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从影响开发区发展动力的角度入手,基于案例研究,对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进行分类。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开发区作为一项政策驱动的伟大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地的开发区都不同程度地扮演着地区经济增长点的角色;同时,开发区的发展实践还衍生出了多样的副产品,不少开发区的发展已经与城市化以及城市新区开发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2)因外部环境作用力、自身禀赋作用力以及地方政府作用力强弱的不同,各地开发区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对于本章中各类开发区的发展动力总结归纳如表3-18所示。
表3-18 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发展动力总结
(www.daowen.com)
注:表格中列出影响各类型开发区发展的主要作用力量,“●★△”所代表的作用力大小按强弱递减。
(3)开发区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东部地区因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而在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十分有利于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发展,因此出现了不少外资主导型的开发区。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在区位与市场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它们不可能像东部沿海的广州、苏州、天津等地的开发区那样,凭借口岸优势和依靠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而迅速扩大经济规模。但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先天条件,一些开发区开始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武汉、西安和成都等地拥有非常雄厚的科技力量,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教学科研人员的数量排名位居前列,不逊于东部地区的大多数城市,此外,西安、成都和贵阳等地因历史原因大批军工企业中及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合理地引导和利用以转化为地方优势。
(3)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趋同。虽然高新区政策设计的初衷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民族高新技术产业”,但在各地的发展实践中,大部分高新区出现了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偏离。与之相应,自身禀赋条件对于高新区发展的影响并未主要以智力密集程度的差别来决定:大部分紧邻智力密集区的高新区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智力密集的城市往往具有更好地吸引外来投资或者发展生产制造项目的条件,而不是因为高新区临近智力资源的缘故;而一些从区位上看完全不具备智力密集条件的高新区,也可能因为其所在城市具有较好的吸引外来投资或者发展生产制造项目的条件,以及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等,而获得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
(4)开发区政策目标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化。政绩导向的开发、政策空间的泛化、公共利益的流失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在各地开发区中普遍地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