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海上丝路的现代发展趋势

古代海上丝路的现代发展趋势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的“海上丝路”被视为中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融通的海洋通道。环南中国海地区内的南洋地区历史上即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构成地域,推动并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繁荣。来自民间的多重联系与多维交流合作成为近代南中国海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15]。华人移民的流动、聚集及影响作为环南中国海地区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主题,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演变的复杂而生动的历史图景。

古代海上丝路的现代发展趋势

古代“海上丝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海上通道,包含“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大干线,并不断延伸、拓展,构成了四通八达的海上交通网络。中国古代的“海上丝路”被视为中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融通的海洋通道。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学界多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我国古代“海上丝路”的衰落甚至是终结。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古代“海上丝路”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和平的、平等互利的,而鸦片战争之后中外关系不再平等,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丧失了优势和主导权,殖民暴力与冲突充斥。

然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不仅有其变化与断裂的一面,还有其延续性与新发展的另一面[15]:来自民间的非官方力量对“海上丝绸之路”依然保持着广泛而积极的参与,尤其是环南中国海地区。

环南中国海地区概指南中国海的周边区域,包括与南中国海发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联系的国家和地区。环南中国海地区内的南洋地区历史上即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构成地域,推动并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繁荣。近代之后南洋各地相继沦为西方各国殖民地,中国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南洋开发与中国被迫开放,近代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国际人口迁移。据统计,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及其后裔已多达四五百万人,其中约九成聚居在南洋各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南洋华人已超过700万人。在南洋各地的港口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华人聚居区,数量庞大的华人移民群体深刻地影响并促进了近代中国与南洋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南洋各地向近代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原料、食品及加工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以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必需品为主,主要满足该地区华人对来自故乡商品的消费需求,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为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国货”,为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外部经济”[15]。1864年厦门海关税务司的贸易报告中指出,厦门是中国市场与南方市场的沟通点。南方市场包括曼谷新加坡马六甲、槟榔屿、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马加撒等地。在爪哇、西贡、海峡殖民地(即新加坡、马来亚、槟榔屿等地)的中国人大部分来自福建[16]。这些人自然希望能够用上本国生产、制作的产品,所以厦门与海峡殖民地之间存在着不少贸易。以中国近代的“侨销茶”为例,它主要由福建、广东、云南销售,主要消费群体为香港众和东南亚华侨华人。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侨销茶”销量高达三四百万千克,新加坡年进口“侨销茶”即高达50万~90万千克,其中绝大部分由新加坡再分销至东南亚各地[17]。(www.daowen.com)

随着中国海外移民人数的增加,环中国海华商跨国网络已由一个单一的贸易网络逐渐演变为一个集贸易、移民、金融企业经营、商人组织等多种跨国网络于一体的复合网络[18]。在南中国海地区的复合网络涵盖了今厦门、汕头、广州、香港、台南、高雄、金门、马六甲、吉隆坡、槟城、新加坡、雅加达泗水三宝垄、坤甸、望加锡、马尼拉、曼谷、清迈等港口口岸城市,涉及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自民间的多重联系与多维交流合作成为近代南中国海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15]。华人移民的流动、聚集及影响作为环南中国海地区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主题,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演变的复杂而生动的历史图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