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外资主导型开发区:以广州、杭州、天津、大连等为研究案例

外资主导型开发区:以广州、杭州、天津、大连等为研究案例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资主导型的开发区由外资企业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东部大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属于这种类型,本节以广州、杭州、天津、大连等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案例。按城市人口12.5万计,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24 m2,工业用地面积1102.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39%,居住和公共设施分别只有177和244 hm2,占6%和8%。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21.1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62万人,暂住人口8.56万人,暂住人口比例为40.4%。

外资主导型开发区:以广州、杭州、天津、大连等为研究案例

外资主导型的开发区由外资企业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东部大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属于这种类型,本节以广州、杭州天津、大连等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案例。

(1)案例一: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

1984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在广州市东部约30 km处,总面积9.6 km2。为了缓解用地空间不足的问题,开发区经历了数次空间扩张与整合,先后与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实现合署办公,成为全国第一个“四区合一”管理模式的综合经济功能区,并最终于2005年完成了向行政区的转变(图3-1)。

图3-1 萝岗区区位图

资料来源:广州萝岗区区域发展规划(2004—2020)

早期开发区的空间规划具有明显的工业区规划特征,开发建设也以工业用地的开发为主。直至2000年以后,随着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工作的展开,开始出现对开发区发展宏观层面的考虑。2001年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南部、东部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策略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其中,“东进”策略的主要内容为:以广州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依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科学城,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利用港口条件,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由此,规划形成了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进轴”(图3-2)。结合总体规划的实施与开发区区划的调整,开发区的发展战略逐步从单一制造业基地向现代化新城区的方向转变。2004年《广州开发区区域发展规划(2004—2020)》确定开发区的总体定位为:“华南现代制造业与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创新基地;保税加工与现代物流中心;发达的现代服务产业与适宜的城市居住生活区;广州东部新城核心地区。”

图3-2 广州城市“东进”轴上的开发区

资料来源:广州开发区区域发展规划(2004—2020)

目前,萝岗区已建成城市建设用地约28.06 km2,主要分布在作为原开发区主体区域的西区、东区、永和和科学城四区(图3-3、表3-2)。按城市人口12.5万计,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24 m2,工业用地面积1102.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39%,居住和公共设施分别只有177和244 hm2,占6%和8%。由于居住用地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工业用地的开发,开发区通勤人口约5万人,本地居住人口较少。

2004年底,萝岗区居住人口26.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5.3万人,暂住人口10.8万人,暂住人口比例为41.4%。从人口地域分布上看,原开发区主体区域和新纳入区域分别占全区总人口的50%左右,但人口结构存在明显差别。作为过去开发区建设主体的西区、东区、永和和科学城的暂住人口要远多于户籍人口,四区合计暂住人口为户籍人口的1.65倍;而新纳入的萝岗中心城区、黄陂—天鹿湖地区、镇龙镇和九佛镇的户籍人口要远多于暂住人口,前者为后者的3.7倍(表3-3)。全区农村居住人口约14.0万人,城市人口12.1万人(含暂住人口)。户籍人口中,农村人口的比重占到90%左右,主要集中在中部与北部新纳入区域。开发区就业人口以第二产业就业为主,2005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15.3万人,其中第二产业单位从业人员12.9万人,占全区单位总从业人员84%。

图3-3 开发区建设用地现状(2004)

资料来源:广州开发区区域发展规划(2004—2020)

表3-2 萝岗区现状建设用地分布(2004年)

资料来源:广州萝岗区区域发展规划(2004—2020)

表3-3 萝岗区2004年底人口情况表(人)

续 表

资料来源:广州萝岗区区域发展规划(2004—2020)

外源性工业企业在广州开发区的发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早期外来投资企业类型以合资企业为主,来源以港资为主,企业规模不大,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大;20世纪90年代,大型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企业规模明显增大,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拓宽(图3-4),开发区开始注重项目引进的档次,产业结构逐步改善(表3-4)。2005年,全区外资工业企业424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22.92亿元,出口总额56.66亿美元,占全区总量的94.69%和90.64%。全区外贸出口超1亿美元的9家企业中有8家为三资企业。从开发区出口构成看,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实现出口51.8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82.9%。

