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挑战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挑战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2-3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阶段性指标续 表注:由于不同年份开发区的数量不同,因此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挑战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立以来,在经济发展、产业培育、科技进步、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增加出口、创造就业、财政税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高速增势。其发展实践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创建探索阶段(1984—1991)

1984年至1988年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建立了14个国家级开发区。在开发区建设的起步阶段,一方面,国家级开发区白手起家,发展基础薄弱,建设资金短缺;另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总体上尚处于试探和观望阶段。1991年,14个国家级开发区总共实现工业产值145.94亿元,税收7.90亿元,出口11.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额8.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1亿美元,截至1991年底,累计利用外资13.74亿美元。引进项目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技术转让或技术转移较少发生。

(2)高速增长阶段(1992—1998)

图2-3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年GDP增长

图2-4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年出口增长

图2-5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年吸收外资及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5)(2006);《开发区年鉴》(2003)(2004)相关数据整理绘制(www.daowen.com)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掀起了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新一轮高潮。这一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发展,国家新批准18个国家级开发区,由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边境自由贸易区、沿江沿边开放地带、省会城市等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借助新的发展机遇,国家级开发区实现了超常规速度发展和质的飞跃,各开发区利用外资的数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资开始取代中小资本成为进入开发区投资的主要力量。

然而开发区的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自1996年起,国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不再免关税增值税(该政策在1998年又重新调回最初状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在这两件大事的影响下,开发区吸引外资受到了重大影响,从1996年到1999年,开发区吸引外资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3)稳定发展阶段(1999年以后)

1999年前后,随着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免关税和增值税政策的恢复,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开发区的发展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为了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批准了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设立国家级开发区,并赋予不同地区开发区以差异化的职能: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区主要是充分发挥在对外开放中的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部地区的开发区主要是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并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地区的开发区主要是积极发挥当地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按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这一阶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模大大扩展,多数开发较早的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已经超过国务院最初批准的规划面积,一些规模较大的开发区对于城市综合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开始从单纯的工业园区向兼有生产、居住、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城市新区发展。

表2-3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阶段性指标

续 表

注:由于不同年份开发区的数量不同,因此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5)(2006)相关数据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