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制造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全球价值链攀升研究

中国制造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全球价值链攀升研究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后,面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国际价值链的变化,学者们又提出了区域价值链的概念,认为构建和发展区域价值链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攀升。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美、欧等发达国家需求的下降,以及中国资源环境的约束和要素成本的上升,要求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

中国制造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全球价值链攀升研究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间产业分工向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我国制造业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代工订单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位,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仅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占据优势,在价值增值中所得份额很小。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和国际需求的下降,我国制造业原有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步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国际需求下降,国内资源环境约束,要素成本上升等不利的外部环境。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业应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大力挖掘国内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间新的动态均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更高的生产率消除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推动我国制造企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www.daowen.com)

价值链理论最早由哈佛商学院的Porter 教授提出,他将企业设计、生产、销售等各种价值创造活动集合称为价值链。20 世纪80 年代,价值链的概念由企业层面扩展到区域和国家层面。20 世纪90 年代,西方学术界提出了全球商品链(CCC)的概念。进入21 世纪后,以Gerreffi 为代表的众多学者从价值链的视角分析全球化过程,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全球价值链是为实现商品和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材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全球金融危机后,面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国际价值链的变化,学者们又提出了区域价值链的概念,认为构建和发展区域价值链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攀升。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垂直分工使得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制造、组装、分销、服务等价值增值活动分布于不同的区域,中国制造企业通过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加入了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体系,但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美、欧等发达国家需求的下降,以及中国资源环境的约束和要素成本的上升,要求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那么,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