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三角地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排名报告

长三角地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排名报告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对长三角地区的41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指数测算结果进行排名。产业转型升级指数指标体系详见王振等著《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的协同战略研究》。第一等级为上海市,综合得分77.60分,高出排名第二的杭州市近13分,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当仁不让成为长三角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军城市。

长三角地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排名报告

本文对长三角地区的41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指数测算结果进行排名。在对比研究国内外已有的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最新提出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构建了4个维度的指标评价体系,即结构优化、创新发展、质量提升、环境优化,该指标体系有4个一级指标(领域层)、9个二级指标(主题层)和19个三级指标构成。产业转型升级指数指标体系详见王振等著《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的协同战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一、综合排名及分级

根据这一指标体系,对2016年长三角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进行了计算,得分及排名结果如下。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排名榜单前五位;亳州、六安、阜阳、宣城、宿州为列榜单末五位。总体来看,江浙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明显高于安徽。

表1 长三角41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评价综合得分排名

(续 表)

结果显示,41个城市的得分差异很大,排名第一的上海比排名末尾的宿州市分数高出60分之多。为更好地对41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指数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我们结合自然断裂点及有序聚类法和现实得分数据,将41个城市分为领军城市、突出城市、先进城市、一般城市和落后城市5个等级。

第一等级为上海市,综合得分77.60分,高出排名第二的杭州市近13分,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当仁不让成为长三角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军城市。第二等级为杭州、南京、苏州、合肥、无锡宁波6座城市,得分区间为53—65分,平均得分为58.74分,其中杭州、南京两省会城市得分超过60分,成为了浙江及江苏两省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很好的龙头带动城市;其余几座城市不但在41座城市中综合排名靠前,其中苏州和宁波在就业结构和创新产出、合肥在环境友好、无锡在生产效率等指标排名中表现突出;6座城市中江苏省3座、浙江省2座,合肥市作为安徽省排名第一的城市出现在这一等级。第三等级包括台州、镇江、扬州等13座城市,得分区间为38—51分,平均得分43.72分,虽与前3个等级的城市有一定差距,但与后面城市相比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走在了长三角城市的前列。第四等级包括衢州、丽水、蚌埠等17座城市,得分区间为22—34分,平均得分为27.94分,与上一等级城市平均分差距超过15分,产业转型升级水平一般。第五等级为六安、阜阳、宣城、宿州四座排名末尾的城市,得分区间为17—21分,与其余城市相比,各项指标排名均较为靠后,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其他城市。

表2 各等级城市得分及分布

二、分项排名及分析

分别计算41个城市在结构优化、创新发展、质量提升和环境友好四个领域层的得分,各领域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如表3所示。

表3 四大领域层排名前十位的城市

在结构优化方面,上海、南京、杭州、苏州、芜湖、合肥、台州、扬州、无锡、舟山位列前十。可以看出,产业结构是影响城市在结构优化领域得分排名的关键因素,结构优化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其产业结构排名也位于前十;而就业结构是其在前十中位次的影响因素,尽管如此,这些城市的就业结构排名也均位于前二十名之内。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城市中,除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无锡几座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城市外,芜湖、台州、扬州、舟山4座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凭借在先进制造业占比及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两项指标上的突出表现,排名跻身前十。

表4 结构优化领域排名前十位的城市

在创新发展方面,上海、杭州、南京、嘉兴、宁波、合肥、苏州、无锡、镇江、湖州位列前十。其中上海、杭州、南京、合肥4座城市在研发投入上排名前四,是长三角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创新产出方面,上海、杭州仍表现突出,而南京、合肥排名则落后于苏州、无锡等规模体量相对较小、资源集中度相对更高的城市,创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方面,各城市排名参差不齐,其中嘉兴、湖州紧邻上海、杭州两大创新中心城市,且有着较大的工业发展空间,在很好的承接了上海、杭州的创新成果后,新产品产值占比表现非常突出。总体来看,各城市在二级指标中的排名表现恰好反应出了目前长三角地区创新核心驱动、创新成果共享、创新效率提升的大趋势。

表5 创新发展领域排名前十位的城市

(续 表)