图3-4 广州开发区1990年和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外商投资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广州开发区志(1984—1990),广州开发区发展报告(2004)

表3-4 广州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前5位行业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广州开发区志(1984—1990);广州开发区发展报告(1998、2000、2002、2004)

在安利、宝洁等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下,广州开发区形成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六大产业,2005年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97.05亿元,占全区总量比重为80.7%。不过,从产值水平分析,总产值居第二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业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86.79亿元,而工业增加值仅为32.04亿元,工业增加值率为8.3%,位居六个主导行业的最末位;劳动生产率也大大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表3-5)。

表3-5 广州开发区支柱产业构成(2004年)

续 表

注:*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年均从业人员数。
资料来源:根据“广州开发区发展报告(2004)”整理

(2)案例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选址于城市东北部(图3-5、图3-6)。从1999年起,杭州市政府将江干区[5]下沙镇成建制委托开发区管理,实行开发区带下沙镇管理体制,总面积104.7 km2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21.1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62万人,暂住人口8.56万人,暂住人口比例为40.4%。开发区就业人员共计11.23万人,其中工业企业从业人员7.31万人,占比65.1%。

开发区最初以工业用地开发为主。从1993—2001年,开发区共计有偿出让土地5 km2,年均约0.6 km2;自2002年起,开发区有偿出让土地的速度明显加快,2002—2005年间共出让土地8.42 km2,年均约2.1 km2(图3-7)。目前,开发区原先规划的34 km2土地已基本开发完毕,仅剩零散分布的2.32 km2建设用地。

图3-5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示意

图3-6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使用现状

资料来源:http://www.ws-digital.com/hz/cn/img/map.gif,略有修改

图3-7 1996—2005年土地开发及有偿出让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杭州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开发区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公用设施建设滞后。根据2005年5月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对东芝信息机器、摩托罗拉等18家工业企业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6],不少企业对开发区的生活环境存在不满,主要问题集中在:①治安问题:夜间加班、夜间值班的安全受到威胁的可能性较大。②居住问题:开发区职工集体宿舍不多,企业员工大都居住在下沙农居房内,居住分散,业余生活单调。③公共交通问题:目前开发区与市区的通道虽顺畅,但区内公共交通不便,企业员工、客户的进出受影响较大。④购物问题:企业附近的商业网点缺少,对正常的生活影响较大,尤其是东部地区,附近几乎没有商业网点。

近年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明确了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调整,提出依靠“工业兴区、科教强区、环境立区”三大战略,把开发区从原来功能单一的经济功能区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和花园式生态城市副中心”。开发区内建成了浙江省最大规模的下沙高教园区,规划面积10.91 km2,安排1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6万人,已全面建成投用。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在未来十五年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上,杭州市将体现“城市东扩、沿江发展”的新战略。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杭州城市东部178 km2是杭州大都市的副中心(即下沙新城),建设目标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集合行政商务、教育科研、生活居住等功能的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围绕这一目标,当前,开发区正全面推进下沙新城行政商务中心区(7.8 km2)、轨道交通、连接主城的快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公交(BRT)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利用12 km的钱塘江江景资源,规划建设15万人居住规模的沿江大型生态居住区;建设生态湿地公园、沿江大道景观带、高教园区景观带三大高品质景观;完善一批大型商贸设施的建设;等等。

从开发区产业发展看,开发区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起步,建区初期,工作重点是扩大知名度和吸引企业投资,没有明确的产业结构引导,依赖于娃哈哈、顶园、顶新等大企业所形成的食品饮料行业一枝独秀,其他产业地位并不突出。自2000年开始,在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的基础上,工作重点转移到针对合适的产业和企业的招商,开始倾向于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对环保、资源等方面的顾及也更多。依托杭州东信移动电话有限公司和杭州摩托罗拉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两大企业的带动效应,2000年,电子通信行业发展迅猛,跃升为区内的龙头产业(图3-8)。

