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开发区产业集群建设的优化方法

开发区产业集群建设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发区的发展表现出较强的数量集聚特征,而离产业集群尚有不小的距离。大部开发区企业集聚仍属于互不关联的企业个体的集聚,开发区内企业之间的互动很少,企业与其他主体的关联程度也很低。

开发区产业集群建设的优化方法

产业集群建设能够有效地推动开发区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但在现实的发展中,大部分开发区主要依靠政府给予的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起步,创造出低成本的要素生产环境,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的集聚,并逐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开发区的发展表现出较强的数量集聚特征,而离产业集群尚有不小的距离。主要表现为:

(1)企业之间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低度关联性

建设开发区在物质环境上为产业集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成长空间,但大部分企业选择开发区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享受优惠的政策,而非受到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的吸引。洪银兴等(2003)[4]2002年对苏州工业园区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战略与经营行为的问卷调查显示,以下6项构成了企业投资苏州工业园区的主要决策要素(按得分多少排序):1)苏州所处的有利地理位置;2)优惠的税收和投资激励政策;3)土地工厂等成本因素;4)充分的电力等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分销系统;5)商业条规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6)熟练工人等人力资源因素。郑江淮等(2004)[5]对江苏省31家沿江开发区的问卷调查也显示,支柱企业在对影响其进驻开发区的各种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评价中,依次是:1)当地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2)土地优惠;3)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水平;4)国内市场潜力;5)当地劳动力比较优势;6)产业配套能力。

目前,仅有少数较早起步发展、已经积累一定的产业基础的开发区通过大型外资企业的进入以及相关配套企业的跟进形成了“整体移植性”的产业集群,比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摩托罗拉的落户吸引来了美国的绿点公司、模泰公司、英国的BOC集团、韩国富川、新加坡富裕、日本三井高科技等,为摩托罗拉提供零部件。大部开发区企业集聚仍属于互不关联的企业个体的集聚,开发区内企业之间的互动很少,企业与其他主体的关联程度也很低。不少开发区虽然邻近一些相关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也都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成为开发区创新的重要来源。大部分开发区具有竞争力的项目都不是来自邻近的大学或科研机构。2000年的一次全国性的研发调查统计显示,在中国企业总共27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中,93%用于企业内部的支出,只有2%用于与大学的合作项目,与国内其他企业的合作费用则不到1%(乔治·吉尔博伊)[6]

(2)外资技术溢出的有限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企业独资化趋势显著。目前,外商独资企业占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已达到70%以上(表4-5),成为使用外资的最主要形式。而与合资企业相比,独资企业更不愿意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而且独资企业也没有像外资企业那样受合同约束而必须与中国合作者分享技术。为了外资企业在开发区内的投资多以独资的形式出现,为了保持对先进技术的垄断,一般情况下,外资企业的核心技术都是在其本国研究开发,然后直接移植到我国的开发区进行生产。他们的技术创新与改造仅与本国的母公司发生纵向联系,而不与当地企业发生横向联系,从而大大制约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如位居2004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产值首位、占地0.9 km2的安利公司,其生产设备、多种先进的分析仪器均是来自欧美等地的原装进口产品;工厂的调配工艺来自美国,产品的配方均由美国总部提供;产品的最终质量审核也是由美国安全检测实验室(UL)和英国标准协会(BSI)进行;产品销售大部分是供应国外市场;在国内完成的仅有程序化的生产过程及部分的产品销售(王建军,2004)[7]。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成为国内加工贸易的主要力量(表4-6)。

表4-5 中国利用外商投资方式所占比重(%)(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商务部.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5)见http://www.fdi.gov.cn中国投资指南网

表4-6 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1995、2000年数据转引自江小涓,2002:84;2005年数据引自2006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从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关系上看,外商在制造业领域投资的分布以高新技术产业、设备制造业等为主[8],而这些行业本土企业的技术程度与外资企业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而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实际上在不同的市场操作,外资企业生产高端产品并占领中国的高端市场,而本土企业主要生产中低档产品,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不相衔接阻碍了技术溢出的产生。也有一些开发区跨国公司企业积极在开发区内以及开发区周边寻求配套企业,但是由于外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评估、培养配套企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总体上看开发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网络的供给商大都由外资企业担任,这些外资企业或者为境外的母公司,或者是跨国公司原有的配套企业由境外迁移而来,本土企业直接向境外跨国公司进行配套生产的情形仅占很小的比重。即使进入跨国公司分工网络的本土企业,也大多位于产业群内价值链的低端,与外资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薄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