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生代」农业:2017年成果与2018年展望

「新生代」农业:2017年成果与2018年展望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上年相比,长三角农业用地面积下降4.7万公顷。2016年,长三角地区农业从业人员为2737万人,占全国的12.7%。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逐年下降。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对农林牧渔业的投入占固定资产总投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直到2017年,这种趋势发生改变,对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降低到2011年的水平。

「新生代」农业:2017年成果与2018年展望

长三角在我国农业发展总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按照《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均属于优化发展区,其中江苏省和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从发展现状来看,长三角4个省市保有我国4.1%的农业用地、9.3%的耕地,承载了全国12.7%的农业从业人口,2017年产出了占全国13.4%的农业增加值。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该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一、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总体概况

(一)农业资源条件

长三角地区包括三省一市,地处长江下游地区,在土壤水文、气象气候、动植物资源等方面比较相近,农业资源条件丰富而多样。

1.农用地逐年减少,占全国比重保持稳定

2016年,长三角地区3个省市农用地总面积约26532千公顷,约占全国农用地总面积的4.1%。与2007年相比,长三角区域的农业用地减少了约45万公顷,占全国农业用地总面积的比重则显著增加,从2.8%上升到4.1%,提高1.3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长三角农业用地面积下降4.7万公顷。长三角占全国约3.7%的土地面积,保有全国约4.1%的农业用地和9.3%的耕地。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用地面积约14.5亩,比全国人均面积低约30亩。

表1 长三角地区农业用地面积变化及全国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年鉴2017》;下文关于农业用地的数据,若无特殊注明,来源相同。

从农用地结构来看,2016年,长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园地面积和牧草地面积分别约为12604千公顷、1246千公顷和0.9千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9.3%、8.7%和0%,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时期(2009年)相比,耕地、园地和牧草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均有所下降。[1]关于林地,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长三角地区林地面积1290万公顷,占全国林地面积比重为4.1%,比2009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图1 2016年长三角地区各类农地面积及全国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下文关于农业用地的分类数据,若无特殊注明,来源相同。

从耕地资源来看,至2016年年底,长三角3个省市耕地总面积约12604千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3%。近年来长三角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与1996年农业普查时点比较,到2016年,长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减少了约870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下降了约1.1个百分点。

图2 长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及全国比较

数据来源:1996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其中耕地数据为1996年10月31日时点数;2009—2015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6》,2016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7》;下文关于耕地面积的数据,若无特殊注明,来源相同。

2.农业就业逐年下降,农业就业依赖度较低

长三角地区承载了全国约13%的农业就业人口。2016年,长三角地区农业从业人员为2737万人,占全国的12.7%。与前两年相比,长三角地区农业从业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占全国的比重相对稳定在12.7%上下。与2014年相比,长三角地区农业从业人口减少了144万人,占全国比重上升了0.1个百分点。与4.1%的农业用地占有率相比,长三角地区聚集了12.7%的农业从业人口,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

从就业结构来看,长三角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逐年下降。2016年年底,4个省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为19.2%,较全国水平低8.5个百分点。在长三角全部就业人员中,在农业就业的占不到两成。

图3 2014—2016年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及占全国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全国及长三角各省市2015、2016和2017年统计年鉴;下文关于农业从业人口的数据,若无特殊注明,来源相同。

图4 2010—2016年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及全国比较

3.农业投资停止增长,农业投资比重显著下降

2017年,长三角地区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约为1386亿元,低于2016年,2011年来,长三角地区对农业的投资首次下降,占全国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跌破7%,下降为6.6%。从近5年来的情况来看,2013—2017年,长三角地区每年的平均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446亿元,占全国比重为7.5%。

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2011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对农业的投入逐年提高,占全国农业投资的比重在2014年和2015年达到较高水平,2016年开始连续下降。

图5 2010—2017年长三角地区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数据来源:各省市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的“地区数据/分省年度数据”,全国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的“年度数据”,2017年数据来自全国和三省一市统计公报。下文关于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若无特殊注明,来源相同。

