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千年漕运助力物资调运优化

千年漕运助力物资调运优化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漕运,就是以国家力量通过水路转运粮食和生活物资,而在自然水道无法解决运输问题时,人工运河就成为漕运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官办事业。(一)从2700千米到1794千米承载漕运的大运河在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开凿工程。

千年漕运助力物资调运优化

谈及古代的内河航运就不得不介绍漕运,它是内河航运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中国长江以北的河流是东西流向为主,例如海河、黄河、淮河、济水,缺乏沟通南北的天然水道,在古代,运输方式仅限于人力、畜力和风力,水运是最主要、运量最大、最有运输效率的运输方式,因此,人工开凿运河来沟通南北便成了当时的最佳选择。其中,沟通南北的运河,最开始主要用于政治外交、使臣往来和运送军队、粮食,经济作用较少。漕运,就是以国家力量通过水路转运粮食和生活物资,而在自然水道无法解决运输问题时,人工运河就成为漕运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官办事业。

(一)从2700千米到1794千米

承载漕运的大运河在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开凿工程。第一次是在春秋时期开凿的邗沟(今扬州附近),当时是吴国为了攻打齐国运送粮草和士兵而开凿的,是人工开凿运河的起点,是京杭大运河(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大运河全长约1794千米)最早期的遗迹;到秦始皇时期修通了广西的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第二次是在隋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第一次实现了全国性的运河大系统,从南到北分成了四段:第一段在钱塘江与长江之间,从余杭(今浙江杭州)到京口(今江苏镇江),称作江南河;第二段就是邗沟;第三段在淮河和黄河之间,叫通济渠[6];第四段在黄河和海河之间,叫永济渠。第二次工程使原有各段连接起来,南北大运河的浩大工程已经完成,可以说运河打通的是国脉,解决的是给养,以及用于政治军事力量的传送、威慑。民间曾传说,隋炀帝杨广开运河是为了要到扬州去看琼花,杨广爱好游耍玩乐,穷奢极欲地游江南,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开凿运河最主要的目的却非如此,主要是由于隋朝出现全国统一的局面后,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则逐渐南移到南方江淮地区,北方城市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粮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北方地区,这是当时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很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将每年多达几百万石的粮食从江淮运送到长安,甚至运送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求[3]。第三次是在元朝,从淮安一直往北,经过江苏省北部和山东省,直到北京的运河,这就是元明清三代所使用的、通常所说的京杭大运河。从元朝开始在北京建都之后,运河就不再需要绕行中原了,大大缩短了行程,从2700千米南北大运河减为1794千米京杭大运河。

(二)“南船北马舍舟登陆”见证繁荣历史(www.daowen.com)

隋朝灭亡之后,唐朝建都长安,每年都要从江淮地区输入大量的物资和粮食,最高达到700万石[7],每年要向京城运输的漕粮11月从杭州开运,第二年4月运到长安,大运河的通航给关中带来丰富的物资供给,《旧唐书·韦坚传》记载了在长安举办“水上运输展览会”的盛况。北宋时期运河每年北运大量的粮食、金、银钱、帛、茶及各种军用品,其中东南六路以供米为主。四川每年经长江在运河转运往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物资以布帛为主,南路广东作为对外贸易港,每年从北经赣江、长江及江河输送至汴京的物资则以金、银、香药、犀角、象牙及百货为主[8],这些都是北宋王朝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3]

元朝时期,航行在运河上的除了粮船以外还有很多官船、商船、民船,通过大运河进行商贸往来的货物有南方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北方出产的豆、麦、梨、枣等土特产清朝咸丰年间,因黄河改道,运河决堤,水量骤减,运河终端开始淤塞,维护运河的费用高昂,且道光年间的河政积弊,漕粮气若悬丝,最终1901年光绪皇帝颁布停止征漕,持续两千多年之久的漕运几乎与封建王朝一起衰败了。

在运河开凿通航的历史长河中,沿河的许多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码头和重要商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有坐落于古淮河和京杭大运河交接点的淮安。淮安是京城大运河这条金扁担的着力点,一头是北京的军政权力中心,另一头是江淮给养中心,自古被人们看作南北分界之地。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朝乾隆年间盛极一时,清朝时期,由于北方运河水量不足,过闸艰难,加上黄河行舟之险,清朝规定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漕运船舶通过,因此大量旅客都必须舍舟登陆,在此进行“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变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