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以实证研究为主,遵循基于实证结论展开规范性讨论的技术路线。在内容安排上,第一部分(第1章)为开发区的历史渊源追溯。通过探讨中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分别基于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园区的变形特征,明确两类开发区各自的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形成过程;同时,借鉴国外类似区域的经验而获得关于中国开发区转型的有益思路。
第二部分为开发区发展实践研究,采用全国层面的数据统计分析与多个开发区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为全国统计数据分析(第2章)、个案研究(第3章)和运行模式总结(第4章)三章。全国统计数据分析(第2章)以商务部和科技部以及国家统计局历年关于开发区发展的报告作为数据基础,从开发区的区位分布、主要经济发展成就、区域差别三个方面对开发区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勾勒出全国开发区发展的概貌。个案研究(第3章)基于主要驱动力的不同,对开发区的发展实践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个案进行详细的实证研究,在内容上侧重于发展演变过程、经济总量及其占城市的比重、产业发展特征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运行模式总结(第4章)分别从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空间拓展以及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对开发区的发展实践进行归纳和分析。
图0-3 本书的研究框架
第三部分为开发区政策分析与转型的思考。分为政策分析(第5章)与政策调整建议(第6章)两个章节。政策分析(第5章)基于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分析开发区政策过程特征,并对开发区政策效果进行考察,明确开发区政策变迁的必要性。政策调整建议(第6章)提出了开发区政策调整的框架设计,并基于政策调整给出了空间重构的基本设想及相关政策要点。
【注释】
[1]杨筱.中国开发区20年功过反思:增长模式将如何调整?[OL].2006-11-12[2006-12-3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1/12/content_5318361.htm新华网.
[2]据统计,仅1992年一年,全国新设立的开发区大约有2000个,超过1992年以前所设立开发区总和的20倍,规划土地面积约2万km2。1993年4月28日,国务院针对开发区过多过滥的问题,下发文件要求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对各类开发区的设立审批做了严格的规定。1993年全国清理的2804个各类开发区,涉及土地面积约0.76万km2,绝大部分为耕地。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74.
[4]李志勇.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审计,2004(20):46-47.
[5]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情况的报告[OL].2006-06-24[2006-12-3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4-06/24/content_1544860.htm新华网.
[6]如浙江省安吉县经济开发区的面积,几年间就从4.5 km2增加到了60 km2。县委文件“安委2000.8号”文授予了经济开发区“征地”、“规划”、“出租”、“转让”、“出让”,甚至“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等所有用地权力。翟明磊.安吉县“城市化”真相[N].南方周末,2002-04-04.
[7]卢新海.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J].中国土地科学,2004(2):40-44.
[8]以浙江省为例,该省经济相对发达,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略高。但据统计,1998年以来,这个省各类征地给村里的补偿费平均每亩12164元,安置补助费平均每人2377元,经过村集体留存,实际到农民手上的土地补偿费只有平均每亩7958元,安置补助费平均每人2078元,青苗补偿费平均每亩498元。农户家庭得到的所有土地征用费总额(包括附着及其实施补偿费)人均8828元。据浙江省农调队的调查,只有6.8%的农户对此表示满意,53.2%的农户认为偏低。王凤君.一号文件拿征地制开刀,国土资源部推出改革路线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02-18.
[9]程刚.60个开发区违规低价出让土地、少收55.65亿元[N].中国青年报,2006-06-28.
[10]200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出《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国办发[2003]30号)和《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70号),宣布一律暂停审批新设立和扩建各类开发区,纠正越权审批、违规圈占土地、低价出让土地等行为,并于年底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商务部等发布《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发改外资[2003]2343号)。同年11月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紧急通知》,宣布坚决落实清理整顿开发区的规定,切实解决农民失地失业问题,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2004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2005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制定了针对省级及省级以下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74.
[12]顾朝林,赵令勋,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鲍克.中国开发区研究——入世后开发区微观体制设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厉无畏,王振(主编).中国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3]郑国,王慧.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5,29(8):51-58.
[14]郑静.城市开发区发展的生命周期——兼论广州开发区现状及其持续发展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1999(1):25-30;郑静,薛德升,朱竑.论城市开发区的发展:历史进程、理论背景和生命周期[J].世界地理研究,2000(2)79-86.
