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OBM意味着原来的代工者最终取代了发包者买主的地位,自己从头至尾负责产品的创新、生产和经营。本土产业集群培育的关键是大量从事ODM或OBM活动的本土企业诞生,不同企业在某些价值链环节上取得特有的优势,并在各自的价值链核心环节上展开合作,形成整合优势。而这取决于开发区内创新网络环境的培育。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1)跨国公司分工网络复制型

就跨国公司而言,通常在其垂直型FDI流入东道国之前,就已经存在一个稳定的分工体系和较完善的生产销售网络。当跨国公司垂直型FDI流入东道国之后,为了降低投入品的成本,跨国公司有可能将原有的分工网络在东道国进行复制和延伸,从而形成以其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整体移植。也就是跨国公司带动原有上下游企业的进入跟随进入东道国市场或者将其从零配件-采购-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整个产业链完整地迁入以维持原有的分工和配套网络。另一种是本地化。跨国公司除进行母国和第三国采购外,在东道国本地进行当地采购,发展自己的供应商网络。在初期阶段,本土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落后使得其产品质量往往难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需求,需要通过跨国公司培训、辅导与支持以及本土企业的积极学习,逐步渗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网络,不断减少跨国公司中间产品的进口,并实现本土企业对于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完成产业升级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这两种方式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具有“轮轴式产业区”的特征,由大量配套企业围绕着一家或几家大的核心企业进行配套协作,企业之间的地理接近性和空间的集聚使得企业之间可以有效地采用即时(just-in-time)生产与运输系统,并且促进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但比较而言,整体移植型产业集群一方面与本土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非常薄弱,吸引其留在东道国的引力仅仅是东道国的要素优势;另一方面也使得了本土企业加入由外资企业主导的产业链更加困难,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产业集群存在整体外迁的可能性,从而引起当地经济的空洞化。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是尽量减少整体移植型产业集聚而鼓励以本土化方式形成产业集群。不过,受跨国公司本身的战略部署以及本土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制约,本地化型往往更多地在低技术型产业或传统制造加工产业产生,因为这些产业在跨国公司母国已经失去比较优势,而且进入的技术门槛较低,本地企业较容易融入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之中。而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跨国公司会尽量保持其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加之跨国公司使用的一般是国内空白技术或先进技术,本土企业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技术扩散和学习过程才能够实现中间产品的本土化,因此,跨国公司会更倾向于采用整体移植型战略。

(2)本土产业集群培育型(www.daowen.com)

一般而言,本土企业参与跨国公司全球分工协作网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刘志彪,2005)[98]:①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也就是“委托加工”,是品牌拥有者将生产制造业务外包给其他厂家的业务模式。“发达国家品牌商按照一定的设计要求向国外制造商下订单,后者依照产品设计要求自行生产,或者把生产过程进一步分解为不同环节,分包给不同企业,产品完成后加贴发企业品牌出售”。这种方式下本土企业仅具有对产业低技术部分的加工能力,自身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赚取的是低廉的劳务费用。②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指代工企业除了承担制造活动外,也进行深度加工组装和产品设计等活动。在通过早期的OEM或者代工方式后,因为代工企业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对上游工序和客户的要求等了解和掌握越来越多,发包者逐渐会交给他们更多的职能和责任,可能逐步承担包括产品设计、进一步深加工、售后服务等在内的更加广泛的工序、环节和职能,这时OEM就可能转化为ODM。在ODM模式下,品牌仍然为发包者所有,代工企业进行深度加工组装和产品设计的活动。③OBM(own brand manufacture),是制造产业升级的一个崭新阶段,表现在制造企业不仅进行深度加工组装和产品设计活动,还拥有并深度开拓自己的品牌。OBM意味着原来的代工者最终取代了发包者买主的地位,自己从头至尾负责产品的创新、生产和经营。

本土产业集群培育的关键是大量从事ODM或OBM活动的本土企业诞生,不同企业在某些价值链环节上取得特有的优势,并在各自的价值链核心环节上展开合作,形成整合优势。而这取决于开发区内创新网络环境的培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