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促进精准养殖业发展

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促进精准养殖业发展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喀斯特山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可行性分析1.喀斯特山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积极作用在西南喀斯特山区广大农区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发展精准畜牧养殖业,对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产、牧业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土壤的微生态系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促进精准养殖业发展

(一)喀斯特山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可行性分析

1.喀斯特山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积极作用

在西南喀斯特山区广大农区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发展精准畜牧养殖业,对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产、牧业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土壤的微生态系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是能充分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副产品(如作物秸秆等),使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得到高效循环利用;

二是将各种饲草饲料营养成分与各种畜禽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对营养的需求利用信息系统准确配比,能以最高的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进行畜产品生产,减少浪费,不破坏环境;

三是大量发展精准养殖业后,产生的肥料返还到土壤中,可改良较贫瘠和易板结的红壤。

2.喀斯特山区饲草料资源的潜力和优势

从饲草料资源的拥有量和潜力分析,西南喀斯特山区所具有的优势如下:

(1)草地系统

南方喀斯特山区有0.667亿公顷的草山草坡,其中坡度低于15°、可供开发成人工草地的草坡约0.05亿公顷,河滩、谷地、草山、林缘生长的高大禾草除直接放牧采食外,可加工成粗纤维饲料,其潜力很大。

(2)水田系统

南方有水稻田0.2亿公顷,可种植冬作物的有0.133亿公顷,尚有数百万公顷未被利用。稻田传统耕作模式以“早稻—晚稻—油菜”或“早稻—晚稻—绿肥”为主,如将其调整,大力发展玉米小麦、甘薯、大麦、豆科作物等作为冬作物多熟复种结构,那么饲料作物生产量、饲料产量、营养价值均比稻谷高。

(3)旱地系统

西南喀斯特山区气候资源优势利于发展一年多熟的复种结构,一般≥10℃积温在4000℃~5000℃之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基本能满足农作物多熟种植的要求,利用南方0.133亿公顷的旱坡地实行套作,搞一年两熟、三熟制,其单位面积增产潜力约0.5~1倍。云、贵、川、湘、鄂、浙每年示范推广带状轮作多熟制,粮食产量为1875千克/亩,青饲料为2.25万千克/公顷。即在同等条件下,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就可获得比普通种植方法至少高出50%的经济效益。旱地系统是西南喀斯特山区发展草地农业系统工程的主要系统之一。

(二)喀斯特山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建设模式

1.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1)经营模式

该模式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逐步改造现有耕地,增加梯田、梯地,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对坡度为15°~25°的旱坡耕地,应大力推广生物梯化技术,在生物篱之间采用横坡等高种植、水平沟种植、地膜覆盖等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牧草,建立农林(果)、农牧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篱阻拦水土流失、收割树叶或秸秆还田。

②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改良草场,增加经济林的比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③控制非生产用地的比重。

(2)配套技术

配套技术主要包括生物篱种植技术、树叶收割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等。

其中,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的操作要点为:

①秸秆还田要适量。全部秸秆都用于还田,会出现烧苗现象,秸秆还田总量一般应控制在秸秆总量的50%~60%。

②水田水层要控制。机组作业时,如果水层太浅或无水层,就出现刀滚拖板粘泥及机具作业负荷过大等现象;水层过深则出现秸秆漂浮现象,覆盖效果差,埋茬率降低,给人工插秧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作业前水层应控制在2~4厘米。

③翻耕作业要适速。根据土壤的结构情况,秸秆还田量和秸秆的性质,一般田块采用两次作业的方法。第一次机具前进速度宜慢,旋耕深度略浅;第二次速度可稍快,旋耕深度要达到预定的要求。

化肥搭配要巧施。在秸秆还田的同时,根据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品种情况,适当搭配增施一定数量的氮肥和磷肥,可达到平衡养分,调整碳、氮比例,加快秸秆腐烂分解的速度。

(3)适用区域

该模式适用于贵州旱坡耕地地区、西南喀斯特半干旱区、高原小流域。

2.小流域综合治理型模式

(1)经营模式

在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应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为重点,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逐步建立以“林—草—粮、果—畜禽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系统。

(2)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配套技术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粮食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

适用于贵州喀斯特地区和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

3.立体农林复合型模式

(1)经营模式

对于那些区内无地表溪流、地势高差大、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又无处可迁移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区,可从农田水利建设入手,发展立体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具体做法有:

①因地造田、修建山塘、修建人畜饮水池;

②山体中上部实行乔灌草结合,种植水保林—用材林;

③山体下部种植泡桐、棕榈、花椒、香椿、杜仲、柑、桃、李等经济果药材林,并套种一年生经济作物;

