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生态系统是以人工建造的生物群落为主的生态系统。就畜牧业生态工程而言,它的效益高低主要由生物种群的组合决定的,种群的选择与合理匹配直接决定着结构合理与否。
(一)种群选择
1.依据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种群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植物、水文、地形地貌等,这些因素在各个生态区域内从宏观上看是比较稳定或变化不大的,它直接左右着种群的分布。如牦牛只分布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山地区,这种适应于高山草原生态环境的特征是长期适应生存的结果。所以,在种群选择时应以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传统种群为主,同时也要考虑把一些经过多次试验,生产性能和适应性表现良好的种群选出。
总的原则是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一是考虑种植业、林业、牧草、畜牧业、渔业等综合协调发展;二是考虑各种群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作用及能量物质转化循环效率。这样,既高效充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又确保有较高环境质量。南方基塘生态工程所呈现的田塘交错、塘鱼基桑、鱼蚕两旺和谐高效田园景观,就是成功一例。
2.依据社会环境修正适宜种群
以自然环境选择的适宜种群,还应适应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环境主要包括政策法令、生活水平、市场变化等,它们对种群的影响往往有突然性和不稳定性。这种大起大落有时对种群结构的破坏是严重的。
根据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诸因素要求,可以筛选出许多适宜种群。对这些适宜种群需进行综合评审,评审指标不易过多,通常从产量、能量、价格、产投比、再利用率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判即可。通过综合评审优选出的种群,合理匹配,才能形成合理布局的优化种群结构。
(二)种群匹配(www.daowen.com)
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复合种群的应用已为很多人所接受并显示出良好效果。在种群选择好后,确定主种群和副种群,并合理匹配组合成高效的复合种群是养殖生态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在主种群确定之后,根据种群间共生、互生、互补等相互关系,选择匹配副种群时,主要从下列几方面考虑:
1.主、副种群间食性要有分化
动物间多层次组合和水生生物垂直分布是动物生态养殖的主要形式。主养动物和副养动物食性要有一定差异和一定互补性,如青、草、鲢、鳙、鲤混养在水体中,就是一个高效的匹配结构。青鱼肉食性以底栖的螺蛳、河蚌等为食物;草鱼草食性,以草为食,其粪便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以浮游动物为食;以上这些鱼的粪便及食物残屑又成了鲤鱼的好饲料。这种高效的种群间食物链互作结构,已在养鱼业中普遍应用。
2.尽量扩大空间分布
根据生态位多层次性原理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原理,在一种或几种生物存在的情况下,会为另一种生物创造生存环境与条件并为之所占据和利用,成为它的适宜生态位。在副种群匹配时,应注意这些潜在生态位,扩大种群的空间分布。如聚合草和蚯蚓结合,叶片茂盛的聚合草下部的枯落叶,积于地表,加之微弱的光照、阴湿的环境为蚯蚓的生存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蚯蚓的活动又促进了聚合草的发育。
3.主、副种群间没有或很少有共同性疫病,或一种动物对另一种动物的某些病虫害有抑制和防除作用。
4.主、副种群生物各自形成小环境应对对方,两个种群的分泌物、排泄物最好应互相有促进作用,起码互无影响。
5.多种群匹配时,收获期应早、中、晚配合。按市场需要,产品多样化与全年均衡供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