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富含水运资源的航运大国。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国土上拥有184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7600多个大小岛屿,14000多千米岛屿海岸线,水陆资源十分丰富,为建设港口和发展航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历史考证表明,中国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港口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般都经历了自然状态、半自然半社会人文状态和社会人文状态三个阶段。在自然状态下,港口只具备了其形成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自然港湾或自然航道。这个时期,还没有完整的港口概念,它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用于拴系独木舟的靠船场。在半自然半社会人文状态下,港口开始具备了其形成所必需的另外两项重要条件——航运和贸易活动,只是这种活动最初是偶然的,或少量的,或间断性的。一旦发展成为经常性的、具有一定数量以及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对固定的几种货物输出或输入,港口也就正式形成,并成为社会人文状态下的港口。
上古的水上运载工具
上古的水上运载工具,是随着先民们劳动生息的需要而出现的,又随着生产实践和生产力的变化,由低级的浮具逐步发展成为筏和舟。
《事物纪原》上的“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1]这句话,确切地反映出从葫芦浮具向造筏渡水的发展顺序和过程。《诗经·邶风》上说“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2],是指明抱着葫芦渡水时,胸部以下的大半身仍在水里,可见这时的葫芦还不能算作是水上运载工具。只有创造了筏以后,人类才走进了有能力建造水上运载工具的新时代。
筏是在舟船出现以前人类最早发明的一种水上运载工具[见图1-1(a)]。它由简单的浮具演变而来。一根树干就可作为一件浮具,但树干体圆,在水中易于翻滚,为求其平稳,人们便将两根、三四根,乃至若干根树干或大竹编扎在一起,由此而演变成了筏。经近代学者考证,筏是新石器时期的百越人发明的,之后随着百越人在海上的漂航活动,筏子流传到印支半岛,南洋群岛和拉丁美洲的秘鲁沿海各地。(www.daowen.com)
筏的出现早于舟。《事物纪原》上说“变乘桴以造舟楫,则是未有舟前,但乘桴以济矣”恰恰也证明了这一点。筏与其后的独木舟成为我国古代造船技术中两大船型系统的始源。
图1-1 筏向古船的演变
(a)筏;(b)独木舟;(c)木板船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遗存物中有用整块木板制成的木桨,在附近还搜集到一具夹炭黑陶质的独木舟模型[见图1-1(b)]。这两件文物,均属于河姆渡第四文化层的遗存,经测定是7000年前的遗物,与古籍上所记的黄帝时代几近同时,与《易经》上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3]的记载互相印证,可以断定独木舟出现的下限时间,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另外,从这些木桨均是用整块木板制成一事来看,远在7000多年以前,我国沿海先民已会剖制木板,具备了向木板船[见图1-1(c)]演变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