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与航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我国,国有企业是港航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主体,港航国有企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港航国有企业改革也得以持续深化,并不断转型升级。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国际海运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政策使得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总公司)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向着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迈进。198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改革我国国际海洋运输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将中远总公司办成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不兼行政职能。交通部对中远总公司(包括外轮代理总公司)只实行行政领导和管理,不干预企业经营。1991年12月,《国务院转批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请示的通知》将中远总公司列入第一批试点企业名单。1992年12月,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10]和国务院经贸办同意中远总公司更名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并以其为核心企业与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中国汽车运输总公司、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组建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集团)。1993年初,中远集团正式成立。集团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下海、登陆、上天”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经过短短几年的快速扩张,初步形成了以航运为主业,业务范围涉及远洋运输、船舶和货运代理、海上燃物料供应、船舶修理、劳务输出、房地产、进出口贸易、旅游、金融等十多个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为适应国际航运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1993年至1999年间,中远集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多次以船队经营管理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航运体制改革,先后组建了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杂货运输等方面的专业船公司以及国际货运、工业、贸易等方面的陆上专业公司,并在海外建立了一批地区性公司。1993年10月,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功上市,吹响了中远全面进军资本市场的号角,同时也成为第一家进入海外资本市场的中国国有企业。随后数年间,中远集团所属中远太平洋、中远国际在香港先后上市。进入21世纪,中远集团在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了股份制改革,“中远航运”1.3亿股A股开始挂牌上市交易,标志着享誉海内外的中远集团航运主业正式登陆中国资本市场。中远集团坚持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两轮驱动”,打造资本中远。2005年6月,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正式挂牌交易。2007年6月,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年12月顺利实现散货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综合性航运公司。
21世纪初的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开启了我国国有港口企业的改革历程。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决定所有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的港口全部下放地方管理,同时实行政企分开。其中,明确规定“港口企业不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由于港口下放时,其财务关系相应划转,港口的资产无偿划转地方管理,其债权、债务也一并随之转移,我国绝大多数国有港口企业均属于地方国有企业的范畴。正是在上述政策的推动下,地方国有港口企业开始涌现。
上海港务局的改制
2003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原上海港务局改制成立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实行政企分开。公司注册资本为50亿元人民币,系国资授权经营公司。2003年7月,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对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尽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经过一年的调研,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7月拟定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改制重组方案》,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推进工作,改制重组方案最终获批。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招商局国际码头(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同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五家单位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述五家单位分别持股50%、30%、19%、0.5%和0.5%。集团于2006年10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重组是上海控股集团公司改革的典型案例,具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上海外资直接参与控股公司层面的改制重组;二是控股公司层面的整体改制,不留壳公司;三是上海市国资委作为港务股份的出资人,为国资监管部门作为股份公司股东开了先例;四是上海第一次用市场化形式,竞标确定审计评估机构,组团式进行资产评估[26]。(www.daowen.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国企国资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核心要义的系列重要论述。在政策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直接推动了包括港航国有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
2015年可谓是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之年,国有企业改革是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重点工作,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出台。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肯定国有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2015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明确“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指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需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2015年12月,国资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需要,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和公益两大类别。不同类型的企业战略定位不同,发展目的和发展路径不同。