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开发区总体发展研究探析

开发区总体发展研究探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广义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以广义开发区为对象的相关研究并不着重区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的差异,对于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既有的研究主要可总结为周期论和新区论两种观点。以某一特定功能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鉴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区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型,大多数研究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来展开论述。

开发区总体发展研究探析

(1)以广义开发区为研究对象

以广义开发区为对象的相关研究并不着重区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的差异,对于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既有的研究主要可总结为周期论和新区论两种观点。周期论的研究者们认为开发区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规律,应遵循不同阶段的特征;新区论的研究者们认为开发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应该向城市新区转型。

周期论

郑静等(郑静,1999;郑静等,2000)[14]参考日本经济学家藤森英南对于出口加工区的认识,总结及预见我国城市开发区的四个阶段:(1)早期阶段(1984—1990):开发区数量少,集中在沿海城市与开放城市;(2)成熟阶段(1990—1994):各地开发区遍地开花,开发区用地规模过大;(3)分异阶段(1994—1997):开发区效益差别显著,数量趋于稳定;(4)后开发区阶段(1997年以后):开发区数量开始减少,用地规模得到控制。并提出政府应根据这一生命周期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和状况的开发区给予正确引导和调控,扭转开发区发展混乱、规模失控、性质雷同的状况。

新区论

邢春生(2005)[15]认为新区是后开发区时代的产物,新区源于并包含着开发区、保持和扩展着开发区的品质、为开发区扩充新的品质和新的职能,开发区最终将实现从功能经济区向充满创新活力的新城市转变。王峰玉等(2006)[16]认为开发区应定位为一个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具有相对综合功能的新型城区,使外向型和内向型的产业相结合,逐步与周边地区融合、一体化的发展,并发挥开发区在推进城市化方面的作用。

(2)以某一特定功能开发区为研究对象

鉴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区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型,大多数研究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来展开论述。

经济技术开发区

皮黔生、王恺(2004)[17]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案例,通过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开发模式、投资环境建设、体制创新、产业发展等多领域的考察,提出了开发区的“孤岛”判断,强调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走出孤岛”,“加快参与世界范围内稀缺资源的争夺”、“主动参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改造”、“积极参与可转化成生产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从出口加工区型向科技工业园型升级。杨亚沙(2006)[18]在分析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东中部地区开发区土地资源紧张、外资向我国二类城市转移、开发区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提出促进国家级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1)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应根据各自发展状况,有选择地引进外资项目;(2)经济技术开发区应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逐步与高新技术开发区接轨;(3)逐步减少开发区外资比重,提升自主创新和研发水平。

高新区

比较而言,国内关于高新区的研究数量较多且更成系统,这可能与世界范围内出口加工区式微而科技园区兴盛、各国均不遗余力地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有关。早期,魏心镇、王辑慈等(1993)[19]、张庭伟(1997)[20]、顾朝林、赵令勋等(1998)[21]等众多研究者通过对国外相关类似区域的介绍总结了高新区区位布局的一些原则,包括:临近智力密集区,具备开发性技术条件、人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完善,适宜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创新的城市氛围等等,并以此作为衡量开发区空间分布合理性的标准。(www.daowen.com)

随着开发区的逐步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展开对开发区的区位效益及发展评价研究,以为开发区的空间分布提供决策参考。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行评价,通过多个开发区的比较分析得出各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如顾朝林、赵令勋等(1998)[22]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对1994年高新区发展现状、高新区区位的评价,将高新区划分为发展较好、具有发展潜力以及发育不良三种类型,建议对前两类给予重点发展扶持,对后一类进行降级处理;吴煜、刘荣增(2003)[23]继续沿用这一方法对1999年高新区的发展进行了评价;夏海钧(2001)[24]应用模糊因素法、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高新区的发展进行过类似的综合评价。王兴平、崔功豪(2003)[25]将开发区的区位条件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通过分析证明开发区三个层次的区位条件和其开发效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由此提出了开发区未来区位调整的方向与策略。

2001年9月,在国家高新区武汉会议上,科技部明确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要进行“二次创业”的构想。学界对此也展开了相关的探讨。陈家祥(2006)[26]针对国家高新区的功能偏离,提出要“对高新区重新进行审定”,“不符合条件的应降格或转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积极培育自主创新网络”“大量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建立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考核指标体系”等建议。张克俊(2006)[27]认为高新区正处于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的转换阶段,在推进高新区阶段转换中,存在体制惯性、原有发展路径依赖、价值链低端锁定、企业“扎堆”、边界“阴影”等突出界面障碍,并提出了破解这些界面障碍的系列思路。

(3)以开发区与开发区或其他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学界大部分的研究是基于开发区自身的发展来考虑的,而将开发区发展植入整体或区域背景之中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不同类型开发区的相互关系

陈益升等(2002)[28]详细分析了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的共性和异点,并基于此提出两类开发区应遵循“并存共荣,因势整合,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强化特色”的发展原则,同时提出了各有侧重的“五个转变”策略以及“并行发展、择优发展、合一发展”等预设方案。

开发区之间的区域协调

冯小星、赵民(2004)[29]以苏锡常的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三地开发区的同位竞争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并提出应加强区域宏观调控,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促进开发区的共同持续高效运营。

开发区与城市的关系

王慧(2003)[30]从进化的观点将开发区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后成熟期,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及其与城市的动态关系:(1)成型期的开发区增长主要方式是注入式增长,表现出强烈的极化效应,对其母城更多的是依赖和索取;(2)成长期的开发区将从工业园区向科、工、贸、商、住多功能复合发展方向转化,逐步进化成初具规模的新城区,对母城开始产生较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3)成熟期的开发区人口密度、设施水平、功能种类等日益趋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地区,对母城实施全面反哺,展开两者之间的互动和深层次的功能整合;(4)进入后成熟期的开发区作为特区的属性将日益淡化,与非开发区之间有形和无形的界限将日益模糊和消失,各开发区之间“一体化”、“网络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李俊莉等(2006)[31]从产业规模、空间规模、经济外向度、税收就业等多个方面,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依据影响作用综合强度以及各方面影响作用的均衡程度,将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贡献模式分类,并提出了对于发展水平不太高的城市,可以以开发区作为其实现城市突破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