在质量提升方面,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常州、宁波、台州、镇江、金华位列前十。可以看到,前十位城市在质量提升领域的二级指标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益上均表现出色,且其一致性较高,可见一个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往往是一种全面的提升,而非仅仅是某一单个指标的提升。其中上海得分优势明显,尤其投资效益得分是第二名的两倍之多,充分体现了上海出色的建设及经营管理能力,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南京、苏州、无锡、杭州4座城市在该领域及两个二级指标排名中均位列前五,成为长三角城市中质量提升的标杆城市;常州、宁波、台州三市紧随其后,其中常州第三产业发展高质高效(三产劳动生产率和三产投资效益两项指标排名第三),宁波在二产效率效益方面表现出色(二产投资效益排名第四,工业增加值率排名第九),台州工业增加率排名榜首;值得注意的是,金华尽管在产业转型升级综合排名中表现并不突出(第十八名),但在质量提升尤其是投资效益方面表现出色(第七名)。

表6 质量提升领域排名前十位的城市

(续 表)

在环境友好方面,合肥、黄山、扬州、泰州、阜阳、衢州、蚌埠、温州、台州、池州位列前十。该领域排名前十的城市与综合排名及其他3个领域相比有较大差异,这主要与城市的工业结构有关;一部分城市由于轻工业占比较高,工业用电及固废排放量较少,指标排名靠前;而铜陵、滁州淮南、马鞍山、宣城等重工业尤其是采矿业占比较高的城市,排名末尾。合肥市作为工业体系完整,先进制造业占比排名第二位的城市,在环境友好领域排名榜首,得益于城市近年在先进技术研发、生产工艺改造方面的不懈努力;扬州、泰州、温州、台州几座城市在环境友好领域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表7 环境友好领域排名前十位的城市

(续 表)

三、分省特征分析

(一)上海市

上海市在综合得分中高居榜首,且得分遥遥领先,其中结构优化、创新发展、质量提升3个一级指标领域均处于领先,是长三角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所在。

图1 上海市四大领域得分雷达

表8 上海市一、二级指标得分及排名

进一步分析4个领域各项指标得分,在质量提升领域,上海市得分为排名第二的南京市的1.3倍,为全部41个城市平均得分的2.46倍,领军地位非常显著。这主要得益于突出的投资效益,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市在投资吸引力方面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大批优质、收益率高的项目集聚上海,使得上海在二、三产业投资效益方面大幅度领先其他城市;但在生产效率方面,上海市表现不够出色,得分排名第五,低于排名第一的南京市3.26分,且排名下滑(2010年排名第三),尤其是二、三产劳动生产率从2010年的第二下滑至2016年的第六,工业增加值率更是一直在低位徘徊,大体量带来的规模不经济问题明显。

在结构优化领域,上海市得分为排名第二的南京市的1.16倍,为全部41个城市平均得分的2.07倍,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二级指标中也均排名第一。结构优化领域各项指标的全面领先主要是由于上海市产业化及城市化的进程领先于长三角其城市,但近年随着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上海市在结构优化方面的先发优势逐渐缩小。(www.daowen.com)

在创新发展领域,上海市得分为排名第二的杭州市的1.06倍,为全部41个城市平均得分的2.54倍,其中研发投入排名第一,创新产出排名第二,成果转化排名第十一。研发投入和产出方面均表现突出,充分体现了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决心与成效,也确实成为了长三角地区的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方面,由于评价指标设置为新产品产值占比,受制于工业发展空间,部分创新成果未在上海进行就地转化,使得上海市在该项指标上得分较低。但考虑到上海市在长三角创新网络中更多的承担原始创新的角色,同时紧邻上海市的嘉兴、湖州市成果转化表现优异,可以认为上海市很好地行使了创新驱动核心的作用,带动了周边城市的产业升级。

环境友好是上海市唯一排名不在第一的领域,仅排名第十四,得分为排名第一的合肥市的61%,略高出41个城市平均值12%,两个二级指标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分别排名第十二和第十四位。尽管环境友好领域排名靠后与上海市工业结构中化工、钢铁及重型装备产业占比较高有较大关系,但这不应成为上海市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的借口,尤其是与2014年相比,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出现上升,须引起高度重视。