图3-8 开发区近年工业总产值行业结构变化

2005年,全区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完成产值678.2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725.94亿元)的93.4%;占杭州市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25.04亿元)的39.3%。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额67.54亿美元,其中出口39.31亿美元,进口28.3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总额38.36亿美元,占开发区出口总额的97.56%;加工贸易出口33.8亿美元,占开发区出口总额的85.98%。(www.daowen.com)

作为“政策招商”的结果,开发区目前基本形成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塑料橡胶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图3-9)。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业、机械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业共实现产值610.41亿元,合计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84.1%。

图3-9 2004年制造业企业分行业产值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3)案例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7]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初选址于天津市东约50 km处、当时正大幅限产的塘沽盐场三分场,总面积33 km2。1996年前后,随着东区33 km2规划范围内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开发区建立3个区外小区:位于武清区的逸仙科学工业园、西青区的微电子工业园和汉沽区的化学工业园。2000年6月,建立西区,形成目前“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图3-10)。

图3-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示意

开发区早期的规划致力于建设外向型工业区,自1996年开始,开发区被纳入滨海新区的范围,开始转向城市综合功能的建设,力图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天津市的金融、商贸副中心。而由于体制和空间上的约束,开发区实际上很难摆脱“孤岛”的格局。开发区与周边塘沽城区、天津港及保税区的联系微弱,彼此间人、物、资金往来很少。其作为新兴经济功能区,与传统的行政区在土地开发、道路交通规划、水利电力电讯等资源利用,还有管理体制与政策方面有着诸多不协调甚至矛盾。比如,开发区对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原本可以通过对塘沽城区原有设施进行改造和在塘沽城区新建得到满足,但开发区却完全另起炉灶,投巨资建设高档次的商务中心、酒店、商场、医院、居住楼和文化体育设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

图3-11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功能分区示意

资料来源:http://www.investteda.org/qygl/qybj/ckjgq/天津开发区投资网

从开发区自身而言,由于最初的规划思路是将生活作为满足工业生产需要的附属配套设施置于工业区之外进行开发建设,开发区东区形成了工业区与生活区相对隔离的状态(图3-11)。为了缓解生活区到工业区通行时间长、道路系统交通压力大等问题,自2000年以来,开发区陆续在工业区内利用一些相对完整的地块规划建设了若干“蓝领”社区,以为在附近外资企业工作的大量蓝领工人提供日常居住场所和基本生活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械功能分区所带来的压力,但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蓝领社区的边缘化等问题。

2005年,以摩托罗拉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完成开发区工业总产值2247.1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305.19亿元)的97.5%。外资企业在电子通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食品饮料4个行业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开发区的支柱产业,4大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139.9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2.8%(图3-12)。

图3-1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绘制

数量庞大的蓝领工人群体受雇于外资企业,构成了开发区人口的主体。2005年末,天津开发区共有常住人口10.5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65万人,暂住人口7.8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74.8%。全区共有从业人员28.83万人,其中东区14.89万人,占51.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0.13万人,占69.8%。

在外资跨国企业的推动下,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总量呈现出巨大的反差。以塘沽区为例,2005年,开发区的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分别为塘沽区的16.3和45.7倍,区县级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GDP分别为塘沽区的5.2、4.8和1.7倍。若从居民财富增加的角度来看,则当地人民从经济增长中分享的比例非常之小,开发区的从业人员人均报酬甚至低于塘沽区的水平(表3-6)。显然,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大量利益被跨国公司所获取,留在本地的主要是非常有限的工资性收入。

图3-13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业人员历年增长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2005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表3-6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塘沽区经济指标比较(2005)

资料来源: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报告(2005)

2006年前后,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根据规划,滨海新区将形成“一轴一带、三个生态城区和八大产业功能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图3-14)。伴随滨海新区的全面开发开放,开发区面临的将不仅仅是发展空间的扩大以及更多优惠政策的集聚,而是要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区域整合并提升开发区的品质和职能,包括综合性经济形态、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

图3-14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图(2005—2020)

