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探析

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探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产业集聚到集群的理论阐释产业集群是国内外产业发展中空间集聚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组织方式,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最有活力的因素。追求外部规模经济构成了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即被称作“产业区”。福特制以线性模式的突破性式创新为主,与生产过程相分离;“柔性专业化”生产以非线性模式的渐进性创新为主,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探析

(1)从产业集聚到集群的理论阐释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国内外产业发展中空间集聚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组织方式,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最有活力的因素。世界版图由于大量的集群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的财富大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的(顾强、王辑慈,2003)[75]。迄今为止,关于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尚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被引用最多的是波特对于产业集群的理解:“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地理集聚体。”(Porter,2000)[76]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引起了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关注,研究焦点也从关注集聚经济效应逐步转变到对社会文化、制度结构、群体创新行为等方面。

传统产业区的观点

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中的原因,首次提出了集聚的概念(陈振汉、厉以宁,1982)[77],他将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称为区位因子,并将其分为区域因子和位置因子。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区域因子主要是运输成本(运费)和劳动成本(工资);而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位置因子则包括集聚因子(Agglomerative Factors)和分散因子(Deglomerative Factors)。在集聚因子中,又可以细分为特殊集聚因子和一般集聚因子:特殊集聚因子包括便利的交通促使工业集中于交通枢纽、丰富的矿藏将许多工厂吸引到它的周围等;不过这些因子不具有理论研究的一般性,更为重要的是一般集聚因子,即多个工厂集中在一起与各自分散时相比,能给各工厂带来更多的收益和节省更多的成本。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包括:有专门的机器修理厂与制造厂可以为各个工厂提供服务;有专门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向各个工厂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各个工厂享有购买原料方面的便利;有公用设施和道路的便利;等等。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Marshall,1920)[78]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描述和分析了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的地域集中和发展的情况,并提出了“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概念。根据马歇尔的观点,规模经济可分为两类: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利用地理邻近性,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追求外部规模经济构成了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即被称作“产业区”。

Krugman(1991)[79]在总结马歇尔理论中的外部经济性时,认为企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可以获得三方面的效果:①几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区位,提供了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确保了较低的失业率及劳动力短缺的可能性。“雇主们往往到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工人的地方去(办厂),同时,找工作的劳动者,自然也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找职业”,这既降低了工人的失业概率,也确保了厂商无论是在“好时光”还是在“坏时光”的劳动力供应。②地方性产业可以支持非贸易的专业化投入品的生产。众多使用中间投入品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才使辅助性工业能够使用专业化的、高成本的机械设备,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来供应众多消费者。③信息的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可以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好于独立存在企业的生产函数。在马歇尔时代信息的流动随距离衰减得很快,地理上的集中创造了知识传播的氛围,“商业秘密不再是秘密,而是众所周知的公开形式,就连小孩也能无意识地知道很多”。

新产业区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地域面临严重的衰退,许多工厂破产,大量工人失业,生活质量相对下降。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第三意大利”地区[80]德国的Baden-Württermberg、法国的Oyonnax、丹麦的Jutland、瑞典的Smaland、西班牙的Barcelona以及美国硅谷等地区为代表的一些区域的经济在世界性危机中却能保持平稳甚至持续的增长,从而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和青睐。这些区域与当年马歇尔所论述的产业区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但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区域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发展也与马歇尔的产业概念有较大的差异。按照马歇尔理论中产业区的概念,已经不能有效解释当前的产业集聚现象以及一些高技术园区的发展,“新产业区”的概念应运而生。与传统产业区理论相比,新产业区理论将关注的重点从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集聚以及因集聚带来的物质成本的降低延伸至基于范围经济的产业集聚,以及因集聚而引起的交易成本的降低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皮埃尔和赛博的柔性专业化理论

皮埃尔和赛博(Piore&Sabel,1984)首次对19世纪的产业区再现的现象进行了重新解释,通过对“第三意大利”和德国南部的一些地区的系统分析,他们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是依赖于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柔性专业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基础上实现的集聚。这些柔性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区内企业的运行机制灵活,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强,从而可以更容易地组织生产和适应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获得发展的优势,进而也可以与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区域进行竞争(盖文启,2002)[81]

