。

看一个管理者是不是善于学习的人,检验的标准不是高学历,也不是高谈阔论,而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实际工作成效的能力。邓小平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12]在“文化大革命”下放江西期间,邓小平一面做工、一面读书,几乎每天都读到深夜,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读了“二十四史”以及古今中外的其他书籍。他深刻思索着国运的兴衰,对民族前途苦苦探寻,正是由于有了邓小平深刻思考的能力,才有了粉碎“四人帮”后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功。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读书路,你不想尝试走一走吗?别说读十几年了,如果能够坚持读上两三年时间,再看看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了没有?要是没提升,那才怪了呢!当然你必须结合实际读,因为“读书不想,似如‘隔靴搔痒’”。

古人云:“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意思是说,对于在黑暗的房间中寻找器物的人来说,没有比火更好的了;对于探索治世之道的人来说,没有比经典更好的了。企业的带头人就好像火车的车头,他们只需要充满着动力并具备一套指挥系统,保持着火车运行的时间和安全。然而,保持火车运行是需要一些燃料的。这些“燃料”主要是经典之作,包括:我国的古典文集,它对丰富企业家的智慧起着永恒的作用,从根本上对于塑造企业家的领导力有很好的辅助效果;国外一些与先进的经济、管理、营销、思维相关的提纲挈领的代表作,它好像“眼药水”,让企业家清晰地看到些东西,除了开拓思维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作者认为这些“燃料”,更应该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的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类书籍,因为这些著作源于中国这片土地,离我们的企业家最近,也最直接,更易接受。

北京全聚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姜俊贤说得好:“企业家没有思想就根本领导不了企业,也不能称其为企业家。”管理者只有理论底蕴比较深厚,才能把一个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河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怀廉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学习汇报会上,明确提出:“民营企业家应该学习政治、学习理论、学习知识。你不学,就不知道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面对金融危机,就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这话说得针对性多强、多实在啊!

俄罗斯有句谚语:“要想面对未来,就不能歪歪斜斜地站着。”信心来自实力,实力来自勤奋。所以,读书不要图省事,更不要做样子给别人看。要找一些有分量的、切实能够提升自己的书来读,不要专拣容易的书读,“一分钱一分货,稀饭吃了不经饿”,读书也是此理。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每一个人过去所学的知识也正在快速折旧。所以,我们切不可“坐井观天”,不要以为自己是武大郎,就以为姚明(篮坛巨星)是两个人垒成的。如果一个企业家忽视了学习,眼界狭窄,必将落伍;如果一个企业忽视了学习,必将被市场经济竞争所淘汰。尤其是团队带头人更应学在前头,对学习起引领作用。因为,你若在与员工交流中能讲出一些新东西,员工自然会感到自己有了差距,由此会产生学习的紧迫性;你若讲出来的东西总是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当然也就难以影响员工投入学习。

说起加强学习,有些同志以为只是学习书本的概念。实际上,作为企业带头人,加强学习是个多维的概念,就是说途径要多,渠道要宽,实现全面学习。即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上级学习,向群众学习,向过去学习;既要重视个人学习,又要重视团队学习;既要重视学习的专用性,又要重视学习的广博性。总之,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带头人不重视理论学习是不行的,更不应一提学习,就只盯着员工专业技能的提高。所谓学习型组织,绝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