④在山体坡脚砌坎修梯田。

(2)配套技术

该模式配套技术主要包括造田技术、山塘修建技术、果药材林种植技术等。其中,泡桐科学栽植技术的要点为:造林季节以2月下旬到3月中旬为好,有条件的地方亦可在秋季落叶前带叶栽植。栽植时,不宜过深,一般栽植的深度应比苗木根茎处深10~15厘米。有条件的,栽时施基肥,栽后要浇足定根水。为防止风吹树干摇动,可在树干基部培土堆固定。

(3)适用区域

该模式适用于贵州喀斯特地区和西藏南部与东南部海拔2500米以下的地区。

4.牧农结合型模式

(1)经营模式

在适于牧草生长的温和湿热地区,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草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发展牧农结合型生态农业,以草养畜、以畜养农,并进一步发展农牧产品的深加工业。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种植业提供了大量肥料和资金,还为退耕还林还草、整治生态环境铺平了道路。

(2)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配套技术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

适用于贵州威宁、望漠、沿河等地区。

5.林果药为主的林业先导型模式

(1)经营模式

对于一些区域位置较差、离大中城市较远且暂不具备发展乡镇企业的地区,可选择林果药业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突破口。一方面可以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较之传统的种植业,可以更快地增加农民收入。

(2)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配套技术主要包括果树栽培技术、药材种植技术。

适用于贵州喀斯特低山丘陵区和河南南阳盆地地区。

6.节水农业型模式

(1)经营模式

实施“渴望工程”,推广节水农业,采用“小水窖工程”、管道灌溉等方法方式解决农业用水、人畜用水问题以及旱季的用水问题,并以节水农业带动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花椒、板栗、香椿等)和加工业的发展。

(2)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配套技术主要包括“渴望工程”实施技术、管道灌溉技术等。其中“小水窖工程”技术的要点为:将雨季的地表径流收集起来,以备旱季使用,1个水窖可供1户乃至1组村民使用,可灌溉0.1~0.8公顷耕地。

该模式适用于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地区。

7.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

(1)经营模式(www.daowen.com)

该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工程建设。改良土壤,增强土地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加大薪炭林建设力度,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②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土地综合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利用管理力度,协调、开拓农产品市场,建立农产品营销体系。

(2)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配套技术主要包括青饲料、绿肥种植技术,豆类作物栽培技术,薪炭林种植技术,农田基本建设技术等。

主要适用于西藏山南地区和河南南阳盆地丘陵地区。

8.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1)“猪—沼—物”生态农业模式

①经营模式

以作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烤烟、蔬菜蚕豆甘蔗等)秸秆作为猪饲料,以猪粪和部分农作物秸秆作为沼气生产原料,以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料,施用于农作物上,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的有机结合。同时,建设蔬菜、花卉、养殖、粮食等特色商品基地,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这样既解决了农村用能的问题,又有效治理了养殖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作物品质,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显著提高了综合利用效益。

②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作物施肥技术、沼气生产技术等,其中沼气池的抽料技术要点为:沼气池出料可用人力抽料器,这样不仅方便出料,还可有效排除池内沉淀,起到搅拌的作用。

适用范围是很广的。

(2)“猪—沼—林(果、茶)”生态农业模式

①经营模式

将养殖业、沼气、林业有机结合。发展养殖业,以畜禽粪便为沼气生产原料,以沼气为能源,以沼液沼渣为果树、茶树的有机肥料,将沼液施于果树、茶树枝干上能有效防止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无公害水果茶叶的生产,保护当地植被,维护生态环境。还可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合理开发利用林业、竹藤、野生蔬菜和野生菌类等特色产品,以促进山区、半山区经济发展。

②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配套技术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茶树栽培技术、沼液喷施技术、竹藤制品加工技术等。

该模式适用于江西吉安地区、河南南阳盆地地区、福建南平地区、云南山区和半山区、重庆三峡库区及安徽皖南山区。

(3)“花椒—养猪—沼气”模式

①经营模式

不适于发展草食型牛羊养殖业的地区,应以养猪为主要对象,其粪便既为花椒种植提供优质底肥,以提高花椒产量和质量,又可发酵沼气,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还有助于石漠化植被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与重建。同时,沼气生产过程中的废脚料如沼液、沼渣等也是种植花椒的优良有机肥料,为石漠化地区形成“花椒—养猪—沼气”良性循环经济模式起到桥梁作用。

②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中,花椒育苗技术的要点为:以每年秋季9~10月份为宜,当年花椒随采随播,采取高箱育苗,苗床平整,播种量约525千克/公顷,覆土约1厘米,并浇水,上覆草被或秸秆,出苗后10~20天进行间苗,苗距保持48厘米。移苗造林时宜选在雨季,若冬季移苗应随时注意浇水,造林地在花江顶坛片区海拔高度低于850米的阳坡或半阳坡石旮旯地最合适,花椒种植株行距为3米×3米,也可视石头山地土被的具体情况而定,种植密度应控制在1500株/公顷以下。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贵州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