与传统的福特制生产系统相比较,“柔性专业化”生产的主要不同体现在(王辑慈,2001)[82]:①生产模式上。福特制实行同类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产品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柔性专业化”生产实行同类产品的小批量生产,产品强调差异化和弹性自动化。②创新模式上。福特制以线性模式的突破性式创新为主,与生产过程相分离;“柔性专业化”生产以非线性模式的渐进性创新为主,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③企业组织形式上。福特制表现为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组织;“柔性专业化”生产表现为垂直分离的网络化组织。④区域空间结构上。福特制表现为大企业支配的全球生产系统的形成;“柔性专业化”生产表现为柔性生产的空间集聚和地方生产系统形成。

斯科特和斯多普的交易费用分析

“交易费用”的概念最早由科斯(Coase,1937)[83]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他认为市场运行中存在着“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运行价格机制的成本”,至少包括两项内容:①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的费用,也就是企业搜集有关交易对象和市场价格确定信息必须付出的费用;②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为避免冲突就需要谈判、缔约并付诸法律,因而必须支付有关费用。科斯认为,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替代物而产生的,并通过形成一个组织来管理资源,可以节约市场运行成本。

继科斯之后,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9)[84]对交易费用的概念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提出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三维度来解释经济活动的规制结构。交易的不确定性指经济环境状态下交易的可预见程度;交易频率指特定时期交易发生的次数;资产专用性指资产在没有价值损失的前提下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不同投资场合的能力。这三个交易特性高低程度不同,与其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当这三个决定因素程度较低时,与之匹配的是体现古典契约关系的市场规制结构;当这三个决定因素程度较高时,与之匹配的是统一规制结构(企业);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是被称为“三方规制”或“双边规制”的中间经济组织形态。市场组织存在交易成本过高导致市场失效的危险,科层组织可能带来协调成本过高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在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必然存在大量不同类型的中间性经济组织。

斯科特(Scott)和斯多普(Storper)借用交易费用概念来分析企业的垂直分离和本地化聚集过程和现象。他们认为企业集群作为介于层级制企业组织形式和市场形式两者之间的特殊形态,通过企业的地理集中和企业网络的形成,在市场和技术高速变动的情况下,企业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生产协作网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保护合作因素,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灵活适应性(王辑慈,2001)[85]。在交易费用分析基础上,斯多普(Storper,1995)[86]提出了“非交易性相互依赖”的概念,认为众多企业集聚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产业社区,而且区内成员企业间存在着较强的非交易性相互依赖关系,主要包括在市场和技术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企业间相互协助来制定战略计划的习惯、规则、实践和制度等,从而为本地建构本地生产系统提供有关新产品市场,生产方式以及资源获取等方面的知识。这种相互协助关系常常发生在传统的交易市场之外;而且这种知识多为缄默性[87]并具有较强的本地植根性,从而促进了本地生产系统或“知识社区”的建立。由于知识是塑造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资源,而当地特殊的制度安排对此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集群当地学习行为和制度安排的培养对建立地方生产系统的作用最为关键

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Porter,1990)[88]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把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波特建立起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构架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状况)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图1-6)。波特强调,“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进而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地理上的集中使四种相互分离的因素相互作用,使“钻石系统”产生活力。“钻石系统”的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会由于在国内一地的地理邻近而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地理集中促进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临近的竞争者会产生嫉妒与模仿的行为;靠近竞争企业群的大学可能与企业相互支持;供应商会因靠近R&D活动而创新;附近有经验的购买者最有可能交换信息,及时反映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尤其是对特别的服务和产品功能的需求。

图1-6 波特的“钻石模型”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波特(1998)[89]认为,产业集群对于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本垒”(homebase)的作用。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需要三个层次的企业和相关组织:一是垂直的供应商、分包商和咨询机构等;二是水平的具有相似技术、劳动力市场或企业战略的竞争者(或合作者);三是提供知识和技能、制度供给的专有性的准公共服务部门,如大学、国家实验室、政策制定者等。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往往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和竞争优势:1)提高该区域成员企业或产业的静态生产率。主要体现为:集群增强了对专业化投入品的需求和供给;空间的邻近性、供给技术联系和人际关系使市场、技术和其他专业化知识在集群内更好地传播和积累;集群可以促进产品互补和联合营销,并能使更多的投入品成为公共品;同时集群会给面临相同大环境的竞争者带来强大的激励效应。2)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集群不仅使创新的机会更加可视化,同时近距离的观察模仿,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得到迅速扩散,增强了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性;集群有利于判定创新需求,降低参与者在获取信息上的花费,更能灵活地将创新机会转化为运营和战略优势。3)促进新企业的建立。集群提供了更丰富的资产、技术、投入和员工配置,从而能够降低新企业进入的门槛。

区域创新理论(www.daowen.com)

