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电子信息类产业在开发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开发区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表4-2部分开发区主导产业概况续 表注:*指外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括号内为年份,未特殊注明的与“开发区”一栏中的年份一致。这些特征使得开发区的行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虚高”特征。

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1)产业结构:二、三产业的非均衡性

作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区域,除了极少数以商务服务为主的开发区如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大部分开发区都呈现出有别于城市其他区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以制造业为主导,第二产业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高于城市平均水平(表4-1)。而相比之下,服务业的发展十分不足,既表现在总量上的占比极低,也表现在结构层次偏低上:以内需为主的传统商品零售等消费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为企业提供中间服务的专业服务业如国际贸易、物流、金融保险、不动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则很不发达。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制约了开发区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一些企业持续停留在OEM的思维模式之下,以赚取加工费用为目标,产业结构升级乏力。

表4-1 部分开发区三次产业结构及其与城市平均水平比较

续 表

注:苏州工业园为2006年数据,无锡市为2004年数据,其他均为2005年数据。
资料来源:城市数据来自各城市统计公报

(2)规模结构:对于核心企业的高度依赖性

不少开发区产业群的企业组织结构均明显地表现为对核心企业的高度依赖,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间实力悬殊,中小企业的发育相对不足。比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排名前50名的工业企业(产值全部超亿元)产值合计占全区的79.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31家产值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产值合计占全区的76.5%;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超亿元的78家企业产值合计占全区的79.6%;宁波北仑区86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产值合计占全区的82.1%;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亿元企业完成营业总收入占全区的82.8%;深圳高新区上亿元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区总量的90%以上;武汉高新区亿元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高新区总量的88.1%;等等。这些核心企业对开发区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但过于依赖大企业不利于开发区的长远发展。一方面,若未及时培育起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网络,当大企业出现产业转移时容易造成开发区产业的空心化;另一方面,对于不少开发区的经济分析都显示,往往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多地承担了技术创新的职能。事实上,国外的新产业区大多由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支撑构成。而2005年硅谷指数报告则显示,2000—2002年间该地区共创建新公司23800个,平均规模为7名员工[1]

(3)行业结构:外资主导型集聚的行业同构性与产业发展的低附加值特征

大部分开发区都设定了其产业发展的导向,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无可厚非地成为各开发区不遗余力追求的引资对象。目前,电子信息类产业在开发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开发区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除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北仑区和宁波大榭开发区等少数开发区结合本地区的特定优势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外,大部分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区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无锡新区以及武汉高新区等均以电子信息类产业为首要主导产业(表4-2)。而且,这些开发区大都外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比重较高。

表4-2 部分开发区主导产业概况

续 表(www.daowen.com)

注:*指外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括号内为年份,未特殊注明的与“开发区”一栏中的年份一致。

表面上看,这一行业结构特征显示了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2],但事实上,除了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和上海张江高新区等少数开发区具备一定的创新环境,电子信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外;大部分开发区并不具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附加值环节的基础,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行业结构的形成,与开发区所在城市的传统产业也几乎完全没有关联,是随着某一个或者几个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而形成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长中的技术含量极低。从以下两个方面可见一斑:

1)R&D强度水平低。2000—2004年间,电子信息行业的R&D强度总体水平呈现上下波动的状态,三资企业的R&D强度要明显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表4-3)。而总体上看,电子信息行业的研发投入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大大落后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3](表4-4)。显然,这种电子信息行业与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存在不小的差距。大部分开发区的电子信息行业以低附加值活动环节为主,尤其是在一些外资企业主导型的开发区,外资企业主要是将电子信息行业的加工组装等经济环节放在开发区。

表4-3 2001—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R&D强度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318.

表4-4 部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R&D经费占增加值比例

资料来源:同上:313.

2)以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产品出口长期占主导地位。2002年,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电子信息产品额占行业出口的89.8%,而一般贸易仅占7.7%;2005年,加工贸易的比重为89.2%,一般贸易为7.8%。因此,虽然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已经达到2682亿美元,居各行业之首,但这种出口成绩基本上是建立在单纯“数量”累积基础上的,质量改善对电子信息产品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

这些特征使得开发区的行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虚高”特征。在产业增长技术含量低的情况下,行业结构的类似使得各开发区之间必然形成激烈的引资竞争。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决定着开发区支柱产业的形成以及开发区的经济增长,同样,跨国公司的外迁也将会对开发区的经济增长形成致命的打击。这促使各开发区不得不努力通过各种手段维持其低成本竞争能力以在招商引资中获胜,同时避免可能的已有跨国公司的外迁。

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因发展较晚,不少开发区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征,比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产业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绿色能源以及藏药等。这很大程度上与中西部开发区受制于区位条件的约束,难以与东部地区开发区在吸引外资企业方面抗衡,而只能更多地从自身条件出发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或者为谋发展而被动接受其他产业相关。但在现实的发展中,东部地区开发区作为先行者或多或少地为中西部地区开发区的发展树立起了“榜样”的作用,有不少中西部地区开发区正在效仿东部地区开发区的发展模式。而从发展条件来看,除了少数开发区如武汉、西安高新区和高新区等地的开发区有密集的科教资源作为支撑,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外;其他开发区于自身资源优势之外不切实际地提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产业导向,前景令人担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