(4)“(稻—鱼—鸡—鸽)—猪—沼气—塘”模式

①经营模式

进行稻田养鱼、藕塘养虾,增加鸡、鸽的养殖数量,另增养3~4头猪。将沼气池建于牲畜棚与厕所的下方,粪污通过排污口流人沼气池;猪舍上方建鸡笼、马棚上方建鸽笼,鸡鸽粪便可加入猪饲料。另外,种植业中产生的秸秆部分可加入饲料,剩余部分和有机废弃物入池发酵。沼气不仅可供生活用能,还可用于粮食贮存等方面。产生的沼气发酵残留物可用作肥料、防治作物病虫害,沼液可浸种,沼渣可喂鱼、喂虾。

②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配套技术包括稻田养鱼技术、藕塘养虾技术、鸽笼建造技术、鸽的养殖技术、沼气池建造及使用技术、沼液浸种技术等。

该模式适用于云南中部地区、广东东部丘陵区和重庆三峡库区。

9.生态水产养殖模式

(1)经营模式

沼气为能源、沼液为鱼饲料、沼渣为农作物和蔬菜有机肥料,建立良性循环生态水产养殖业,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节约能源,增加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2)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中,鱼塘沼肥养鱼技术的要点为:沼肥宜在晴天投放,隔2天投放1次,采取浇泼方式,于池塘全方位进行。渣肥与液肥交替投放,沼渣或沼液取出后稍搁置10~15分钟后入池。

该模式适用于云南坝区、重庆三峡库区和都市近郊区。

10.一池三改基础上的生态庭院模式

(1)经营模式

以农户庭院为基础,在“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模式的基础上,从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内部入手,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使土地、太阳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形成农户基本生产、生活中各种资源良性循环。使用该模式的农户,能根据市场条件合理安排劳动力和资金,以养殖业为主,多途径开发庭院资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的技术要点为:在院坝内养鸡房、猪圈下沼气池建造技术,花卉(茶花、杜鹃花)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沼气发酵技术等。

该模式适用于云南各地区、贵州喀斯特地区和重庆三峡库区。

11.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模式

(1)经营模式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业观光旅游业是以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以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为主要模式,发展设施农业(连栋温室)、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或技术示范,并加以合理联结,再配合有独特观光价值的无公害珍稀农作物、养殖动物、花卉、果品以及产品销售等内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该模式有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公园和生态农庄等4种形式。

(2)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配套技术包括设施农业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生态农庄建设技术等。

主要适用于河南南阳盆地丘陵地区、江西东部丘陵区、云南各地区和我国南方沿海、粤北低山丘陵地区、广东东莞地区、城郊经济发达区。

12.新型山地生态农业模式

(1)经营模式

根据海拔高度因地制宜发展多层次垂直分布生态农业。海拔500米以下地带,重点发展水旱种植业、经济林果园、早熟蔬菜、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公园农业、观光农业;海拔500~1000米地带发展旱地作物与猕猴桃、板栗、核桃、银杏等经济林,适度发展畜牧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特色中药材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养殖业及食用菌生产基地。

(2)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配套技术主要包括猕猴桃、板栗、核桃、银杏栽植技术,特色中药材种植技术,高山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等。

该模式适用于重庆大巴山、武陵山以及川东平行岭谷区。

13.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模式

(1)经营模式

对于生态环境恶化、极度贫困的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既要考虑建立以生态效益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和天然林禁伐,还得考虑经济效益。发展特、优经济果林和中草药基地,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土地资源,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流域的植物资源,如种植甘蔗、石榴、杧果、山毛豆、小桐子、余甘子、酸角、剑麻、板栗等经济林果(草),不仅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2)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中,板栗整地与造林技术的要点为:平缓坡地可全面整地,坡地要修筑成水平梯地,坡度大的采取鱼鳞坑整地;一般成片造林栽植密度为330~495株/公顷,株行距为5米×6米或4米×5米。造林前应施基肥,选用2~3年生、根系完整的大苗,栽时根茎露于地面,不宜过深;栽后灌水,再覆土封窝。

该模式适用于云南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区。

14.退耕还林还草的坡耕地治理模式

(1)经营模式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在解决水土流失和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坡耕地治理过程中,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适宜树(草)种和配置模式,同时进行以坡改梯、培肥增效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配套建设,把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结合起来,提高土地生产力。

(2)配套技术与适用区域

该模式配套技术主要包括林木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退耕还林还草技术等。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云南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