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世界经济有所复苏,我国经济增速呈现回升,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特别是实体产业发展向好,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区域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量贡献来看,2017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占全国经济的比重达到24%,进一步展现出其对全国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是,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以及传统增长动力因素作用减弱,新兴增长动力因素尚在形成之中,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仍面临成本上升、增速减缓、地区不平衡等压力和挑战。
201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启动年,是“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开启了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围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长三角地区将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但同时因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2017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2017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继续保持中高速,地区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但省际经济规模的绝对差距仍呈拉大趋势,经济发展地区差距仍较明显。
1.地区经济增速略微下降,省际增速差距继续缩小
2017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6%,较上年地区经济增速下降0.2个百分点;较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0.7个百分点,但领先幅度较上年缩小;较同期世界经济增速高4.6个百分点,领先幅度低于上年。近5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8.1%,较同期我国经济平均增速高1个百分点,较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高5.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近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但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减缓走势,相对于我国及世界经济增速的领先优势有所缩小。
图1 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速及与全国和世界比较(2012—2017年)
数据来源:2012—2016年全国及长三角数据来自全国及长三角四省市2017年统计年鉴;2017年全国及长三角数据数据来自全国及长三角四省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世界经济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2017年数据为世界银行2018年1月9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的估计值;后文数据若无特殊注明,来源相同。
2017年,沪、苏、浙、皖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6.9%、7.2%、7.8%、8.5%;与上年比较,江苏、安徽两省经济增速降低,上海市经济增速持平,浙江省经济增速提高;与全国比较,上海市经济增速与全国持平,其他三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近5年,沪、苏、浙、皖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分别为7.1%、8.4%、7.8%和9.1%。其中,上海市年均增速与全国同期平均增速持平,其他三省平均增速均高于全国。近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的经济增速差距逐渐缩小。
图2 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增速变化(2012—2017年)
2.经济规模实力继续提升,省际规模差距有所拉大
近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7年三省一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9.5万亿元,较上年地区经济总量增加近2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1万亿元以上。2017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约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6%,近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基本稳定。
图3 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及占全国比重变化(2012—2017年)
近年来,长三角各省市经济总量均持续增长,2017年沪、苏、浙、皖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3万亿元、8万亿元、5万亿元和2.5万亿元台阶。但是,由于发展基数及增长幅度的差异,近年长三角地区省际之间经济规模差距呈拉大趋势。2012年,三省一市经济总量形成1万亿元、2万亿元、3万亿元及5万亿元4个梯度,至2017年转变为2万亿元、3万亿元、5万亿元及8万亿元4个梯度,经济总量最高和最低之间、最高和第二位之间的绝对差距均不同程度加大。
图4 长三角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区域总量的比重(2012—2017年)
近年,长三角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发生变化。其中,上海市和浙江省经济总量占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江苏省和安徽省经济总量占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格局渐趋转变。
图5 长三角三省一市生产总值占区域总量的比重
3.地均人均经济水平较高,省际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从地均生产总值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均高于全国,但省际之间差距较明显。2017年,上海市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亿元,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均不到1亿元,上海市呈现绝对领先优势。
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沪、苏、浙均高于全国,安徽省低于全国。2017年,上海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江苏省超过10万元,浙江省超过9万元,三省市均明显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不足5万元,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沪、苏、浙均高于全国,安徽省低于全国。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是上海最高,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四省市分别达到6万元、5万元、4万元和3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和上海两省市分别在2.5万元左右,江苏省接近2万元,安徽省不足1.5万元。城乡收入差距浙江省最小,2017年浙江省城乡收入比为2.05,三省一市城乡收入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长三角地区主要经济指标(2017年)
二、2017年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概况
2017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领跑区域经济,实体产业发展发展情况较明显好转,新兴产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地区产业结构稳步升级,但省际之间产业结构及重点产业发展情况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省际差异仍较明显
近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结构,总体呈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发展走势;近5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均以年均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上升,产业结构升级较快。2017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略低于上年,但是较2012年比重上升8.8个百分点;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3%,略低于上年,但是较2012年比重上升6.8个百分点;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7%,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较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安徽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5%,较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较2012年上升8.8个百分点。各省市产业结构比较,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第二产业高近40个百分点,服务经济主导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特征显著;浙江和江苏两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形成服务业和工业基本并重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安徽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工业仍是拉动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结合人均GDP等指标分析,上海市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浙江和江苏两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安徽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
