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孙中山先生于《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实业计划》,在《实业计划》的“篇首”中提出了“于中国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如纽约港者”。在《实业计划》的第二计划中,确定以“东方大港之为第二计划的中心”。
“东方大港”计划是孙中山先生全面考察了中国的地理、水文、气象等自然资源,并借鉴了欧美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提出来的。为此他设想了两个方案,一是以乍浦附近的杭州湾为基地建造新港。他认为上海虽然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港口,但上海港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受泥沙淤积的影响,不是理想的“东方大港”的建造之地。按照孙中山的设想,东方大港建成之后不久就能够赶上上海的繁华程度。同时,东方大港和上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海是工业中心,东方大港则是运输中心,如东京和横滨的关系。
但在之后,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在乍浦岬与澉浦岬之间新建东方大港来替代上海港绝非易事,需要解决诸多难题。一是建设新港的巨额资金难以筹集;二是挖凿从新港到长江的运河和建设新的港口城市需要很长的时日;三是新的港口城市需要经过长期发展才能达到上海已有的水平。相反,上海已有的优势为改良上海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他提出了第二套方案,即以上海港为基地进行改造。孙中山先生精心绘制了改造上海港的示意图,并拟订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其一,疏浚扬子江的沙泥;其二,在浦东开一新河;其三,建船坞、筑水闸。(www.daowen.com)
建造东方大港需要巨额资金,孙中山设想了两个筹集办法:一是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二是利用地价上涨的收益作为改造上海港的资金来源。然而这两种筹集资金的计划,在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难以实施,终成泡影,其主要原因:一是利用外资需要一定的国际地位。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瓜分势力范围,而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想利用外资只是一种奢望。二是高额地价需建立在城市繁荣的基础上。因此孙中山先生建设“东方大港”的宏伟目标并未变为现实。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完成已逾百年,“东方大港”不再是无法完成的目标,而是已成现实,中国早已崛起了多个享誉海内外、在世界航运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东方大港”。2021年,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占有七席,中国港口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