表9 上海市各具体指标数值及排名

(续 表)

(二)江苏省

在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评价中,江苏省13座城市中,南京、苏州、无锡3座城市位列突出城市等级,镇江、扬州、常州、泰州、南通5座城市位列先进城市等级,徐州、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5座城市位列一般城市等级,13座城市平均得分41.41分。

从城市得分和等级分布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南—中—北”三级布局。苏南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领先较多。其中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是我国传统的工业强市,科教资源集中,因而在结构优化、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3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表现,分别排名第二位、第三位、第二位,综合得分63.24分,在41座城市中排名第三。在具体指标中,南京市城镇就业中科学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排名第一,可见南京科技创新人才高度集中,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多;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也排名第一,这与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及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有关。但在体现创新成果转化的新产品产值占比指标中,南京市仅排名第二十二,新产品产值仅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1.8%,落后排名第一的嘉兴市28.4个百分点,与其领先的创新投入与产出水平不符,一方面可能与制造业中传统产品占比大产值高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南京市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还不够完善,亟须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以更好的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同时必须看到,南京在环境友好领域仅排名十七位,其中二氧化硫排放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指标表现相对较好,而固废利用率、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和烟粉尘排放指标排名二十开外,生产工业的改造升级迫在眉睫。除南京外,苏州、无锡两个地级市也有不俗表现,排名分列第四和第六位,其中苏州在质量提升、结构优化领域及创新产出指标中表现出色,无锡则在质量提升领域和就业结构指标中排名靠前,但同样,这两个城市在环境友好指标中表现不佳,其中苏州位列第三十三位,无锡第二十五位,高速的经济、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保护资源环境,是这两个城市必须面对的问题。

苏南的镇江、常州,苏中的扬州、泰州、南通这5座城市均进入了先进城市等级,镇江、扬州、常州三市相对领先,在综合排名中位列9—11位。仔细观察各项指标得分情况,又可发现苏南与苏中城市间的特征差异,其中长江以南的镇江和常州各项指标均衡发展、环境友好方面稍微落后的,而长江以北的扬州、泰州和南通,环境友好表现突出而创新发展能力较弱,由此可见,苏南自主创新区的建设对城市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成效显著,而其辐射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相信随着宁镇扬一体化、扬泰同城化及南通主动对接上海,这些城市可以更好的与周边更发达的城市形成协同,早日进入突出城市行列。

遗憾的是苏北五市均只进入了一般城市等级,且与省内进入先进城市等级中排名最后的南通市仍有超过10分的差距,可见在江苏省内,南北差异仍然很大,如何更好的发挥南部城市的引领作用,利用好其辐射效应,带动苏北城市更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仍是江苏省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具体的领域和指标层面来看,苏北五市可以说是全面落后,四大领域层无一市排名进入前二十位,二级指标中也仅有徐州、盐城在资源利用,淮安在投资效益方面排名进入前二十位。

表10 江苏省各市一、二级指标得分及排名

表11 江苏省各市一、二级指标得分及排名(续)

(续 表)

(三)浙江省

浙江省11座城市中,杭州、宁波两座城市位列突出城市等级,台州、温州、嘉兴、舟山、金华、绍兴、湖州7座城市位列先进城市等级,仅有衢州、丽水两座城市位列一般城市等级,11座城市平均得分44.02分,高出江苏省平均得分2.61分。

而从城市得分和等级分布来看,与江苏省的南中北梯度递减相比,浙江省呈现出一种“多点带动,全域提升”的局面。作为省会的杭州市,工业基础好、市场经济繁荣,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和多种优惠政策吸引着各类人才集聚杭州,近年来政府对创新创业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财政及政策支持力度,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在综合评分中,杭州市得到64.94分,仅次于排名榜首的上海市,比排名第三的南京市高了1.7分。具体指标中,杭州市在创新发展领域表现最为突出,排名第二,仅落后排名第一的上海市1.2分,领先排名第三的南京市近4分。尤其是杭州市在创新发展的3个二级指标研发投入、创新产出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突出,创新链完整、创新绩效好、成果转化率高。在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领域,杭州市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五位,且二级指标排名也都非常靠前,总体发展较为均衡。然而与上海和南京一样,杭州市也未能在环境友好领域取得佳绩,排名更为靠后,仅列第十九位,尤其是资源利用方面仅排名二十七位,其中固废利用率指标更是排名三十三位,在41个城市中的末十位之中。同样进入突出城市等级的还有宁波市,综合得分53.71分,排名第七。宁波市在4个一级指标领域表现较为均衡,但在产业结构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创新投入及资源利用几项指标中排名较为靠后,若想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更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推进制造业及服务业结构优化并注重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关键。