[15]邢春生.“新区”:后开发区时代的产物[J].港口经济,2005(5).
[16]王峰玉,吴怀静,魏清泉.现阶段我国开发区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23-27.
[17]皮黔生,王恺.走出孤岛——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8]杨亚沙.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OL].2006-09-13,[2006-12-31].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54918/55142/4811851.html.
[19]魏心镇,王辑慈,等(编著).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0]张庭伟.高科技工业开发区的选址及发展——美国经验介绍[J].城市规划,1997(1):47-49.
[21]顾朝林,赵令勋,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22]同上。
[23]吴煜,刘荣增.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动态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1):62-65.
[24]夏海钧.中国高新区发展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www.daowen.com)
[25]王兴平,崔功豪.中国城市开发区的区位效益规律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3):69-73.
[26]陈家祥.中国国家高新区功能偏离与回归分析[J].城市规划,2006(6):22-28.
[27]张克俊.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的比较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8]陈益升,湛学勇,陈宏愚.中国两类开发区: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02(7):18-22,(8):54-56,(9):50-54.
[29]冯小星,赵民.论苏、锡、常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1):18-24.
[30]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3):20-25.
[31]李俊莉,王慧,郑国.开发区建设对中国城市发展影响作用的聚类分析评价[J].人文地理,2006(4):39-43.
[32]郭俊华,等.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4):42-44;费洪平,戴公兴.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3]朱彦恒,张明玉,曾维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耦合机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67-70.
[34]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周维颖.新产业区演进的经济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闫二旺.跨国公司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群的发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4,13(3):10-16;王兴平.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胡新智.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效果分析[J].管理评论,2005,17(7):20-26;齐德义.促进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6(2):155-156;秦远建,江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10):35-38.
[35]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3):20-25.
[36]张弘.开发区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城市化模式——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6):65-69.
[37]张晓平,刘卫东.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2003,23(2):142-149.
[38]杨东峰.嵌入繁殖·二元分立·肌理粗化——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物质空间模式[J].规划师,2006,22(8).
[39]何书金,苏光全.开发区闲置土地的数量、分布和潜力[J].地理科学进展,2000(4):343-350;何书金,苏光全.开发区闲置土地成因机制及类型划分[J].资源科学,2001,23(5):17-22.
[40]王兴平,崔功豪.中国城市开发区的空间规模与效益研究[J].城市规划,2003(9):6-12.
[41]吴燕,陈秉钊.高科技园区的合理规模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6):78-82.
[42]黄大全,林坚,毛娟,晋璟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指标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99-102.
[43]王霞.东南沿海城市开发区空间区位及形态构成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1997.
[44]王学锋.试论开发区规划管理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2003,27(11):39-43.
[45]张弘.开发区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城市化模式——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6):65-69.
[46]王慧.开发区发展与西安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极化分异[J].地理学报,2006,61(10):1011-1024.
[47]鲍克.中国开发区研究——入世后开发区微观体制设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8]皮黔生,王恺.走出孤岛——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张克俊.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的比较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9]林拓,刘君德.开发区与乡镇行政体制关系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2002(2):196-199.
[50]吕薇.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8(1):1-4.
[51]郭会文.试论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行政主体资格[J].中国科技产业,2005(5):20-53.
[52]参见陈振明(主编).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2-43;张国庆(主编).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3.
[53]1999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的重大决策,要求加快转变观念,加大开放力度,中央给予中西部地区财政信贷、税收优惠等诸多政策支持,并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放宽利用外资的有关条件;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意见》,全面制定振兴东北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强调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进入东北地区,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与改造。之后,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东北市场经营人民币业务;2004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参见商务部外资司.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5)[R/OL].2005-10-09[2006-12-31].http://wzs.mofcom.gov.cn/aarticle/ztxx/dwmyxs/200510/20051000527050.html商务部外资司网。
[54]胡晶晶,曾国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演变、成因、影响与调节政策选择[J/OL].世界经济,2002[2006-12-31].http://cedr.whu.edu.cn/cedrpaper/200632293828.pdf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