对商业类国有企业而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重组整合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和管理创新步伐,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具体来看,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支持和鼓励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优化国有资本投向,推动国有产权流转,及时处置低效、无效及不良资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合理确定主业范围,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加大国有资本投入,在服务国家宏观调控、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完成特殊任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对公益类国有企业而言,要根据承担的任务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大国有资本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严格限定主业范围,加强主业管理,重点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做出更大贡献。2016年7月,针对中央企业广泛开展的结构调整与重组,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要“通过兼并重组、创新合作、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等途径,形成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提出要巩固加强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其中,在“重组整合一批”中提出“统筹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维护国内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稳妥推进装备制造、建筑工程、电力、钢铁、有色金属、航运、建材、旅游和航空服务等领域企业重组,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减少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有效化解相关行业产能过剩”,明确将“航运”列入其中。在上述政策的直接推动下,我国中央和地方层面的港航国有企业均深入展开了相关改革。
在中央层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的重组整合。2015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实施重组,两家中国航运业巨头国企由此拉开了重组大幕。2016年2月18日,两大集团重组后成立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集团)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改革重组后,中远海运集团成为全球运力规模最大的综合航运公司,规模优势和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远海运集团经营船队综合运力10793万载重吨,排名世界第一。其中,集装箱船队规模302万TEU,居世界第三;干散货船队运力4319万载重吨,油轮船队运力2630万载重吨,杂货特种船队427万载重吨,均居世界第一。中远海运集团完善的全球化服务筑就了网络服务优势与品牌优势。码头、物流、航运金融、修造船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集团在全球投资码头59个,集装箱码头51个,集装箱码头年吞吐能力12675万TEU,居世界第一。全球船舶燃料销量超过2770万吨,居世界第一。集装箱租赁业务保有量规模达370万TEU,居世界第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接单规模以及船舶代理业务也稳居世界前列。此外,围绕“规模增长、盈利能力、抗周期性和全球公司”四个战略维度,中远海运集团着力布局航运、物流、金融、装备制造、航运服务、社会化产业和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联网+”相关业务的“6+1”产业集群,进一步促进航运要素的整合,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商。具体来看,集装箱运输、码头投资经营、油轮运输、液化天然气运输、干散货运输和客轮运输业务构成了集团的航运产业集群。作为核心产业集群,它将进一步巩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全球第一大综合航运企业的地位,物流产业集群包括工程物流、货运代理、仓储网络、多式联运、船舶代理等业务。其定位于全球领先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优先选择的全球物流合作伙伴。金融产业集群包括船舶租赁、航运保险、供应链金融、物流园区投资、股权投资和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资产投资,其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第一的航运金融及物流金融产业集群,立足中国,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领先地位,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包括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制造、船舶维修和集装箱制造等业务。作为集团重要产业集群,将继续巩固其在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制造及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市场份额等方面的领先优势;航运服务产业集群主要包括船舶管理、船员管理、船舶备件采购、通导技术管理和燃料、物料供应等业务,将为航运主业提供坚实的保障;社会化产业集群包括地产资源开发、酒店管理、医院、学校等社会化服务业务,是打造新产业的孵化器,也是培育专业人才的基地;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联网+”相关业务将以大数据的高品质服务新业态,推动各业务转型升级,实现互联网资源与航运要素的集成应用。
在地方层面,遍布沿海沿江区域的国有港口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我国最大的港口集团——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港集团)为例,近年来,上港集团积极采取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计划、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合或展开深入资本合作等一系列举措来优化企业治理,进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方面动作频频。2015年,上港集团以约19亿元的价格收购同样作为上海地方港航国有企业的上海锦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锦江航运)约79.2%的股权。锦江航运主要从事近洋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以上海、青岛至日本关东、关西诸港为核心,通过收购锦江航运,上港集团可借此整合上海起止的近洋航线,占据上海至日本近洋航线的头把交椅,进一步发挥港航协同优势。2017年6月,中远海运集团与上海同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中远海运集团以协议转让方式受让同盛投资所持有的上港集团34.76亿股股份。转让完成后,中远海运集团将持有上港集团15%的股份。中远海运集团由此与上港集团建立起紧密的资本纽带,双方展开全面业务合作,充分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双方国际竞争力,形成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路径,为上海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资源、加强对内对外联动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17年7月,中远海运集团携手上港集团收购国际航运巨头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简称东方海外)。交易完成后,上港集团将持有东方海外9.9%的股权,总交易金额约为430亿港元。本次收购更加彰显出港航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除与航运企业的合作外,上港集团还高度重视与大型国有港口企业间的合作。2018年,为继续推进小洋山区域综合开发,浙江海港集团以现金人民币50亿元对上港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增资后,上港集团与浙江海港集团分别持有盛东公司80%和20%股权。2020年,上港集团以37亿元认购浙江海港集团旗下的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上港集团与浙江海港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实现了长三角区域港口资源的战略重组,有利于推动长三角港口协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