除杭甬两市外,台州得分50.48分,排名第八,仅以不到3.3分之差,一个位次落后于宁波,未能跻身突出城市等级,比省内排名第四的温州市高出6.17分,且在4个一级指标领域表现均衡,除创新发展排名第十二外,均跻身前十。创新发展领域排名稍落后主要是由于研发投入不足,研发(R&D)占比和科技研发从业人数占比指标分别只列在第二十七和第三十四位;但创新产出和成果转化指标表现不错,创新绩效突出。从空间上来看,杭州、宁波、台州三市构成了一个大三角,3座表现突出的城市作为全省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支点,带动了各自周边的城市,使得其余8座城市排名位列13—22位之间,虽衢州、丽水两座浙西南城市得分略低被划入一般城市,但仍位列一般城市中的头两位。在这8座城市中,嘉兴在创新发展、温州和衢州在环境友好领域表现较为突出,得分排名进入了该领域的前十位。总体来说,浙江省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进程要快于江苏省,“多点带动、全域提升”的局面已经形成。

表12 浙江省各市一、二级指标得分及排名

(续 表)

表13 浙江省各市一、二级指标得分及排名(续)

(四)安徽省

安徽省16座城市中,仅合肥市进入突出城市等级,芜湖市位列先进城市等级,蚌埠、马鞍山、黄山、滁州、池州、淮北、铜陵、安庆、淮南、亳州市共10座城市位列一般城市等级,而六安、阜阳、宣城、宿州4市得分排名末尾,划入了落后城市等级。16座城市平均得分28.22分,与江浙两省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科教资源集聚,高新技术制造业发达,同时近几年全市大力治理巢湖,修复生态环境,提出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的优势加上后天的努力,使得合肥市在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得分中获得56.40分,排名跻身前五,成为了安徽省的带头城市。其中环境友好领域排名榜首,污染物排放控制卓有成效;结构优化和创新发展领域均排名第六,尤其是研发投入指标,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及科研机构,排名第四,足见合肥在创新资源的集聚方面优势明显,确实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但在质量提升领域合肥表现不佳,仅列第二十二位,生产效率及投资效益均排名较后,如何让创新作为发展的新动能,在实现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的同时,在发展质量效益上也得到提升,实现更高质量更加精明的增长,成为合肥市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除省会合肥外,芜湖市凭借在结构优化领域的出色表现,综合得分45.70分,排名第十二位,位列先进城市前排,与合肥市共同构成了安徽省“一主一副”的两大产业转型升级核心。但除在结构优化领域,以及产业结构、研发投入、资源利用几个具体指标中芜湖市跻身前十外,其余指标徘徊在二十位左右,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指标更是排名三十开外,与省内的龙头合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与省内其余城市相比优势明显,但要真正成为带动周边城市实现转型升级的龙头,还需进一步努力。

除合肥、芜湖外,安徽省其余城市得分排名均处于低位,其中一般城市10座,落后城市4座,30名以后除苏北的宿迁、连云港两座城市外,其余全部为安徽省城市。这些城市除因产业结构较轻,在环境友好领域得分较高外,其余指标全面落后,产业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总体而言,由于龙头带动城市数量少,且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安徽省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大幅度落后于江浙沪,未来如何增强本省突出及先进城市自身的实力及辐射带动能力,并充分借力长三角其他先发城市,带动全省城市尽快跟上整个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并择机实现赶超成为关键。

表14 安徽省各市一、二级指标得分及排名

表15 安徽省各市一、二级指标得分及排名(续)

(续 表)

执笔:李妍(上海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