当创新理论研究发展到区域创新阶段,就开始与产业集群的研究结合起来了。以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为代表的创新网络学派认为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与创新网络的形成,而不仅仅是产业内部的柔性专业化分工。他们先后提出了“创新环境”“创新网络”“集体学习”等概念,将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同创新活动联系到一起,强调区域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和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认为产业集聚可使群内企业共享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大规模生产、辅助产业的专业化服务、专业化机构创造以及企业组织创新的好处。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沟通与接触,形成了有效的创新网络,从而使企业内部产生了一种内生的创新力,推动着集群创新的不断发展。卡佩罗(Capello,1999)[90]通过对特定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提出集体学习与小企业突破性产品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小企业的创新绩效。

创新系统学派将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界定的基础。Asheim等(Asheim et al.,2002)[91]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支撑机构环绕的区域集群,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两种类型的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构成。第一类主体就是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同时包括其支撑产业。第二类主体就是制度基础结构,如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技术扩散代理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这些机构对区域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阿歇姆还界定了集群内部构建创新系统的必要条件:一是集群内部产业间更多的创新合作;二是强有力的制度基础结构,并且创新合作中包括更多的知识提供者。

总体上看,新产业区关于产业集群观点的演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对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的强调到对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的强调。规模经济的主要内容是随着产量的增长即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单位成本相应下降;而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在同时经营多种事业时所产生的一种效果。范围经济也可以分为内部范围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如果同一企业内部能够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时,仍可以引起每一种产品的平均成本都能降低,实现每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报酬递增,则可称此时存在内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则可以看作是某一行业或区域的内部范围经济,生产系统被分解为许多部分,分散在众多中小企业中,然后,企业之间再通过建立合作的网络关系进行交易,这些专门化的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多样化产品的生产,并可以形成行业的范围经济(表1-10)。

表1-10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比较

资料来源: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9,有删减.

2)从对物质成本的强调到对交易成本的强调。传统产业区的产业集群观点强调物质成本的降低,包括共享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成本、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共享知识与技术等;新产业区的产业集群观点强调交易成本的降低。产业集群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的中间性经济组织。这种组织方式介于企业科层组织形式和市场组织形式之间,通过集群内企业之间充满活力和灵活性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构成了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利于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及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3)从对分工水平和效率的强调到对创新能力的强调。传统产业区的观点强调产业集群的效果在于形成产业间分工关系和产业结构,提高分工水平和效率;新产业区的产业集群观点更强调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Peer Pressure),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与此同时,这种条件下创新又很容易外溢到附近的其他企业,从而使其他企业也很快地学习到新知识和新技术。集聚在一起的企业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用中学”(learning by using)的方式刺激和强化创新,集聚学习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不断演化下去的相互作用和自我激励的动态过程。

(2)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综合研究者们的观点,理想的产业集群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空间集聚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2)合作网络性。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产业的地理集中,而是一种建立在地方网络基础上的产业体系。这种网络结构不仅包括存在前向、后向和水平的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代理商、顾客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当地政府、大学或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以及企业之间、企业员工之间的正式及非正式相互关系。

3)本地根植性(embededness)[92]。集群内企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企业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相互信任和满意形成丰厚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知识的交流与扩散,降低区域内的交易成本。

3)文化开放性。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不仅有赖于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频繁有序的互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交流、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及柔性制度的渗透,达到内部的有机整合(integration);而且要求集群网络的各节点不断与区域外的网络节点发生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结,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辟新的市场,拓展区域创新空间,以获取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形成集群的外部链接(linkage)。

(3)产业集群的优势

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集群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而节省相互间的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用;同时,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活动(比如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通过建立共同销售中心,形成零售、批发市场,降低集群内企业成品的运输、库存费用;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2)交易成本的节约。一方面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性经济组织,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区内企业的地理邻近与本地根植性,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依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促进知识沿空间的扩散和“溢出”,减少企业的信息成本。

3)激励效应。集群增强了竞争,一些在管理或技术水平上达不到集群平均要求的企业,可能影响整个集群在市场上的整体形象,或不能有效地参与集群的整体分工与协作,可能被集群所淘汰,这就迫使企业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组织生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地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因此,集群内的企业比起那些散落在各个地方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更容易通过竞争进入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4)学习与创新优势。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个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

5)自我增强效应。集群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优势以及通过区域创新环境弥漫的“产业空气”,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衍生,同时,增强对集群外部企业进入的吸引力,从而使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张,优势持久积累,形成一种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加强过程。

6)集群竞争力。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