表2 长三角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结构及全国比较
2.服务业继续领跑,实体经济明显好转
2017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三省一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8.6%,较区域经济增速高1个百分点。三省一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其中,浙江省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为57%,安徽省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
图6 长三角各省市三次产业增速比较(2017年)
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情况地区差异较大。2017年,上海市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达18.9%,但增加值比重最高的仍是金融业,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7%;房地产业负增长,但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达到5.7%。江苏省服务业重点行业中,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增加值增速较高;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0%以上,商务服务业、文化艺术业等多个行业营业收入增长两位数以上。浙江省服务业中以数字经济、“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业态继续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安徽省服务业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增速及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回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速及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2017年,长三角地区实体产业发展情况较明显好转。其中,上海市2017年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增速均达到近5年的最高值,工业六大重点行业产值近5年首次全部实现正增长,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近五年首次回升。江苏省2017年列统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产值较上年不同程度增长,全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均实现较快增长。浙江省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提高2个多百分点。安徽省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上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较上年提高;列统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增加值不同程度增长,其中12个行业的增加值实现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从工业重点行业来看,上海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6个重点行业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速及产值比重均居第一位。江苏省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均增长两位数以上。浙江省工业八大产业中,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节能环保制造业、健康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高端装备制造业、文化制造业增长较快。安徽省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实现较快增长。(www.daowen.com)
3.新兴产业增速提升,重点行业表现突出
2017年,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及比重稳步提升。其中,上海市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7%,增速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4%,比重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七大新兴产业均实现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42.6%。江苏省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6%,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0%,较上年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产能高速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99.6%,3D打印设备增长77.8%,新能源汽车增长59%,服务器增长54.2%,光纤增长42.4%,智能手机增长26.4%,太阳能电池增长25.9%。浙江省201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5%;主要行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增加值增长20%以上,海洋新兴产业、生物产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10种新产品中,智能电视产量增长81.8%、新能源汽车增长57.6%、光纤增长43.5%、城市轨道车辆增长33.0%、太阳能电池增长21.7%、工业机器人增长15.6%;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19.7%,增速比上年提高8个多百分点。安徽省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4%,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增长23.1%,均明显高于工业经济增速;新产品中,光缆产量增长58.2%,太阳能电池增长38.9%,新能源汽车增长38.5%,光纤增长34.3%,工业机器人增长33.2%。
三、2017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动力概况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动力仍处于动态调整转换阶段。三大需求拉动动力中,投资增长总体呈现逐渐减缓走势,增速降幅较大;内需增长总体呈现逐渐回落走势,但增速降幅相对较小;出口增长则呈现较明显的波动变化特征。总体来看,三大需求增速差距不断缩小,拉动力向渐趋平衡转化。2017年,长三角地区投资和消费实现较快增长,但总体增速继续降低,部分省市增速略有回升;出口情况明显好转,各省市出口额均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均高于上年。
1.投资增长相对平稳,总体仍处下滑轨道
2017年,长三角地区投资增长情况总体较好。其中,上海市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年回升1个百分点,江苏省投资增速与上年持平,浙江和安徽两省投资增速低于上年,三省一市投资增速均高于全国。但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仍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走势。其中,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明显下滑,三省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较2012年增速下降10多个百分点;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波动式变化,2017年投资增速高于2012年。2017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12.1万亿元,约占全国投资总额的19%,近年比重基本稳定。
2.消费增长保持快速,近年增速逐渐回落
2017年,长三角地区内需消费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三省内需增速均高于全国。但是纵向比较,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内需消费增速总体仍呈现逐下滑走势。三省一市中,仅上海市2017年内需消费增速较上年略有提高,其他三省内需增速相对上年均不同程度回落。与2012年比较,三省一市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不同程度下滑,但最大降幅在5个百分点以内,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幅。2017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7.9万亿元,约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6%,近年比重比较稳定;长三角地区内需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高于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
3.出口增速明显好转,波动幅度仍然较大
2017年,世界经济稳步复苏,国际贸易发展比较活跃,大宗商品价格回升,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广泛关注、支持和参与,国际合作及国际贸易取得新进展,在一系列积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口情况呈现较明显好转。长三角三省一市2017年货物出口均实现较快增长,上海市和江苏省扭转了近两年出口额连续负增长的局面,浙江和安徽两省扭转了上年出口额负增长的局面。其中,江苏省2017年出口额增长16.9%,明显高于其他三省市及全国出口增速,居我国沿海省份第一位,浙江省出口额增长10.1%,与山东省并列居我国沿海省份第二位。但是,受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以及出口市场、产品结构等的影响,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出口增长呈现较明显的波动变化特征,不仅同一地区不同年份之间出口增速变动幅度较大,甚至同一年份不同省区之间,出口增速也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2017年是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总体出口增长情况最好、省际增速差距最小的一年。全年三省一市共实现出口总额约5.9万亿元,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8.6%,近年比重比较稳定;长三角地区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明显高于内需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
