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2.9%。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长三角作为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非常发达的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技术和新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得到较快发展和较大规模应用,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数字经济所包纳的新兴业态的深入发展,数字经济的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未来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呈现日新月异的局面。
一、数字经济的概念与构成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50位思想家的美国经济学家唐·塔普斯科特出版了一本名为《数字经济》的著作,最早对“数字经济”的概念做了描述。后来随着曼纽尔·卡斯特的《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等著作的出版和畅销,数字经济概念在全世界流行开来。[1]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提高,各国政府加强了对数字经济的重视,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OECD等国家政府和经济组织各有其对数字经济的认识和发展计划。
本报告遵循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对“数字经济”的定义: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可见,“数字经济”是与大数据、互联网、通信设施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本报告以下研究都是基于此定义。
如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数字经济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部分,数字产业化也称为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即传统意义上的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二是产业数字化部分,即数字技术在各个产业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而带来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部分,也称为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图1是数字经济的构成。
图1 数字经济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年)》。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初步发展,构成数字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信息制造业逐步扩大,信息服务业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由此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逐渐发展壮大。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扩散,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其他各行业,在其他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以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巨大作用不能被忽视,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进入“融合部分”。数字经济也是信息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概况
从总体上看,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发展优势明显。根据腾讯研究院的研究,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4个省市中有3个省市排在了全国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前十位,它们是江苏、浙江和上海,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三和第十位。长三角地区4个省市中数字经济最不发达的省份是安徽省,其在全国仅排在第十七位,与其他3个省市的差距较大。
从全国区域分布的角度看,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毕竟有3个省市进入全国前十位;但是如果从城市分布的角度看,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则不具备突出优势,目前仅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5个城市排在全国前二十位,长三角之外的深圳、广州、北京、成都、武汉、重庆、东莞、长沙等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都很高,这些城市都排在全国城市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前十位。
上海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弱于江苏和浙江,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上海还是处于第一梯队中。目前,上海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发展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在互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上海已集聚了移动通信、信息服务等领域行业的龙头企业,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机器人等新业态、新模式也已出现。上海新的目标是,“到2020年,争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信息产业比重超过80%;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超过100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7.5%。”[3]
图2 2017年全国“互联网+”综合指数前10位城市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
江苏省的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近年来江苏加速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江苏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据省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江苏省数字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数字新业态不断涌现,目前全省95%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销售、供应链管理等互联网应用模式,互联网企业超过2000家,“互联网+”商贸、餐饮、教育、金融、旅游、文化娱乐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4]
浙江省近年来把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2017年,该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达1.3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7.1%。[5]浙江在数字经济的技术研发、商业模式等方面也有建树,其跨境电商、共享单车、网约车、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带动浙江实体蓬勃发展,2016年,该省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指数达98.2,居国内第二位,工业机器人占全国12%左右,居国内首位。[6]当前,云上银行、无人超市、移动支付、互联网医院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在浙江也大量涌现。
安徽省的数字经济发展也不甘落后,过去的一年,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加快成长。2017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1.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4.7%。[7]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系统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开放创新平台,全国首家智慧医院挂牌运营。安徽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构建工程,加快发展智能芯片、智能终端等制造业,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创意、移动传播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加快“中国声谷”建设,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发展。在医疗、教育、养老、物流、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智慧+”应用试点示范。[8]