从农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地位来看,2017年,长三角地区对农林牧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为1.1%,与2016年相比,长三角地区对农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显著下降,减少了0.5个百分点。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对农林牧渔业的投入占固定资产总投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直到2017年,这种趋势发生改变,对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降低到2011年的水平。从全国来看,对全国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比上年也有所下降,长三角地区对农业投资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2.2个百分点。

与2017年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4.5%)相比,该地区对农林牧渔业的投资比重明显偏低。

(二)农业生产情况

图6 2011—2016年长三角地区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总投资比重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生产粮、棉、油、猪等大宗农产品,也是我国茶叶、水产品、蚕桑、水果等多种特色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是粮食、茶叶等作物重要产区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自给能力,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不断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及粮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至2015年已经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十二连增”。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于2015年达到高点后逐年减少。2017年长三角4省市粮食播种总面积约13450千公顷,较上年减少2万多公顷。但与2010年相比,长三角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近10万公顷。从占全国的比重来看,2017年,长三角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2%,比上年有所提高,总体上占全国的比重基本稳定,2010年来保持在12%上下。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粮食总产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到2015年达到一个定点后有所下降。2017年,长三角4省市粮食总产量约7874万吨,低于2015年的总产量;2010年,长三角地区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12.7%,以后7年来一直在12.5%—12.9%间波动。长三角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略高于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从粮食作物种类来看,长三角地区稻谷生产规模较大,2016年的产量均占全国的19.4%。

图7 2010—2017年长三角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及占全国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1—2014年、2016—2017年数据来自2011—2014年各年度国家统计局关于各年度粮食产量的公告,2015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6;2016年后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关于2017年粮食产量的公告。下文关于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的数据,若无特殊注明,来源相同。

图8 2010—2015年长三角地区粮食总产量及占全国比重变化

除粮食外,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油料、茶叶、蚕茧、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产区。从棉花产量来看,虽然长三角地区棉花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较低,2016年为5.2%,但部分省市棉花产量居我国前列,如安徽、江苏均处于前8位。2016年,长三角地区油料产量为376.7万吨,占全国的10.4%,其中,江苏和安徽省是我国油菜籽的主要产区。此外,长三角地区茶叶、蚕茧、水果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均达到10%以上。长三角的甘蔗产量虽然占全国比重不高,但浙江的甘蔗产量居全国前10位。

与该地区农业用地比重(4.1%)相比,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较高的的种植业产品有粮食、茶叶、蚕茧、油料、水果、麻和棉花。

表2 2016年长三角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2.是木材和油茶籽的重要产地

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林业产区,尤其是木材和油茶籽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比重较高。长三角地区不是橡胶、松脂、生漆和油桐籽的主要产地,产量极少。2016年,长三角地区木材产量712万立方,占全国的9.2%,主要产区是安徽、江苏和浙江省,其中浙江省木材产量居全国前列。长三角地区油茶籽产量13.3万吨,占全国的6.2%。

表3 2016年长三角地区主要林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续 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表4 2016年长三角地区主要林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续表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3.是蜂蜜、禽蛋等畜禽产品重要产区

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畜禽产品的重要产区,主要生产肉类、奶类、禽蛋和蜂蜜,除奶类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较小(3.6%)外,其他三类畜产品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10%,其中蜂蜜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较高。2016年,长三角地区肉类、奶类、禽蛋和蜂蜜的产量分别为902.5万吨、133万吨、372.3万吨和11.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0.6%、3.6%、12%和23.7%。

其中,长三角地区的肉类以猪肉为主,占该地区肉类产量的63%,占全国猪肉产量的10.7%,是我国重要的猪肉生产供应基地。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猪肉产量先保持稳步上升态势,2014年猪肉产量达到高点后,2015年和2016年均有所回落。长三角猪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3年开始持续下降,2016年的比重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中,安徽和江苏是长三角地区主要的猪肉产区。

图9 2010—2016年长三角地区猪肉产量及占全国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年鉴2017》;下文有关畜牧业发展的数据,若无特殊注明,来源相同。

