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喀斯特山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的建设

喀斯特山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的建设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高山地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西南喀斯特山区的中、高山地区地形面积宽广,但其原生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而退化,并逐渐趋于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繁。在喀斯特山区海拔800米以上中、高山地区,应重点建立以下种草养畜生态系统模式。(三)农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农区,具有建设短期草地饲养畜禽的优越条件。尤其在喀斯特农牧交错的地区应采用这种生态系统模式。

喀斯特山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的建设

草地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顶级形式,是托起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号召和推动西南喀斯特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草地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畜牧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西南喀斯特山区境内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热条件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不同,建设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畜牧业不能采取一个模式,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模式。

(一)低海拔丘陵地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

在西南喀斯特山区,其低海拔丘陵河谷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好,严冬无霜,四季常青。主要江河流域河谷一带和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凹盆地,发展草地畜牧业可采取以下生态系统模式。

1.果林—草地—畜禽生态系统模式

这类地区的丘陵、盆地,适宜种植柑橘、黄果、甘蔗果树和经济作物。其幼苗期果苗行间较宽,可在行间种植柱花草、宽叶雀稗、坚尼草等,秋季种植意大利黑麦草等,建植季节性草地,牧草产量较高,可直接刈割饲喂牛、羊、鹅、兔、猪,也可刈割晒制青干草或加工草粉替代部分精料。同时,通过养畜,畜禽粪便用于果苗追肥,加上种植豆科牧草对土壤有固氮作用,培肥了地力,果苗生长健壮;成年果树行间种草,既能解决青饲料的供应问题,又能保持水土,减少地表蒸发,控制杂草侵入。建立这种生态系统模式,当年就有收益,几年后效益倍增。

2.湖、塘、堤坝种草养畜生态系统模式

有湖、塘、堤坝的地方,根据不同鱼类生活于不同水层和草鱼食草的特性,把种草与养鱼、养猪、养牛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在湖滨、堤坝附近和田埂等地,种植优质牧草,可刈割直接喂草鱼或先喂猪和牛,再将猪、牛粪便处理后作饵料喂上层草鱼,草鱼的粪便又可作中层鱼的饵料,中层鱼的粪便又是下层鱼的饵料。一些养殖户的实践证明,40~50公斤青草可换取7公斤活鱼,经济效益显著。有水面养鱼的地方,应采用“牧草—鱼”或“牛、羊、鹅、猪—鱼”的种草养畜生态系统模式。

(二)中、高山地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

西南喀斯特山区的中、高山地区地形面积宽广(例如黔西南的中、高山地区),但其原生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而退化,并逐渐趋于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繁。保护和建设这类地区的生态环境,地势平缓的地方要翻耕,清除低劣草丛、灌丛,施足底肥,播种优良牧草,建立混播草地,配套养殖优良草食畜禽,方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喀斯特山区海拔800米以上中、高山地区,应重点建立以下种草养畜生态系统模式。

1.草地—肉/奶牛生态系统模式

对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草或对天然草山、草坡进行改良,可用百脉根与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或白三叶与鸭茅等混播,培植优质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按每公顷草地4头牛或20只羊放牧50天计算,进行划区轮牧,合理配套,养殖肉牛肉羊或奶牛,向本地市场提供牛、羊肉和鲜奶,也可加工牛、羊、肉产品和奶产品对外销售,可获得较好的效益。在建设过程中,草地利用要严格控制载畜量,载畜量过大造成草地退化,过小则造成资源浪费。

2.疏林地、草地—牛、羊生态系统模式

喀斯特山区中、高山地区,疏林地多,林木生长周期长,产值较低。对于连片面积几百亩甚或上千亩的疏林地,可将地面改良后在林间播种白三叶、鸭茅、苇状羊茅等优质牧草,培植疏林草地。其中豆科牧草固氮可培肥林地,牛羊粪便可自然追肥,促进林木和牧草生长。林木下,冬暖夏凉,土壤水分比林外旷地高,林间种草养畜效果较好,连种两年豆科牧草后,树木生长健壮,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3.灌丛草地—山羊饲养流通生态系统模式

喀斯特山区的灌丛草地是放牧黑山羊的好地方,且很多农牧民都有放牧黑山羊的习惯。这类草地改良成半人工草地后,划区轮放,既可保护好生态植被,又可大力发展黑山羊生产。例如,黔西南的册亨、望谟等地的一些农户养殖黑山羊对外销售,经济效益显著,大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农区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模式

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农区,具有建设短期草地饲养畜禽的优越条件。低产田地和冬闲田地面积相对比较宽广,可引草入田,建设季节性草地。通过种草将肥料施于农田,再种粮食,是改低产田为高产田的有效措施。在玉米地行间套作籽粒苋、鲁梅克斯、红苕或豆科牧草,可培肥地力,提高玉米单产,又可获得充足的青绿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在冬闲田地内种植一年生黑麦草或豆科牧草,可解决畜禽冬季和初春的青绿饲料,又可作绿肥还田,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粮食丰收。喀斯特山区的农区可采用以下主要种草养畜生态模式。

1.冬闲田地—草地畜禽生态系统模式

在喀斯特山区的冬闲田地内种植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产量高,发展养鹅、养猪效果较好,也可弥补牛、羊冬末初春的草料不足,牧草的落叶、根系可还田作肥料,增加土壤肥力。如黔西南的册亨沉渡镇农户利用冬闲田地种草养鹅,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种草养畜生态模式在农区应大力推广。

2.草地—农田—家畜生态系统模式

冬季来临时,常年放牧在喀斯特山区中高山草地的牛羊,可转移到农区易地育肥。一则让草地休复、安全越冬;二则充分利用农区的农副产品和冬闲田地饲草资源,满足畜禽冬春草料供应,避免家畜掉膘。尤其在喀斯特农牧交错的地区应采用这种生态系统模式。(www.daowen.com)