资料来源:左图源自http://pic.enorth.com.cn/0/01/90/75/1907571_607674.jpg北方网;中图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滨海新区分局;右图源自http://www.bh.gov.cn/bhgl/2006-05/12/content_6966750.htm滨海新区网

(4)案例四: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8]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选定在大连市区东北部、大黑山南麓的原金县马桥子村沿海一带(图3-15)。当时国家在开发区附近的大窑湾已开工兴建年吞吐能力为8000万—1亿吨的国际深水中转港,并确定其为我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布局,也基本上是依托大窑湾港区的建设而展开。

开发区位于大连市金州区[9]境内,建区至今经历了6次区划调整。2004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出口加工区、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双D港”园区四区合一,双D港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交由开发区管理,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开发区管委会合并,开发区管委会、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除大窑湾港区和保税区(约50.52 km2)单独管理外,开发区用地行政管理基本理顺,总面积约390 km2(图3-16)。

图3-15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示意

图3-16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行政管理示意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连市金港区总体规划[R].2006

开发区最初的功能定位是以港口工业区建设为主要导向。自1992年开始,开发区被纳入城市新区范围内进行统筹考虑,并逐渐成为大连市“双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在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以及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背景下,大连市提出建设“大大连”的战略决策,开发区被赋予了“新市区”的属性(图3-17)。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2004)确定开发区的城市性质为:“大大连”中心城主城区,东北地区物流和信息服务中心。

图3-17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年相关规划图

资料来源: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2004)

在开发区空间拓展的过程中,受到保税区、大窑湾港区、双D港、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城山头自然资源保护区、得胜镇、大李家镇等不同等级的各类政府机构进行属地化分割管理的影响,加之对于开发区的空间快速扩张预见不足,在几次规模调整时,对于开发区的整体空间布局均缺乏长远的考虑,采用自然蔓延的方式由金马向大孤山半岛和湾里方向推进。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约53.54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超过140 m2。工业用地的比例较高,而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相对不足(表3-7)。

表3-7 开发区用地构成

资料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连市金港区总体规划

从空间分布上看,较早开发的西部工业区、日本工业园地等因开发初期行业门槛低,空间布局也不尽合理,产出效益明显较差,而且存在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随着开发区规模扩大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一些效益较低的工业企业开始擅自改变用地性质,向公共设施用地转变。

开发区产业发展以工业制造业为主,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61.8∶36.0。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一直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图3-18),吸引了70%以上的从业人员。2005年,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100.3亿美元,其中,出口50.1亿美元。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出口44.58亿美元,占到89.0%。

制造业作为开发区的主导性产业,吸纳了本地及外来大量劳动力。200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1.23万人,全区外来流动人口(已办理登记的)约16.5万人。外来流动人口高峰时在25万人左右,多于户籍人口数量[10]。制造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为85%以上。

(5)简要评析

图3-18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历年增长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开发区区志;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04)、(2005)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杭州、天津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在全国范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开发区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外资FDI密切相关,而且往往与某个或几个跨国公司的大型项目投资直接相关,比如宝洁公司之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摩托罗拉公司之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项目被开发区形象地誉为“锚项目”,其产业性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本地化战略直接决定了开发区的整体经济增长,也正是这些项目,让开发区跻身全国开发区的前列——据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度投资环境评价结果,广州、杭州、天津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位居第3、第14、第1和第9位。但开发区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此并不直接相关。在这些开发区中,出口加工型的制造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进大出的经济联系既表明开发区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成为全球化生产链条的环节;也表现了开发区位居生产价值链的低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的事实,而由此产生了居民财富增长的不对称性。

从空间上看,这些开发区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飞地”特征。工业企业的集聚推动着开发区空间规模的扩张,开发区主要通过扩区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手段以提供更多的增量工业用地,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考虑通过提高投资强度门槛,对闲置用地进行处理等手段来缓解土地资源短缺的现实矛盾。而开发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逐步产生了对第三产业和服务功能的巨大需求,也促使这些开发区逐渐从一个单一的“工业区”向综合性“新城区”的方向演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