2016年,长三角地区禽蛋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主要产区为江苏和安徽两省,其中江苏省的禽蛋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此外,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蜂蜜的主产区,2016年蜂蜜产量占全国的23.7%;4个省市中,蜂蜜产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9.1%。长三角地区也生产绵羊毛、山羊粗毛和很少的山羊绒,主要产区在浙江省,但生产规模小,长三角地区的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均在2%以下。

表5 2016年长三角地区主要畜产品产量及全国比较  (单位:万吨)

(续 表)

4.是水产品主要产区,产量逐年上升

长三角地区滨江临海,尤其是东海海区拥有舟山、吕四等著名渔港,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的发展条件都比较优越,是我国常规水产品及多种特色水产品的重要产区。

2017年,长三角4个省市共产出水产品约1429万吨,较2010年产量增加了268万吨;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6%,与2016年相比,占比有所提高,比2010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

图10 2010—2017年长三角地区水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2010—2013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年鉴2017》,2017年数据来自全国和三省一市的2017年统计公报。下文有关渔业发展的数据,若无特殊注明,来源相同。

从渔业生产结构来看,长三角地区以淡水渔业为主。2016年,淡水产品总产量占长三角地区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到53%,占全国淡水产品产量的21.7%,其中,江苏省和安徽省是淡水产品的主要产区,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0.9%和6.9%;长三角地区的海洋渔业仅分布在沿海的上海、江苏和浙江3省市,2016年海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8.7%,其中浙江省是主要产区,产量占全国的14%。

表6 2016年长三角地区水产品产量及全国比较  (单位:万吨)

(三)农业经济概况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呈现上升态势,内部各省差异化特征明显。

1.对全国农业经济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占全国的比重在波动中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长三角4个省市共实现农业增加值约8804亿元,在全国农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为13.4%,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2010年相比,该区域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061亿元,但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农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平均增长1%,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速2.8%。4个省市中,上海的农业增加值继续减少,江苏省与上年持平,略有减少,浙江省和安徽省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浙江省增速仍然较快,增幅为2.6%。

图11 2010—2017年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及占全国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2010—2016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地区数据;2017年数据来自全国和三省一市2017年统计公报。下文有关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数据,若无特殊注明,来源相同。

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收入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是世界共性规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比重为4.5%,较2011年降低1.4个百分点,较同期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低3.4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4个省市中,江苏省和安徽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较高,其中,江苏省一产增加值比重略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安徽省一产增加值比重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图12 2010—2017年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化及全国比较

2.近年来农业总产值对全国贡献度保持稳定,渔业和服务业占全国比重较高

2016年,长三角地区农业总产值继续保持增长态势。4个省市共实现农业总产值约1.5万亿元,较2010年增加了5610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7%,较2010年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等于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于农用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对全国农业的总体贡献度较高。从增速变化来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农业总产值增速变化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上海自2014年以后开始持续负增长,浙江和安徽省增速较高,2016年分别为7.3%和6%。

表7 2010—2016年长三角地区农业总产值及占全国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年鉴2017》;下文有关农业总产值的数据,若无特殊注明,来源相同。

分产业来看,对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主要来自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但从对全国的贡献来看,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贡献度更高一些。2016年,长三角4个省市共实现种植业总产值7618亿元,林业总产值592亿元,畜牧业总产值3204亿元,渔业总产值314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760亿元。从各类农业产值占全国农业产值的比重来看,种植业和林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均为12.8%,渔业所占比重较高,为27.1%,其次为农林牧渔服务业,占全国的比重为15.6%。

表8 2016年长三角地区农业各产业产值及全国比较  (单位:亿元,%)

3.农业结构与全国相近,渔业占比较高

与全国平均水平一样,长三角地区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2016年,长三角地区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占近一半,其次是畜牧业和渔业,均约占21%,林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较低,分别占3.9%和5%。近年,长三角地区农业结构变化幅度较小,总体表现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下降,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和林业比重提高。

图13 2016年长三角地区农业结构与全国比较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农业结构与全国的相似,均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比重较高,长三角的特点是渔业比重较高。2016年,长三角地区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略高于与全国平均水平,渔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1个百分点。