3.草地—鹅、鱼生态系统模式

在喀斯特中、高山地区的江、河、湖、堤坝附近平缓地区,建设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放养优质商品鹅或刈割养鱼,均可产生较好的效益。鹅、鱼生长周期短,出栏快,见效快,鹅肉、鱼肉可加工罐头食品,羽毛、鹅绒可加工羽绒产品,市场前景可观。具有这种条件的地方,此生态系统模式较容易建成和普及。

(四)城镇、郊区草地生态系统模式

城镇、郊区人口稠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消费水平也比较高,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更加重要。城区要建植好绿化草坪,搞好环境绿化;郊区要种植牧草,发展奶牛、肉羊养殖专业户。在此类区域,其适宜建设的生态系统模式主要有:

1.城镇庭院种草绿化

随着城市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环境绿化已显得极为重要。机关、校园、公园、运动场、住宅庭院应积极种草坪草,绿化环境,让工作、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环境都有一片绿色,人们享受到轻松、优雅的绿色环境。在喀斯特山区,建植绿化草坪,要根据城镇所处的地理区位,分别选用冷季型或暖季型草种建植,才能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

2.城郊奶牛饲养乳品供应

在城郊种草,发展奶牛、肉羊专业户,为城镇居民提供鲜奶、乳和肉制品,效益可成倍增加。例如,黔西南都匀市郊区农民利用粮田肥地,种植豆科与禾本科优质牧草,鲜草亩产5000多千克,每户养奶牛3~5头,年产鲜奶上万千克,生产酸奶、果奶、鲜奶投放市场,经济效益显著。在喀斯特山区的各市、县城市郊区都应积极推行种草养奶牛、生产乳制品的种草养畜生态系统模式。

总之,在喀斯特山区实施退耕还草、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稳定耕地面积、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合理向草山、草坡、丘陵、湖、塘、堤坝索取肉、奶、蛋、皮、毛和活畜产品。这是西南喀斯特山区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

(五)草地畜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模式

草业开发必须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不能走先破坏再恢复的老路。贵州省威宁县草地畜牧业经济经过试验示范推广,针对其生态、经济条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法律等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借助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设,建立了适宜于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草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和产业化发展模式。

1.高山牧区绵羊、山羊生产系统

贵州威宁县高山地区(海拔2300米以上)的草地坡度大,土壤基质条件差。其中草地坡度>40°的占7.6%,坡度>25°的占50.3%;土壤深度<30厘米的草地占40%,其中岩石裸露或有砾石覆盖的草地占6.4%,石质山占10%,主要以亚热带高山草甸植被和灌草丛植被为主,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开发利用不合理,极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对这一类地区,必须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对草地的建植和改良,通过免耕的“绵羊宿营”技术措施,以低成本改良天然草地,改变原有植被,提高牧草产量。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绵羊宿营法”改良的天然草地土壤有机质、有效氮、磷、钾的含量分别提高了41%~63%、14%~33%、14.3%~46.0%、33%~67%,pH值提高到6.3~6.8,牧草产量可达7800~10 000千克DM/公顷以上,优良牧草比例可提高到95%以上,地表水和土壤流失量减少55%和99%,其建植成本仅相当于常规建植总成本的20%。在家畜饲养繁殖方面,改变传统的冬季产羔方式为春季产羔,可使家畜繁殖成活率提高7.4%,产羔率提高19%。

这类地区特殊的生态条件,决定了草地只能轻度利用,通过草、灌、林的有机结合,建立以绵羊和山羊等小家畜为主的草业生产系统,实现草地类型与家畜种类、草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模式。

2.中山农牧交错区肉牛生产系统

贵州威宁县中山地区(海拔1900~2300米)以丘陵和平地为主,地形起伏平缓,切割浅,灌丛草地和疏林草地占总面积的53.1%,气候凉爽潮湿,光照充足,是威宁的主要农区,但夏末温度过低,影响农作物成熟。这类地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建立草地生产基地,发展肉牛生产。肉牛生产系统采取严格的划区轮牧措施,实行全天候放牧制度,选择高性能优良肉用品种牛和杂交品种牛,充分发挥人工草地转化效率高的优势,采用先进的放牧管理技术,建立肉牛繁殖和肥育基地,通过季节性牧草产量的变化,适时调整草地载畜量,使肉牛数量与草地生产能力保持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以草换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系统效率,充分发挥农牧交错区的耦合效应。研究表明,放牧强度为32、21、65头/公顷时,牧草利用率分别达70%、60%、50%;在水土流失控制方面,降雨量在5~10毫米、30~40毫米,坡度15°时,其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损失仅为农田的1%和45%。肉牛在冬春季放牧条件下日增重可达500~750克/头,夏秋放牧条件下日增重可达900~1500克/头,良种肉牛肥育后平均屠宰率达60%~65%。

3.河谷农区奶牛生产系统

贵州威宁县河谷农区(海拔1900米以下)地势平坦,气候环境条件好,靠近城郊,交通、信息相对比较发达。通过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发展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改变传统的精料舍饲养殖为草地放牧的奶牛生产模式,同时为中山地区肉牛生产系统输送肥育牛源。研究表明,这类地区全年牧草生长量可达8 500~11 000千克/公顷,年末总载畜率保持在2.5头/公顷,产奶母牛载畜率以1.7头/公顷为宜,精料补饲量由舍饲补饲量的72%下降到5%,补饲成本由67%下降到27%。产奶母牛泌乳期控制在305天以内,产奶量达到3000千克/(头·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