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70年代的励精图治之路

20世纪70年代的励精图治之路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现代港口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971年10月,新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1972年2月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国外交形势出现重大转机。这一时期,各港发展波动较大,广州港的货运吞吐量占全国比重“先升后降”,20世纪50年代末居全国第二。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80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为5911万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98亿吨。

20世纪70年代的励精图治之路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现代港口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以大力建设新码头、努力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和生产效率为主要特征。

1971年10月,新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1972年2月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国外交形势出现重大转机。努力发展国内经济、积极加强国际交往,使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骤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凸显不足,港口压船、压车和压货情况日益严重。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样的形势下,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2月27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并于翌日指示成立了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由粟裕担任组长,谷牧担任副组长。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于1973年3月召开了港口建设会议,3月9日邀请参加全国计划会议的8个沿海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负责同志开会,建议有关省市区由领导同志挂帅,成立港口建设指挥部或领导小组。1973年6月6日至7月30日,粟裕率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交通部工作人员到沿海各港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强港口航道建设和疏运问题的建议》,并呈报周总理,报告从战略角度提出要增建深水泊位三百个。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为研究码头建设规划,再一次从南到北,跑遍了沿海主要港口——湛江黄埔、镇海、上海、江阴、连云港烟台、大连和天津等,而后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三年大建港。

港口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不仅因为国家有发展港口满足对外贸易的诉求,还充分体现了地方经济对于港口建设的期盼与热情。大连港在1973年5月即成立建港办公室,组织大规模的港口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当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达2154万吨;烟台港在“大建港”时期积极争取了国家建港计划及投资,投资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23年(1949—1972年)投资总额的5.7倍,由此带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烟台港生产发展最快的时期。烟台港抓住机遇,在此时期充分发挥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港口人精神,相继建设三个深水泊位和三个中级泊位,对老码头三个中级泊位进行了技术改造。大建港后(1979年),港口通过能力增长了3.1倍,装卸机械台数增长了2.3倍,职工人数增长了1.2倍。197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41万吨,列沿海港口第11位。大建港后的1981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40万吨,列沿海港口第8位;旅客吞吐量保持在120万人次,列沿海港口第4位。此情此景,不仅仅发生在上述两个港口,地处国家东南的厦门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海峡两岸对峙的特殊政治原因(厦门地处海防前线,遭到潜伏特务的破坏、金门的炮击和台湾飞机的轰炸),经济恢复和发展面临重重困难。1973年,厦门港响应“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翌年,克服“海防前线不宜搞重点建设”的影响,在国家计委把东渡一期工程列入国家“五五”计划建设项目时,厦门港抓住机遇,加快东渡港区的建设,昭示着沉寂多年的厦门港起锚远航。与此同时,在恢复生产阶段建成的湛江港也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大发展,建成了全国首个5万吨级油码头和2个万吨级铁矿石专用码头及配套设施,6万吨级船舶从此可以满载乘潮进出港口。1979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实际完成1062万吨,跻身全国沿海八大港口行列。

这一时期许多港口抓住机遇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然而受区域政策影响,这一时期的港口总量较少,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分别以重庆、武汉和南京为中心构成港口体系,环渤海地区以大连为中心形成港群,上海仍然是国内港口体系的主枢纽。这一时期,各港发展波动较大,广州港货运吞吐量占全国比重“先升后降”,20世纪50年代末居全国第二。大连港和青岛港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比重较高,与上海差距较小,汉口港运量也不断增长,是长江航运的主要港口之一。南方港口则未形成组合,仅广州、湛江、八所和茂名等港,规模有限。(www.daowen.com)

三年大建港时期,港口装卸设备的更新换代为港口作业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先决条件,而码头泊位的增加则为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周恩来总理发出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将中国港口业迅速带入了起步期,从那时起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港口业开始了第一次港口建设高潮。

通过贯彻“大中小港口并举,新建与改造并举”的发展方针,全国各个重要港口抓紧落实建设项目,先后建成了一批急需的新港区和专用码头,中国港口开始拥有5万吨级散货码头和10万吨级原油码头。第一轮港口建设高潮中,共建成生产用泊位118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1个,配套装备了150余条装卸作业线的装卸设备和港口供油、供水及船舶修理等设施。1973年至1978年,全国新增港口吞吐能力为1亿多吨。这一时期,各地港口成绩斐然,到1978年底,全国主要港口泊位数增加到735个,码头长度6.5万米,有各类装卸机械9800余台,沿海港口拥有深水泊位有133个。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80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为5911万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98亿吨。

这一阶段的发展,显著地提高了中国港口尤其是沿海港口的通过能力和生产效率,锻炼和造就了一批港口设计与施工队伍,为中国港口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第一轮港口建设高潮成为中国港口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