二、长三角农业发展的地区比较

长三角地区4个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优势和特色等都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

(一)农业基本概况比较

1.四地农地结构差异明显

长三角地区的农用地面积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和江苏三省。2016年,三省分别占长三角农用地总面积的42%、32%和24%。长三角4省市中农用地面积最大的是安徽省,约1114万公顷,占全国农用地总面积的1.73%。农用地面积较小的是上海市,农用地面积为31.4万公顷。从年度变化情况来看,长三角及4省市的农用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

表9 长三角农用地面积比较  (单位:千公顷&%)

从农用地结构来看,4个省市的农地资源差异明显,其中浙江省园地和林地资源丰富,安徽和江苏省耕地资源更为丰富,且安徽省的农用地资源相对均衡,园地和林地资源也较多,仅次于浙江省。2016年,长三角地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和江苏省,分别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3%和3.4%,两省耕地面积是长三角地区的82%。长三角地区的园地主要分布在浙江,占长三角地区的47%,安徽的原地资源略多于江苏,两省资源占长三角地区的52%。长三角地区的牧草地很少,主要分布在安徽和浙江。长三角地区的林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浙江,占整个长三角的比重超过一半。其次为安徽,占长三角的39%。

表10 2016年长三角各省市各类农用地面积比较

注:耕地、园地和牧草地数据为2016年数据,林地数据根据三省一市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更新。(www.daowen.com)

2.农业就业人口主要分布在安徽和江苏

与农用地和耕地的分布相对应,长三角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口也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苏和浙江。其中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农业人口占长三角地区的比重分别为51%和31%。从近两年的变化趋势来看,除上海市外,长三角地区和3个省市的农业从业人口数量均逐年下降。与2015年相比,农业人口数量下降幅度较大的是浙江和江苏,分别下降5.43%和3.9%。下降幅度较小的是安徽省,不到1%。

表11 2015年长三角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数量比较  (单位:万人&%)

3.对农业增加值贡献较大的是江苏省

 图14 2017年4省市一产增加值对长三角地区贡献

从对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增加值的贡献来看,江苏省表现突出,农用地资源排在第三位,耕地资源和农业从业人口均排在安徽之后,但江苏省农业增加值贡献排在第一位。2017年,江苏省农业增加值占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46.3%,高出安徽16个百分点。浙江省以较少的农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贡献了22.91%的农业增加值。从近年来的变化趋势来看,2010—2017年,7年平均增长率较高的是江苏省,年平均增长8.6%;安徽省和浙江省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3%和6.9%;上海市的年增长率为负数,年均减少1.9%。

4.对农业的依赖度呈现明显梯度特征

从农业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长三角地区4省市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其中上海处于第一梯度,农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小于1%,浙江和江苏处于第二梯度,农业贡献率介于4%—6%之间,安徽处于第三梯队,农业贡献率超过10%,安徽省的经济对农业仍有较大的依存度。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除上海市外长三角其他3省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高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图15 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结构比较

从农业的就业贡献来看。长三角地区4省市呈现与增加值类似的梯度特征。其中安徽省农业就业依存度最高,为31.7%,江苏和浙江省均低于20%,上海市最低,为3.3%。与2015年相比,2016年4个省市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有所下降。

5.农业投资强度较大的是安徽和江苏

从对农业的资本投入额来看,除上海外,长三角地区3省在2012—2016年对农林牧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2017年,三省一市对农林牧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均有所下降。

表12 2012—2016年长三角各省市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

从投资规模来看,投资规模较大的是安徽省,2017年投资了776亿元,超过长三角地区对农业投资的一半。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固定资产投入来看,投资强度最高的是安徽和江苏两省,2012—2016年平均每年每公顷投资额为6044元和5168元。比较而言,浙江和上海对农业的投入较低,但高于全国平均投资强度。

(二)现代农业发展比较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其中的上海市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农业现代化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区域性特征,目前尚无国际通用权威评价标准体系。目前在我国应用最广、最权威的当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涵盖物质装备水平、科技推广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支持水平、产出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六大类一级指标,24个具体指标。考虑到可比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因,笔者仅选择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几个指标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1.农业劳动生产率呈现明显梯度特征