表3 长三角地区投资、消费和出口概况(2017年)
注:安徽省出口数据来自《2017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稿,其他数据来自全国及长三角各省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近年来变动趋势来看,长三角地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则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上海市2012年内需消费增速明显领先,2017年出口和内需消费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高于投资,三大需求增速差距缩小。江苏省2012年投资增速明显领先,2017年投资增速降至最低,出口增速明显领先,但投资额对地区经济总量的贡献仍然最高。浙江省2012年投资增速明显领先,2017年内需及出口增速相对较高,三大需求增速差距缩小,但投资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仍高于内需及出口。安徽省2012年外需增速显著高于投资及内需,2017年内需增速相对领先,三大需求增速相近,但投资对地区经济的贡献最大。
四、2018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展望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未来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中,长三角地区将继续肩负起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勇当现代化建设的引领示范者和现代化强国的核心承载区。而在区域的整体发展中,既要继续培育壮大上海的全球城市功能、长三角核心区的全球引擎功能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现代化引领功能,还要全面增强上海及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等各个核心引擎的对外辐射和服务,推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先行和领跑,进而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的现代化建设。
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区域经济合作呈现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沪苏浙皖积极行动,贯彻落实。上海提出要聚焦五个着力点继续发力,深度对接发展规划,加强重大战略和改革协同,提升专题合作质量,深化区域一体化市场建设,创新做实区域合作机制。江苏提出要认真谋划重大规划对接区域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民生工程共建共享等重大举措。浙江提出要深刻把握“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这一要求,全域对接上海,全方位接轨上海,把浙沪合作推向深入。安徽提出,深化与沪苏浙全面合作,加快推动协同创新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化、产业发展联动化、公共服务共享化、生态环保联控化、市场融合一体化,着力健全省际合作机制、城际协作机制、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
我们认为,新时代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大政方针,基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这一国家战略部署,基于长三角进入深度同城化这一新阶段,以全面深化区域全面合作为导向,在更多领域加快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更好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不衔接、不平衡问题,激发区域内在活力,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迈进。
新时代要求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三省一市,尤其是城市群中的26个城市,为提升城市群的同城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1+1>2”效应,在一些领域开展紧密合作,通过建立一体化建设和运营的体制机制和平台载体,消除行政分割,激发规模效应,实现更高层次的共生共享。在高铁、互联网、深度同城化和成熟市场经济的牵引下,这一新概念范畴的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流。正是由于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多表现出共生共建共享的新特征,更加积极推进地区间的紧密协同行动,将成为实现各项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2.国际环境特朗普因素影响加大,不可预期性增加全球波动性
2018年世界经济格局仍处于发展变革之中。一方面,全球经济呈现一定的复苏发展势头,总体发展形势比较乐观;另一方面,逆全球化和国标贸易保护升温,主要经济体政局、政府要员构成、经济及国际贸易政策等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较大,不可预期的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发展风险和挑战仍比较严峻。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挑起的美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针对中国发起的中美贸易战,其对我国经济以及对全球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比较大,并对全球金融市场也会带来较大的波动性。
但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导向,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通过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将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全面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压缩通关时间,扩大市场开放力度,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上述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将有利于巩固和促进国际贸易平稳较快发展。
综合分析,2018年世界经济有望实现复苏增长、国际购买力增强,我国对外贸易合作继续拓展深化等,将有利于促进外向型经济比重较高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但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不确定复杂影响因素增多,国际贸易风险和挑战升级,未来发展仍具有较高的不可预期性,总体发展情况审慎乐观。
3.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积极向好因素明显增多
2018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除全面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的范围与层次外,在促进国内高质量发展方面,也将有一系列发展新理念、重要改革、重大战略付诸实践行动。例如,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等制度机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市场、社会及地方政府的动力,提升经济活力与竞争力。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内需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等举措,将带动农业农村新的投资增长点,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增强发展活力,进而促进地区经济整体发展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将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合理构建。
综合分析,2018年是我国一系列重大改革、重要战略的实施元年,宏观环境中的积极向好因素较多,但是区域竞争加剧、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长三角地区只有深化区域合作,整合区域资源与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才能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发展,保持在我国区域战略格局中的领先地位;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有条件加快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探索重大战略实施路径,力争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成为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区。
综合分析,2018年,长三角区域合作呈现新进展,如果能在突破行政壁垒、构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会减少阻碍区域内人口、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阻碍,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合理有序的职能分工体系,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增强区域综合发展实力与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上分析,2018年,长三角地区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形势总体积极向好,但不确定的复杂影响因素仍然较多,压力与挑战仍比较明显,总体增长情况审慎乐观。从政府发展导向来看,2018年更加重视高质量发展,淡化GDP增速,三省一市均不同程度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
表4 2017年长三角地区与全国GDP增速及2018年预期目标
数据来源:2017年数据来自全国及长三角各省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数据来自全国及长三角各省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执笔:薛艳杰、王 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