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 年来的高速增长,已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中国被称为“世界的工厂”,中国产品对全球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和欧洲,人们正在谈论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冲击。但是中国仅在全球价值链的末端占据优势,中国的竞争力仅仅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在价值增值中所得份额很小。同时,中国制造最近几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土地、劳动力、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环保、贸易保护等更突显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有西方媒体认为,一旦成本上升的趋势开始,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将难以维系。
我国制造企业的国际化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而同步发展的。20 世纪90 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纷纷将产业链条中一些处于低端的生产/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环境较好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本土企业从承接跨国公司的一些技术水准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订单开始,边干边学,使自身的生产制造技术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成本竞争,逐渐赢得国外跨国公司更多的代工订单,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代工关系。通过国际代工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化过程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种以“国际代工”为特征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接受代工的企业难以创造出自身的品牌优势和创新优势,因此面临着来自国内官、产、学界要求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那么,如何认识我国制造企业在初始国际化过程中定位于“国际代工”者的角色?我国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之间客观上存在较大的落差,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初期无法在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与先进企业进行正面较量,而只能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劳动力、土地、环境要求)来参与国际竞争。即在发达国家企业所开发产品的成熟阶段,利用发达国家企业的产品生产链条向低成本地区分解、外包的机会,以劳动力密集的规模经济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并保证提供较高性价比、及时交货的服务,这对于我国广大的制造企业而言是一种现实的战略选择。另外,通过代工方式介入国际价值链之中,将我国企业从较为封闭的环境带入了高度竞争的开放性国际市场,锻炼了劳动者和企业高级管理者,唤起了企业的国际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逐步积累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组织能力,使代工企业培育起向产品分工的高端延伸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因此,“国际代工”的方式是我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一种有效的低成本学习途径。
事实上,我们注意到,中国的国际代工制造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或制造企业)不仅在服装、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力,也在电子、机械、信息技术等技术密集性产业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郭万达、朱文晖,2003;刘志彪等,2006)。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从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提供商起步,逐步发展到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阶段,部分企业开始OBM(Own Brand Manufacturer)的经营阶段。如格兰仕公司微波炉2006 年产量2 200 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达1 140 多万台;该公司2000 年提出的口号是做“世界工厂”,2006 年的口号改为做“世界品牌”,并开始加大在国外市场上的自主品牌推广力度,2006 年格兰仕品牌在国外销售量近200 万台。其他公司如联想、比亚迪、格力等也以相似的方式在国际市场上攻城略地,竞争能力迅速提高。在我国沿海地区拥有大量的以国际代工起步,进而成为细分市场销量冠军的制造企业,曾鸣认为,“提供给全球消费者的经济价值方程式已经被中国竞争者以成本创新的方式改写。被中国制造宠坏了的全球消费者把性价比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曾鸣,彼得·威廉姆斯,2008)这表明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正在形成自身独特的能力,以国际代工起步的中国制造企业正在探索一条成功的国际化道路。对国际代工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进行理论研究和总结,是我国制造企业对从事管理学科研究的学术界提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www.daowen.com)
根据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般经过下列几个阶段: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跨国经营。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还主要以出口为主,部分企业已经在海外设立销售分部,直接在海外生产的企业较少。对于大量从国际代工起步的我国制造企业而言,目前还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在国际产品分工序列中的地位,并向价值链的上游延伸,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步入国际化经营的更高级阶段。
对于作为国际代工者的我国制造企业而言,要巩固自身在跨国公司产品分工中的地位并实现升级,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既要与周边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竞争,也要与来自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竞争,因此必须通过规模生产不断提高效率,并加快对产品和工艺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低成本与创新的综合优势赢得跨国公司的外包订单,并进一步迫使跨国公司退出该产品的生产制造甚至设计领域。企业在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不是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立著名品牌,而是提高企业生产运营系统的效率和效能,在价格、质量、交货期、灵活性和产品的多样化创新等方面满足国外订单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制造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国际市场需求的特点进行生产运营系统的战略设计,以求更快、更有效地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运营的组织和创新能力。因此,对我国制造企业的国际代工环境、生产运营战略与国际代工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成果将帮助承接国际代工的中国制造企业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及所具有的优势与差距,指导企业制定和形成面向未来的生产运营战略,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