农业劳动生产率[2]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每个农业从业人口创造的农业增加值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劳动生产率也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江浙地区较高,其次为上海,安徽较低,其中上海和安徽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江苏和浙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4.84万元/人和4.21万元/人,上海和安徽分别为2.41万元/人和1.86万元/人。

表13 2016年长三角各省市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与2015年相比,三省一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均有提高。其中,浙江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幅达到两位数,为13%,江苏、安徽和上海三省市的劳动生产率年增幅均低于全国年平均增长率7%。其中,上海市的年增幅较低,为1%。

2.长三角各地土地单产差异明显

农业土地生产率也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总体来看,作为谷物和油菜籽的主产区,长三角地区这两类产品的单产普遍较高,棉花和花生单产普遍较低,但也有省份花生单产较高(如安徽省)。受自然条件及设施条件等的影响,长三角各省市主要农产品的土地产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如上海的谷物单产较高,安徽的花生和油菜籽单产较高,江苏的油菜籽、谷物和花生的单产均较高,浙江省的棉花和谷物单产较高。

从谷物单产来看,2016年,全国谷物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为5990公斤/公顷,长三角地区有3个省市的土地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土地产出率在长三角地区为最高,仅次于排全国第一的吉林省(7804公斤/公顷),其次是江苏和浙江,每公顷产出超过6300公斤,高于产粮大省黑龙江。

表14 2016年长三角地区主要农产品单位产量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从棉花单产来看,2016年,全国棉花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为1584公斤/公顷,长三角地区4个省市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来说,浙江省的单位土地产出率较高,达到1470公斤/公顷;从花生单产来看,2016年,全国花生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为3657公斤/公顷,长三角地区4个省市只有安徽和江苏两个省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安徽省花生单产(4955公斤/公顷)高于河南和山东,仅低于新疆(5827公斤/公顷),单产排名全国第二;从油菜籽单产来看,2016年,全国油菜籽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为1984公斤/公顷,长三角地区4个省市中有3个省市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省油菜籽单产2785公斤/公顷,单位土地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3.区域整体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2016年,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的比重为14.43%,与2015年相比,长三角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从长三角4省市来看,农业机械总动力较高的是安徽省和江苏省,分别占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的7.06%和5.05%;其中,安徽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6000万千瓦,江苏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4000万千瓦,上海市仅100多万千瓦。

与农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相比,部分省份农业机械投入力度更大。如江苏省农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和3.39%,总动力比重超过农地面积比重4个多百分点,超过耕地面积比重1.6个百分点。超出两类土地面积全国比重的还有浙江和安徽省,说明整个长三角这三个省的农业机械投入力度较大。

表15 长三角各省市农业机械总动力比较  (单位:万千瓦&%)

(续 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2016年、2017年。

2013—2015年,江苏省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超过4%。增长较小的是上海,年增长率2.6%,最小的是浙江,年增长率为负。与2015年相比,2016年,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仍在提高,增幅为1.1%。

从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来看,2017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主要农作物的耕作环节以及小麦水稻收获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3]比2016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如2017年上海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9.3%,[4]2016年江苏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5]2016年浙江省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4.02%,[6]2017年安徽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3%。[7]

4.农田设施化水平整体较高

从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来看,2016年,长三角地区为80.4%,八成以上的耕地为可灌溉耕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的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9个百分点。与2015年相比,2016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和4个省市的耕地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量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增长率较高的是江苏省,比上年增长2.6%。

2016年,4个省市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都显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可灌溉耕地比重最高的是上海市,耕地灌溉面积比重为99.5%。其次是江苏省,灌溉面积比重为88.7%。安徽、浙江三省的比重均高于70%。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农田灌溉设施建设配套情况较好,抗自然风险能力较强。

表16 长三角各省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比较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地区年度数据中的耕地面积和耕地灌溉面积计算。