专栏1 2018年中国互联网+指数分析
腾讯研究院
一、数字中国篇
2017年“互联网+”指数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山东总指数位居前五。
数字经济快速渗透。根据“互联网+”指数估算,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6.70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2.77万亿元增长17.24%。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30.61%上升至32.28%。
数字中国脉动地图显示,数字技术渗透呈现明显的区域辐射特点,国家级和区域级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正在形成数字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
数字化先行城市和数字后线城市发展阶段不同。数字一、二线城市的数字化过程已经深层次地进入到产业领域,而在后线城市,数字化应用场景仍然停留在高频刚需的政务服务和文化生活等领域。
二、数字经济篇
全国数字经济分指数总体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广东、江苏、浙江、北京、福建位居省级排名前五。
数字后线城市数字经济分指数增速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与数字一、二线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态势。
细分产业发展态势出现分化,医疗、文化娱乐、教育指数增长继续领跑所有行业。
数字产业绝对体量呈现东高西低的局面,但是西部、中部地区增速更快,对东部地区形成追赶的态势。
数字产业的发展对于数字文化、数字生活领域活跃度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2017年,云计算增长迅速,用云量地理集中度相比去年有明显的下降,说明云计算开始加速渗透入数字三、四线城市。
用云量与数字产业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用云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数字产业快速发展。
三、数字政务篇
政务服务数字化迈入更广、更深、更高的发展新阶段:一是连接更广,由普适的便民服务拓展到专业性更强、流程更复杂的法人服务领域;二是程度更深,在线办事功能更多,服务节点数字化向全流程闭环服务整体上线迈进;三是用户获得感高,回流率过三成,在移动端获取政务服务成为常态,移动服务整体满意度创新高。
数字政务鸿沟较去年有所缩小。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成为全国数字政务发展版图的核心区。成渝城市群势能突出,增速全面领先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
政务数字化地区不均衡态势逐年缩小。2017年,全国数字政务鸿沟为4.21倍,比2016年缩小3.34%。新兴科技的加速落地正在拉齐后发地区政务数字化水平。
“互联网+政务服务”效益更加显性。数字政务与数字产业的相关性更显著,数字政务指数每增加1点,数字产业指数大约上升2.7点。
四、数字生活与数字文化篇
“社交指数”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为重庆、深圳、成都、广州和上海。川渝的“龙门阵”、广深的“饮早茶”,线下的茶楼转移到线上一样好聊。
深圳、杭州、东莞、长沙、广州“连接”密度最高。西双版纳、怒江、和田、临沧、果洛居民“互动”频率最高。城市越大,“好友”越多,互动越少。
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和东莞“社交支付”排名前五。北京和西安是唯二的进入“社交支付”全国前十的北方城市。咸甜粽子、盐糖豆腐脑之外,线上利是也有南北差异。
互联网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更是这个时代重要的流行文化符号。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州是数字文化分指数最高的城市。
三、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领域发展态势
(一)数字经济基础部分
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长三角地区在数字经济基础部分上的发展势头一直比较旺盛,在全国也一直居于前列。
1.信息产业经济贡献突出
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依然保持领先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突出。上海市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32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6.9%,其占GDP的比重达到10.9%,[9]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江苏省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增长71.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6%,[10]可见江苏的电子信息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都不慢,尤其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其增长突出。浙江省“信息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占GDP的比重为9.4%,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产业增长快速,增加值增长21.5%。安徽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趋势沿袭了往年的特点,其产业规模落后于其他三省市,但是增长速度表现突出,据统计,2017年,安徽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1%,全省软件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15.6亿元,同比增长44.8%,[11]快于其他三省市的增长速度。
表1 2017年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各地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值。
2.信息制造业稳定发展
2017年,上海市实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650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年末上海市实现了物联网全覆盖,全市千兆光纤到户覆盖总量达40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75万户;集成电路产业的增长速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其良好的发展基础,继续保持国内行业领头羊地位。江苏省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势显著,其增加值增长11.9%,其中代表智能制造、新型材料、新型交通运输设备和高端电子信息产品的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99.6%,3D打印设备增长77.8%,新能源汽车增长56.6%,服务器增长54.2%,光纤增长42.4%,智能手机增长26.4%,太阳能电池增长25.9%。浙江省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制造业增长21.5%,光纤、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都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光纤产量比上年增长43.5%,增长显著。安徽省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速度达到15.1%,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增速超过2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居全省各行业之首。安徽省的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等新兴行业实现高速增长,产量增速分别达到143%和129%,其中集成电路产量增速高于全国125个百分点,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势头最好的地区之一。[12]各省市主要电子产业产品的产量/产值及增长速度如表2所示。
表2 2017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产量/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续 表)
资料来源:2017年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省市经信委网站。
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显著增长
首先,各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增长普遍快于信息制造业的增长,例如2017年上海实现信息服务业增加值2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而同年上海信息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仅为7.6%;浙江省2017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787亿元,比上年增长34.9%,比“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制造业”21.5%的增长速度要快很多。[13]
