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批准一般都是先于实际的起步开发时间,即批准后从“零”开始建设,这时的开发区一般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处于被动接受产业进驻的状态;而以后的几批则普遍起步早于批准,一些开发区依托某个国家重点项目而启动,在建区伊始即明确了其产业发展的方向,比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1987年,东风汽车公司(原二汽)决定建设30万辆轿车生产基地,1988年1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后,在全国范围内招标选择厂址。198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二汽轿车总装厂定在武汉。1990年12月20日,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生产30万辆轿车项目合同正式签字。同年,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并组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992年5月18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在武汉挂牌;6月30日,市委、市政府决定“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更名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10 km2。开发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部蔡甸区[14]境内沌口、沌阳两街之间,城市中环线与外环线之间,濒临长江,318国道横穿全区。已开发28 km2,远期规划控制面积90.7 km2(图3-21)。建区之初,企业设立、审批、纳税等经济活动由开发区提供管理和服务,而在办理土地、供电、户籍等等社会活动时,则需要通过蔡甸区政府。这给企业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便。1996年,经由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蔡甸区的沌口、沌阳两街从行政隶属上划入开发区。
图3-21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示意及土地使用规划图
资料来源:左图源自www.whxqtz.com/www/article.jsp?f_articleid=147武汉新区网;右图源自http://www.wedz.gov.cn/theme/foreignlanguage/images/t2.jpg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网
开发区建区时明确其产业发展政策为: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的窗口作用,大力发展汽车、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能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且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并支持发展能够促进开发区尽快繁荣的第三产业。在明确的产业政策及项目引进原则指导下,确立了开发区项目发展的三个重点:一是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项目,二是努力发展那些产业带动面宽、影响面广的大项目入区,三是在大中小项目并举的同时,积极吸引短平快项目,以期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和形成经济规模。依托神龙汽车项目这个投资超过100亿元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开始就处于高起点、高标准的水平上,而项目投产带来的收益及财政收入,又以滚动的方式不断投入到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图3-2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行业构成(2005)
资料来源:根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20世纪90年代,神龙公司一度为开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1999年,神龙公司工业总产值59.8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8%;税收3.06亿元,占全区税收的41.4%。2003年6月,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公司合资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和销售中心均设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8月,东风汽车公司与本田汽车公司决定,通过改组武汉万通汽车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东风本田汽车(武汉)有限公司;9月28日,东风总部正式由十堰迁至武汉,法国PSA集团也宣布大幅增资。三大汽车集团在开发区的落户,拉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世界著名零部件企业进入开发区投资。截至2005年底,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2170家,其中工业企业655家,外商投资企业231家。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0.9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384.06亿元)的78.4%;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8.7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3.9%。(www.daowen.com)
以神龙汽车、东风本田等为代表的汽车整车厂以及日本理研等12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代表,形成了开发区汽车产业群。2005年,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3.85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60.9%。其中,神龙汽车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31.63亿元,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52.52亿元,分别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34.3%和13.7%。
随着以汽车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制造基地的逐渐形成,开发区从关注和支持神龙汽车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中的实践中发现,由于整车企业的带动作用,可以吸引更多的配套企业到开发区投资发展,从而形成整个产业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此,开发区政府希望能够在汽车产业以外,再行引进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新的企业群体,进一步促进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这就导致了最终在十五规划中确定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和资讯家电这两个行业。
2000年前后,开发区开始同台湾著名显示器制造商唯冠集团[15]接触。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资讯家电行业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首先是企业配套不足。当时的开发区乃至武汉市都完全没有电子类企业,也没有相关配套环境,所有的事情必须唯冠集团自行解决,这与当时在东莞和深圳已形成的相对完善的生产和配套环境有天壤之别。再次是人力资源问题。武汉开发区当时没有电子企业的熟练工人,更不用说管理干部了。为了成功引进唯冠集团,湖北省和武汉市两级政府协调国有投资机构出资数千万元,和唯冠集团共同投资,以中外合资企业的方式组建公司,以分散其投资风险,此外,在土地和厂房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包括为企业代建6万m2的厂房等,使唯冠能尽快投产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2001年,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武汉唯冠科技有限公司(原名武汉恒冠电子有限公司)终于在开发区落户。唯冠刚开始生产时,所有的零配件都必须从外地采购,大多数是从广东唯冠的生产基地运来,在武汉组装。为尽快解决企业生产配套问题,武汉唯冠提出了分步走的计划。对于体积大,不利于长途运输的配件,如显示器机壳、保利龙(显示器装箱时用于衬垫的泡沫材料)以及包装纸箱需要首先在本地解决配套,自己投资兴建了注塑车间和保利龙车间,逐步将从外地采购这些大型配套件转为自行配套生产。而对于印刷电路板,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多层印刷电路板的生产,因投资规模大,对市场容量有较高的要求,又因其产品价值高、体积小,便于运输,因此,唯冠长期从广东采购,也鲜有企业愿意到武汉开发区来生产。直到2005年9月,武汉开发区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项目——名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正式开工,至此,武汉开发区电子电器行业配套的环境才开始得到改善。在人力资源方面,唯冠集团从其东莞和深圳的生产基地,整建制的将工人和管理人员调来武汉,组织生产,并在此基础上招募员工,提供培训后上岗,才逐渐解决了工人短缺问题。开发区也建立了免费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劳动力市场,努力改善开发区的用工环境。
唯冠集团的进入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带来了众多同行企业在武汉开发区投资。目前,以唯冠科技、冠捷电子、武汉海尔、武汉美的为代表的电子电器产业已经取代造纸、食品饮料等成为开发区的第二大产业群。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6.39亿元,占比22.5%。
开发区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集聚以及相关公共设施的需求,从1996年开始,开发区提出了要在建设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建设武汉新型城区的规划。近年来,开发区建设了大量的居民新区,社区建设涵盖了居住、农贸、餐饮、文教、娱乐、社会公益事业、社区管理等方面。文化体育建设方面,江汉大学和武汉商业学院落户开发区,武汉体育中心建成,还开发建设了1.65 km2的旅游基础设施。到2008年为止,已形成了能容纳约20万人居住、生活的新城区。
2004年初,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武汉新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阳区以及蔡甸区、汉南区的一部分被纳入武汉新区统筹考虑。新区由“两江一路”(即长江、汉水和外环线)合围而成,规划面积368 km2,规划人口100万。根据规划,新区定位为“辐射武汉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中心、市级文化旅游中心和风貌独特的现代化商住新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重点承担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职能(图3-23)。
图3-23 武汉新区总体规划土地使用规划及规划结构图
资料来源:http://www.whxqtz.com/www/article.jsp?f_articleid=147武汉新区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