5.农业科技贡献率均高于全国

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来看,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5%,[8]长三角4省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上海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左右[9](2015年),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2%[10](2016年),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11](2015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12](2015年)。

三、2018年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展望

总体来看,长三角4省市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而导致的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上海、江苏和浙江、安徽的农业发展水平依次递减。同时也可以看到,4省市农业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部分省市在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资本投入等方面不断加强,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较高,各地大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2018年,是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发布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将积极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农业部关于启动2018年农业质量年工作的通知》(农计发〔2018〕7号)等相关政策,落实2018年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如上海市发布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发布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发布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1.多途径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2018年,在农业用地持续减少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将继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和菜田建设、增加可灌溉面积等手段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如江苏省计划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65%以上;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灌区改造和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有效灌溉面积比重2022年提高到95%;安徽省将控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700亿斤左右,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8736万亩;将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监督考核和市县政府责任,计划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670万亩;将实施全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上海积极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划定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0万亩蔬菜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简称“三区”),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装备建设,提升“三区”生产能力。

2.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2018年,长三角地区将继续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继续提升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和信息化水平,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继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统筹兼顾。如安徽省提出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育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甲级队”,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0年,安徽全省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0%。计划采取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鼓励小农户以土地、林权、劳动、技艺、产品、房屋等开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等多种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上海市将采取多种途径,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二是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提升机械化水平。2018年,各地积极推动全程机械化。如上海发布《2018年本市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工作方案》,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印发《2018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要点的通知》,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浙江农机局印发《2018年农业机械化工作要点》,江苏省将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2018年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度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实施工作的通知》,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推广设施农业新机具、新技术,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5年内力争达到90%。三是继续提高设施化、信息化水平。如江苏省2018年将实施新一轮设施农业提升工程,推广应用现代化、智能化设施装备。将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渔业,推进智能粮库建设,促进农业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2022年实现惠农信息进村入户和农业市场主体信息服务全覆盖。浙江省《行动计划》提出要“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实施“12188”工程(即建设100个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200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100个特色农业强镇,80条全产业链和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继续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着力于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和示范基地。上海市将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业公共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农业信息的精准化控制,强化信息服务能力。上海市将建设农机库房和粮食烘干设施,加快推进农机设施装备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安徽省将建设安徽农业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互联网+”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四是将继续推进品牌培育工程。如江苏省2018年将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开展大品牌孵化行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苏”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着力推进“苏米”品牌创建,提升太湖“三白”、邳州白蒜、盱眙龙虾等品牌知名度。并将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参加境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5年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30个、超5000万元的产品品牌300个。安徽省将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绿色皖农”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五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018年将长三角地区将继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落实《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的指导意见》,如浙江省继续加快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风情小镇和休闲旅游示范村;安徽省将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重点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持续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推进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实施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到2020年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3500亿元。积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上海将制定地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建立健全地产农产品现代化物流和营销体系。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依托“环、楔、廊、园、林、湿”生态环境格局,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打造绿色生态乡村旅游产业链。江苏省2018年将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建设,3年内实现县级农村电商运营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行政村“一村一品一店”全覆盖,全省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2022年力争突破1500亿元。计划5年建设100个特色小镇、1000个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全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年收入达到1000亿元。将推动农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鼓励支持新农民利用新技术开展农村创业创新,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载体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基地。计划5年建设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并创建一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使其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区。

3.不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一是将积极试点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试验示范区创建,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评估确定工作的通知》(农办计〔2017〕26号),长三角地区有五地被列为试点先行区,包括浙江省整个区域、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泰州市、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和上海市崇明区。2018年,各地将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技术集成,建立农业绿色发展制度,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并提炼推广。安徽省2018年将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行家禽业“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二是将大力提升农产品认证率。如2018年上海市将制定绿色食品发展工作方案,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支持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将组织实施“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全市绿色农产品认证率达到20%。三是将继续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将继续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化,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将继续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业环境污染防治完成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如上海市2018年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升耕地质量。安徽省2018年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计划到2020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病虫害绿色防控,计划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障农村饮用水水源安全。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展皖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深化安徽省巢湖、淮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4.加快由增产向增效提质转变