其次,从软件产业收入的增长情况来看,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软件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分化,有的地区的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平均增速。一是软件服务业收入,上海和江苏的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于全国平均增速,而浙江和安徽的增速则非常明显,尤其是安徽省,软件服务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0.6%;二是在软件产品收入中,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增速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安徽增长明显,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的40%;三是在信息技术服务的收入中,上海和江苏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浙江和安徽增速明显,尤其安徽省的增长速度超过40.7%。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市和江苏省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中速度有所减慢,而浙江省和安徽省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尤其安徽省,虽然在发展规模方面不占优势,但是发展速度较快。长三角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情况请见表3。
表3 2017年1—11月长三角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index.html。
从全国排名来看,长三角的软件业规模在全国还是居于前列。2017年,江苏、上海、浙江继续进入全国软件业收入前十名,这3个省市的软件业务收入累计增速都超过10%,其中浙江省的同比增幅达到20.1%,如图3所示。
图3 2017年我国前十位省市软件业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http://www.miit.gov.cn/。
从图3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上海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服务产业基地逾50个,聚焦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动漫视听、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产业,2017年,上海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242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0%。[14]江苏省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突出,已占到软件产业的接近50.0%,在云服务、大数据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的拉动之下,大数据产业、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业等成为增长最快的门类。浙江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速度也很快,移动支付总额及人均支付金额居全国第二位,全国电子商务百强县和淘宝村数量都居全国首位,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零售平台,建有电商产业基地301个。[15]安徽的信息服务业发展2017年再上新台阶,全省软件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8%,亿元以上企业超80家,“中国声谷”在国内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
数字化的知识和技术正形成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数字经济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逐步完成对传统产业的重塑,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腾讯研究院测算的2016年产业分指数,[16]目前,浙江省的数字经济产业指数达到26.8,超过上海2个多点,进入全国数字产业前三强,而且其增长率也远超过上海,达到9.6%;上海在全国位列第四,其环比增长率仅为8%;江苏省紧随上海之后位列第五,但是其环比增长率9.4%则超过上海的8%。同时,从图5中可以看出,浙江、上海和江苏3省市之间的差距较小,同时这3个省市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安徽,安徽的数字经济产业指数仅为7.7,远远低于其他3省市。
图4 2016年长三角4个省市的数字经济产业指数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
具体到各个行业,从图5中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在不同的省市、不同的行业中,应用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首先,从地域上看,上海的餐饮住宿业的数字经济指数最高,其次是文化娱乐业与生活服务业;浙江、江苏和安徽则是文化娱乐业的数字经济指数最高;另外,浙江的教育业、江苏和安徽的餐饮住宿业的数字化水平也较高。其次,从行业上看,餐饮住宿业、生活服务业、旅游业和金融行业当中,上海的数字经济指数最高;文化娱乐业、商务服务业和零售当中,江苏的数字经济指数最高;医疗、教育、交通物流3个行业当中,浙江的数字经济指数最高,而安徽各个行业的数字经济指数都是4个省市当中最低。数字经济指数越高,表面数字技术在这些地区和行业当中运用越广泛、越深入。安徽的数字经济在各个行业中的发展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图5 2016年长三角数字经济在行业中的应用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
目前,长三角地区“互联网+”、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工作正在逐步推进。2017年1月,上海发布了《上海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推动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两轮”驱动;同时发布了《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指出未来3年,上海将聚焦两化融合基础较好、带动效应较大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汽车等六类重点产业,抓住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江苏在工作中也紧抓“互联网+”的落实,2018年年初,江苏省政府与腾讯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智慧城市服务、云计算大数据、创新创业、“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重点领域展开合作,加快“智慧江苏”建设。浙江早在2016年1月就发布了《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力争在智慧物流、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和电子政务等领域成为全国“互联网+”先行示范区。安徽在2016年5月也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互联网将全面融入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各个领域。目前,“互联网+”在农业、制造业领域已有诸多应用。
(三)数字经济新兴领域
1.人工智能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列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甚至有人认为2017年是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元年”。
上海发展人工智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有丰富的数据,总量居全国之最;上海产业基础较好,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扎实;上海人才资源丰富,根据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数据,国内70%的AI人才集中于北京和上海,其中上海占33.7%。上海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全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的目标。2017年11月14日,上海市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上海将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机器人及智能硬件、智能无人系统及软件等为重点的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工智能高地,培育10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目前,上海正积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加快落地应用。