2018年,长三角地区将更加注重提升农产品品质,实施绿色化、优质化战略;更加注重提升土地利用效能,实施作物高效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战略;更加注重监管体系建设,确保食品安全。一是大力发展经济高效作物。如江苏省2018年将在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应时鲜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高效作物,积极推广稻田养蟹、养虾、养鸭等高效种养模式;将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到2022年全省林木种苗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发展林下经济800万亩,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优质产品。如江苏省将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荞殖,计划全省河蟹、小龙虾等名特优水产品产值在2022年达到1000亿元,培育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每个县(市、区)培育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安徽省将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茶产业、中药产业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三是将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如江苏省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省创建,建立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以及覆盖所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体系。安徽省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推行农产品生产“红榜”和“黑名单”制度,开展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试点,并将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上海将加快农业生产各类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严厉打击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

5.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

2018年,长三角地区将继续深入实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各地将通过构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机装备制造和研发,以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贡献率的稳步提升。一是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如安徽省将高标准建设安徽省南繁育种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将加强农业新品种选育,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现代种业。二是要加强基础性农业科技、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如江苏省提出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重大农业科技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安徽将组建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三是要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如安徽省提出要加快研发适用于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的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四是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如安徽省提出要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五是要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加快农业科技转化。江苏省将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开展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实施一批重大专项。江苏省将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农业与科技对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挥示范、转化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水平,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提出江苏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22年力争达到72%。浙江省将继续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着力形成“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促进农技供需对接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①农业部,财政部.就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答记者问[EB/OL].农业部网站.

②李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N].光明日报,2016-12-07.

③上海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上海市三个区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EB/OL].http://www.shac.gov.cn/zwdt/sndt/zwxw/201801/t20180108_1637281.html,2018-01-05.

④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2016年全省农机化发展情况[EB/OL].http://www.jsnj.gov.cn/144/jsnjjxxgk/201702/t20170217_247625.html.

⑤浙江省农业厅产业处.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连续四年稳步提升[EB/OL].http://www.zjagri.gov.cn/html/main/cyzxView/274892.html.

⑥陶方启主任要求强力推进农业机械化[EB/OL].www.ahnjh.gov.cn,2018/3/16.

⑦郭静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7.5%[N].经济日报,2018-03-29.

⑧吴琼.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2%居全国第一[N].新华日报,2017-11-29.

⑨贵州省农业委员会.2013—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打算[EB/OL].贵州省农业委员会网站.

⑩围绕“十大行动”加快发展湖北现代农业——访湖北省农业厅厅长肖伏清[N].农民日报,2018-05-14.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2018年农业质量年实施方案的通知(2018年04月04日)沪农委〔2018〕51号[EB/OL].“中国上海”网站/东方网.

上海市农机化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本市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2018年3月1日。

关于江西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农作物种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农业质量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2018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的意见。

湖北省农业厅2018年工作计划。

执笔:戴伟娟

【注释】

[1]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至2009年年底,长三角4个省市共有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分别有1271万公顷、132万公顷、978万公顷和23万公顷,占全国四类农用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9.4%、8.9%、3.9%和0.1%。

[2]根据国家核算方案,2012—201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地区生产总值(以2010年价格计算)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依此口径,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率。

[3]李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光明日报》2016年12月7日。

[4]上海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上海市三个区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http://www.shac.gov.cn/zwdt/sndt/zwxw/201801/t20180108_1637281.html。

[5]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2016年全省农机化发展情况》,http://www.jsnj.gov.cn/144/jsnjjxxgk/201702/t20170217_247625.html。

[6]浙江省农业厅产业处:《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连续四年稳步提升》,http://www.zjagri.gov.cn/html/main/cyzxView/274892.html。

[7]《陶方启主任要求强力推进农业机械化》,www.ahnjh.gov.cn。

[8]郭静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7.5%》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9]数据来源:《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

[10]吴琼:《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2%居全国第一》,《新华日报》2017年11月29日。

[11]数据来源:《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12]数据来源:《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2016—202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