江苏目前处于国内人工智能的第一梯队。从技术人才储备及研发实力来看,江苏都位于全国前列,加上本身产业基础较好,这些都为江苏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人工智能已深入江苏智慧城市建设的众多方面,例如江苏科技大学研发的河长制助手——新型河道水污监测与管理系统,就是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两大技术,通过感应水质、远程监控、多水系数据共享等,为河水治理“开药方”。[17]江苏的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现为人工智能产业初步集聚的两大园区。(www.daowen.com)
浙江同样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机器换人方面,浙江工业机器人使用量约占全国的11%,居全国第一位。[18]2017年12月,《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力争到2022年,要培育20家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形成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500亿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000亿元以上,为浙江人工智能产业领先全国打下基础。典型城市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更是已初具规模。根据市科委的数据,2016年年底,杭州共有36家人工智能企业,超过广州的32家,排名全国第四。[19]杭州的“城市数据大脑”,是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社会管理的一个系统,未来将探索打造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公共系统。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恒生电子、浙大网新等都是浙江人工智能的领头企业。
安徽省的人工智能发展并不落后,近年来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形成从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推广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据统计,2016年,安徽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年度增幅超过30%,规模接近300亿元。[20]合肥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不仅全省领先,全国范围内也仅次于北上广深,特别是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智能语音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0%。[21]2017年7月,安徽省公布了《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征求意见稿,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远大规划:到2018年,力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8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300亿元;到2020年,力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450亿元。
专栏2 2017年度上海人工智能发展10件大事
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
1.上海全面实施“智能上海(AI@SH)”行动
2017年11月14日,市政府印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上海要进一步发挥数据资源丰富、应用领域广泛、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立足国际视野,全面实施“智能上海(AI@SH)”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应用驱动、科技引领、产业协同、生态培育、人才集聚的“6+6+3+6”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体系。2020年,本市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元,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2017年11月27日,市政府与商汤集团在沪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商汤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汤晓鸥出席签约仪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与商汤集团副董事长张文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未来5年,商汤集团将在沪总投资额不低于60亿元。市政府与商汤集团将在全球研发、智能汽车、智能芯片、智慧城市、人才队伍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3.上海一批AI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喜获佳绩
2017年,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在国际竞争上喜讯频传。如寒武纪完成了国际首款商用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寒武纪1A在华为Mate10手机上的产品落地;依图科技勇夺全球人脸识别领域的两个最高奖项: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FRVT和美国国家情报高级研究局FRPC双料冠军;未来伙伴教育机器人销量创全球机器人生产线年量产记录,率先推出技术全面领先的面向中小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小i机器人主导了全球第一个用户界面情感交互标准的制定等。
4.上海首次召开全球性人工智能创新峰会
2017年8月30日,2017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创新峰会在上海西岸举行。峰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德国工程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罗兰贝格等百余位行业领军人物作主题报告。30家全球知名企业参展,包括BAT、科大讯飞、微软、Arm、Mobileye、小i机器人、商汤科技、依图科技、寒武纪等。峰会集聚了1500名海内外嘉宾,为本市人工智能发展凝聚人气、构建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5.第19届工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专区
2017年11月7—11日,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本届工博会5.2H馆设立人工智能专区,这是国内外首次关于人工智能企业的集中展示。展览面积750平方米,汇聚了20余家当今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企业,为社会各界呈现了上海、全国乃至国际人工智能领域最先进的创新应用和最前卫的技术突破。
6.上海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交流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2017年,一批国际顶级AI专家来沪建言献策。如10月24日,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谷歌云首席科学家李飞飞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学术讲座;10月25日,美国三院院士、机器学习泰斗Michael I.Jordan来沪参加第二届智能科学国际会议;12月19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视觉识别与机器学习中心主任Alan Yullie参加“人工智能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论坛等。
7.上海人工智能创新项目首次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2017年9月28日,《关于开展2017年度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重点聚焦融合应用场景、核心产业能力、数据资源支撑三大板块,推动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和产业创新,推动融合生态培育等14类场景。经评审,本市共有26个重点项目入围,支持金额合计20800万元。12月20日,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发布《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支持实施细则》,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可达2000万元。
8.2017年IEID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分会
2017年11月7—8日,2017年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IEID)在沪举行,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分会。大会汇聚了图灵奖得主Raj Reddy、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美国工程院院士C.Mohan、欧洲科学院院士樊文飞、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华云生、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小米创始人雷军等行业领军人物,共商AI产业现状和未来。
9.上海打造“徐汇滨江—漕河泾—闵行紫竹”人工智能创新带
2017年12月25日,徐汇发布了《徐汇区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结合区域科技资源丰富、应用领域广阔、产业优势突出的条件,全面实施“智能徐汇(AI@XH)”行动,重点构筑“一核一极一带”空间格局,在西岸智慧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AI Tower)、华泾北杨人工智能特色小镇等区域集聚一批应用项目、顶尖人才及重点企业,力争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区。
10.上海打造“张江—临港”人工智能创新承载区
2017年12月28日,上海临港人工智能企业集中签约仪式暨产业发展论坛顺利举办。此次集中签约,包括了地平线、树根互联、百度创新中心、航天八院等一批人工智能标志性企业。临港管委会发布了“临港地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框架。作为“张江—临港”人工智能创新承载区的重要一极,临港地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其列入“2+3+4”产业体系中的两大先导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扶持。
2.大数据
大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上海现有大数据企业约400家,包括应用类、技术类、资源类以及衍生服务类和产业支撑类等各类企业。上海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市北)和上海市大数据创新基地(杨浦),已聚集了大量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2016年4月,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成立,日均数据交易量3000万条,占全国50%左右。过去的几年,上海建成了覆盖2400万常住人口、200多万家企业以及涵盖全市域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为进一步支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上海在2016年10月发布了《上海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同时获批国家大数据试验区。目前,上海已完成数据交易机构、创新基地、发展联盟、研究中心和产业基金“五位一体”的大数据生态体系布局。
江苏省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都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大数据产业规模达700亿元,亿元以上大数据骨干企业超过百家。2016年8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江苏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要完善大数据产业生态、丰富大数据示范应用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到2020年,要建成10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建成一批大数据产业(交易)中心,60%的软件企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工业大数据应用全国领先,政府和社会数据开放共享格局基本形成;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等。
浙江省于2016年2月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提出“建设数据强省,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动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成为全国首个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计划的省份。之后的2016年6月,浙江省首个大数据交易中心公布了《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交易规则》,深入促进大数据的应用。如今,浙江已初步构建起大数据产业的生态系统,全省共建设14家大数据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对大数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选出了75家大数据应用示范企业,在全省树立推广大数据应用标杆;成立了浙江省大数据管理中心,建立了大数据交易中心和政府大数据管理公司,并在全国省份中首个推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创业创新也层出不穷,涌现出阿里巴巴系列企业(阿里云、阿里巴巴B2B、天猫淘宝、蚂蚁金服)、新华三、数梦工场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企业。[22]
安徽省近年来将大数据与云计算作为统一整体共同推进,已取得初步成效。安徽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安徽省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实施方案》《安徽省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十三五”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安徽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大数据重点企业及项目,在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等建设方面累计吸引投资300多亿元,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江淮云数据中心、宿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智慧产业园、合肥浪潮云数据中心等数十个重点项目正在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省会合肥为中心,以宿州、淮南为两翼,各地多园区共同发展的大数据产业布局。[23]
图6 浙江省大数据产业地图
编制:浙江省大数据应用产业技术联盟。
3.数字政务
2016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政府加快了数字化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步伐。根据腾讯研究院的研究,目前珠三角地区、成渝城市群数字政务发展较快,发展水平领先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数字政务本来发展不错,只是近一年来发展步伐有所放缓。例如浙江由2016年的第二位变动为2017年的第五位,江苏由2016年的第四位变动为2017年的第八位,上海由2016年的第五位变动为2017年的第九位。也就是说,2017年在全国31个省市排名中,浙江、江苏、上海和安徽分别排在第五位、第八位、第九位和第二十一位,落后于广东、山东、湖南、北京等地区,如表4所示。
表4 2017年数字政务省级排名
资料来源:腾讯研究院:《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8)》。
上海一直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政务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也一直在提升,市民云、“12345市民服务热线”、法人一证通、固定资产系统等系统建设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2017年8月,上海成立了政务公开与“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导小组,应勇市长任组长,大力推进数字政务工作。在数字政务领域,上海建成全国首个国地税合一的网上办税服务大厅;上海出入境办证业务实现了网上预约、全市通办。目前,上海市已经构建了一网(政务外网)、一云(电子政务云)、一窗(网上政务大厅)的体系,[24]但上海在部门间协调、对市民的服务职能等方面还都有待加强。
江苏省的数字政务发展稍好于上海。2017年1月,江苏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2017年5月,江苏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江苏政务服务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创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示范省份,用1—2年时间,建成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端一号一码”。2017年,江苏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联起来”目标已基本实现。
浙江省的数字政务建设在长三角地区是最好的。2017年,浙江政务服务网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1400万,日均浏览人次在300万以上,很多公共服务实现了“一站式”办理;除了网上办事,2017年,浙江公共支付也取得了较大进步,截至2017年年底,浙江政务服务网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接入执收单位3951家,执收项目200余个。[25]2017年5月,浙江省制定了《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提出至2020年,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线上办理。
受制于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安徽省是长三角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最慢的地区,但是近几年安徽也十分重视对电子政府、数字政务的推动,2017年9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规划》,明确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间表。2018年3月,安徽又出台了《2018年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提出推动全省“一张网”升级融合,建成覆盖五级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目前,安徽省的数字政务在全国居于中游水平,位于全国第二十一位。
四、2018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展望
随着全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2018年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也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对长三角地区国民经济的贡献将不断增加
数字经济越来越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信息产业包括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数字技术也越来越深入融入到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使得各行业的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部分也越来越大。长三角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丰富的产业资本和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是,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重视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在过去几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相信2018年以及未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爆发式的进步,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规模会越来越大,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将不断增加。
2.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的新业态将不断涌现
存储技术、计算技术、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这些技术交叉融合,促进了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更加深入地融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新产品、新模式,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不断促进各行各业产品融合、服务融合和产业融合,从而催生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例如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都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业态。相比于国内其他地区,长三角地区的信息技术和产业融合工作进行得较早,融合程度也较为深入,即使在眼前的2018年,极有可能出现一些新业态的苗头并逐渐发展壮大,而原有业态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3.数字经济将推动该地区消费需求加速释放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时期,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业态的更新和新产品、新服务的出现,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与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加速消费需求的释放。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和移动互联的普及,居民传统的消费行为也随之发生改变,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的消费行为出现并不断扩大。长三角地区有较大的人口基数,而且人口规模还在不断增加,城市群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紧密,消费能力在国内一直也名列前茅,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只会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消费需求加速释放。
4.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政策环境将不断优化
长三角各省市政府都非常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陆续出台了《上海市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实施意见》(2017)、《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2016)、《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安徽省“十三五”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7)等多个规划、意见,以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随着全球和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带动,以及数字经济发展对传统的监管制度与产业政策的倒逼,该地区对数字经济将会更加重视,新的产业政策和规划将会继续出台,例如2018年2月,江苏省发改委和信息中心围绕“发展数字经济”进行调查,拟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意见。相信未来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将会越来越优化。
执笔:徐丽梅
【注释】
[1]李国杰:《数字经济的“前世今生”》,《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6日。
[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年)》。
[3]熊芳雨:《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解放日报》2017年7月3日。
[4]杭春燕、梅剑飞:《江苏数字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二,成经济新增长点》,《新华日报》2018年3月5日。
[5]高洪艳、苏旭辉、胡心媛:《构建开放新格局,彰显新时代特色》,《中国贸易报》2018年3月15日。
[6]夏丹、祝梅:《浙江迈向大数据时代,在全国率先提出“数据强省”建设》,《浙江日报》2017年12月20日。
[7]汪乔、李安琪:《去年12月份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中安在线,2018年1月21日。
[8]郑莉、鲍亮亮:《安徽抢占智慧经济发展制高点》,《安徽日报》2018年1月26日。
[9]资料来源于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7年江苏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11]《2017年安徽省软件服务业同比增长44.8%》,安徽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
[12]资料来源:2017年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3]资料来源:2017年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5]张云山:《浙江工业机器人使用量居全国首位》,《钱江晚报》2018年1月22日。
[16]目前只有2016年的数据。
[17]王梦然、张宣、吴红梅:《江苏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处于全国第一梯队,但集聚度还不高》,中国江苏网,2017年12月29日。
[18]张云山:《浙江工业机器人使用量,居全国首位》,《钱江晚报》2018年1月22日。
[19]浙江在线,2017年11月17日。
[20]新华网—安徽,2017年8月4日。
[21]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2017年8月26日。
[22]夏丹、祝梅:《在全国率先提出“数据强省”建设,浙江迈向大数据时代》,《浙江日报》2017年12月20日。
[23]《安徽省云计算大数据发展加速》,人民网安徽频道,2017年4月14日。
[24]臧鸣:《上海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一网一云一窗”体系》,东方网,2017年9月29日。
[25]资料来源:浙江政务服务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